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文武皆賞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作者:山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是登基大朝賀,文武百官早早便都等在了奉天殿前的空地上。
片刻功夫。
先聽到鍾鼎長鳴,緊接著便是儀仗開路。
老朱、馬皇後身著盛裝,走在中心。
而身後。
朱標龍袍冠冕,說不清的貴氣英姿。
當看到朱標一左一右分別站著常氏、詹氏。
武將、文臣更是難以掩飾的激動。
常氏!常遇春之女。
這便是他們武人的底氣。
詹氏!詹同之女。
算起來也是天家對文臣的垂青。
當看到朱標連同常氏、詹氏一同走到老朱、馬皇後跟前。
在場無論文武,心中都是難以抑製的激動。
特別是那些文臣,本以為朱標好武,意在開疆。
不少文臣甚至都覺得新朝之下,他們這些文人的日子不會好過。
可今日朱標竟讓新婦詹氏同太子妃常氏一同出席。
說沒有體恤安撫他們這些文臣的心思,肯定也是假的。
“太子朱標品行忠良,有謀能斷,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
“今朕秉承祖宗禮製,傳位太子,即皇帝位。”
在眾人注視之下,老朱將詔書遞到朱標手中。
朱標雙手過頂,恭敬受領後,再次跪拜。
與此同時。
馬皇後看向常氏、詹氏,溫聲宣旨道:
“開平王之女常氏,入東宮來守德恪禮,性資敏慧,訓彰禮則。”
“今呈太上皇令,冊封皇後。”
“吏部尚書之女詹氏,溫婉賢良,淡泊無爭。”
“今呈太上皇令,冊為皇貴妃。”
“欽哉~”
聞言。
常氏、詹氏恭敬叩拜。
而聽到這冊封詔書,李善長、劉伯溫,甚至包括詹同在內的幾人,心中都是微微一動。
旁的不說,單是冊封詹氏為貴妃的詔書,便絕不是老朱所擬。
以“淡泊無爭”這四個字來形容詹氏,這擺明了是敲打那些文臣。
告訴朝中尚存詭譎心思的文臣。
朱標之後的太子皇儲,隻能是皇太孫雄英。
甚至!
即便太孫有恙,後來之君也必然要是常氏所出。
‘淡泊無爭’四字哪裏是形容詹氏的人品,這分明是給文臣們提個醒,更是用一柄長刀在地上畫出了一道明明白白的界限。
過線者死!
這便是天家的態度!
“兒臣實乃愚魯之人,受此皇位,當真有愧。”
“然!”
朱標起身轉向下方百官,表情鄭重,嚴肅說道:
“朕雖愚魯,亦知為政為民,為君為國。”
“朕今初臨大寶,當承父皇之誌,寬待萬民,恩澤四荒。”
“傳朕旨意!”
“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免除今年農稅。”
“浙江、泉州、東番島、呂宋島,減商稅三成!”
“陛下仁德,乃天下萬民之福~”
“陛下仁德,萬歲萬歲~”
看著下方密密麻麻,盡皆叩拜的官員、侍衛。
此刻朱標心頭竟也是熱血翻湧!
怪不得那麽多人都想當皇帝,就眼前這萬人叩首場景,這睥睨天下的感覺。
恐怕任何一個男子,亦或說是任何人,都抵擋不了如此誘惑。
哪怕自己從始至終都想將老朱綁在皇位上,哪怕自己從來都不急著登基。
可聽到萬人齊唿萬歲,那種振奮人心的激動好似藏匿在骨子中,驟然萌芽進而蓬勃一般。
“為民有道,為國為政,自要開新。”
“傳朕旨意,朕之一朝,沿用洪武為年號。”
“鑄造司無需鑄造新幣,欽天監無需趕製新農曆。”
“嗯?”
朱標聲音落下。
莫說是下方不少文臣,就連尚且還坐在龍椅上的老朱都是微微一怔。
他也沒想到朱標會沿用他的年號。
不過想了想,老朱終究是沒有出言反駁。
畢竟朱標如此,必然有如此做的道理。
“傳朕旨意!”
