隨後李悝向蒙荻推薦自己的授業之人卜商,於是蒙荻招卜商來見,因為這是孔子的學生,能不能接著這一次機會,讓他入漢國為官還是未定之事。
可是見了麵之後,卜商不慌不忙的行禮,然後開口說道。
“漢王有招應該是有求賢之意,今日漢國之政體恤民力而張弛有度,乃是當今之善者,廢除封地和奴隸而行郡縣之製,從而滅絕了漢國的內亂之源。”
“大大的加強了君權,隻是這樣一來,若君權不能受限,將來若有能力不足者,成為漢國之君,恐怕會有隱患隱藏其中,漢侯當謹慎視之。”
一上來的話就讓蒙荻意識道,麵前的這個卜商,跟孔子的一般弟子不同,他不但對於韓國的新政表示了肯定,而且考慮的非常深遠,於是臉上就露出感興趣的神色。
“子夏學從與孔夫子,而夫子最為強調克己複禮,從而達到興周禮而天下定的觀點,為什麽子夏對於漢國之政如此的推崇。”
卜商聽到這話以後淡然一笑,略微沉思片刻,然後這才說道。
“孔夫子的理念恐怕是漢王有所誤解,夫子推崇禮法是為了讓天下安定,強調修身養性是為了約束那些有能力之人,讓他們有更高的自我追求。”
“在下跟隨孔夫子學習多年,自認隻是學到了一些皮毛而已,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因勢利導將儒法與現實相互結合,隻不過是做到了孔夫子最為基礎的觀點。”
“希望後來人能夠高屋建瓴,從我的淺見之中得到一些啟發,進而讓儒學能夠發揚光大,所以在下考慮的事情多是以當前之事為主。”
“當此天下大亂之時,周禮已經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雖然明麵上遵從周禮,但是私底下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無所不用其極。”
“既然如此,為何不退而求其次,先治一地之民,保一國之太平,而後循循漸進,從而達到孔夫子所認為的太平盛世。”
之所以這麽說,跟卜商的個人觀念也是十分貼合的,孔夫子的中為弟子之中,卜商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他並不關注克己複禮,反而是強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躬身立行的推行儒學,可以說是孔子之後,承上啟下將儒學發揚光大之人,從他所教授的弟子就能夠看出來,最為有名的就有兩人李悝和吳起。
這都算是法家人物,這也跟卜商的教學思想有關係,那就是與時俱進,不拘泥於常法。
蒙荻因為跟孔夫子交談幾次都沒有什麽好的結果,所以對於儒家弟子也算是若即若離,又想用又擔心這些人,太過於執著孔子的那一套,所以顯得又愛又恨。
現在孔夫子又不在,如今聽到卜商這麽說,心中不由得有些振奮,於是便說道。
“子夏果然是高見,任何事情都是要一步步的來,當今天下諸侯國之間相互爭鬥之勢已經形成,百姓生活於困苦之間,不堪驅使。”
“既然如此,本王願意拜子夏為官,在漢國任職,希望子夏能夠在今後的時間之中,摸索出來一套教化萬民,富國強兵的策略。”
卜商聽到這話以後也沒有拒絕微微點頭,畢竟像是這樣的名人,也是有一些特權的那就是可以進行超拔,畢竟卜商常年治學,在學子之中名聲很大。
有他在漢國出仕,那麽今後必定能夠教育出來更多的人才,這才是蒙荻現在最迫切的。
這時候卜商略微思索片刻,便開口提議道。
“既然漢王求賢若渴,那麽在下這裏有一人才向漢王舉薦,他如今正拜在曾子西的門下學習儒學,因為師出同門,所以在下對他也有過一些指點。”
“此人名叫吳起,隻是功利之心太重,要是漢王覺得沒有問題的話,可以派人前往魯國,他與李悝曾經一起學習,可以讓李悝前去招他過來。”
蒙荻聽到這個名字眼睛就是一亮,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次居然能夠找出來三個大才,原來卜商乃是曾申的老師,隻是曾申遵從自己父親曾參的理念。
堅決的追隨孔夫子的道路,雖然名為師徒,但是在觀點之上,相去甚遠,自從後來李悝和吳起的選擇就能夠看出來他們都是堅定的改革派,尤其是吳起。
他後來做的事情,跟曾參強調修身養性個人品德的觀點相去甚遠,這也就有了後來,吳起得知母親過世,不迴衛國奔喪而被逐出師門的事情。
要知道吳起可是後來魏武卒的創建者,集法家,兵家以及儒學於一身,雖然說做事情有些功利,不過從他之後的結局也能夠看出來,他也是想要創立一番工業而已。
對於卜商蒙荻算不上十分熟悉,但是對於吳起他可是如雷貫耳,心中也是鬆了一口氣,現在孫武和計然的年紀已經偏大了,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陳和雖然跟隨二人學習,不過性子過於保守,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如果能夠將吳起納為己用的話,那麽漢國就會多了一個帥才。
蒙荻相信自己,隻要真心相待,吳起必定能夠折服,如此一來漢國就會又添一個大才,將來李悝跟吳起相互配合之下,漢國的新政也能夠有效的保證下去。
想到這裏他的內心也是起了一層波瀾,毫不猶豫的就開口說道。
“功利之心重了並不要緊,不過是不得誌之時,心中有些憤懣罷了,如果把他放到了合適的職位之上,並且善加引導,短短時間之內必定能夠成長為棟梁之材。”
卜商聽到這話以後,不置可否,隻是淡然一笑,然後說道。
“既然漢王有如此信心,那麽在下也就放心了,既然漢國有選官之法,漢王也不必因為在下而有所更改,所以在下自請前往善道。”
蒙荻原本是想要拜他為司徒,專門掌管漢國治民之事,但是聽到卜商這話以後,略微沉吟片刻以後,便答應了下來。
