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兵糧足備,隻等胡相下令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作者:山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妨!”
明白老朱的意思。
朱標輕笑一聲,滿不在乎說道:
“胡惟庸的罪名早已足夠。”
“其他朝臣是否彈劾胡惟庸,關係都不大。”
朱標微微一頓。
在老朱身旁坐下後,略有玩味說道:
“不過這胡惟庸也當真是沒出息。”
“既然決心反叛保命,此時卻偏偏還要等。”
“在咱們父子抵京之前,亦或是抵達應天之時,埋伏死士,設計伏殺,多好的機會。”
“可胡惟庸偏偏還要假裝演戲,還說什麽要告病居家。”
“眼下他沒法告病在家不說,湯鼎、馮誠二人還被安排到中書省監視。”
“這下胡惟庸再想動你我父子,豈不難如登天?”
見朱標的語氣中,似乎有些失望。
老朱輕輕踹了朱標一腳,沒好氣道:
“怎的胡惟庸沒有埋伏死士,設計伏殺咱們父子。”
“你小子好像很失望啊!”
“談不上失望,隻是覺得先前有些高看了胡惟庸。”
朱標聳了聳肩,繼續道:
“一路上,哪怕是在抵達皇宮之前。”
“兒子可都一直準備著,應對胡惟庸提前設下的伏兵。”
“可到頭來,這胡惟庸竟然連半點動靜都沒弄出來。”
“本以為胡惟庸是個聰明人,也應當明白當機立斷的道理。”
“可沒想到他遇事竟然也如此猶豫。”
“若早知道他是這種性子,兒子何必留他這麽久?”
留胡惟庸這麽久。
朱標為的便是讓胡惟庸狗急跳牆,行謀逆之事。
如此裁撤千年的丞相製才能更加順利。
正如朱標說的那樣。
一路上,沐英、徐允恭跟在自己身邊。
田虎、馮誠帶兵藏在暗處。
為的就是應對胡惟庸提前設置的伏兵。
甚至!
朱標都已經做好準備,準備在今日抵京時,斬殺胡惟庸。
順便當著文武百官的麵。
借著整肅吏治的借口,徹底裁撤丞相製度。
可朱標也沒想到,胡惟庸竟然還在等!
真要說起來。
胡惟庸如此優柔寡斷,還的確讓朱標有些失望。
也是明白朱標的意思。
老朱挪了挪身子,找了個合適的姿勢斜躺下後,繼續說道:
“胡惟庸畢竟是文人。”
“而文人向來都是如此。”
“自恃清高,認為可以一計而定天下。”
“覺得憑借自己的頭腦,便能覆手乾坤,左右天下。”
“可他們卻都忘了,再高深的謀略,也要有彪悍兵勇為之才行。”
“這胡惟庸就是太聰明了,聰明到已經忘了要身體力行才能成事。”
“事先謀劃的再怎麽精密完備,事到臨頭不照樣困難迭出。”
老朱語氣略有厭惡道:
“虛!”
“這些個文人夫子就是太虛了些,不務實!”
盡管老朱語氣很是隨意。
可聽到這話,朱標眼中卻滿是驚喜。
老頭子能打仗、能治國,這些朱標都知道。
可朱標沒想到。
老頭子竟然還有當思想家的潛質。
平日裏拿著鞋拔子,嚷嚷著要揍死自己的老朱,沒想到思想竟也如此深刻。
‘事先謀劃的再怎麽精密完備,事到臨頭不照樣困難迭出。’
說的真好!
在王陽明之前,在知行合一的理論還未提出之前。
大多文人夫子正如老朱說的那樣,虛頭巴腦,不務實。
覺得一切都要謀劃詳備後,方能動手為之。
覺得凡事,都要先知而後行。
可殊不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想隻有困難,做才有答案。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邊行,方可邊知。
不得不說,老朱能成就千古霸業,還真不是沒有道理。
也是見朱標突然用一種極其敬佩的目光看向自己。
老朱輕咳一聲,溫聲詢問道:
“你小子想什麽呢?不會是打算繼續拖下去吧!”
“當然不是!”