“倭國不肖,我大明當舉全國之力,征討倭國。”
語罷。
不用朱標出聲,劉保兒手捧聖旨,朗聲宣道:
“陛下有旨。”
“封前軍都督仇成皖寧侯,食祿三千石。”
“封左軍都督曹震,景川侯,食祿兩千三百石。”
“封左軍都尉謝成,永平侯,食祿兩千石。”
“封右軍指揮使王弼,定遠侯,食祿兩千石。”
將十二衛將帥一一封爵後,劉保兒拿出第二道聖旨,繼續宣道:
“冊皇子雄英為太子。”
“進永昌侯藍玉為太子少師,增祿五百石。”
“進西平侯沐英為太子少傅,增祿五百石。”
“進禮部郎中詹徽太子少保,增祿五百石。”
當聽到詹徽的名字,下方眾人盡為嘩然。
不少文臣心中詫異,連連迴頭側目。
甚至還有人以為是聖旨有誤,將吏部尚書詹同念成了禮部郎中詹徽。
藍玉、沐英二人,乃是軍中戰將,多有戰功在身,也一直都是朱標的左膀右臂。
他們二人進位三少完全夠格。
若非他們上麵還有徐達、湯和等老將,進他們二人進三師之名都不為過。
隻是這詹徽憑什麽!
區區五品禮部小官,怎的就突然得了三少之職?
一時間。
不少文臣看向詹徽的目光多了幾分戒備,臉上表情也很是不忿。
甚至眼神古怪,看向文臣前列的詹同。
“臣詹徽,叩謝君恩!”
沒有理會眾人那古怪的目光,詹徽理了理身上袍服,先藍玉、沐英二人走到官員中心,鄭重叩拜。
見狀。
藍玉、沐英二人也跟著領旨謝恩,緊接著便是百官叩首。
接下來便是禮部官員念誦書文,諸如大赦天下,譬如賞賜百官。
半個時辰過後,儀典這才結束。
朱標看向站在原地近一個時辰的官員,隨意說道:
“今日年節,孤雖有意再宴百官。”
“可思來想去,想必諸卿此事更想闔家團圓。”
“既如此。”朱標示意宮人將官員的賞賜分發下去後,繼續道:“諸卿可各自還家。”
語罷,老朱、朱標一行率先朝後宮走去。
而等朱標離開,空地上站著的官員卻三兩成群,各自結伴朝宮門走去。
“陛下初登大寶,三道聖旨為民、為政、為國,實乃英明之至!”
“若非陛下不新立年號,否則此三道聖旨定能成為新朝三旨,傳頌後世。”
“不錯不錯!陛下不立年號,求的便是實效二字!”
“陛下新立年號,鑄造新幣不說,還要將新朝新曆傳至全境。此雖理應如此,可終究傷財勞民。”
“陛下登基之初,乃是不願累及百官、萬民!”
眾人一口一句,爭相訴說著朱標這位新君的英名。
好似他們不說出點新穎的來,就好像是他們癡傻愚笨,連朱標的聖明之心都看不出來。
“隻是殿下這番賞賜.....”
“著實有些出人意料。”
聞言。
不少文臣齊刷刷看向前方正孤身一人,徑直朝宮門走去的詹徽。
微微一頓後,方才開口那名文臣索性直言道:
“陛下登基,拔擢十二衛將帥,這自然無可厚非。”
“畢竟那些將軍們論及開國之功,早就可以進位侯爵。”
“隻是陛下剛剛登基,對魏國公、信國公這些老帥並未有太多恩待,反而拔擢了永昌侯、西平侯。”
“如此豈不是讓那些老將軍臉上無光嘛.....”
“嗯......”
雖然這話聽起來是為徐達、湯和這些老將不平。
可實際上,這話的根本乃是抒發他們自己心中的不平。
若論資曆,詹徽入仕不過一年,在場文臣無論哪個都比他資曆更深。
若論才學。
在場不少文臣要麽是經曆過元朝科舉,要麽乃是洪武二年科舉及第。
而詹徽未曾經曆科舉,眾人自然以為他是借其父詹同之蔭,入朝為官。
並沒有什麽真才實學。
也是因此!
眾人嘴上是為朱標賞賜藍玉、沐英,為徐達、湯和這些老將鳴不平。
可實際上。
他們乃是因朱標跳過他們,破格拔擢詹徽而心中不滿。
“一朝天子一朝臣,看來陛下是把咱們這些老家夥給忘嘍.....”
