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保存情況很不好啊。”


    “感覺碰一下就會碎掉的樣子。”


    陳翰與李教授,蹲在墓道靠近墓門的位置,都緊鎖著眉頭,看著麵前的一個銅鏡。


    這麵銅鏡被腐蝕殘破的很嚴重,甚至看起來都不像是“銅”,就像是一塊粉末拚成的粘土。


    兩人都不敢伸手去碰。


    生怕這個銅鏡目前還算穩定的狀態,被打破,一觸即碎。


    今天是清理墓道的第三天。


    墓道內的填土,基本已經被清理掉了,墓道內的情況也清晰了起來。


    已經可以判明,在墓門外,大約四米多長的長方形平底豎坑,有用木頭構築的外藏槨。


    隻是槨木的保存情況很不好,全都已經腐朽了。


    什麽是外藏槨?


    簡單的說,可以理解為陪葬坑。


    通常都用來陪葬一些奴仆、下人,庖廚的。


    當然,在廢除人殉之後,一般都是用人俑來替代。


    而一般西漢早期,如果有設置外藏槨的話,通常都會在墓道、甬道處設置。


    意義不言而喻,為墓主人看門。


    一開始,大家其實是沒有考慮,南越王會不會搞人殉的問題。


    南越國存在的時候,都已經是西漢時期了。


    人殉製度早就已經被廢除了。


    像之前陳翰他們參與的鳳凰山漢墓群,以及更早期發掘的馬王堆漢墓,都沒有發現過人殉的痕跡。


    但是。


    當考古人員們,將墓道清理的差不多後,麵對著逐漸清晰的墓道情況,漸漸就品出不對勁的地方了。


    在墓道起斜處靠近東壁的地方,放置了一組陶器,有小鼎、缽、罐、小盒、三足盒、壺、碗,堆放在一起。


    這12件陶器的器體都比較細小而且粗糙,綜合年代來考慮,絕對不是南越王會使用的器物。


    更像是平民比較常用的陶器。


    而且,在這堆陶器旁邊還有小銅鏡和銅帶鉤。


    在帶鉤下疊放的陶罐處,還有一片朱紅色漆皮的遺跡,看起來非常像是棺漆的殘留。


    另外,與這些陶、銅器位置相對的西邊有1對鎏金銅牌飾,位近墓道的西壁處。


    帶鉤,是古代人所係腰帶的掛鉤。


    銅牌飾,則是古代人戴在胸前的掛飾。


    再考慮到朱紅色漆皮的遺跡。


    顯而易見,墓道起斜處靠近東壁的地方,原本應該是存在一個棺材。


    這些陶器、銅鏡、帶鉤、銅牌飾,全部都是放在棺內的。


    隻是這個棺材徹底腐朽了,這些物品才隨意散落在地上。


    為什麽墓道內會有一個棺材?


    很顯然,這是一個人殉棺唄!


    而且,陳翰通過這些出土器物的性質和安放位置,還可以判斷出殉人當時的情況。


    牌飾、銅鏡和帶鉤一般放在死者的頭、足處。


    依次可以判斷出,殉人棺應該是頭東足西,打橫斜放在墓道內的,可惜出土時棺具和裏麵的實體都已經被時光腐蝕了個幹淨。


    不過,憑借牌飾、銅鏡和帶鉤這三樣器物組合。


    陳翰也大概猜出來了,這個人殉的身份。


    他應該是作為守衛宮殿的武士,所以才會被放在墓道斜坡盡頭,承擔守衛墓道的職責。


    南越國居然還在用人殉。


    這個發現讓全體考古工作者們,都有些感到不適。


    春秋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流行人殉也就算了,那個時候所有貴族都這麽幹,隻能說時代就是那樣的。


    可是到了西漢時期,內陸的西漢天子、諸侯王、列侯,乃至其他貴族們,都已經摒棄了有違人道的人殉製度,以陶俑代之。


    偏居一偶的南越國,居然還在用人殉,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而且,還不隻是隻有一個人殉!


