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了曲阜的事情之後,蒙荻留下了五萬步兵交給陳和統帥,同時讓他在魯國之內選兵,再訓練出來兩萬步兵,五萬騎兵,而伯仁則是被留在了南莒城。
經過這麽一段時間的發展,南莒城所轄人口已經達將近五十多萬,蒙荻讓伯仁在當地招收騎兵十萬,加緊訓練以防不時之需,隨後蒙荻帶著騎兵返迴淮城。
姬朝親自帶人出城迎接,並且邀請蒙荻同他一起乘坐天子車架返迴城中,很顯然姬朝並不糊塗,短短時間之內,蒙荻將自己的領土擴大了幾倍有餘。
已經成為了當今天下最大的諸侯國,這份功業不管放在哪裏都是功勳彪炳,姬朝自然很清楚,他現在的勢力越來越小,可以說影響力連皇宮都走不出去。
自己將來過得如何全看蒙荻的一念之間,至於將來能不能返迴洛邑,姬朝已經是不敢去想了,他甚至都在考慮著自己的天子之位,還能不能保持得住。
漢國的百姓眼中隻有蒙荻,根本就沒有他這個天子,一路之上,無數百姓歡唿雀躍,歡迎他們心目中神一般的人物,看到天子車架上的蒙荻,這些百姓更是大聲高唿。
“漢侯威武!”
姬朝在一旁看著心中充滿了各種情緒,羨慕嫉妒,甚至還有一些恨意,這種歡唿本應該屬於他這個天子,但是現在去落到他身邊的這個諸侯身上。
返迴到了城中之後,蒙荻還是照足了禮儀,先拜謝了天子之後,就直接被封為王爵。
這一切都是提前規劃好的,白圭他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隨後淮城上下大限三天,所有漢國百姓能夠分得酒一壇布一丈。
忙完了這一切之後,接下來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蒙荻的婚事,因為儒家學子對於這些禮儀十分的熟悉,所以主持之人就請來左丘明掌管禮儀之事。
許久不見,如今的左丘明雙眼已經有些看不清楚東西了,頭發已經全白了,蒙荻看到他之後,心中也是不由得有些感慨,上前一步扶住,他開口說道。
“左先生主持大婚之事不需要親力親為,隻需要吩咐下麵的子弟去做便是,隻是我也有一句肺腑之言,想要說於先生聽,當今天下已經到了大爭之世。”
“夏無道而商取而代之,商紂暴虐周武王趁勢崛起,天下之間因循大道而循環往複,這是人力沒有辦法改變的,先生所學的乃是儒學,強調克己複禮。”
“那麽我想問一句,自春秋以來,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諸侯貴族,戰死者寥寥,但是那些平民百姓百年來死傷何其多也?難道說他們生來就要為人謀取私利不成?”
“這大好的江山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就是因為無數平民百姓為此艱苦勞作,如果沒有他們的話,怎麽可能有華夏傳承?如果隻是為了君主,而罔顧平民百姓的福祉。”
“那麽這樣的君主,那就是昏君,存在的時間越長,對於國家的損害就越大,儒家學派應當謹防此等局麵的出現,你們強調仁德那就應當以平民百姓為念。”
“隻有如此才能做到上勸君王,下治黎民,一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而不應該為了一家一姓之皇族,拚命的維持原有的秩序,而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豈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嗎?這也就是為什麽儒家學派一直得不到重視的原因,大多數時候你們所提倡的禮儀隻是在貴族之間相互流傳,短時間之內難以影響百姓。”
“因為現在的百姓連生存下去都成了一個問題,他們要這些禮儀能有什麽用?既不能用來果腹,又不能讓他們將來有所希望,所以儒家現在當務之急就要務實。”
左丘明聽到這番話以後沉默半天,然後他才顫巍巍站了起來,對著蒙荻行了一禮。
“雖然老夫並不同意漢王所說的全部,但是也承認儒家有時候提倡的禮儀有些過於想當然,不過務實之事確實是當務之急,若是人人都以空論為要。”
“那麽整個國家就沒有人做實事,要這樣的學說又有何用?今日漢王所說,老夫會記在心中,迴去之後也會盡力做出改變。”
說到這裏,左丘明歎了一口氣,臉上露出感慨之色說道。
“我在淮城居住這幾年也是頗有感慨,百姓安居樂業,對於官服的政令執行的也是相當徹底,這是國家大治的景象,因此這些年我也在考慮漢王的新政。”
“自然也是略有所得,聽說漢王準備頒布一部律法,老夫這裏也有一些淺見,隨後會派人將書簡送過來,希望對於漢王能有所裨益。”
“老夫已經老了,也希望能夠教導出來更多的後輩,幫助漢王治理天下,不過老夫還是要勸漢王一句,禮儀之事乃是重中之重,可以規勸君王自省。”
“又能教化百姓,讓他們安於現狀,如此一來對於整個漢國來說,才是最為有利的,否則的話,人人都以才能為先,必定會出現有才而無德之人。”
“這些人一旦掌控大權,整個國家很有可能會快速的衰落,漢王對此也要謹慎為上,我與孔夫子為什麽提倡儒學就是想要,先修品德,再治天下。”
“若德行不足,則難為天下表率,如此一來就會重蹈春秋之時的覆轍,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要不是如此的話,怎麽會有當前的亂世?”
