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溫柔的她
八零軍婚:從奪迴家產開始 作者:南北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電視劇的火爆程度超乎導演和演職人員以及港城的電視台的預料,但是小劉總和葉舟都非常淡定,因為在他們的期望值範圍內。
現在知道編劇是葉舟的隻有周朗和小劉總,畢竟她用的是筆名,相關的分成協議又是跟小劉總這邊簽的,所以外麵的人不知道也很正常。
晚上,翠姨和保姆把兩個孩子抱去房間裏哄睡覺的時候,周朗跟葉舟說:“舟舟,比起教書,你是不是更喜歡寫東西?”
無論是寫劇本,還是寫小說,她看起來都像是毫不費力的樣子。
他在心裏猜測,她“以前”應該就是從事這方麵的工作。
葉舟現在麵對周朗的時候,已經不會再遮掩內心,她說:“因為教書的話,身上有責任感,生怕做不好,會誤人子弟。但是寫東西的話,就沒那樣的壓力啦。你也知道,我很懶的嘛,隨時想躺平,得過且過,責任重大的工作,確實不是很適合我。”
休產假的這段日子,對於葉舟來說,確實是穿到這個世界來之後躺得最平的日子。
當初跟周朗去柳城,剛做好躺平的姿勢,就被黃副校長找上門。
之後,她就因為各種各樣的機緣,一路走到現在,成為別人口中的“高知”。
現在的小劉總似乎也一樣,突然就被人推著往前走,不知不覺間,都正兒八經地帶課了。
看到他把作業帶迴來批改,葉舟笑得幸災樂禍。
小劉總鬱悶得不行,“你還笑,還不是因為你給我介紹了這麽個活。”
周朗糾正說:“給你介紹,又不是我媳婦按著你的腦袋同意的。再說了,你接觸數學之後,難道不是更加神采奕奕了?”
小劉總摸著自己的臉,“有那麽明顯嗎?”
這時,雙胞胎突然哼哼唧唧起來。
小劉總把自己手裏的紅筆塞到周朗手裏,“你幫我改作業,我幫你帶兒子。”
小劉總早就看出來了,前幾天他把作業帶迴家改的時候,周朗的目光停留在作業本上,他對微積分的知識很熟悉。
周朗倒沒有拒絕,拿起作業認真批改起來。
葉舟都不由得好奇地湊過來,隻見周朗一目十行,準確地圈出錯誤的地方。
葉舟心裏很清楚,周朗在數學和物理方麵有一定的天賦,倘若他不當兵,讀的是地方大學的話,應該會選這兩個專業。
轉天,去外地采訪的段從安迴來了。
她這次是去西北采訪,主要是涉及土地貧瘠地區的農民搬遷的事情。
顯而易見,農民繼續居住在那裏,地裏長不出多少糧食,還缺水。
“那地方缺水的程度真是不敢想象。誰家要是有井,哪怕兒子是個癱瘓在床上的殘疾人,也能娶到最貌美的姑娘。地裏的糧食,真的是看天吃飯,要是不下雨,一家子就這麽餓著。我去的時候,看到的就是光禿禿的一片,連耗子都嫌棄。”
翠姨聽到這話,都忍不住問:“都窮成這樣了,他們還不肯挪地兒呢?”
段從安說:“可不是嘛。年輕人倒是好說服,年紀大的,軸得很,就覺得自己的根在那裏,祖墳在那裏,不能走。”
翠姨說:“這倒是,年紀大的人啊,就怕變。”
葉舟突然想到在原來的世界裏,讀大學的時候,隔壁宿舍有個女生就是來自嚴重缺水地區的。她宿舍的人編排她,說她不洗澡,身上有味。不但不洗澡,甚至也不洗私處,說她惡心。
葉舟就找了個機會,委婉地跟那個女生說,如果很多天不洗澡,身上會有味道,因為這裏的天氣比她家鄉的潮濕。
女生臉紅,並且感激地道謝:“謝謝你提醒我。我就是……我老家很難得洗一次澡。”
“入鄉隨俗嘛。在這裏,天氣熱,你就每天洗澡,感覺頭發油了,也要盡快洗。冬天不想每天洗澡,就把私處也洗洗。我教你。”
從小地方來的人,不知道怎麽融合大城市的環境,她的父母也沒有足夠的眼界和生活經驗傳授給她。
僥幸投胎投到發達地區的人,沒有必要用一種高高在上的眼神嗤笑別人惡心。
這個同學四年都是全國獎學金的獲得者,大學畢業後,她選擇了迴老家當老師。
很多人都說她傻,好不容易走出來了,還要迴去。
臨走之前,她跟葉舟說:“你是不是也覺得我傻啊?”
