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小兒子許景逸笑道:“阿娘,還有你喜歡喝的鴿子湯。這一頓飯,真的很好吃!”
“大娘,姨丈還說要給我爹找一份主簿的差事。”許泰實的兒子許景淳高興道。
劉氏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許泰實擰了一把耳朵:“還沒成的事,不要大聲嚷嚷。”
劉氏忙問:“可是真的?”
許泰實說話總是留有一分餘地,就怕事不成,他們會怪到小妹和妹夫身上。同時,也擔心事沒成,令大家失望了。
“說是如此,但事成不成,還得看天意。”
他是萬萬不敢拿這種事情,來打包票的。妹夫能幫他問一嘴,已十分難得。
成不成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這份心意。
劉氏不明白當中緣由,小姑夫妻倆怎麽就跟衙門的人認識?
許泰清就簡單的給她說了,關於蘇正陽的親爹是蘇老君將軍一事。
劉氏聽了,與他們之前的反應一樣,震驚極了。
“這這這……也太令人吃驚了!”
許泰清環視家中一圈,感慨道:“這個家昨日還破敗頹廢得緊,如今像個家了。”
“是啊,有家的樣子了。”
之前就算知道這是祖宅,是自己家根的地方。可實在太破敗了,跟住破廟沒兩樣,完全沒有歸屬感。
如今不一樣了,幹幹淨淨、整整齊齊的同時。家具齊了,鍋碗瓢盆等等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
不像之前那樣,想用什麽,什麽都沒有。
現在什麽都不缺了,真好!
“最該感謝的人是小妹和妹夫。”許泰清道。
劉氏點頭,還不忘教育孩子們:“你們不要忘了,在咱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是你們的姑姑幫助了我們。”
“這份恩情,無論以後咱們家是貧窮,還是富貴,都不許忘掉。”
孩子們紛紛點頭:“知道了阿娘\/大娘,我們不會忘記。”
劉氏點點許陽秋的腦袋瓜,“小陽秋,你是家中最小輩分的,也不許忘了你姑婆他們一家的恩情。”
許陽秋一本正經的點頭稱是:“祖母,我不會忘了的,我還要跟表姑玩呢。小表姑竹筒裏的水,比咱們家的水好喝太多了!她還給我糖吃呢!”
他獻寶一樣的,手心裏攤開兩顆糖,“孫兒請祖母吃糖。”
劉氏樂了:“好好好,小陽秋真乖。不過這是卿寶給你的,也不多,祖母就不吃了。”
且不說外祖家難得的歡聲笑語,許娘子等人坐著馬車,很快迴到家裏。一迴家,就累得各自歇下了。
一連三日,他們天天往外祖家裏跑。
孩子們相處愉快,因為年齡都差不多,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幾乎成為了很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而最令外祖家的人高興的是,經過蘇正陽的牽橋搭線,許泰實真正謀得了主簿一職。
這也算是外祖家中,第一個人有了正經的營生。
並且,主簿多多少少是一個小官。一個月二兩銀子,二石米,是很不錯的崗位。
而許泰清也懷揣著小妹借的銀子,打算在鎮上做點小生意,重操舊業。
至此,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正式緩了過來。
這天晌午,蘇老夫人請的嬤嬤和夫子總算來了。
出來開門的阿默,很快恭敬的將人請進屋。
出乎卿寶的意料,她原以為來的是一個像容嬤嬤一樣,嚴肅且愛罵人的嬤嬤。一旦學不會,可能會被紮針那種。
可瞧著這位奶奶慈眉善目,臉上永遠掛著笑眯眯的笑容,似乎頗為慈愛,絲毫沒有容嬤嬤的那種惡人特質。
而請來的夫子,不是男子,是一位人到中年,卻不失風韻的美貌女夫子。
“老夫人。”
“見過老夫人。”
蘇老夫人上前將人扶起來,“你們可別客氣,來,見見我家五個如花似玉的孫女兒。”
聞言,春夏秋冬立馬一整排排開,而吊車尾的卿寶,立馬生生吞含剩一半的糖果,急匆匆的排在最末端。
立正,站好!
