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銅戈?!”
一聽這話,陳翰立馬就將銅戟塞迴到了林雅的手上,邁步走向了蘇颯。
戈和戟,是差不多的武器。
戈先誕生,後來在戈的基礎上,才出現了戟。
戈是一種端首處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形狀就像是一把橫過來的小刀。
而戟是戈和矛的合體,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斫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
在春秋時期,戈和戟才是士兵主流的武器。
一方麵是好用,更重要的是做起來便宜,需要用的銅很少,隻打造個銅頭,然後插到木棍上就行。
不像刀和劍,整個器身全都得用銅製作。
鑄造一把長劍的銅,拿來做戈可以做十幾個都不止。
直到南北朝之後,戈和戟才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下,徹底被淘汰。
“怎麽樣,戈身有銘文嗎?”陳翰快步走到蘇颯旁邊,伸頭看向了她手上的戈。
這把戈的品相,就沒有那把吳王戟好了。
可能是因為做武器時的合金冶煉比例在不斷進步。
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青銅武器,在經過幾千年的氧化後,顏色也不會向西周時期的青銅武器那樣,哇綠哇綠的。
通常顏色都是偏深青色,偏黑藍色,看起來依舊一種兵器的“寒冷”感。
這說明其中的銅含量在逐步減少,其他金屬的比例在不斷增加。
林雅發現的那把銅戟,看起來就是偏向黑藍色的,而且在開刃麵,明顯磨的更加細膩光滑了。
吳越之地的青銅冶煉技術,在春秋末期是領先於中原諸侯的,這點在史書上早有所聞。
但是具體有多領先?
看這兩把戈和戟的區別就知道了。
蘇颯手中的銅戈,已經完全氧化發綠了,整一個綠油油的,顏色和翡翠差不多了。
這說明當時曾國的青銅器冶煉製造時,銅的比例依舊非常高,所以才會鏽綠這麽嚴重。
很明顯,在青銅冶煉技術上,曾國是遠遜於吳國的。
這也可以理解曾孫邵為什麽如此喜愛那把“吳王子光”戟了。
不隻是因為這把戟是吳王所用的,還因為這把戟的製作工藝遠比曾國打造的武器厲害的多。
誰不喜歡做工更加精美,更加先進犀利的武器呢?
難道有人不喜歡東風白楊民兵,反而喜歡印度的二踢腳?
拿到吳王子光戟的曾孫邵,恐怕第一時間就要嫌棄自家工匠做的武器了。
不過嫌棄歸嫌棄,鏽綠歸鏽綠,武器上的銘文,倒是不會被鏽跡所影響。
“有銘文,九個字!不是鳥書,看著和曾侯輿墓裏的銘文字體差不多!”蘇颯驚喜的說道。
陳翰連忙從她手中小心接過這件戈,看向了戈麵上的銘文。
經過曾侯乙墓的兩百多個銘文熏陶,陳翰自覺在金文這塊的水平蹭蹭漸長。
一般刻在武器上的銘文。
大多逃不過“xxx自作用”和“xxx之戈、之劍、之戟”之類的字。
無非就是介紹一下這把武器的所有人是誰。
比起吳王能用金錯工藝來為自己的武器添加銘文,這把戈就沒這麽奢侈了,銘文隻是普通的刻在了戈上。
但是,當陳翰看到銘文上的第一個字時,他就渾身彷若遭受了雷擊。
“這...”
“是隨字!”
“隨大司馬()有之行戈!”
“首件,科學發掘出土的一件“隨”字銘文銅器,找到了!”
“還是在一位曾侯之孫的墓裏!”
陳翰顫抖著雙手,小心翼翼的捧著這把堪稱“醜陋”的青銅戈,激動的都快要瘋了。
“叮冬!”
“任務:解開曾隨之謎。”
“完成!”
“獎勵:考古專業知識點數300!”
“宿主考古專業知識等級:lv2(500/1000)”
“還望宿主繼續努力,成為最強考古大師!”