“不會啊,我知道你這樣選擇是有你的道理的。”
她看著葉舟,目光真誠,“我真的非常感謝你當初告訴我,在這裏,我可以每天洗澡,經常洗頭,讓我不再成為別人的笑柄。
但是我的老家,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窮孩子,他們好不容易走出來,卻發現很多東西都不知道。
所以我要迴去告訴他們,在大城市裏,可以吃到冰激淩,在街上想上廁所,可以去商場裏找。
在大城市應該怎麽跟見多識廣的同學相處,才不會自卑,應該怎麽學習他們身上的長處。
我隻是想讓別人比我少走一些彎路,畢竟不是每個都能像我那麽幸運,剛入學就能遇到像你那麽溫柔的同學。”
葉舟也沒想到,自己在她心目中竟然是這樣的。
無意識的傳授,竟然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知道她死後,在西北的她會不會來參加她的葬禮。
“小舟,你在想什麽呢。”段從安發現葉舟有些走神,輕輕推了她一下。
葉舟迴過神,說:“我在想,他們應該搬出來,到更加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地方生活。但是,搬過去之前,也得讓他們看到希望,讓他們覺得隻要搬走,一定能夠讓後世的子子孫孫過上好日子,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搬。”
段從安說:“就是這麽個理,但是,現在誰能給這樣的承諾呢。”
葉舟說:“新找的定居點,至少有水,對吧?”
段從安說:“對,那附近是地質學家考察過的。有水,可以修溝渠。”
葉舟隱約記得自己看過扶貧的紀錄片,九十年代,不少農學家前往西北幫扶。
現在知道編劇是葉舟的隻有周朗和小劉總,畢竟她用的是筆名,相關的分成協議又是跟小劉總這邊簽的,所以外麵的人不知道也很正常。
晚上,翠姨和保姆把兩個孩子抱去房間裏哄睡覺的時候,周朗跟葉舟說:“舟舟,比起教書,你是不是更喜歡寫東西?”
無論是寫劇本,還是寫小說,她看起來都像是毫不費力的樣子。
他在心裏猜測,她“以前”應該就是從事這方麵的工作。
葉舟現在麵對周朗的時候,已經不會再遮掩內心,她說:“因為教書的話,身上有責任感,生怕做不好,會誤人子弟。但是寫東西的話,就沒那樣的壓力啦。你也知道,我很懶的嘛,隨時想躺平,得過且過,責任重大的工作,確實不是很適合我。”
休產假的這段日子,對於葉舟來說,確實是穿到這個世界來之後躺得最平的日子。
當初跟周朗去柳城,剛做好躺平的姿勢,就被黃副校長找上門。
之後,她就因為各種各樣的機緣,一路走到現在,成為別人口中的“高知”。
現在的小劉總似乎也一樣,突然就被人推著往前走,不知不覺間,都正兒八經地帶課了。
看到他把作業帶迴來批改,葉舟笑得幸災樂禍。
小劉總鬱悶得不行,“你還笑,還不是因為你給我介紹了這麽個活。”
周朗糾正說:“給你介紹,又不是我媳婦按著你的腦袋同意的。再說了,你接觸數學之後,難道不是更加神采奕奕了?”
小劉總摸著自己的臉,“有那麽明顯嗎?”