“李大人,不可妄議朝政。”
片刻功夫。
先聽到鍾鼎長鳴,緊接著便是儀仗開路。
老朱、馬皇後身著盛裝,走在中心。
而身後。
朱標龍袍冠冕,說不清的貴氣英姿。
當看到朱標一左一右分別站著常氏、詹氏。
武將、文臣更是難以掩飾的激動。
常氏!常遇春之女。
這便是他們武人的底氣。
詹氏!詹同之女。
算起來也是天家對文臣的垂青。
當看到朱標連同常氏、詹氏一同走到老朱、馬皇後跟前。
在場無論文武,心中都是難以抑製的激動。
特別是那些文臣,本以為朱標好武,意在開疆。
不少文臣甚至都覺得新朝之下,他們這些文人的日子不會好過。
可今日朱標竟讓新婦詹氏同太子妃常氏一同出席。
說沒有體恤安撫他們這些文臣的心思,肯定也是假的。
“太子朱標品行忠良,有謀能斷,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
“今朕秉承祖宗禮製,傳位太子,即皇帝位。”
在眾人注視之下,老朱將詔書遞到朱標手中。
朱標雙手過頂,恭敬受領後,再次跪拜。
與此同時。
馬皇後看向常氏、詹氏,溫聲宣旨道:
“開平王之女常氏,入東宮來守德恪禮,性資敏慧,訓彰禮則。”
“今呈太上皇令,冊封皇後。”
“吏部尚書之女詹氏,溫婉賢良,淡泊無爭。”
“今呈太上皇令,冊為皇貴妃。”
“欽哉~”
聞言。
常氏、詹氏恭敬叩拜。
而聽到這冊封詔書,李善長、劉伯溫,甚至包括詹同在內的幾人,心中都是微微一動。
旁的不說,單是冊封詹氏為貴妃的詔書,便絕不是老朱所擬。
以“淡泊無爭”這四個字來形容詹氏,這擺明了是敲打那些文臣。
告訴朝中尚存詭譎心思的文臣。
朱標之後的太子皇儲,隻能是皇太孫雄英。
甚至!
即便太孫有恙,後來之君也必然要是常氏所出。
‘淡泊無爭’四字哪裏是形容詹氏的人品,這分明是給文臣們提個醒,更是用一柄長刀在地上畫出了一道明明白白的界限。
過線者死!
這便是天家的態度!
“兒臣實乃愚魯之人,受此皇位,當真有愧。”
“然!”
朱標起身轉向下方百官,表情鄭重,嚴肅說道:
“朕雖愚魯,亦知為政為民,為君為國。”
“朕今初臨大寶,當承父皇之誌,寬待萬民,恩澤四荒。”
“傳朕旨意!”
“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免除今年農稅。”
“浙江、泉州、東番島、呂宋島,減商稅三成!”
“陛下仁德,乃天下萬民之福~”
“陛下仁德,萬歲萬歲~”
看著下方密密麻麻,盡皆叩拜的官員、侍衛。
此刻朱標心頭竟也是熱血翻湧!
怪不得那麽多人都想當皇帝,就眼前這萬人叩首場景,這睥睨天下的感覺。
恐怕任何一個男子,亦或說是任何人,都抵擋不了如此誘惑。
哪怕自己從始至終都想將老朱綁在皇位上,哪怕自己從來都不急著登基。
可聽到萬人齊唿萬歲,那種振奮人心的激動好似藏匿在骨子中,驟然萌芽進而蓬勃一般。
“為民有道,為國為政,自要開新。”
“傳朕旨意,朕之一朝,沿用洪武為年號。”
“鑄造司無需鑄造新幣,欽天監無需趕製新農曆。”
“嗯?”
朱標聲音落下。
莫說是下方不少文臣,就連尚且還坐在龍椅上的老朱都是微微一怔。
他也沒想到朱標會沿用他的年號。
不過想了想,老朱終究是沒有出言反駁。
畢竟朱標如此,必然有如此做的道理。
“傳朕旨意!”