遲遲不見動靜的係統,終於再次出現。
那卡的陳翰都有些欲生欲死的任務,總算是判定完成了。
一連串的知識,不斷的湧入到陳翰的腦海之中。
就好像是生來就懂一般,他感覺自己迅速的就掌握了龐大的金文讀寫和釋讀能力。
看起來,這次獎勵的300知識點數,是加到了金文大篆上去了。
隻是,當陳翰低頭再次看向青銅戈上那個沒認出來的字時,他發現自己依舊還是看不懂這個字是啥。
他自認為,接受了這波知識灌腦後,自己的金文釋讀水平,不敢說國內第一,但是最起碼也是專家教授級別的了。
可是他對這個字還是沒辦法清晰的辨認。
隻是隱約覺得好像是戲字的異體字。
但是結合後頭的“有”字,又似乎可以解讀為“嘉有”或者“獻有”。
這讓陳翰十分無奈。
合著係統給的金文釋讀能力,也不是無敵的啊。
陳翰暗自琢磨,估計係統是按照目前華夏對金文研究的最高水準,來賜予自己能力。
也就是說係統給的知識或者技能,應該不會超過現在學術界的最高水平。
可以比肩,但是不可能做到百分百能讀懂這些銘文。
這種事情可能連春秋時的貴族都做不到。
畢竟春秋那麽多諸侯,各國使用的文字都不一樣,而且還有很多各國獨有的詞與字。
甚至同一個字,都有十幾種不同寫法,不同含義。
現代人想要靠這些出土的銘文就完全融會貫通東周各國大篆,那太不現實了。
《劍來》
就如同想要憑借幾片樹葉,就還原出整座森林。
難為人了嗷!
能夠有現在這可以與國內大學者並肩的金文考究水平,陳翰已經很滿意了。
他興奮的對一臉茫然的蘇颯說道:
“暫時就當做這是個“嘉”字吧。”
“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
“大司馬是職官,主司兵權。”
“大司馬嘉有”與“曾孫邵”是同一個人,即是一名一字的關係。”
“古代的名與字在意義上是有關聯的,“嘉有”與“邵”都有“美”意。”
“稱邵之名,有可能是其死後的專鑄之器,也就是說,邵之名應是墓主人卸任大司馬之後的稱謂。”
“而“嘉有”應是其在任大司馬職時之名。”
“類似諸侯們的生前名和死後名。”
“最重要的是,這銘文上的“隨”字,無疑直接證實了,曾就是隨!”
“而且我猜測,這位曾孫邵,應該是和曾侯輿處於同個時期!”
“他就是曾侯輿在位時期的曾國大司馬!”
</p>
“銅戈?!”
一聽這話,陳翰立馬就將銅戟塞迴到了林雅的手上,邁步走向了蘇颯。
戈和戟,是差不多的武器。
戈先誕生,後來在戈的基礎上,才出現了戟。
戈是一種端首處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形狀就像是一把橫過來的小刀。
而戟是戈和矛的合體,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斫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
在春秋時期,戈和戟才是士兵主流的武器。
一方麵是好用,更重要的是做起來便宜,需要用的銅很少,隻打造個銅頭,然後插到木棍上就行。
不像刀和劍,整個器身全都得用銅製作。
鑄造一把長劍的銅,拿來做戈可以做十幾個都不止。
直到南北朝之後,戈和戟才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下,徹底被淘汰。
“怎麽樣,戈身有銘文嗎?”陳翰快步走到蘇颯旁邊,伸頭看向了她手上的戈。
這把戈的品相,就沒有那把吳王戟好了。
可能是因為做武器時的合金冶煉比例在不斷進步。
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青銅武器,在經過幾千年的氧化後,顏色也不會向西周時期的青銅武器那樣,哇綠哇綠的。
通常顏色都是偏深青色,偏黑藍色,看起來依舊一種兵器的“寒冷”感。
這說明其中的銅含量在逐步減少,其他金屬的比例在不斷增加。
林雅發現的那把銅戟,看起來就是偏向黑藍色的,而且在開刃麵,明顯磨的更加細膩光滑了。
吳越之地的青銅冶煉技術,在春秋末期是領先於中原諸侯的,這點在史書上早有所聞。
但是具體有多領先?
看這兩把戈和戟的區別就知道了。
蘇颯手中的銅戈,已經完全氧化發綠了,整一個綠油油的,顏色和翡翠差不多了。
這說明當時曾國的青銅器冶煉製造時,銅的比例依舊非常高,所以才會鏽綠這麽嚴重。
很明顯,在青銅冶煉技術上,曾國是遠遜於吳國的。
這也可以理解曾孫邵為什麽如此喜愛那把“吳王子光”戟了。
不隻是因為這把戟是吳王所用的,還因為這把戟的製作工藝遠比曾國打造的武器厲害的多。
誰不喜歡做工更加精美,更加先進犀利的武器呢?
