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淺言深,確是大忌,但小子怕王爺胸無大誌,因此先要問一下,免得所托非人。”張曜宗正色解釋一下。
“我大宋去歲好像收入四千萬貫,小子狂妄,五年後,這店三成股份就可每年貢獻兩百到三百萬貫,王爺還是不在意嗎?”
“三成股份就能值兩百萬貫?”趙瑗不由得對張曜宗也有點生氣,真當王爺什麽都不懂呢?一家小店就要年入千萬貫,相當於兩成半大宋歲入,這可能嗎?
“好,不說這飯店的事,小子再問一句,王爺可有北驅強虜的誌氣?北驅強虜可有底氣和把握?”
“自古王朝更替自有其道理,小子這裏有篇文章,王爺可以先禦覽一下。”張曜宗說著自懷裏拿出一張早就準備好的文章。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複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弑之謀。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製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製,而不知子孫困因於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活己之子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製,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趙瑗邊看邊讚,“好文章,好文章,史師,你也來看一下。立論驚奇,發人深省。”
史浩也是邊看邊疑惑,這麽好的文章需要大智慧才能寫出,麵前的這個小子有那麽神奇嗎?會否是哪位隱士的代筆?
“王爺真的以為好嗎?天地循環,萬物更替自有其規則,即便朝代亦無永世之說,周朝曆八百年而亡已是後無來者了。若萬事可由天定,不若我們現在就向上天祈禱,讓金人退去關東以北。”張曜宗冷哼說道。
韓世忠也拿過文章,看著頭暈,伸手拍了張曜宗一下:“好好說,知道老夫看不得這些之乎者也,說我能聽懂的話。”
“王朝興替自有其規律,秦思周之亂在於諸侯,收天下為郡縣,以法治國,亡於法學刑法嚴苛。漢高祖取秦之經驗,分封諸侯,以同姓治天下。禍起諸侯,亡於外戚。晉亡於貴族權大,隋亡於勞民傷財,唐亡於機信外族。我大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大膽,敢妄議太祖。”趙瑗是正經的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子孫,聽不得別人說太祖壞話。
“草民沒有說太祖一定是錯的,但是天下大事時移勢移。漢武帝任命桑弘羊任大司農,推行均輸平準政策,才可北驅匈奴,此時大漢開國96年。慶曆三年,仁宗任命範文正(範仲淹)新政,比之大漢,大宋開國才83年,其後又有神宗王荊公(王安石)變法。何也?仁宗,神宗不知祖宗規矩嗎?時移勢移,北虜之威脅比之開國更甚。才有靖康之亂。”
“王欲成其大事,則不可不變。然則何變呢?”
“漢朝馬政,除太仆寺之外,還鼓勵民間養馬,才有了武帝北征,唐朝馬政得一能吏張萬歲,曆四十年,得馬七十萬六千匹,觀之我朝呢?窮全國之力,皆歸官營,雖無燕京之地,但還有川陝可用,但結果呢,窮萬金卻無可用之馬,怪不得王荊公廢官還民,但是民間養馬的費用遠高於官家收購的費用,有分到養馬任務的百姓往往棄家攜口逃亡,我大宋幾無可用之馬。唯以步卒對抗金人騎兵,八十萬禁軍亦不能勝。何為?起新馬政,官民兩條路,官則製定嚴苛條例,能者上,弱者下,不吝賞賜,自有新張萬歲來。民間許民以利則養馬積極性自會調動起來。此兩者皆須大量錢財。”
“軍隊亦要改,廂軍不堪大用,早淪做高官勞力,徒耗銀響。禁軍士卒毫無鬥誌,疏於陣仗,也不堪大用,亦改。何改之?留強汰弱,勤加訓練,每日兩餐改三餐,增加士卒體力,擇其強將,必成強軍,太祖所慮?國之不存,何慮將之?”
“大膽”趙瑗咬著牙聽著,但是又不能說張曜宗說的沒道理。
“然則此兩事皆須大量銀錢?何來?大理有銅礦,有放牧之地,段君勢弱,欲親我大宋,國相高氏阻之。可擇能人親其段氏,抑之高氏,則大理銅,馬皆為我所用。”
“南方不適大馬,何為?吐蕃內亂,可乘之。西域有良馬,古之漢武興兵伐大宛,得之汗血。今為金人所阻,可擇人由泉州出海,一路向西,可到波斯,亦有良馬可得。至此,我大宋方可有馬可用,然則幹政大理,出海西域,皆須金錢,何來?”
張曜宗說的口幹舌燥,趙瑗聽得口幹舌燥,內心火熱。轉頭看向史浩,二人麵麵相覷。
張曜宗一言驚人,語驚四座。
趙瑗:“汝大才,然則金銀何至?”
