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隨著陳翰一聲意義不明的發言,考古隊的其他四人,都湊頭圍了上來。


    “這是...趙眜?”


    四個人,圍著陳翰捧起的這枚玉印,全都皺起了眉頭。


    陳翰手上的這枚玉印,造型很簡單。


    方形,覆鬥鈕,橫穿一小孔,印文篆體,陰刻“趙眜”二字,有邊欄和豎界。


    在秦漢印章裏來說,算是最典型,也最普通的一種了。


    稱得上是平平無奇。


    如果將材料從玉,改成銅的話,也沒有絲毫違和之處,和低級貴族用的印,無甚差別。


    但是,印製式普通,不代表這枚印就普通了。


    “趙眜”二字的出現,可以說是顛覆了曆史。


    這枚玉印是出現在這座南越王墓,墓主人內棺裏的。


    就放在了墓主人的大腿內側。


    並且刻有私名!


    顯然,這枚印隻有可能是墓主人的私印。


    和那枚多出來的太子印不同。


    太子印是公印,上代太子是墓主人的父親,並且墓主人也被封了太子,那在法理上,這枚太子印是可以被繼承的。


    子承父業,從古至今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私名印不同。


    作為私人所屬的印章,這種印隻能墓主人自己使用,並且死後一定會帶到墓中陪葬。


    這也是避免印主人死後,印章還被人亂用的風險。


    在秦漢時期,能夠擁有印章的人,必定得是有官位、有官職的人。


    最起碼也是有家有業的大地主。


    每一枚印,都有其重要作用,或者是用於公務蓋章,或者用於私業裏的佃戶、商人之間的調令。


    隻要蓋了印,那就表示這件事印主人負責了。


    如果是公務,印主人蓋印之後,一旦這件公務出了什麽事,印主人首當其衝要為其負責,輕則丟官,重則砍頭。


    私印,則是一般處理私家的事,比如家產、家業、家商隊的事情。


    如果下令並且蓋印後,就可以調動家裏的財力、物力了。


    所以印章對秦漢時期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生前要隨身攜帶,死後也要帶入地下,避免被人冒用。


    這也是為什麽那個時候的印那麽小。


    商代都能做幾百斤重的青銅鼎了,秦漢時期的工藝,做不了巴掌大的印章嗎?


    當然做得了!


    但是秦漢時期依舊是做方寸小印,因為方便攜帶啊!


    趙胡父親的太子印,是有可能出現在趙胡墓中的。


    但是他父親的私印,是絕對不可能出現在他的墓中,隻有可能在他父親的墓裏。


    因為史料上,沒有記載趙胡父親的名字叫什麽,所以現在也不知道他父親叫啥。


    但是這個“趙眜”,絕對不可能是趙胡父親的名字。


    出現在趙胡的墓裏,並且是在內棺之中,那隻有一個可能,這枚印就是趙胡的私印。


    “西耳室內出土的封泥上,就有蓋“眜”字的印章吧?”


    李教授輕聲說道:“看來,太史公是又記錯了一個人名了啊。”


    之前,他們還信誓旦旦的認為,作為和司馬遷同期存在的諸侯王,趙胡的名字必定不會被司馬遷記錯。


    這種錯誤太低級了,不符合司馬遷那嚴謹的著史理念。


    但是沒想到,考古卻給大家開了個大玩笑。


    “或許,趙胡和趙眜,都是這位南越文王的名字,是一人二名?”陳翰有些不確定說道。


    一人二名的情況還是有的。


    特別是在君王身上。


    避君主諱,始於秦始皇。


    他為了避秦莊襄王子楚的名諱,就將楚地改為了荊地。


    不過在秦時,這還是一種流於表麵的避諱。


    直到西漢開始,這種避君主諱才開始逐漸成為了製度。


    比如劉邦登基後,原本春秋戰國時“邦”才是國家,國度的意思,比如“秦邦”“宋邦”之類的稱唿,非常常見。


    反而是“國”字較少出現。


    但是到了西漢之後,邦字就不再使用了,“邦國”隻剩下了國,各諸侯都是諸侯國,徹底定下了“國”這個字的含義和作用。


    之後的劉徹也是如此,登基後,原本二十等爵最高級的徹侯,就被改成了列侯。


    後來的漢宣帝劉詢,為人比較謙和,考慮到自己原名“病己”,在民間是一個很普遍的名字,要是讓民間避諱就太麻煩了。


    於是他自己主動將名字從劉病己改成了劉詢。


    想到這些,陳翰越發確定的說道:


    “有可能,趙胡是這位南越文王在繼位之前的名字,因為“胡”這個字在西漢也非常常見和使用,很難去讓民間避諱,所以他就主動將名字改成了“眜”,這樣想也是合理的。”


    按理來說,南越國作為接受了西漢中央領導和封分的諸侯國,國君的名字是不需要讓民間避諱的。


    隻有天子才能讓民間去避諱。


    可是老趙家向來都是表麵一套,背地一套。


    表麵上是接受了西漢中央冊封,但是實際上不聽調也不聽宣,在國中依舊以天子、皇帝自居。


    那麽,趙胡應該就會對“避君主諱”上心了。


    胡這個字,在漢代可太大眾了。


    不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而且作為人名使用也很頻繁。


    想要讓整個南越國,都不用“胡”字,重新改一個字或者創造一個字,來代替“胡”,那太麻煩了。


    他自己改個名字,倒是簡單的很。


    “眜這個字,就算是在漢代,也是很冷門的一個字。”


    “隻有寥寥幾句典故上,用到了這個字。”


    “將其拿來當做名諱的話,南越國民間就很容易避諱此字了,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


    陳翰念念有詞的說著。


    他的解釋,很和李教授與傅所長的想法。


    他倆在短暫的驚疑之後,同樣也覺得,這位南越文王一人二名,大概率是因為避君主諱而改名的。


    至於為什麽司馬遷在史書上記載的是“趙胡”,而非“趙眜”,理由也很簡單啊。


    趙胡是南越文王的原名。


    趙眜是後來登基稱帝後才改了。


    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西漢中央的漢武帝劉徹正值鼎盛之年!


    作為西漢官方的史官,司馬遷能承認趙胡這位“南越文帝”嗎?


    既然不承認他的“皇帝”合法性。


    那趙胡因為要當皇帝,從而才改名讓民間避諱的事情,司馬遷當然也是不予承認的。


    隻有天子才能讓民間避諱其名!


    而西漢的天子,從始至終隻有老劉家的種!


    自然,這“趙眜”之名,至少在漢朝這邊,是絕對不承認的。


    趙胡從始至終也隻能叫趙胡!


    他的“趙眜”之名,當然也就隻有自己使用了。


    雖然不知道南越國有沒有官方史官。


    就算有,南越國滅國後,這“南越偽史”,也絕對不會留下來的,隻會被徹底銷毀掉。


    這也就導致和“趙眜”之名,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史料記載之中。


    隻有在這埋葬了趙胡的大墓中,才能窺見幾分,這埋藏於曆史之下的真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