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新皇、文臣,首度交鋒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作者:山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以為,當大力監察官員!”
詹同率先說道:“謝林一案,全因我吏部審察不明。”
“縱然謝林打點上下,阻礙聖聽,將倭寇擄走一村百姓的消息隱瞞下來。”
“可若是我吏部監察有方,其進京述職之時,必能查出些許端倪。”
“臣以為,吏部當設監察百官之職。”
待詹同語畢,不少官員臉上也多了幾分憎惡之色。
如今大明官員的監察力度還不夠?
錦衣衛遍布全國,監察各級官員,倘若再增設什麽監察部門,那他們這些官員的日子豈不是更不好過?
也就在眾人暗自嘀咕,甚至在心中咒罵詹同出如此昏招之時。
卻聽朱標沉吟數秒,隨即平聲開口道:
“監察之事,說易行難。”
“錦衣衛本有監察百官之責,可也是無故遭受非議,於士林之中聲名狼藉。”
“倘若朕再立一監察部門,恐怕百官也不會答應吧!”
“嗯.....”
詹同聞言,自然也不好繼續多說什麽。
有些事情,誰不是心知肚明?
就如朱標此時說的這樣,士子、百姓於士林、民間非議錦衣衛,不外乎先前的世家暗中鼓動,甚至此時在場的不少官員也都參與其中。
畢竟錦衣衛同沒有朝職的士子,同民間的百姓並無半點矛盾,更少有分歧。
士子、百姓也沒有緣由痛恨錦衣衛。
相反!
錦衣衛懲治貪官、佞臣,於士林民間的聲名應該很好才對。
眾人自然也都明白,朱標如此說,不僅又是抽了不少官員一巴掌,更是對在場官員的一份敲打。
前些日子剛懲治在京世家,如今京城世家不說是銷聲匿跡,他們也斷不敢再有忤逆朝廷的想法。
可錦衣衛的名聲非但沒有半分好轉,反而新朝之下,士子、百官連同不少官員對錦衣衛的怨氣越來越大。
其中緣由,無外乎是些許官員想趁朱標新君繼位,廢除錦衣衛。
說是為他們自己的著想也好,說是試探朱標也罷。
總之朱標繼位一月有餘,文官集團算是已經開始出招了。
“陛下仁德聖明,臣失言。”
詹同拜過之後,劉伯溫這才開口說道:
“陛下所言甚是,監察二字,說易行難。”
“微臣以為禦史台或可與吏部合為一處。”
此話一出,在場官員不免小聲嘀咕了起來。
禦史台自古以來都是獨立於六部之外的部分。
因其有監察百官,奏過言功之職,無論哪朝哪代,朝廷官員對禦史言官都是敬而遠之。
如今劉伯溫竟說要將禦史台與吏部合為一處。
此舉乍一聽來,當真荒謬絕倫!
倘若吏部、禦史台合為一處之後,吏部主管便是隻手遮天,官員升遷調度甚至都能一言而定。
同先前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此自是能滋生權臣,或行竊國之舉,或禍亂朝綱。
就好比是將金庫的鑰匙交到保守金庫的守衛手中,人心淺薄,此舉又如何能成?
“陛下,臣以為誠意伯所言不妥。”
“太上皇早有訓言,我朝不立丞相。倘若將禦史台並入吏部,那吏部尚書豈不比先前的丞相更加位高權重?”
“臣附議!”
“臣等附議~”
片刻功夫,不少官員齊齊跪拜,紛紛出言勸阻。
見此情形,朱標倒也不急,轉而看向劉伯溫繼續道:
“百官所言也是有理,誠意伯以為如何?”
“臣以為諸位同僚所言皆是為國為民。”
劉伯溫微微拱手,繼續說道:“隻是還請陛下準臣說完。”
“禦史台設有監察禦史之職,官正七品。”
“其責乃是親自前往各行省地方,查優明劣,呈報陛下。”
“臣以為,吏部本就有考核官員之責,可所評定官員之依據卻是地方各個官員進京述職之言詞。”
“如此似謝林這般,提前打點好地方上下各級官員之佞臣。”
“吏部自難從一省官員之述職文書中,明定優劣。”
“故而!”