張曜宗笑了,趙瑗終於動心了。“王爺今天吃的開心嗎?好吃嗎?沒吃過吧?”
“大膽小子,我問你怎麽能得到大量金錢,你說吃的幹嗎?”趙瑗急的恨不得跺張曜宗一腳。
“此火鍋裏最重要的一味調料名曰‘辣椒’此物全大宋隻有我有,有此秒物,推廣至全國不成問題,錢財自來。”
“小子不才,在家時見家母紡織辛苦,稍加改動,家母現在一人一機一夜可做別人十天所作之活計。小子家現在不過百十織機而已。”張曜宗又說出一個消息。
趙瑗倒吸一口涼氣,一人一天相當於別人十天,百十台一月豈不相當於三萬人一天的活計?金朝的歲貢25萬匹布豈非輕鬆就能達到,還有餘力惠澤百姓。
“小子知道不能獨吞這好處?王爺亦可擇大家一起做。江南即可夜夜都聞機杼聲。福州現在有人種植棉花,更可作為原料,但小子以為土地不能都種棉花,此事必須強令禁止,耕田不可廢,糧食必須都由官府經手,原糧商可做織機布匹馬匹生意,以高金向北地收購,金人目短,必然廢耕植棉,更有羊毛亦可織線,金人必荒地以飼牛羊。則北地良民無可生計,必然南來。則金地人少,宋朝人多,以人多欺人少,豈無勝算?糧食全在官府之手以低價向北地供應,則金人必不在意毀耕還牧。則糧草之算已在我大宋手上。”這下子,趙瑗,史浩,韓世忠全都說不出話。此計不僅有大利益更是將北地百萬百姓都算計在其中,不可謂不毒。也不可謂不狠?金人要買糧食,要賣棉花,羊毛,金錢還是留在宋地。但是棉花,羊毛卻是流入了宋地。更可以織成布再賣迴去。現在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糧食產量和北地百萬百姓的生計。
“那糧食會夠嗎?”“南地稻子一季兩熟,更可有套種之法,再增加一季糧食,南地久無饑荒,官倉,常平倉都快裝不下了。再說咱們還能供應金人一輩子?得新馬新軍,王爺還不得早早的把金人趕迴老家去?”
“那麽百萬百姓呢?今年官家還下旨不得接應北地百姓來南,免得激怒金人。”趙瑗為難的問到,
張曜宗憤怒的說道:“什麽狗屁‘北人歸北,南人歸男’?金人發跡於白山黑水之地,帶甲不過數十萬,全朝不過百萬,我數百萬百姓以十抵一跟他們換,也能把他們換幹淨了,現在北人歸北,都成了大金子民,一則失其心,宛若被朝廷拋棄,二則淪為金人奴隸,每日生不如死?王爺難道認為他們不是我大宋子民嗎?”
“就算百萬人都歸了南,南方地少?他們何以為生?”史浩問道,見不得這小孩口出狂言。
“織場遍地,可雇良家婦入工。男子擇其健者入軍。更有西南大理商道,西域海道可以用人,還有……”
張曜宗又從懷裏掏出一張大紙,疊的四四方方的,攤開來,鋪滿一張桌子。
上麵有彎彎曲曲的線還有一圈圈的圓圈。看上去像是地圖,但是沒有一個字。看不懂。
張曜宗從屋角幾桌上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毛筆,一筆一筆的寫下去。
“臨安在這,福州,泉州,汴梁……”張曜宗一個地名一個地名的填下去,韓世忠激動地都快瘋了,這麽全的地圖?老子從來沒見過。打仗要能有張這個地圖,就能及時分析,料敵於先。張曜宗這小子到底還有多少好東西?
“流求”張曜宗在南方下麵的一個大島上重重的填下這兩個字。這個大島居然比福建路都大。(流求就是後世的台灣島。與琉球不是一個地方)
“王爺還不知道自家有個這麽大的島吧?我也是聽泉州跑海的商人說,才知道我大宋還有一片這麽大的地方無人知呢,島上林地茂盛,物產豐富,隻有三五百未曾開化的野人。有了這個島,我百萬百姓還會沒有安置之所?”
畫圖,張曜宗的老本行,他學測繪的,看著熟悉的地名一個個在眼前浮現,張曜宗也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
張曜宗最後在流求上麵畫了一堆小島,“這上麵有一個島是銀子做的。”
趙瑗這下再也不能鎮定了,“你說什麽?銀子做的島?”
