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作為軍事貴族。
趙胡墓中,是絕對不能缺少各種青銅和鐵質武器,以及車馬器的。
對,車馬器也屬於武器的一種。
從商朝到戰國,戰車一直都是各諸侯國最重要的戰爭利器。
相當於現代的坦克。
歐洲人一次世界大戰才開始玩的步坦協同,最早可不是歐洲人首創的。
實際上,華夏人在商朝開始,就已經利用戰車與普通士兵進行協同作戰了。
西周時期的步坦協同,是用一輛車配合72個步兵,編組為一乘。
戰車在前麵衝鋒,步兵快跑跟在後麵,借助戰車橫衝直撞的力量,揮舞著戈與戟,收割對方士兵的生命!
而戰車上,乘員一般為3人。
左邊的負責指揮和遠程射擊,身穿輕甲,被稱為甲首。
右邊的人手持長戈,負責攻擊近處的敵人和為戰車掃清障礙。
預下居中被成為參乘,也就是駕駛員。
一般一輛戰車,居左邊的人是最尊貴的,中間那位隻是車夫,右邊那位是負責保護左尊的。
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麽華夏人以左為尊了吧。
要知道,商周時期,諸侯和貴族,也都要下場親自乘車出戰的。
而他們都是居左位,負責指揮和遠程射擊。
這也是為什麽商周貴族,都很注重射術。
貴族子弟之間,也都愛玩“投壺”這種和射有關的遊戲。
因為上到諸侯,下到士、大夫,他們上戰場就是負責遠程射擊的。
不掌握一手精湛的射術,怎麽好意思說自己是一位貴族?
射術,從夏商時期開始,就是一位貴族必須要掌握的技藝。
而南越國的趙家,作為從秦國傳承來的軍事貴族集團,武藝這塊怎麽也不可能少練。
要知道,秦始皇年輕的時候可都是沒少練射箭,以及指揮和駕駛戰車。
所以,西耳室內除了禮器、日用品、裝飾品之外,剩下最多的隨葬品,就是車馬器了。
出土車馬器的種類計有:銜、鑣、傘柄箍、蓋弓帽、當盧、絡管飾、纓座、帶扣、泡釘、銅環、水龍頭轅飾、圓片飾共13大類1350件!
除了有4套鐵銜、鑣外,其餘車馬器具全為銅器。
光是車馬器的配件,就有一千多件,足夠組裝出四架超級大的戰車。
估計是天子駕六那種級別的大戰車,才能用上這麽多配飾。
有這些配飾在手,隻要給文物修複部門足夠多的時間,完全能組裝複原出這四架馬車。
不過用的材料肯定都是新木材了。
但是這也足夠讓現代人,一窺南越國的戰車!
而除了戰車之外,出土最多的單兵武器,不是戈,也不是戟,而是箭鏃!
趙胡作為一位國君,顯然不是拿著長戈和長戟作戰的。
他如果要練武,當然是要和其他貴族一樣,玩射箭。
而箭鏃,就是古代的箭頭。
作為南越國最頂級的貴族,趙胡用的箭鏃,自然是不凡的。
西耳室內一共出土了四種不同樣式的箭鏃。
其中1型,是最為典型的戰國後期樣式的箭鏃,通長5.3cm,橫截麵作三角形,狹刃,十分鋒利。
實物很長,根本不像是一個箭頭,反而像一把小刀了。
這也是春秋戰國時箭失的特點,箭頭很長,這樣殺傷性才夠大。
光是1型的,一共就有三百多支。
剩下還有帶倒刺,雙翼的2型,圓柱形,長度較長,達到八厘米的3型,以及帶血槽,長度較短,但是殺傷性最高的4型。
四種箭鏃加起來,大概有個四五百支。
西漢時期,或者說漢代之前,諸侯貴族,包括皇帝,都是比較喜歡沒事就出門打獵的。
言情
漢武帝也沒少在上林苑獵鹿。
這些貴族打獵肯定不會上去和獵物肉搏,隻能用弓箭了。
很顯然,這些箭鏃應該都是趙胡生前禦用的。
出土時,它們都被放在了木質的“失簸”之中。
簸,用柳條或竹篾編成的器具。
可惜,深埋在這偏酸性土壤中,這些木製的器物是最容易損壞的。
大部分失簸都已經腐朽不堪,隱約可以看到上麵有用漆畫上的花紋,完好的時候應該是非常精美的。
而且表麵還貼上了幾層絹,用於保護陪葬的作用。
可惜這些絹也隻剩下了一點點殘片,腐爛的七七八八了。
當然,光有箭頭也不行。
除了箭頭之外,也出土了160支箭杆。
這160支箭杆能保存下來,大概率是因為這些箭杆並非是純木製或者竹製的。
古代的箭杆,大部分都是用竹或木製作的,用木頭的話普遍也是選擇輕木。
因為這樣才能讓箭變的輕盈,從而射的更遠,更準。
但是趙胡墓裏的這160支箭杆,並非是純木製的。
箭杆的主體,是用細長的圓竹杆製作,但是在竹杆中間,還內插了一根細長的鐵棒。
這根鐵棒,叫做“箭鋌”,用於安插到竹管製成的箭杆中,並用麻繩,與箭鏃加以綁定。
這樣,箭鏃與箭杆之間才能更加牢固,不易脫落。
箭杆這玩意向來在隨葬品中屬於難以保存的物品。
大部分西漢時期,以及更早時期的古墓葬中,出土和箭有關的器物時,大多都隻有箭鏃。
剩下的箭杆、箭羽,都是難以保持下來的。
在本就保存情況堪憂,隨葬品腐朽程度極高的這座墓中,居然能發現保存還算完好的箭杆,而且還是鐵+竹製作的。
這對考古人員來說,簡直是一個意外之喜。
更驚喜的是,這箭鋌還是用鐵鍛造出來的,這說明南越國當時應該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鐵製武器鍛造工藝了。
沒等他們確定呢。
就在發現這批箭鋌的第二天,廣州考古所的工作人員,就在這堆弓箭的旁邊,發現了一把鐵劍!