劉伯溫環顧殿內微微有些愣神的官員,繼續道:“以監察禦史並入吏部,監察禦史所呈文書不僅稟明陛下,更上呈吏部,留作備案。”
“如此吏部考核官員自有所依憑。”
“而吏部主持官員升遷調度,自然也能評定監察禦史。”
“兩相監督,也能防止有佞臣收買一方,阻礙聖聽!”
“嘶~”
待劉伯溫說完,在場官員多數都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
此舉還真是添了一雙監視他們的眼睛。
雖說是將監察禦史並入了吏部,可這些監察禦史卻依舊不受吏部尚書管轄。
他們依舊還和先前在禦史台一樣,直接向皇帝負責。
如此,地方官員若有心思,或許能以金銀收買吏部考核官員。
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監察禦史們,這些官員卻也是難以收買。
這個法子最為高明的,還是兩相監督的同時,又沒有給吏部增加權柄。
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沒了滋養權臣的隱患,更沒有威脅皇權之可能。
“諸卿以為呢?”
見在場官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無一人想要開口。
朱標心中暗笑一聲,繼續補充道:“此法尚可,隻是監察禦史不過七品,未免官職微末,不受地方官員重視。”
“隻是這官員品級曆來如此,朕雖九五卻不可因一己之好,更改其製。”
“傳朕旨意!”
“監察禦史之中,挑選一人進入內閣,官級不加,多一榮寵!”
“陛下聖明~”
見劉伯溫表情鄭重,理了理身上袍服後當即下拜。
在場官員雖有不願,卻也紛紛跟著齊聲讚頌。
傻子都明白,從監察禦史中挑選一人,進入內閣。
無外乎是讓那些個性子大多是又臭又硬的監察禦史們,有個目標,有個盼頭。
也好讓他們相互競爭,秉公辦事,好得閣臣這麽個天子近臣的名頭。
而對朱標來說,從監察禦史中挑選一名閣臣,更能加強皇權的掌控。
如今眾人算是看明白了。
今日朝會,朱標從始至終都是語調溫和,甚至就謝林一案都未曾直言追查,更無遷怒百官。
可最後,卻又在官員的脖子上加了一層鐐銬。
不得不說,朱標這位天子雖和老朱截然不同,但卻依舊糊弄不得!
詹同率先說道:“謝林一案,全因我吏部審察不明。”
“縱然謝林打點上下,阻礙聖聽,將倭寇擄走一村百姓的消息隱瞞下來。”
“可若是我吏部監察有方,其進京述職之時,必能查出些許端倪。”
“臣以為,吏部當設監察百官之職。”
待詹同語畢,不少官員臉上也多了幾分憎惡之色。
如今大明官員的監察力度還不夠?
錦衣衛遍布全國,監察各級官員,倘若再增設什麽監察部門,那他們這些官員的日子豈不是更不好過?
也就在眾人暗自嘀咕,甚至在心中咒罵詹同出如此昏招之時。
卻聽朱標沉吟數秒,隨即平聲開口道:
“監察之事,說易行難。”
“錦衣衛本有監察百官之責,可也是無故遭受非議,於士林之中聲名狼藉。”
“倘若朕再立一監察部門,恐怕百官也不會答應吧!”
“嗯.....”
詹同聞言,自然也不好繼續多說什麽。
有些事情,誰不是心知肚明?
就如朱標此時說的這樣,士子、百姓於士林、民間非議錦衣衛,不外乎先前的世家暗中鼓動,甚至此時在場的不少官員也都參與其中。
畢竟錦衣衛同沒有朝職的士子,同民間的百姓並無半點矛盾,更少有分歧。
士子、百姓也沒有緣由痛恨錦衣衛。
相反!
錦衣衛懲治貪官、佞臣,於士林民間的聲名應該很好才對。
眾人自然也都明白,朱標如此說,不僅又是抽了不少官員一巴掌,更是對在場官員的一份敲打。
前些日子剛懲治在京世家,如今京城世家不說是銷聲匿跡,他們也斷不敢再有忤逆朝廷的想法。
可錦衣衛的名聲非但沒有半分好轉,反而新朝之下,士子、百官連同不少官員對錦衣衛的怨氣越來越大。
其中緣由,無外乎是些許官員想趁朱標新君繼位,廢除錦衣衛。
說是為他們自己的著想也好,說是試探朱標也罷。
總之朱標繼位一月有餘,文官集團算是已經開始出招了。
“陛下仁德聖明,臣失言。”
詹同拜過之後,劉伯溫這才開口說道:
“陛下所言甚是,監察二字,說易行難。”
“微臣以為禦史台或可與吏部合為一處。”
此話一出,在場官員不免小聲嘀咕了起來。
禦史台自古以來都是獨立於六部之外的部分。
因其有監察百官,奏過言功之職,無論哪朝哪代,朝廷官員對禦史言官都是敬而遠之。
如今劉伯溫竟說要將禦史台與吏部合為一處。
此舉乍一聽來,當真荒謬絕倫!