(本章完)
可是見了麵之後,卜商不慌不忙的行禮,然後開口說道。
“漢王有招應該是有求賢之意,今日漢國之政體恤民力而張弛有度,乃是當今之善者,廢除封地和奴隸而行郡縣之製,從而滅絕了漢國的內亂之源。”
“大大的加強了君權,隻是這樣一來,若君權不能受限,將來若有能力不足者,成為漢國之君,恐怕會有隱患隱藏其中,漢侯當謹慎視之。”
一上來的話就讓蒙荻意識道,麵前的這個卜商,跟孔子的一般弟子不同,他不但對於韓國的新政表示了肯定,而且考慮的非常深遠,於是臉上就露出感興趣的神色。
“子夏學從與孔夫子,而夫子最為強調克己複禮,從而達到興周禮而天下定的觀點,為什麽子夏對於漢國之政如此的推崇。”
卜商聽到這話以後淡然一笑,略微沉思片刻,然後這才說道。
“孔夫子的理念恐怕是漢王有所誤解,夫子推崇禮法是為了讓天下安定,強調修身養性是為了約束那些有能力之人,讓他們有更高的自我追求。”
“在下跟隨孔夫子學習多年,自認隻是學到了一些皮毛而已,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因勢利導將儒法與現實相互結合,隻不過是做到了孔夫子最為基礎的觀點。”
“希望後來人能夠高屋建瓴,從我的淺見之中得到一些啟發,進而讓儒學能夠發揚光大,所以在下考慮的事情多是以當前之事為主。”
“當此天下大亂之時,周禮已經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雖然明麵上遵從周禮,但是私底下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無所不用其極。”
“既然如此,為何不退而求其次,先治一地之民,保一國之太平,而後循循漸進,從而達到孔夫子所認為的太平盛世。”
之所以這麽說,跟卜商的個人觀念也是十分貼合的,孔夫子的中為弟子之中,卜商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他並不關注克己複禮,反而是強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躬身立行的推行儒學,可以說是孔子之後,承上啟下將儒學發揚光大之人,從他所教授的弟子就能夠看出來,最為有名的就有兩人李悝和吳起。
這都算是法家人物,這也跟卜商的教學思想有關係,那就是與時俱進,不拘泥於常法。
蒙荻因為跟孔夫子交談幾次都沒有什麽好的結果,所以對於儒家弟子也算是若即若離,又想用又擔心這些人,太過於執著孔子的那一套,所以顯得又愛又恨。
現在孔夫子又不在,如今聽到卜商這麽說,心中不由得有些振奮,於是便說道。
“子夏果然是高見,任何事情都是要一步步的來,當今天下諸侯國之間相互爭鬥之勢已經形成,百姓生活於困苦之間,不堪驅使。”
“既然如此,本王願意拜子夏為官,在漢國任職,希望子夏能夠在今後的時間之中,摸索出來一套教化萬民,富國強兵的策略。”
卜商聽到這話以後也沒有拒絕微微點頭,畢竟像是這樣的名人,也是有一些特權的那就是可以進行超拔,畢竟卜商常年治學,在學子之中名聲很大。
有他在漢國出仕,那麽今後必定能夠教育出來更多的人才,這才是蒙荻現在最迫切的。
這時候卜商略微思索片刻,便開口提議道。
“既然漢王求賢若渴,那麽在下這裏有一人才向漢王舉薦,他如今正拜在曾子西的門下學習儒學,因為師出同門,所以在下對他也有過一些指點。”
“此人名叫吳起,隻是功利之心太重,要是漢王覺得沒有問題的話,可以派人前往魯國,他與李悝曾經一起學習,可以讓李悝前去招他過來。”
蒙荻聽到這個名字眼睛就是一亮,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次居然能夠找出來三個大才,原來卜商乃是曾申的老師,隻是曾申遵從自己父親曾參的理念。
堅決的追隨孔夫子的道路,雖然名為師徒,但是在觀點之上,相去甚遠,自從後來李悝和吳起的選擇就能夠看出來他們都是堅定的改革派,尤其是吳起。
他後來做的事情,跟曾參強調修身養性個人品德的觀點相去甚遠,這也就有了後來,吳起得知母親過世,不迴衛國奔喪而被逐出師門的事情。
要知道吳起可是後來魏武卒的創建者,集法家,兵家以及儒學於一身,雖然說做事情有些功利,不過從他之後的結局也能夠看出來,他也是想要創立一番工業而已。
對於卜商蒙荻算不上十分熟悉,但是對於吳起他可是如雷貫耳,心中也是鬆了一口氣,現在孫武和計然的年紀已經偏大了,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陳和雖然跟隨二人學習,不過性子過於保守,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如果能夠將吳起納為己用的話,那麽漢國就會多了一個帥才。
蒙荻相信自己,隻要真心相待,吳起必定能夠折服,如此一來漢國就會又添一個大才,將來李悝跟吳起相互配合之下,漢國的新政也能夠有效的保證下去。
想到這裏他的內心也是起了一層波瀾,毫不猶豫的就開口說道。
“功利之心重了並不要緊,不過是不得誌之時,心中有些憤懣罷了,如果把他放到了合適的職位之上,並且善加引導,短短時間之內必定能夠成長為棟梁之材。”
卜商聽到這話以後,不置可否,隻是淡然一笑,然後說道。
“既然漢王有如此信心,那麽在下也就放心了,既然漢國有選官之法,漢王也不必因為在下而有所更改,所以在下自請前往善道。”
蒙荻原本是想要拜他為司徒,專門掌管漢國治民之事,但是聽到卜商這話以後,略微沉吟片刻以後,便答應了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