蘇老夫人正式介紹二人:“春夏秋冬,還有卿寶,你們五姐妹聽清楚了。這是以前侍奉過太皇太後的秀紅嬤嬤。各種禮儀規矩,再沒有比她更熟悉的了。”
“還有上官夫子,是京城女學中數一數二的女夫子。她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她的講學也十分精彩,深受學子們的喜愛。”
“平常京中貴女都想著法子,花重金請她們過去教導,她們也不一定答應。”
“這還是她們看在老身這張老臉上,才肯過來。她們二位可是很難請,你們有福氣了。”
“以後啊,你們可得好好跟秀紅嬤嬤和上官夫子學習,不要辜負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春夏秋冬以及卿寶異口同聲答道:“是,奶奶!”
蘇迎春上前,笑著麵向兩位即將教導她們的嬤嬤和夫子,規規矩矩的福身:“秀紅嬤嬤,上官夫子,我是她們的大姐蘇迎春。”
蘇又夏大大方方的,女俠式抱拳道:“我是蘇又夏。”
蘇凝秋跟大姐一樣,溫溫柔柔的福身:“我是蘇凝秋。”
“我是蘇暖冬。”蘇暖冬一眨不眨地看著上官夫子,內心咆哮。
哇喔!真的有女夫子呢!奶奶請來的,一定學富五車吧!接下來的日子,有的她學了!
卿寶仰臉,笑成顯眼包:“秀紅嬤嬤好,上官夫子好,卿寶還不滿五歲,不到入學的年齡。奶奶說卿寶想學就學,想玩就玩。”
蘇老夫人的臉皮抽了抽,她什麽時候說過這話?
秀紅嬤嬤和上官夫子不明所以。
這時,卿寶掰著手指頭:“因為卿寶還很小,可是已經要跟師父學習醫術,還要跟小哥哥學認字,實在是太忙了!”
“所以,秀紅嬤嬤,上官夫子,你們平時可以不用管著卿寶噠。”
“明日,師父就要帶卿寶上山采藥了。”
看著這個最小最矮的胖墩邦團子,秀紅嬤嬤和上官夫子對視一眼,覺得團子好笑又有點鬼靈精。
她們還沒開始教學呢,怎麽就已經有人不想當好學生了?
她們轉而看向蘇老夫人,隻要蘇老夫人說不用管,她們就不管。
“大娘,姨丈還說要給我爹找一份主簿的差事。”許泰實的兒子許景淳高興道。
劉氏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許泰實擰了一把耳朵:“還沒成的事,不要大聲嚷嚷。”
劉氏忙問:“可是真的?”
許泰實說話總是留有一分餘地,就怕事不成,他們會怪到小妹和妹夫身上。同時,也擔心事沒成,令大家失望了。
“說是如此,但事成不成,還得看天意。”
他是萬萬不敢拿這種事情,來打包票的。妹夫能幫他問一嘴,已十分難得。
成不成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這份心意。
劉氏不明白當中緣由,小姑夫妻倆怎麽就跟衙門的人認識?
許泰清就簡單的給她說了,關於蘇正陽的親爹是蘇老君將軍一事。
劉氏聽了,與他們之前的反應一樣,震驚極了。
“這這這……也太令人吃驚了!”
許泰清環視家中一圈,感慨道:“這個家昨日還破敗頹廢得緊,如今像個家了。”
“是啊,有家的樣子了。”
之前就算知道這是祖宅,是自己家根的地方。可實在太破敗了,跟住破廟沒兩樣,完全沒有歸屬感。
如今不一樣了,幹幹淨淨、整整齊齊的同時。家具齊了,鍋碗瓢盆等等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
不像之前那樣,想用什麽,什麽都沒有。
現在什麽都不缺了,真好!
“最該感謝的人是小妹和妹夫。”許泰清道。
劉氏點頭,還不忘教育孩子們:“你們不要忘了,在咱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是你們的姑姑幫助了我們。”
“這份恩情,無論以後咱們家是貧窮,還是富貴,都不許忘掉。”
孩子們紛紛點頭:“知道了阿娘\/大娘,我們不會忘記。”
劉氏點點許陽秋的腦袋瓜,“小陽秋,你是家中最小輩分的,也不許忘了你姑婆他們一家的恩情。”
許陽秋一本正經的點頭稱是:“祖母,我不會忘了的,我還要跟表姑玩呢。小表姑竹筒裏的水,比咱們家的水好喝太多了!她還給我糖吃呢!”