張曜宗說:“我也不知道,隻聽人說那個島上到處都可以撿到銀子,挖塊石頭都是銀子,我也沒去過,不知道真假。”有了銀子,就可以改革幣製,不怕趙瑗不動心,小日本的銀子不搶白不搶。
“我大宋去歲好像收入四千萬貫,小子狂妄,五年後,這店三成股份就可每年貢獻兩百到三百萬貫,王爺還是不在意嗎?”
“三成股份就能值兩百萬貫?”趙瑗不由得對張曜宗也有點生氣,真當王爺什麽都不懂呢?一家小店就要年入千萬貫,相當於兩成半大宋歲入,這可能嗎?
“好,不說這飯店的事,小子再問一句,王爺可有北驅強虜的誌氣?北驅強虜可有底氣和把握?”
“自古王朝更替自有其道理,小子這裏有篇文章,王爺可以先禦覽一下。”張曜宗說著自懷裏拿出一張早就準備好的文章。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複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弑之謀。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製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製,而不知子孫困因於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活己之子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製,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趙瑗邊看邊讚,“好文章,好文章,史師,你也來看一下。立論驚奇,發人深省。”
史浩也是邊看邊疑惑,這麽好的文章需要大智慧才能寫出,麵前的這個小子有那麽神奇嗎?會否是哪位隱士的代筆?
“王爺真的以為好嗎?天地循環,萬物更替自有其規則,即便朝代亦無永世之說,周朝曆八百年而亡已是後無來者了。若萬事可由天定,不若我們現在就向上天祈禱,讓金人退去關東以北。”張曜宗冷哼說道。
韓世忠也拿過文章,看著頭暈,伸手拍了張曜宗一下:“好好說,知道老夫看不得這些之乎者也,說我能聽懂的話。”
“王朝興替自有其規律,秦思周之亂在於諸侯,收天下為郡縣,以法治國,亡於法學刑法嚴苛。漢高祖取秦之經驗,分封諸侯,以同姓治天下。禍起諸侯,亡於外戚。晉亡於貴族權大,隋亡於勞民傷財,唐亡於機信外族。我大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大膽,敢妄議太祖。”趙瑗是正經的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子孫,聽不得別人說太祖壞話。
“草民沒有說太祖一定是錯的,但是天下大事時移勢移。漢武帝任命桑弘羊任大司農,推行均輸平準政策,才可北驅匈奴,此時大漢開國96年。慶曆三年,仁宗任命範文正(範仲淹)新政,比之大漢,大宋開國才83年,其後又有神宗王荊公(王安石)變法。何也?仁宗,神宗不知祖宗規矩嗎?時移勢移,北虜之威脅比之開國更甚。才有靖康之亂。”
“王欲成其大事,則不可不變。然則何變呢?”
“漢朝馬政,除太仆寺之外,還鼓勵民間養馬,才有了武帝北征,唐朝馬政得一能吏張萬歲,曆四十年,得馬七十萬六千匹,觀之我朝呢?窮全國之力,皆歸官營,雖無燕京之地,但還有川陝可用,但結果呢,窮萬金卻無可用之馬,怪不得王荊公廢官還民,但是民間養馬的費用遠高於官家收購的費用,有分到養馬任務的百姓往往棄家攜口逃亡,我大宋幾無可用之馬。唯以步卒對抗金人騎兵,八十萬禁軍亦不能勝。何為?起新馬政,官民兩條路,官則製定嚴苛條例,能者上,弱者下,不吝賞賜,自有新張萬歲來。民間許民以利則養馬積極性自會調動起來。此兩者皆須大量錢財。”
“軍隊亦要改,廂軍不堪大用,早淪做高官勞力,徒耗銀響。禁軍士卒毫無鬥誌,疏於陣仗,也不堪大用,亦改。何改之?留強汰弱,勤加訓練,每日兩餐改三餐,增加士卒體力,擇其強將,必成強軍,太祖所慮?國之不存,何慮將之?”
“大膽”趙瑗咬著牙聽著,但是又不能說張曜宗說的沒道理。
“然則此兩事皆須大量銀錢?何來?大理有銅礦,有放牧之地,段君勢弱,欲親我大宋,國相高氏阻之。可擇能人親其段氏,抑之高氏,則大理銅,馬皆為我所用。”
“南方不適大馬,何為?吐蕃內亂,可乘之。西域有良馬,古之漢武興兵伐大宛,得之汗血。今為金人所阻,可擇人由泉州出海,一路向西,可到波斯,亦有良馬可得。至此,我大宋方可有馬可用,然則幹政大理,出海西域,皆須金錢,何來?”
張曜宗說的口幹舌燥,趙瑗聽得口幹舌燥,內心火熱。轉頭看向史浩,二人麵麵相覷。
張曜宗一言驚人,語驚四座。
趙瑗:“汝大才,然則金銀何至?”