難道有人不喜歡東風白楊民兵,反而喜歡印度的二踢腳?
拿到吳王子光戟的曾孫邵,恐怕第一時間就要嫌棄自家工匠做的武器了。
不過嫌棄歸嫌棄,鏽綠歸鏽綠,武器上的銘文,倒是不會被鏽跡所影響。
“有銘文,九個字!不是鳥書,看著和曾侯輿墓裏的銘文字體差不多!”蘇颯驚喜的說道。
陳翰連忙從她手中小心接過這件戈,看向了戈麵上的銘文。
經過曾侯乙墓的兩百多個銘文熏陶,陳翰自覺在金文這塊的水平蹭蹭漸長。
一般刻在武器上的銘文。
大多逃不過“xxx自作用”和“xxx之戈、之劍、之戟”之類的字。
無非就是介紹一下這把武器的所有人是誰。
比起吳王能用金錯工藝來為自己的武器添加銘文,這把戈就沒這麽奢侈了,銘文隻是普通的刻在了戈上。
但是,當陳翰看到銘文上的第一個字時,他就渾身彷若遭受了雷擊。
“這...”
“是隨字!”
“隨大司馬()有之行戈!”
“首件,科學發掘出土的一件“隨”字銘文銅器,找到了!”
“還是在一位曾侯之孫的墓裏!”
陳翰顫抖著雙手,小心翼翼的捧著這把堪稱“醜陋”的青銅戈,激動的都快要瘋了。
“叮冬!”
“任務:解開曾隨之謎。”
“完成!”
“獎勵:考古專業知識點數300!”
“宿主考古專業知識等級:lv2(500/1000)”
“還望宿主繼續努力,成為最強考古大師!”
遲遲不見動靜的係統,終於再次出現。
那卡的陳翰都有些欲生欲死的任務,總算是判定完成了。
一連串的知識,不斷的湧入到陳翰的腦海之中。
就好像是生來就懂一般,他感覺自己迅速的就掌握了龐大的金文讀寫和釋讀能力。
看起來,這次獎勵的300知識點數,是加到了金文大篆上去了。
隻是,當陳翰低頭再次看向青銅戈上那個沒認出來的字時,他發現自己依舊還是看不懂這個字是啥。
他自認為,接受了這波知識灌腦後,自己的金文釋讀水平,不敢說國內第一,但是最起碼也是專家教授級別的了。
可是他對這個字還是沒辦法清晰的辨認。
隻是隱約覺得好像是戲字的異體字。
但是結合後頭的“有”字,又似乎可以解讀為“嘉有”或者“獻有”。
這讓陳翰十分無奈。
合著係統給的金文釋讀能力,也不是無敵的啊。
陳翰暗自琢磨,估計係統是按照目前華夏對金文研究的最高水準,來賜予自己能力。
也就是說係統給的知識或者技能,應該不會超過現在學術界的最高水平。
可以比肩,但是不可能做到百分百能讀懂這些銘文。
這種事情可能連春秋時的貴族都做不到。
畢竟春秋那麽多諸侯,各國使用的文字都不一樣,而且還有很多各國獨有的詞與字。
甚至同一個字,都有十幾種不同寫法,不同含義。
現代人想要靠這些出土的銘文就完全融會貫通東周各國大篆,那太不現實了。
《劍來》
就如同想要憑借幾片樹葉,就還原出整座森林。
難為人了嗷!
能夠有現在這可以與國內大學者並肩的金文考究水平,陳翰已經很滿意了。
他興奮的對一臉茫然的蘇颯說道:
“暫時就當做這是個“嘉”字吧。”
“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
“大司馬是職官,主司兵權。”
“大司馬嘉有”與“曾孫邵”是同一個人,即是一名一字的關係。”
“古代的名與字在意義上是有關聯的,“嘉有”與“邵”都有“美”意。”
“稱邵之名,有可能是其死後的專鑄之器,也就是說,邵之名應是墓主人卸任大司馬之後的稱謂。”
“而“嘉有”應是其在任大司馬職時之名。”
“類似諸侯們的生前名和死後名。”
“最重要的是,這銘文上的“隨”字,無疑直接證實了,曾就是隨!”
“而且我猜測,這位曾孫邵,應該是和曾侯輿處於同個時期!”
“他就是曾侯輿在位時期的曾國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