“明日便動手。”
語罷,朱標看向殿內宮人道:
“召毛驤前來。”
不多時,毛驤恭敬跪在老朱、朱標跟前。
“毛驤,散落各地的錦衣衛,可都召迴來了?”
“迴稟殿下,盡數抵達應天。”
“好,告訴他們,該收網了。”
“手上各級官員的罪證,一並拋出。”
“你現在帶人,捉拿禦史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戶部侍郎馮吉,吏部員外郎楚江。”
聽到這四人的名字。
毛驤當即領命,退出大殿。
此四人均是胡惟庸的心腹。
特別是塗節、陳寧,可以說是胡惟庸的左膀右臂。
眼下朱標下旨捉拿這四人,顯然是要對胡惟庸下手了。
也是聽到朱標的話。
老朱冷笑一聲,也已經猜到朱標下一步計劃,定然是殺人誅心.....
另一邊。
迴了府上。
胡惟庸坐在位置上,眉頭緊皺,心中總覺得有些不安。
偏是此時。
塗節卻還上前恭賀道:
“恭喜義父,賀喜義父。”
“此次義父與太子一並主導風聞奏事,或可說掌握了官員的生殺大權。”
“自此以後,義父威名愈隆不說。”
“滿朝文武、地方官員,豈不人人敬重義父?”
聽塗節說完,胡惟庸本想出聲斥責。
但好像想到了什麽一般,將嘴中的訓斥之言重新咽了迴去。
塗節說的也是沒錯。
此次老朱命他與朱標一起主管風聞奏事。
幾乎等同於將官員的生殺大權交給了他。
此事過後。
百官自然愈發敬重,也愈發畏懼他胡惟庸。
可正因如此。
胡惟庸愈發感覺,自己似乎活不到此事過後。
畢竟按老朱可從來不是一個對臣下能放心的帝王。
他又怎麽可能平白無故,將官員的生殺大權,交給他胡惟庸!
念及至此。
胡惟庸眉頭一緊, 沉聲說道:
“陳寧。”
“本相命你查閱天下兵馬籍冊,你可辦妥了?”
聽到這話。
塗節麵容一僵,神情也瞬間嚴肅了起來。
查閱天下兵馬籍冊,本就是忤逆之舉。
而且塗節很清楚。
胡惟庸讓陳寧查閱天下兵馬籍冊,為的便是找出手上有兵的可用之人。
“迴相國大人,一切都已辦妥。”
“四川、兩廣、江西四地,負責屯糧的參政,均是可用之人。”
“地方的駐軍,屬下也提拔了親信,掌控兵馬。”
“這些人都不是淮西出身,與那些個淮西將帥也並無交情,值得信任!”
陳寧微微一頓,愈發鄭重說道:
“胡相,此次雖不能爭取到淮西將帥。”
“可兵、糧足備,隻等胡相下令!”
和一臉陰狠,似乎決心追隨胡惟庸的陳寧不同。
聽陳寧說完。
塗節雖然極力保持表情的平靜。
可心中卻是難以掩飾的慌張。
他還真沒想到。
胡惟庸竟已經派陳寧掌控了四川、兩廣、江西四地的兵馬、糧餉。
雖說這四個地方不如中原糧產豐富,可也足以自給自足。
況且這四個地方,也並非兵家必爭。
一旦決定謀逆,亂世再啟。
胡惟庸便可率先撤迴南方。
等中原各方勢力相互消減之後,再行圖之。
就在塗節心頭驚懼。
準備再次確認,胡惟庸是否當真打算謀反之時。
隻聽胡惟庸看向陳寧繼續問道:
“死士安排的怎麽樣了?”
“太子親衛中,劉遇賢等三人乃是我等部下。”
“死士魏文進等五十人,忠心追隨胡相,此時正在相國府上。”
“好!若此次風聞奏事之風波,本相不能平穩度過,那便魚死網破!”
胡惟庸看向塗節、陳寧振奮說道:
“隻要陛下和太子出現差池,本相帶你二人撤迴南方。”
“十年內,本相帶你們重返中原,坐鎮天下!”