這把鐵劍的樣式,是典型的戰國楚式劍,非秦國風格。
但是製作的材料,是用鐵做的,甚至還不是普通的熟鐵,而是更加高級的鋼!
用鋼鐵做的劍,那就具備了真正全麵超越成熟青銅劍的要素了。
不管是鋒利程度,還是耐用性,都比青銅劍更強些。
南越國的位置,決定了他們肯定會吸納到非常多吳、越、楚地區的冶煉工匠。
而春秋戰國時期,這三個地方的金屬冶煉水平,當世領先!
不過,之後廣州考古所的同事們,就再沒找到第二把鐵劍了,甚至青銅劍都沒有。
這也能看出來,南越國當時雖然掌握了先進的鐵製武器鍛造工藝,但是還沒法做到全麵普及。
這把鐵劍,可能已經是趙胡珍藏的寶劍了。
至此,西耳室內陪葬的所有武器,也就都被清理出來了。
除了車馬器,隻有一把鐵劍和一堆箭失。
不能說很少,但是考慮到趙胡的身份,這個“軍火庫”多少還是有點寒酸了。
</p>
作為軍事貴族。
趙胡墓中,是絕對不能缺少各種青銅和鐵質武器,以及車馬器的。
對,車馬器也屬於武器的一種。
從商朝到戰國,戰車一直都是各諸侯國最重要的戰爭利器。
相當於現代的坦克。
歐洲人一次世界大戰才開始玩的步坦協同,最早可不是歐洲人首創的。
實際上,華夏人在商朝開始,就已經利用戰車與普通士兵進行協同作戰了。
西周時期的步坦協同,是用一輛車配合72個步兵,編組為一乘。
戰車在前麵衝鋒,步兵快跑跟在後麵,借助戰車橫衝直撞的力量,揮舞著戈與戟,收割對方士兵的生命!
而戰車上,乘員一般為3人。
左邊的負責指揮和遠程射擊,身穿輕甲,被稱為甲首。
右邊的人手持長戈,負責攻擊近處的敵人和為戰車掃清障礙。
預下居中被成為參乘,也就是駕駛員。
一般一輛戰車,居左邊的人是最尊貴的,中間那位隻是車夫,右邊那位是負責保護左尊的。
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麽華夏人以左為尊了吧。
要知道,商周時期,諸侯和貴族,也都要下場親自乘車出戰的。
而他們都是居左位,負責指揮和遠程射擊。
這也是為什麽商周貴族,都很注重射術。
貴族子弟之間,也都愛玩“投壺”這種和射有關的遊戲。
因為上到諸侯,下到士、大夫,他們上戰場就是負責遠程射擊的。
不掌握一手精湛的射術,怎麽好意思說自己是一位貴族?
射術,從夏商時期開始,就是一位貴族必須要掌握的技藝。
而南越國的趙家,作為從秦國傳承來的軍事貴族集團,武藝這塊怎麽也不可能少練。
要知道,秦始皇年輕的時候可都是沒少練射箭,以及指揮和駕駛戰車。
所以,西耳室內除了禮器、日用品、裝飾品之外,剩下最多的隨葬品,就是車馬器了。
出土車馬器的種類計有:銜、鑣、傘柄箍、蓋弓帽、當盧、絡管飾、纓座、帶扣、泡釘、銅環、水龍頭轅飾、圓片飾共13大類1350件!