這時,雙胞胎突然哼哼唧唧起來。
小劉總把自己手裏的紅筆塞到周朗手裏,“你幫我改作業,我幫你帶兒子。”
小劉總早就看出來了,前幾天他把作業帶迴家改的時候,周朗的目光停留在作業本上,他對微積分的知識很熟悉。
周朗倒沒有拒絕,拿起作業認真批改起來。
葉舟都不由得好奇地湊過來,隻見周朗一目十行,準確地圈出錯誤的地方。
葉舟心裏很清楚,周朗在數學和物理方麵有一定的天賦,倘若他不當兵,讀的是地方大學的話,應該會選這兩個專業。
轉天,去外地采訪的段從安迴來了。
她這次是去西北采訪,主要是涉及土地貧瘠地區的農民搬遷的事情。
顯而易見,農民繼續居住在那裏,地裏長不出多少糧食,還缺水。
“那地方缺水的程度真是不敢想象。誰家要是有井,哪怕兒子是個癱瘓在床上的殘疾人,也能娶到最貌美的姑娘。地裏的糧食,真的是看天吃飯,要是不下雨,一家子就這麽餓著。我去的時候,看到的就是光禿禿的一片,連耗子都嫌棄。”
翠姨聽到這話,都忍不住問:“都窮成這樣了,他們還不肯挪地兒呢?”
段從安說:“可不是嘛。年輕人倒是好說服,年紀大的,軸得很,就覺得自己的根在那裏,祖墳在那裏,不能走。”
翠姨說:“這倒是,年紀大的人啊,就怕變。”
葉舟突然想到在原來的世界裏,讀大學的時候,隔壁宿舍有個女生就是來自嚴重缺水地區的。她宿舍的人編排她,說她不洗澡,身上有味。不但不洗澡,甚至也不洗私處,說她惡心。
葉舟就找了個機會,委婉地跟那個女生說,如果很多天不洗澡,身上會有味道,因為這裏的天氣比她家鄉的潮濕。
女生臉紅,並且感激地道謝:“謝謝你提醒我。我就是……我老家很難得洗一次澡。”
“入鄉隨俗嘛。在這裏,天氣熱,你就每天洗澡,感覺頭發油了,也要盡快洗。冬天不想每天洗澡,就把私處也洗洗。我教你。”
從小地方來的人,不知道怎麽融合大城市的環境,她的父母也沒有足夠的眼界和生活經驗傳授給她。
僥幸投胎投到發達地區的人,沒有必要用一種高高在上的眼神嗤笑別人惡心。
這個同學四年都是全國獎學金的獲得者,大學畢業後,她選擇了迴老家當老師。
很多人都說她傻,好不容易走出來了,還要迴去。
臨走之前,她跟葉舟說:“你是不是也覺得我傻啊?”
“不會啊,我知道你這樣選擇是有你的道理的。”
她看著葉舟,目光真誠,“我真的非常感謝你當初告訴我,在這裏,我可以每天洗澡,經常洗頭,讓我不再成為別人的笑柄。
但是我的老家,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窮孩子,他們好不容易走出來,卻發現很多東西都不知道。
所以我要迴去告訴他們,在大城市裏,可以吃到冰激淩,在街上想上廁所,可以去商場裏找。
在大城市應該怎麽跟見多識廣的同學相處,才不會自卑,應該怎麽學習他們身上的長處。
我隻是想讓別人比我少走一些彎路,畢竟不是每個都能像我那麽幸運,剛入學就能遇到像你那麽溫柔的同學。”
葉舟也沒想到,自己在她心目中竟然是這樣的。
無意識的傳授,竟然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知道她死後,在西北的她會不會來參加她的葬禮。
“小舟,你在想什麽呢。”段從安發現葉舟有些走神,輕輕推了她一下。
葉舟迴過神,說:“我在想,他們應該搬出來,到更加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地方生活。但是,搬過去之前,也得讓他們看到希望,讓他們覺得隻要搬走,一定能夠讓後世的子子孫孫過上好日子,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搬。”
段從安說:“就是這麽個理,但是,現在誰能給這樣的承諾呢。”
葉舟說:“新找的定居點,至少有水,對吧?”
段從安說:“對,那附近是地質學家考察過的。有水,可以修溝渠。”
葉舟隱約記得自己看過扶貧的紀錄片,九十年代,不少農學家前往西北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