就在胡惟庸慷慨陳說,訴說心中宏偉抱負之時。
毛驤帶著一行錦衣衛,徑直走了進來。
“太子有令,捉拿禦史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
明白老朱的意思。
朱標輕笑一聲,滿不在乎說道:
“胡惟庸的罪名早已足夠。”
“其他朝臣是否彈劾胡惟庸,關係都不大。”
朱標微微一頓。
在老朱身旁坐下後,略有玩味說道:
“不過這胡惟庸也當真是沒出息。”
“既然決心反叛保命,此時卻偏偏還要等。”
“在咱們父子抵京之前,亦或是抵達應天之時,埋伏死士,設計伏殺,多好的機會。”
“可胡惟庸偏偏還要假裝演戲,還說什麽要告病居家。”
“眼下他沒法告病在家不說,湯鼎、馮誠二人還被安排到中書省監視。”
“這下胡惟庸再想動你我父子,豈不難如登天?”
見朱標的語氣中,似乎有些失望。
老朱輕輕踹了朱標一腳,沒好氣道:
“怎的胡惟庸沒有埋伏死士,設計伏殺咱們父子。”
“你小子好像很失望啊!”
“談不上失望,隻是覺得先前有些高看了胡惟庸。”
朱標聳了聳肩,繼續道:
“一路上,哪怕是在抵達皇宮之前。”
“兒子可都一直準備著,應對胡惟庸提前設下的伏兵。”
“可到頭來,這胡惟庸竟然連半點動靜都沒弄出來。”
“本以為胡惟庸是個聰明人,也應當明白當機立斷的道理。”
“可沒想到他遇事竟然也如此猶豫。”
“若早知道他是這種性子,兒子何必留他這麽久?”
留胡惟庸這麽久。
朱標為的便是讓胡惟庸狗急跳牆,行謀逆之事。
如此裁撤千年的丞相製才能更加順利。
正如朱標說的那樣。
一路上,沐英、徐允恭跟在自己身邊。
田虎、馮誠帶兵藏在暗處。
為的就是應對胡惟庸提前設置的伏兵。
甚至!
朱標都已經做好準備,準備在今日抵京時,斬殺胡惟庸。
順便當著文武百官的麵。
借著整肅吏治的借口,徹底裁撤丞相製度。
可朱標也沒想到,胡惟庸竟然還在等!
真要說起來。
胡惟庸如此優柔寡斷,還的確讓朱標有些失望。
也是明白朱標的意思。
老朱挪了挪身子,找了個合適的姿勢斜躺下後,繼續說道:
“胡惟庸畢竟是文人。”
“而文人向來都是如此。”
“自恃清高,認為可以一計而定天下。”
“覺得憑借自己的頭腦,便能覆手乾坤,左右天下。”
“可他們卻都忘了,再高深的謀略,也要有彪悍兵勇為之才行。”
“這胡惟庸就是太聰明了,聰明到已經忘了要身體力行才能成事。”
“事先謀劃的再怎麽精密完備,事到臨頭不照樣困難迭出。”
老朱語氣略有厭惡道:
“虛!”
“這些個文人夫子就是太虛了些,不務實!”
盡管老朱語氣很是隨意。
可聽到這話,朱標眼中卻滿是驚喜。
老頭子能打仗、能治國,這些朱標都知道。
可朱標沒想到。
老頭子竟然還有當思想家的潛質。
平日裏拿著鞋拔子,嚷嚷著要揍死自己的老朱,沒想到思想竟也如此深刻。
‘事先謀劃的再怎麽精密完備,事到臨頭不照樣困難迭出。’
說的真好!
在王陽明之前,在知行合一的理論還未提出之前。
大多文人夫子正如老朱說的那樣,虛頭巴腦,不務實。
覺得一切都要謀劃詳備後,方能動手為之。
覺得凡事,都要先知而後行。
可殊不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想隻有困難,做才有答案。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邊行,方可邊知。
不得不說,老朱能成就千古霸業,還真不是沒有道理。
也是見朱標突然用一種極其敬佩的目光看向自己。
老朱輕咳一聲,溫聲詢問道:
“你小子想什麽呢?不會是打算繼續拖下去吧!”
“當然不是!”