除了有4套鐵銜、鑣外,其餘車馬器具全為銅器。
光是車馬器的配件,就有一千多件,足夠組裝出四架超級大的戰車。
估計是天子駕六那種級別的大戰車,才能用上這麽多配飾。
有這些配飾在手,隻要給文物修複部門足夠多的時間,完全能組裝複原出這四架馬車。
不過用的材料肯定都是新木材了。
但是這也足夠讓現代人,一窺南越國的戰車!
而除了戰車之外,出土最多的單兵武器,不是戈,也不是戟,而是箭鏃!
趙胡作為一位國君,顯然不是拿著長戈和長戟作戰的。
他如果要練武,當然是要和其他貴族一樣,玩射箭。
而箭鏃,就是古代的箭頭。
作為南越國最頂級的貴族,趙胡用的箭鏃,自然是不凡的。
西耳室內一共出土了四種不同樣式的箭鏃。
其中1型,是最為典型的戰國後期樣式的箭鏃,通長5.3cm,橫截麵作三角形,狹刃,十分鋒利。
實物很長,根本不像是一個箭頭,反而像一把小刀了。
這也是春秋戰國時箭失的特點,箭頭很長,這樣殺傷性才夠大。
光是1型的,一共就有三百多支。
剩下還有帶倒刺,雙翼的2型,圓柱形,長度較長,達到八厘米的3型,以及帶血槽,長度較短,但是殺傷性最高的4型。
四種箭鏃加起來,大概有個四五百支。
西漢時期,或者說漢代之前,諸侯貴族,包括皇帝,都是比較喜歡沒事就出門打獵的。
言情
漢武帝也沒少在上林苑獵鹿。
這些貴族打獵肯定不會上去和獵物肉搏,隻能用弓箭了。
很顯然,這些箭鏃應該都是趙胡生前禦用的。
出土時,它們都被放在了木質的“失簸”之中。
簸,用柳條或竹篾編成的器具。
可惜,深埋在這偏酸性土壤中,這些木製的器物是最容易損壞的。
大部分失簸都已經腐朽不堪,隱約可以看到上麵有用漆畫上的花紋,完好的時候應該是非常精美的。
而且表麵還貼上了幾層絹,用於保護陪葬的作用。
可惜這些絹也隻剩下了一點點殘片,腐爛的七七八八了。
當然,光有箭頭也不行。
除了箭頭之外,也出土了160支箭杆。
這160支箭杆能保存下來,大概率是因為這些箭杆並非是純木製或者竹製的。
古代的箭杆,大部分都是用竹或木製作的,用木頭的話普遍也是選擇輕木。
因為這樣才能讓箭變的輕盈,從而射的更遠,更準。
但是趙胡墓裏的這160支箭杆,並非是純木製的。
箭杆的主體,是用細長的圓竹杆製作,但是在竹杆中間,還內插了一根細長的鐵棒。
這根鐵棒,叫做“箭鋌”,用於安插到竹管製成的箭杆中,並用麻繩,與箭鏃加以綁定。
這樣,箭鏃與箭杆之間才能更加牢固,不易脫落。
箭杆這玩意向來在隨葬品中屬於難以保存的物品。
大部分西漢時期,以及更早時期的古墓葬中,出土和箭有關的器物時,大多都隻有箭鏃。
剩下的箭杆、箭羽,都是難以保持下來的。
在本就保存情況堪憂,隨葬品腐朽程度極高的這座墓中,居然能發現保存還算完好的箭杆,而且還是鐵+竹製作的。
這對考古人員來說,簡直是一個意外之喜。
更驚喜的是,這箭鋌還是用鐵鍛造出來的,這說明南越國當時應該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鐵製武器鍛造工藝了。
沒等他們確定呢。
就在發現這批箭鋌的第二天,廣州考古所的工作人員,就在這堆弓箭的旁邊,發現了一把鐵劍!
這把鐵劍的樣式,是典型的戰國楚式劍,非秦國風格。
但是製作的材料,是用鐵做的,甚至還不是普通的熟鐵,而是更加高級的鋼!
用鋼鐵做的劍,那就具備了真正全麵超越成熟青銅劍的要素了。
不管是鋒利程度,還是耐用性,都比青銅劍更強些。
南越國的位置,決定了他們肯定會吸納到非常多吳、越、楚地區的冶煉工匠。
而春秋戰國時期,這三個地方的金屬冶煉水平,當世領先!
不過,之後廣州考古所的同事們,就再沒找到第二把鐵劍了,甚至青銅劍都沒有。
這也能看出來,南越國當時雖然掌握了先進的鐵製武器鍛造工藝,但是還沒法做到全麵普及。
這把鐵劍,可能已經是趙胡珍藏的寶劍了。
至此,西耳室內陪葬的所有武器,也就都被清理出來了。
除了車馬器,隻有一把鐵劍和一堆箭失。
不能說很少,但是考慮到趙胡的身份,這個“軍火庫”多少還是有點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