    墓門前,是一個長四米多點,寬2-2.3米的豎坑。


    這便是外藏槨了。


    槨內東側靠南處是放置殉人棺具的地方,南北長約2.2、寬約1米。


    棺具人架全朽無痕,僅存1對鎏金銅牌飾。


    從出土位置看,這應該也是納於棺內的隨葬物。


    在槨室之南,即殉人棺具位置的南端,也發現一些漆器的朽痕,大部分都成了一團黑漆漆的木渣,隻有一件耳杯還算是可以辨認的出。


    同樣,這個外藏槨的槨木也全腐朽了,僅在坑底三條橫列枕木溝中留有灰白色的板灰痕跡。


    槨內除東側靠南置殉人棺具外,其餘位置全被隨葬器物所布滿。


    隨葬器物分置兩層,下層有17個大陶甕,被分在了左右兩邊擺放。


    而在兩堆陶甕之間,留有一塊南北長約0.8米的空餘地方。


    原來這裏可能置有木車模型,很可惜,同樣也已經腐朽不存了。


    至於為什麽說可能有一個木車模型,是因為就在這位置的上麵,放有一個盛蓋弓帽的長方形木箱。


    這個木箱擱在南北兩堆大陶甕之上,運氣很好,還沒完全腐朽,還留了個底板可以拖住裏麵的物品。


    木箱內放有兩組銅蓋弓帽,南麵一組9個,北麵一組31個。


    此外,在北麵橫向排列的陶甕之中,還殘存一塊木板,這塊木板上也放了4枚鐵碼釘。


    據此得知,這裏還放有一個盛器物的木箱。


    而且這個箱子可能是裝儀仗飾的,因為就在這位置之下有9根儀仗飾,掉落在陶甕上。


    儀仗的木身已朽,頂端的碗形鐲飾有的墜入陶甕內,有的散落在甕旁。


    仗尾的銅套,則成堆的掉落在槨內的西北角處。


    蓋弓帽,是古代車蓋上的一種零件,用來固定車蓋的。


    儀仗飾,顧名思義,就是貴族,通常至少得是列侯以上級別,在乘坐馬車出行時,用來彰顯身份的儀仗用器。


    就像是明清時期,一些高官在出行的時候,都要讓仆人在馬車前舉著一堆木牌和旗幟。


    上頭寫著“xxx按察使”“xxx侯”“xxx伯”之類代表身份的文字,充當儀仗和淨街的作用。


    這玩意也是有傳承的,最早能追尋到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們乘坐馬車出行時,必須要有儀仗。


    到了西漢,更是車馬文化盛行。


    西漢的諸侯王們,在出行時,前有數輛樂車和儀仗隊擊鼓開道,諸侯王乘坐豪華馬車穩居中央,後有多輛軺車和隨行人員相從,浩浩蕩蕩的車隊伴隨鼓樂聲,氣勢威武!


    天子就更別提了。


    要知道西漢九卿之一的太仆,職責就是專門為天子管理宮廷車,還要親自給天子架車,相當於是皇家車夫!


    天子都需要專門有一個太仆機構,來負責管理和安排天子的輿車和出行,可想而知出行得要多隆重!


    顯然,這位被陪葬在墓室門口的外藏槨內,並且還帶著車馬器的殉葬人,生前應該是這位南越王的車夫。


    當然不會是類似太仆之類的高官,看陪葬品的豐厚程度可以判斷,應該就是一位平民層次的車夫。


    這下墓道內的情況倒是清晰了。


    一個殉葬武士守著墓道口,保衛墓主人的安全。


    一個車夫帶著車馬器守在墓門口,隨時為墓主人出行做準備。


    雖然還沒打開墓門,正式進入這座南越王大墓。


    但是這位南越王生前的恢弘氣勢,卻已經展露在了世人麵前。


    隻是為了死後的安寧和出行方便,就讓一個武士和車夫跟著殉葬,甚至還不能葬在墓室之中,隻能在墓道上守大門。


    這位南越王,恐怕不是性格多謙和仁義的君主啊。


    第二位南越王既然諡號是“文”,那多少應該也和漢文帝有幾分相似之處,應該幹不出這種活殉的事情吧?


    吞噬


    難不成,墓主人是那位跟著秦始皇打過天下,殺到嶺南百越部族全都臣服的南越武帝,趙佗?


    這倒是挺像他的作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