“明日便動手。”
語罷,朱標看向殿內宮人道:
“召毛驤前來。”
不多時,毛驤恭敬跪在老朱、朱標跟前。
“毛驤,散落各地的錦衣衛,可都召迴來了?”
“迴稟殿下,盡數抵達應天。”
“好,告訴他們,該收網了。”
“手上各級官員的罪證,一並拋出。”
“你現在帶人,捉拿禦史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戶部侍郎馮吉,吏部員外郎楚江。”
聽到這四人的名字。
毛驤當即領命,退出大殿。
此四人均是胡惟庸的心腹。
特別是塗節、陳寧,可以說是胡惟庸的左膀右臂。
眼下朱標下旨捉拿這四人,顯然是要對胡惟庸下手了。
也是聽到朱標的話。
老朱冷笑一聲,也已經猜到朱標下一步計劃,定然是殺人誅心.....
另一邊。
迴了府上。
胡惟庸坐在位置上,眉頭緊皺,心中總覺得有些不安。
偏是此時。
塗節卻還上前恭賀道:
“恭喜義父,賀喜義父。”
“此次義父與太子一並主導風聞奏事,或可說掌握了官員的生殺大權。”
“自此以後,義父威名愈隆不說。”
“滿朝文武、地方官員,豈不人人敬重義父?”
聽塗節說完,胡惟庸本想出聲斥責。
但好像想到了什麽一般,將嘴中的訓斥之言重新咽了迴去。
塗節說的也是沒錯。
此次老朱命他與朱標一起主管風聞奏事。
幾乎等同於將官員的生殺大權交給了他。
此事過後。
百官自然愈發敬重,也愈發畏懼他胡惟庸。
可正因如此。
胡惟庸愈發感覺,自己似乎活不到此事過後。
畢竟按老朱可從來不是一個對臣下能放心的帝王。
他又怎麽可能平白無故,將官員的生殺大權,交給他胡惟庸!
念及至此。
胡惟庸眉頭一緊, 沉聲說道:
“陳寧。”
“本相命你查閱天下兵馬籍冊,你可辦妥了?”
聽到這話。
塗節麵容一僵,神情也瞬間嚴肅了起來。
查閱天下兵馬籍冊,本就是忤逆之舉。
而且塗節很清楚。
胡惟庸讓陳寧查閱天下兵馬籍冊,為的便是找出手上有兵的可用之人。
“迴相國大人,一切都已辦妥。”
“四川、兩廣、江西四地,負責屯糧的參政,均是可用之人。”
“地方的駐軍,屬下也提拔了親信,掌控兵馬。”
“這些人都不是淮西出身,與那些個淮西將帥也並無交情,值得信任!”
陳寧微微一頓,愈發鄭重說道:
“胡相,此次雖不能爭取到淮西將帥。”
“可兵、糧足備,隻等胡相下令!”
和一臉陰狠,似乎決心追隨胡惟庸的陳寧不同。
聽陳寧說完。
塗節雖然極力保持表情的平靜。
可心中卻是難以掩飾的慌張。
他還真沒想到。
胡惟庸竟已經派陳寧掌控了四川、兩廣、江西四地的兵馬、糧餉。
雖說這四個地方不如中原糧產豐富,可也足以自給自足。
況且這四個地方,也並非兵家必爭。
一旦決定謀逆,亂世再啟。
胡惟庸便可率先撤迴南方。
等中原各方勢力相互消減之後,再行圖之。
就在塗節心頭驚懼。
準備再次確認,胡惟庸是否當真打算謀反之時。
隻聽胡惟庸看向陳寧繼續問道:
“死士安排的怎麽樣了?”
“太子親衛中,劉遇賢等三人乃是我等部下。”
“死士魏文進等五十人,忠心追隨胡相,此時正在相國府上。”
“好!若此次風聞奏事之風波,本相不能平穩度過,那便魚死網破!”
胡惟庸看向塗節、陳寧振奮說道:
“隻要陛下和太子出現差池,本相帶你二人撤迴南方。”
“十年內,本相帶你們重返中原,坐鎮天下!”
就在胡惟庸慷慨陳說,訴說心中宏偉抱負之時。
毛驤帶著一行錦衣衛,徑直走了進來。
“太子有令,捉拿禦史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