倘若吏部、禦史台合為一處之後,吏部主管便是隻手遮天,官員升遷調度甚至都能一言而定。
同先前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此自是能滋生權臣,或行竊國之舉,或禍亂朝綱。
就好比是將金庫的鑰匙交到保守金庫的守衛手中,人心淺薄,此舉又如何能成?
“陛下,臣以為誠意伯所言不妥。”
“太上皇早有訓言,我朝不立丞相。倘若將禦史台並入吏部,那吏部尚書豈不比先前的丞相更加位高權重?”
“臣附議!”
“臣等附議~”
片刻功夫,不少官員齊齊跪拜,紛紛出言勸阻。
見此情形,朱標倒也不急,轉而看向劉伯溫繼續道:
“百官所言也是有理,誠意伯以為如何?”
“臣以為諸位同僚所言皆是為國為民。”
劉伯溫微微拱手,繼續說道:“隻是還請陛下準臣說完。”
“禦史台設有監察禦史之職,官正七品。”
“其責乃是親自前往各行省地方,查優明劣,呈報陛下。”
“臣以為,吏部本就有考核官員之責,可所評定官員之依據卻是地方各個官員進京述職之言詞。”
“如此似謝林這般,提前打點好地方上下各級官員之佞臣。”
“吏部自難從一省官員之述職文書中,明定優劣。”
“故而!”
劉伯溫環顧殿內微微有些愣神的官員,繼續道:“以監察禦史並入吏部,監察禦史所呈文書不僅稟明陛下,更上呈吏部,留作備案。”
“如此吏部考核官員自有所依憑。”
“而吏部主持官員升遷調度,自然也能評定監察禦史。”
“兩相監督,也能防止有佞臣收買一方,阻礙聖聽!”
“嘶~”
待劉伯溫說完,在場官員多數都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
此舉還真是添了一雙監視他們的眼睛。
雖說是將監察禦史並入了吏部,可這些監察禦史卻依舊不受吏部尚書管轄。
他們依舊還和先前在禦史台一樣,直接向皇帝負責。
如此,地方官員若有心思,或許能以金銀收買吏部考核官員。
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監察禦史們,這些官員卻也是難以收買。
這個法子最為高明的,還是兩相監督的同時,又沒有給吏部增加權柄。
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沒了滋養權臣的隱患,更沒有威脅皇權之可能。
“諸卿以為呢?”
見在場官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無一人想要開口。
朱標心中暗笑一聲,繼續補充道:“此法尚可,隻是監察禦史不過七品,未免官職微末,不受地方官員重視。”
“隻是這官員品級曆來如此,朕雖九五卻不可因一己之好,更改其製。”
“傳朕旨意!”
“監察禦史之中,挑選一人進入內閣,官級不加,多一榮寵!”
“陛下聖明~”
見劉伯溫表情鄭重,理了理身上袍服後當即下拜。
在場官員雖有不願,卻也紛紛跟著齊聲讚頌。
傻子都明白,從監察禦史中挑選一人,進入內閣。
無外乎是讓那些個性子大多是又臭又硬的監察禦史們,有個目標,有個盼頭。
也好讓他們相互競爭,秉公辦事,好得閣臣這麽個天子近臣的名頭。
而對朱標來說,從監察禦史中挑選一名閣臣,更能加強皇權的掌控。
如今眾人算是看明白了。
今日朝會,朱標從始至終都是語調溫和,甚至就謝林一案都未曾直言追查,更無遷怒百官。
可最後,卻又在官員的脖子上加了一層鐐銬。
不得不說,朱標這位天子雖和老朱截然不同,但卻依舊糊弄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