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秦始皇陵,是別想挖了。
曾國的滅亡原因,暫時也沒辦法找到結果。
從冬天,一直到快要入夏。
半年的時間,文峰塔、葉家山、棗樹林三大片曾國高級墓葬群,才基本發掘完成。
總共將近兩百座,橫跨西周初年到戰國中期的曾國墓葬,大大豐富了現代華夏對這個西周古國的了解。
除此之外,三大墓葬群加起來,還有那麽十幾二十座戰國中期之後,乃至後來漢、唐、宋、明時期的墓葬,都有發現。
全部清理完成,並且迴填後。
光是文峰塔墓地,就出土了一共超過兩千件文物。
三大墓葬群加起來,前後共出土了近萬件文物。
這些文物大部分都屬於曾國的,小部分才是後來時代的,大大豐富了隨州本地博物館的館藏。
而這個以“隨”為名的城市,也終於能夠憑借著地下出土的文物,真正意義上擁有和朔源出了一個古國的脈絡。
隨著發掘的結束,隨州博物館也進入了重新裝修階段。
新準備的“曾(隨)國展廳”,也在加急籌備。
甚至隨州博物館還打算拿三大墓葬群出土的文物,做一場全國巡迴展覽,從首都博物館開始,準備兩年內至少在全國六個地方辦巡迴展。
當然,隨州博物館也沒有逃過“借文物”。
國博那邊,在得知出土了證明曾隨是一國的青銅戈,紀錄了吳楚之戰的編鍾,吳王子光戟後,立馬就聞著味趕來了隨州。
打算將這些文物先帶到國博做一場“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
至於這場展辦完之後,這些文物會不會還迴來,那就不知道了。
不過陳翰覺得應該會還。
雖然這些曾國出土青銅器,對證明曾國存在,和朔源曾國曆史很重要。
但是曾國說破了,也就是東西周時期的一個小型諸侯國,也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
說實話,國博應該是看不上的。
最起碼也得是曾侯乙編鍾那種級別的文物,國博才能心動。
當年曾侯乙編鍾也是隨州出土的。
但是可沒落到隨州博物館手上。
爭搶這個文物的是湖北博物館和國博,兩邊撕逼了好久,最終湖北博物館以地域優勢,還是拿下了曾侯乙編鍾。
至於出土當地的隨州博物館,一點爭奪權都沒有。
倒是現在這批曾國的青銅器、車馬器、玉器,可以留在隨州博物館,大大增加隨州博物館的吸引力。
一個地級市,通常藏品中是很少見青銅器的。
特別是那些在春秋戰國時期,還處於“蠻荒之地”的省市,更是沒有多少青銅器出土。
比如陳翰的老家福建,很多市的博物館裏,隻有一些明清時期,最多再追朔到唐宋時期的館藏。
像編鍾、鼎、簋這種器物,根本不可能出現。
現在隨州這個湖北小城市,能擁有這麽一批係統性的,從士到大夫再到國君級別的青銅禮器展覽。
簡直滿意的不能再滿意了。
參與了葉家山墓地發掘工作的隨州博物館考古隊,從發掘開始到結束,臉上的笑容就沒見少過。
逢人就說:“感謝大家為隨州考古做貢獻!”
那叫一個樂嗬。
......
2019年6月26日。
文峰塔墓地。
原本坑坑窪窪,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探方,都已經陸續迴填了。
停工了半年之久的房地產開發商,終於能重新開工了,指揮著施工隊和建築車輛,進行著地基平整工作。
樹立在工地旁邊的流動板房內。
社科院考古所的職工們,也都在忙著收拾自己的行李,準備離開這裏。
過去的半年裏,是大家豐收的半年。
墓葬真的太多了。
六十六座墓,平均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以上墓。
以一個墓為一篇論文,那至少也可以產出兩篇論文來。
更別提其中有很多墓的出土文物都足夠單開一篇論文。
比如根據出土的車馬器,談一談曾國的戰車與中原諸侯戰車區別。
根據出土的陶器,淺談一下曾國的製陶風格。
根據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和隨葬器物,談一談曾國的禮製,以及社會生產力。
而被孔建文重點培養的陳翰,也撰寫出了三篇重要論文。
這三篇論文,分別以【曾國的始封】【曾國春秋時期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改變】【曾國的臣服與落寞】為論文主題。
大致梳理了一遍這個受封曆史長達七百年的西周姬姓諸侯國,目前可以考考古證據揭示出來的曆史。
毫不客氣的說。
這三篇論文,一旦發表之後,將會成為未來學者們研究“曾國”時,必須要看的論文!