張曜宗笑了,趙瑗終於動心了。“王爺今天吃的開心嗎?好吃嗎?沒吃過吧?”
“大膽小子,我問你怎麽能得到大量金錢,你說吃的幹嗎?”趙瑗急的恨不得跺張曜宗一腳。
“此火鍋裏最重要的一味調料名曰‘辣椒’此物全大宋隻有我有,有此秒物,推廣至全國不成問題,錢財自來。”
“小子不才,在家時見家母紡織辛苦,稍加改動,家母現在一人一機一夜可做別人十天所作之活計。小子家現在不過百十織機而已。”張曜宗又說出一個消息。
趙瑗倒吸一口涼氣,一人一天相當於別人十天,百十台一月豈不相當於三萬人一天的活計?金朝的歲貢25萬匹布豈非輕鬆就能達到,還有餘力惠澤百姓。
“小子知道不能獨吞這好處?王爺亦可擇大家一起做。江南即可夜夜都聞機杼聲。福州現在有人種植棉花,更可作為原料,但小子以為土地不能都種棉花,此事必須強令禁止,耕田不可廢,糧食必須都由官府經手,原糧商可做織機布匹馬匹生意,以高金向北地收購,金人目短,必然廢耕植棉,更有羊毛亦可織線,金人必荒地以飼牛羊。則北地良民無可生計,必然南來。則金地人少,宋朝人多,以人多欺人少,豈無勝算?糧食全在官府之手以低價向北地供應,則金人必不在意毀耕還牧。則糧草之算已在我大宋手上。”這下子,趙瑗,史浩,韓世忠全都說不出話。此計不僅有大利益更是將北地百萬百姓都算計在其中,不可謂不毒。也不可謂不狠?金人要買糧食,要賣棉花,羊毛,金錢還是留在宋地。但是棉花,羊毛卻是流入了宋地。更可以織成布再賣迴去。現在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糧食產量和北地百萬百姓的生計。
“那糧食會夠嗎?”“南地稻子一季兩熟,更可有套種之法,再增加一季糧食,南地久無饑荒,官倉,常平倉都快裝不下了。再說咱們還能供應金人一輩子?得新馬新軍,王爺還不得早早的把金人趕迴老家去?”
“那麽百萬百姓呢?今年官家還下旨不得接應北地百姓來南,免得激怒金人。”趙瑗為難的問到,
張曜宗憤怒的說道:“什麽狗屁‘北人歸北,南人歸男’?金人發跡於白山黑水之地,帶甲不過數十萬,全朝不過百萬,我數百萬百姓以十抵一跟他們換,也能把他們換幹淨了,現在北人歸北,都成了大金子民,一則失其心,宛若被朝廷拋棄,二則淪為金人奴隸,每日生不如死?王爺難道認為他們不是我大宋子民嗎?”
“就算百萬人都歸了南,南方地少?他們何以為生?”史浩問道,見不得這小孩口出狂言。
“織場遍地,可雇良家婦入工。男子擇其健者入軍。更有西南大理商道,西域海道可以用人,還有……”
張曜宗又從懷裏掏出一張大紙,疊的四四方方的,攤開來,鋪滿一張桌子。
上麵有彎彎曲曲的線還有一圈圈的圓圈。看上去像是地圖,但是沒有一個字。看不懂。
張曜宗從屋角幾桌上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毛筆,一筆一筆的寫下去。
“臨安在這,福州,泉州,汴梁……”張曜宗一個地名一個地名的填下去,韓世忠激動地都快瘋了,這麽全的地圖?老子從來沒見過。打仗要能有張這個地圖,就能及時分析,料敵於先。張曜宗這小子到底還有多少好東西?
“流求”張曜宗在南方下麵的一個大島上重重的填下這兩個字。這個大島居然比福建路都大。(流求就是後世的台灣島。與琉球不是一個地方)
“王爺還不知道自家有個這麽大的島吧?我也是聽泉州跑海的商人說,才知道我大宋還有一片這麽大的地方無人知呢,島上林地茂盛,物產豐富,隻有三五百未曾開化的野人。有了這個島,我百萬百姓還會沒有安置之所?”
畫圖,張曜宗的老本行,他學測繪的,看著熟悉的地名一個個在眼前浮現,張曜宗也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
張曜宗最後在流求上麵畫了一堆小島,“這上麵有一個島是銀子做的。”
趙瑗這下再也不能鎮定了,“你說什麽?銀子做的島?”
張曜宗說:“我也不知道,隻聽人說那個島上到處都可以撿到銀子,挖塊石頭都是銀子,我也沒去過,不知道真假。”有了銀子,就可以改革幣製,不怕趙瑗不動心,小日本的銀子不搶白不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