“倭國不肖,我大明當舉全國之力,征討倭國。”
語罷。
不用朱標出聲,劉保兒手捧聖旨,朗聲宣道:
“陛下有旨。”
“封前軍都督仇成皖寧侯,食祿三千石。”
“封左軍都督曹震,景川侯,食祿兩千三百石。”
“封左軍都尉謝成,永平侯,食祿兩千石。”
“封右軍指揮使王弼,定遠侯,食祿兩千石。”
將十二衛將帥一一封爵後,劉保兒拿出第二道聖旨,繼續宣道:
“冊皇子雄英為太子。”
“進永昌侯藍玉為太子少師,增祿五百石。”
“進西平侯沐英為太子少傅,增祿五百石。”
“進禮部郎中詹徽太子少保,增祿五百石。”
當聽到詹徽的名字,下方眾人盡為嘩然。
不少文臣心中詫異,連連迴頭側目。
甚至還有人以為是聖旨有誤,將吏部尚書詹同念成了禮部郎中詹徽。
藍玉、沐英二人,乃是軍中戰將,多有戰功在身,也一直都是朱標的左膀右臂。
他們二人進位三少完全夠格。
若非他們上麵還有徐達、湯和等老將,進他們二人進三師之名都不為過。
隻是這詹徽憑什麽!
區區五品禮部小官,怎的就突然得了三少之職?
一時間。
不少文臣看向詹徽的目光多了幾分戒備,臉上表情也很是不忿。
甚至眼神古怪,看向文臣前列的詹同。
“臣詹徽,叩謝君恩!”
沒有理會眾人那古怪的目光,詹徽理了理身上袍服,先藍玉、沐英二人走到官員中心,鄭重叩拜。
見狀。
藍玉、沐英二人也跟著領旨謝恩,緊接著便是百官叩首。
接下來便是禮部官員念誦書文,諸如大赦天下,譬如賞賜百官。
半個時辰過後,儀典這才結束。
朱標看向站在原地近一個時辰的官員,隨意說道:
“今日年節,孤雖有意再宴百官。”
“可思來想去,想必諸卿此事更想闔家團圓。”
“既如此。”朱標示意宮人將官員的賞賜分發下去後,繼續道:“諸卿可各自還家。”
語罷,老朱、朱標一行率先朝後宮走去。
而等朱標離開,空地上站著的官員卻三兩成群,各自結伴朝宮門走去。
“陛下初登大寶,三道聖旨為民、為政、為國,實乃英明之至!”
“若非陛下不新立年號,否則此三道聖旨定能成為新朝三旨,傳頌後世。”
“不錯不錯!陛下不立年號,求的便是實效二字!”
“陛下新立年號,鑄造新幣不說,還要將新朝新曆傳至全境。此雖理應如此,可終究傷財勞民。”
“陛下登基之初,乃是不願累及百官、萬民!”
眾人一口一句,爭相訴說著朱標這位新君的英名。
好似他們不說出點新穎的來,就好像是他們癡傻愚笨,連朱標的聖明之心都看不出來。
“隻是殿下這番賞賜.....”
“著實有些出人意料。”
聞言。
不少文臣齊刷刷看向前方正孤身一人,徑直朝宮門走去的詹徽。
微微一頓後,方才開口那名文臣索性直言道:
“陛下登基,拔擢十二衛將帥,這自然無可厚非。”
“畢竟那些將軍們論及開國之功,早就可以進位侯爵。”
“隻是陛下剛剛登基,對魏國公、信國公這些老帥並未有太多恩待,反而拔擢了永昌侯、西平侯。”
“如此豈不是讓那些老將軍臉上無光嘛.....”
“嗯......”
雖然這話聽起來是為徐達、湯和這些老將不平。
可實際上,這話的根本乃是抒發他們自己心中的不平。
若論資曆,詹徽入仕不過一年,在場文臣無論哪個都比他資曆更深。
若論才學。
在場不少文臣要麽是經曆過元朝科舉,要麽乃是洪武二年科舉及第。
而詹徽未曾經曆科舉,眾人自然以為他是借其父詹同之蔭,入朝為官。
並沒有什麽真才實學。
也是因此!
眾人嘴上是為朱標賞賜藍玉、沐英,為徐達、湯和這些老將鳴不平。
可實際上。
他們乃是因朱標跳過他們,破格拔擢詹徽而心中不滿。
“一朝天子一朝臣,看來陛下是把咱們這些老家夥給忘嘍.....”
“李大人,不可妄議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