他獻寶一樣的,手心裏攤開兩顆糖,“孫兒請祖母吃糖。”
劉氏樂了:“好好好,小陽秋真乖。不過這是卿寶給你的,也不多,祖母就不吃了。”
且不說外祖家難得的歡聲笑語,許娘子等人坐著馬車,很快迴到家裏。一迴家,就累得各自歇下了。
一連三日,他們天天往外祖家裏跑。
孩子們相處愉快,因為年齡都差不多,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幾乎成為了很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而最令外祖家的人高興的是,經過蘇正陽的牽橋搭線,許泰實真正謀得了主簿一職。
這也算是外祖家中,第一個人有了正經的營生。
並且,主簿多多少少是一個小官。一個月二兩銀子,二石米,是很不錯的崗位。
而許泰清也懷揣著小妹借的銀子,打算在鎮上做點小生意,重操舊業。
至此,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正式緩了過來。
這天晌午,蘇老夫人請的嬤嬤和夫子總算來了。
出來開門的阿默,很快恭敬的將人請進屋。
出乎卿寶的意料,她原以為來的是一個像容嬤嬤一樣,嚴肅且愛罵人的嬤嬤。一旦學不會,可能會被紮針那種。
可瞧著這位奶奶慈眉善目,臉上永遠掛著笑眯眯的笑容,似乎頗為慈愛,絲毫沒有容嬤嬤的那種惡人特質。
而請來的夫子,不是男子,是一位人到中年,卻不失風韻的美貌女夫子。
“老夫人。”
“見過老夫人。”
蘇老夫人上前將人扶起來,“你們可別客氣,來,見見我家五個如花似玉的孫女兒。”
聞言,春夏秋冬立馬一整排排開,而吊車尾的卿寶,立馬生生吞含剩一半的糖果,急匆匆的排在最末端。
立正,站好!
蘇老夫人正式介紹二人:“春夏秋冬,還有卿寶,你們五姐妹聽清楚了。這是以前侍奉過太皇太後的秀紅嬤嬤。各種禮儀規矩,再沒有比她更熟悉的了。”
“還有上官夫子,是京城女學中數一數二的女夫子。她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她的講學也十分精彩,深受學子們的喜愛。”
“平常京中貴女都想著法子,花重金請她們過去教導,她們也不一定答應。”
“這還是她們看在老身這張老臉上,才肯過來。她們二位可是很難請,你們有福氣了。”
“以後啊,你們可得好好跟秀紅嬤嬤和上官夫子學習,不要辜負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春夏秋冬以及卿寶異口同聲答道:“是,奶奶!”
蘇迎春上前,笑著麵向兩位即將教導她們的嬤嬤和夫子,規規矩矩的福身:“秀紅嬤嬤,上官夫子,我是她們的大姐蘇迎春。”
蘇又夏大大方方的,女俠式抱拳道:“我是蘇又夏。”
蘇凝秋跟大姐一樣,溫溫柔柔的福身:“我是蘇凝秋。”
“我是蘇暖冬。”蘇暖冬一眨不眨地看著上官夫子,內心咆哮。
哇喔!真的有女夫子呢!奶奶請來的,一定學富五車吧!接下來的日子,有的她學了!
卿寶仰臉,笑成顯眼包:“秀紅嬤嬤好,上官夫子好,卿寶還不滿五歲,不到入學的年齡。奶奶說卿寶想學就學,想玩就玩。”
蘇老夫人的臉皮抽了抽,她什麽時候說過這話?
秀紅嬤嬤和上官夫子不明所以。
這時,卿寶掰著手指頭:“因為卿寶還很小,可是已經要跟師父學習醫術,還要跟小哥哥學認字,實在是太忙了!”
“所以,秀紅嬤嬤,上官夫子,你們平時可以不用管著卿寶噠。”
“明日,師父就要帶卿寶上山采藥了。”
看著這個最小最矮的胖墩邦團子,秀紅嬤嬤和上官夫子對視一眼,覺得團子好笑又有點鬼靈精。
她們還沒開始教學呢,怎麽就已經有人不想當好學生了?
她們轉而看向蘇老夫人,隻要蘇老夫人說不用管,她們就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