從考古的角度找尋到的曾國曆史,不敢說百分百是正確的,但是出錯的幾率絕對要比文字記載更小!
以孔建文的眼光來看,陳翰的這三篇論文,完全夠應付博士畢業了。
直接從中拿出一篇論文來做博士答辯,都能過關。
不過孔建文並沒有提前給陳翰畢業的想法。
他今年才博一,運氣好遇上了曾國大型墓葬群的發掘,這才有機會研究這個在曆史文獻和考古領域都算是冷門且成果稀少的課題。
雖然幾篇論文的水平,都能達到博士畢業論文的標準。
但是他的學習卻還沒跟上。
不說別的,社科院那邊專門為研究生、博士生開設的理論知識課程,陳翰都還沒上呢。
田野考古是一門經驗科學。
不像物理、數學等學科,一些超級聰明的學神,隻要夠聰明,可以一兩年就讀完博士,破解一個個物理、數學難題,一步登頂。
但是考古所謂的理論知識課程,其實就是將前人幹田野考古的經驗,傳授給新人。
這是必須要學的東西,也不可能有人沒學之前就生而知之。
就算是家裏有祖傳的盜墓手藝,那都不行。
就像是學醫學的,畢業論文寫的再好,課程內容沒學完,理論和實踐知識沒達到一定水平,也不能畢業!
所以這次文峰塔的發掘項目結束後,陳翰迴京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迴歸校園,去上課!
至少要學兩年的課程,之後孔建文才會給他準備畢業答辯的事情。
當然,如果上課的過程中,突發新發掘項目,陳翰也還是得跟著導師到處跑。
這學,還有的上呢!
</p>
秦始皇陵,是別想挖了。
曾國的滅亡原因,暫時也沒辦法找到結果。
從冬天,一直到快要入夏。
半年的時間,文峰塔、葉家山、棗樹林三大片曾國高級墓葬群,才基本發掘完成。
總共將近兩百座,橫跨西周初年到戰國中期的曾國墓葬,大大豐富了現代華夏對這個西周古國的了解。
除此之外,三大墓葬群加起來,還有那麽十幾二十座戰國中期之後,乃至後來漢、唐、宋、明時期的墓葬,都有發現。
全部清理完成,並且迴填後。
光是文峰塔墓地,就出土了一共超過兩千件文物。
三大墓葬群加起來,前後共出土了近萬件文物。
這些文物大部分都屬於曾國的,小部分才是後來時代的,大大豐富了隨州本地博物館的館藏。
而這個以“隨”為名的城市,也終於能夠憑借著地下出土的文物,真正意義上擁有和朔源出了一個古國的脈絡。
隨著發掘的結束,隨州博物館也進入了重新裝修階段。
新準備的“曾(隨)國展廳”,也在加急籌備。
甚至隨州博物館還打算拿三大墓葬群出土的文物,做一場全國巡迴展覽,從首都博物館開始,準備兩年內至少在全國六個地方辦巡迴展。
當然,隨州博物館也沒有逃過“借文物”。
國博那邊,在得知出土了證明曾隨是一國的青銅戈,紀錄了吳楚之戰的編鍾,吳王子光戟後,立馬就聞著味趕來了隨州。
打算將這些文物先帶到國博做一場“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
至於這場展辦完之後,這些文物會不會還迴來,那就不知道了。
不過陳翰覺得應該會還。
雖然這些曾國出土青銅器,對證明曾國存在,和朔源曾國曆史很重要。
但是曾國說破了,也就是東西周時期的一個小型諸侯國,也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
說實話,國博應該是看不上的。
最起碼也得是曾侯乙編鍾那種級別的文物,國博才能心動。
當年曾侯乙編鍾也是隨州出土的。
但是可沒落到隨州博物館手上。
爭搶這個文物的是湖北博物館和國博,兩邊撕逼了好久,最終湖北博物館以地域優勢,還是拿下了曾侯乙編鍾。
至於出土當地的隨州博物館,一點爭奪權都沒有。
倒是現在這批曾國的青銅器、車馬器、玉器,可以留在隨州博物館,大大增加隨州博物館的吸引力。
一個地級市,通常藏品中是很少見青銅器的。
特別是那些在春秋戰國時期,還處於“蠻荒之地”的省市,更是沒有多少青銅器出土。
比如陳翰的老家福建,很多市的博物館裏,隻有一些明清時期,最多再追朔到唐宋時期的館藏。
像編鍾、鼎、簋這種器物,根本不可能出現。
現在隨州這個湖北小城市,能擁有這麽一批係統性的,從士到大夫再到國君級別的青銅禮器展覽。
簡直滿意的不能再滿意了。
參與了葉家山墓地發掘工作的隨州博物館考古隊,從發掘開始到結束,臉上的笑容就沒見少過。
逢人就說:“感謝大家為隨州考古做貢獻!”