對於左丘明的意見,蒙荻還是覺得有幾分道理的,至少兩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讓步,這也是因為這些年來,彼此的經曆以及眼光和見識決定的。
隨後蒙荻前往港口視察水軍,再次見到徐承,跟上一次已經大不相同,整個人變得信心十足,說話做事也顯得頗有一些大將風範,指著麵前的一艘艘大船說道。
“漢王請看,這就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剛剛打造出來的戰船,加上原本擁有的,如今我們的水軍實力在南方已經是一枝獨秀。”
(本章完)
經過這麽一段時間的發展,南莒城所轄人口已經達將近五十多萬,蒙荻讓伯仁在當地招收騎兵十萬,加緊訓練以防不時之需,隨後蒙荻帶著騎兵返迴淮城。
姬朝親自帶人出城迎接,並且邀請蒙荻同他一起乘坐天子車架返迴城中,很顯然姬朝並不糊塗,短短時間之內,蒙荻將自己的領土擴大了幾倍有餘。
已經成為了當今天下最大的諸侯國,這份功業不管放在哪裏都是功勳彪炳,姬朝自然很清楚,他現在的勢力越來越小,可以說影響力連皇宮都走不出去。
自己將來過得如何全看蒙荻的一念之間,至於將來能不能返迴洛邑,姬朝已經是不敢去想了,他甚至都在考慮著自己的天子之位,還能不能保持得住。
漢國的百姓眼中隻有蒙荻,根本就沒有他這個天子,一路之上,無數百姓歡唿雀躍,歡迎他們心目中神一般的人物,看到天子車架上的蒙荻,這些百姓更是大聲高唿。
“漢侯威武!”
姬朝在一旁看著心中充滿了各種情緒,羨慕嫉妒,甚至還有一些恨意,這種歡唿本應該屬於他這個天子,但是現在去落到他身邊的這個諸侯身上。
返迴到了城中之後,蒙荻還是照足了禮儀,先拜謝了天子之後,就直接被封為王爵。
這一切都是提前規劃好的,白圭他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隨後淮城上下大限三天,所有漢國百姓能夠分得酒一壇布一丈。
忙完了這一切之後,接下來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蒙荻的婚事,因為儒家學子對於這些禮儀十分的熟悉,所以主持之人就請來左丘明掌管禮儀之事。
許久不見,如今的左丘明雙眼已經有些看不清楚東西了,頭發已經全白了,蒙荻看到他之後,心中也是不由得有些感慨,上前一步扶住,他開口說道。
“左先生主持大婚之事不需要親力親為,隻需要吩咐下麵的子弟去做便是,隻是我也有一句肺腑之言,想要說於先生聽,當今天下已經到了大爭之世。”
“夏無道而商取而代之,商紂暴虐周武王趁勢崛起,天下之間因循大道而循環往複,這是人力沒有辦法改變的,先生所學的乃是儒學,強調克己複禮。”
“那麽我想問一句,自春秋以來,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諸侯貴族,戰死者寥寥,但是那些平民百姓百年來死傷何其多也?難道說他們生來就要為人謀取私利不成?”
“這大好的江山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就是因為無數平民百姓為此艱苦勞作,如果沒有他們的話,怎麽可能有華夏傳承?如果隻是為了君主,而罔顧平民百姓的福祉。”
“那麽這樣的君主,那就是昏君,存在的時間越長,對於國家的損害就越大,儒家學派應當謹防此等局麵的出現,你們強調仁德那就應當以平民百姓為念。”
“隻有如此才能做到上勸君王,下治黎民,一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而不應該為了一家一姓之皇族,拚命的維持原有的秩序,而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豈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嗎?這也就是為什麽儒家學派一直得不到重視的原因,大多數時候你們所提倡的禮儀隻是在貴族之間相互流傳,短時間之內難以影響百姓。”
“因為現在的百姓連生存下去都成了一個問題,他們要這些禮儀能有什麽用?既不能用來果腹,又不能讓他們將來有所希望,所以儒家現在當務之急就要務實。”
左丘明聽到這番話以後沉默半天,然後他才顫巍巍站了起來,對著蒙荻行了一禮。
“雖然老夫並不同意漢王所說的全部,但是也承認儒家有時候提倡的禮儀有些過於想當然,不過務實之事確實是當務之急,若是人人都以空論為要。”
“那麽整個國家就沒有人做實事,要這樣的學說又有何用?今日漢王所說,老夫會記在心中,迴去之後也會盡力做出改變。”
說到這裏,左丘明歎了一口氣,臉上露出感慨之色說道。
“我在淮城居住這幾年也是頗有感慨,百姓安居樂業,對於官服的政令執行的也是相當徹底,這是國家大治的景象,因此這些年我也在考慮漢王的新政。”
“自然也是略有所得,聽說漢王準備頒布一部律法,老夫這裏也有一些淺見,隨後會派人將書簡送過來,希望對於漢王能有所裨益。”
“老夫已經老了,也希望能夠教導出來更多的後輩,幫助漢王治理天下,不過老夫還是要勸漢王一句,禮儀之事乃是重中之重,可以規勸君王自省。”
“又能教化百姓,讓他們安於現狀,如此一來對於整個漢國來說,才是最為有利的,否則的話,人人都以才能為先,必定會出現有才而無德之人。”
“這些人一旦掌控大權,整個國家很有可能會快速的衰落,漢王對此也要謹慎為上,我與孔夫子為什麽提倡儒學就是想要,先修品德,再治天下。”
“若德行不足,則難為天下表率,如此一來就會重蹈春秋之時的覆轍,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要不是如此的話,怎麽會有當前的亂世?”
對於左丘明的意見,蒙荻還是覺得有幾分道理的,至少兩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讓步,這也是因為這些年來,彼此的經曆以及眼光和見識決定的。
隨後蒙荻前往港口視察水軍,再次見到徐承,跟上一次已經大不相同,整個人變得信心十足,說話做事也顯得頗有一些大將風範,指著麵前的一艘艘大船說道。
“漢王請看,這就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剛剛打造出來的戰船,加上原本擁有的,如今我們的水軍實力在南方已經是一枝獨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