那叫一個樂嗬。
......
2019年6月26日。
文峰塔墓地。
原本坑坑窪窪,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探方,都已經陸續迴填了。
停工了半年之久的房地產開發商,終於能重新開工了,指揮著施工隊和建築車輛,進行著地基平整工作。
樹立在工地旁邊的流動板房內。
社科院考古所的職工們,也都在忙著收拾自己的行李,準備離開這裏。
過去的半年裏,是大家豐收的半年。
墓葬真的太多了。
六十六座墓,平均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以上墓。
以一個墓為一篇論文,那至少也可以產出兩篇論文來。
更別提其中有很多墓的出土文物都足夠單開一篇論文。
比如根據出土的車馬器,談一談曾國的戰車與中原諸侯戰車區別。
根據出土的陶器,淺談一下曾國的製陶風格。
根據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和隨葬器物,談一談曾國的禮製,以及社會生產力。
而被孔建文重點培養的陳翰,也撰寫出了三篇重要論文。
這三篇論文,分別以【曾國的始封】【曾國春秋時期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改變】【曾國的臣服與落寞】為論文主題。
大致梳理了一遍這個受封曆史長達七百年的西周姬姓諸侯國,目前可以考考古證據揭示出來的曆史。
毫不客氣的說。
這三篇論文,一旦發表之後,將會成為未來學者們研究“曾國”時,必須要看的論文!
從考古的角度找尋到的曾國曆史,不敢說百分百是正確的,但是出錯的幾率絕對要比文字記載更小!
以孔建文的眼光來看,陳翰的這三篇論文,完全夠應付博士畢業了。
直接從中拿出一篇論文來做博士答辯,都能過關。
不過孔建文並沒有提前給陳翰畢業的想法。
他今年才博一,運氣好遇上了曾國大型墓葬群的發掘,這才有機會研究這個在曆史文獻和考古領域都算是冷門且成果稀少的課題。
雖然幾篇論文的水平,都能達到博士畢業論文的標準。
但是他的學習卻還沒跟上。
不說別的,社科院那邊專門為研究生、博士生開設的理論知識課程,陳翰都還沒上呢。
田野考古是一門經驗科學。
不像物理、數學等學科,一些超級聰明的學神,隻要夠聰明,可以一兩年就讀完博士,破解一個個物理、數學難題,一步登頂。
但是考古所謂的理論知識課程,其實就是將前人幹田野考古的經驗,傳授給新人。
這是必須要學的東西,也不可能有人沒學之前就生而知之。
就算是家裏有祖傳的盜墓手藝,那都不行。
就像是學醫學的,畢業論文寫的再好,課程內容沒學完,理論和實踐知識沒達到一定水平,也不能畢業!
所以這次文峰塔的發掘項目結束後,陳翰迴京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迴歸校園,去上課!
至少要學兩年的課程,之後孔建文才會給他準備畢業答辯的事情。
當然,如果上課的過程中,突發新發掘項目,陳翰也還是得跟著導師到處跑。
這學,還有的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