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李教授拉著陳翰,一路快走,趕迴了文物存放室。
一進門,他就迫不及待的掏出了一張a4紙,塞到了陳翰的懷裏。
“小陳,你看看我考釋的這段銘文!”
陳翰隻好暫時壓下心中對係統的吐槽欲望,展開這張a4紙看了起來。
紙上,是一段從m1號墓的1號編鍾側麵,拓印下來的銘文。
在每個銘文的旁邊,李教授都寫下了自己的翻譯。
“吳恃有(眾)庶,行亂,西政(征)南伐,乃加於楚,(荊)邦既(燮?),而天命(將)誤。有(嚴)曾侯,(業業)厥(聖),毅博(搏)武(功),楚命是(靜?),(複)(定)楚王。”
括號內的字,是一些通假字或者已經不使用了的古早繁體字,用現代簡體字替代。
在心裏完整的將這段考釋默念了一遍後,陳翰童孔驟然放大。
“這...這段銘文所記的是“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的那段曆史事件?!”
在《左傳·定公四年》裏,曾經紀錄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戰役,也是一段春秋晚期十分知名的事情。
當時,吳國在位的王,名字叫做闔閭。
就是他派遣專諸去刺殺的吳王僚,誕生了經典的典故“專諸刺王僚”。
專諸殺死吳王僚後,闔閭就成為了新的吳王。
闔閭在位期間,威震東南,胖揍過好幾次楚國,最厲害的時候甚至直接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逼得楚王出逃。
他也帶軍隊攻打過越王勾踐,隻是被勾踐打敗了,重傷而死。
後來他的兒子夫差,為報父仇,不但攻破了越國,還逼得勾踐臥薪嚐膽。
可以說越國最輝煌的一段時間,就是他們父子倆在位的時候,在華夏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和成語。
而《左傳·定公四年》裏,就清楚紀錄了闔閭的巔峰時刻。
“吳破楚入郢之戰!”
從吳王闔閭三年開始,闔閭就發動了對楚國的戰役,奪取了楚國的舒邑。
闔閭四年,闔閭再次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六邑和灊邑。
闔閭五年,闔閭還抽空攻打了一次越國,將越人揍老實了,擺平後顧之憂。
闔閭六年,楚國不服氣了,主動掀起了戰爭,與吳國開戰。
然後又被吳軍迎頭還擊,胖揍了一頓,再次被吳國奪走了一塊土地。
到了闔閭九年,闔閭覺得吳國已經兵強馬壯,完全不懼楚國了,可以來一場刺激的大戰了。
於是,他出動全部軍隊,並且聯合唐、蔡二國,來了一場三國伐楚。
聯軍一路打到了漢水邊上,楚國也發兵抵拒,雙方隔水列陣。
然後闔閭的弟弟,帶領其部五千人突襲楚軍,來了一場空前大勝。
楚軍大敗奔逃,闔閭縱兵追擊,一路追到了楚國當時的都城郢都,在都城下與楚軍五戰五勝,一舉攻破了郢都。
時任楚王是楚昭王,在郢都被攻破後,昭王帶著妹妹就匆匆忙忙的逃離了楚國。
他先是逃到了鄖地。
但是因為上一任鄖公是被楚國弄死的,所以現任鄖公的弟弟懷,就想乘機殺死楚昭王,為父報仇。
但是現任鄖公認為,國君討伐臣下,誰敢仇恨他?
國君的命令,代表上天的意誌。如果死於天意,如何能仇恨?
而且違強陵弱,非勇也。
乘人之約,非仁也。
滅宗廢祀,非孝也。
作為一個貴族,是不能幹這種乘人之危,不仁、不孝、不勇之事。
春秋晚期,雖然已經開始禮崩樂壞了。
可是當時的上層貴族,在大是大非上,還是恪守禮製的。
當時的戰爭也還是文明戰。
你可以在戰場上堂堂正正的殺死敵人,但是你不能搞偷襲和乘人之危。
貴族的麵子和正直品行比生命都重要。
更別說鄖公隻是楚國的一個封君而已,怎麽能做以下克上的事情呢?
為了避免懷殺害楚昭王。
鄖公和他的另一個弟弟巢,就又護送著楚昭王再次出奔,逃往了隨。
隨侯為楚昭王提供了保護,將楚昭王藏在了隨地。
這時,吳人也跟著追到了隨,就和隨人說:“哥們,漢東這一片的姬姓諸侯,全都被楚國兼並了,就剩下你了。”
“現在上天降下懲罰,派我們吳國來滅楚。”
“可是你卻又把楚君藏匿起來,這對得起那些被楚國兼並的姬姓諸侯嗎?”
“你應該報答周室的恩惠,將兼並了那麽多姬姓諸侯的楚王交給我們。”
“隻要交出楚王,那漢水北邊的土地,你就可以享有。”
但是隨侯並沒有同意,而是說道:“隨偏僻狹小而緊挨著楚國,我們能一直存在,確實得感謝楚國保全了我們。”
“隨、楚世世代代都有盟誓,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如果有了危難就拋棄他們,又怎麽能事奉君王?”
於是,吳人奈何不了,便退兵了。
楚昭王也得以保住了姓名,後來還在秦國的幫助下,楚秦合兵,將吳人從郢都趕走,收複了失地。
東周時期,各諸侯之間的關係都是很混亂的。
一會打,一會合,一會簽訂盟約,一會又互相開戰。
隨國作為漢東諸侯之首,在西周的時候,也是抵禦楚國的最前線,和楚國沒少打戰。
直到春秋中期,周王室實在是式微了,隨國才倒向了楚國,和楚國簽訂盟約。
之後經過這次楚昭王奔隨,被隨人救了一命後,楚隨兩國更是交好。
至此之後,隨國就再難見於史書之上了,直到戰國那個七國兼並的大時代,才被楚國徹底兼並了。
甚至具體是什麽時候被兼並的,也沒有相關記載。
但是“吳破楚入郢之戰”實在是太出名了,和這場戰爭有關的隨國,自然也算是在史書留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m1號墓內出土的曾國編鍾上,卻記載了這段曆史!
而且還是以主角的身份登場!
銘文的內容,大致意思就是:
吳國仗著自己兵強馬壯,到處搞事情,西征南伐的,還入侵了楚國!
本來吳國都要拿下荊楚之地了,但是天命並不在吳國這邊。
關鍵時刻,英明神聖的曾侯登場了,他在戰場上用武力奪得了功勞,幫助楚王平定了亂象,楚國那不穩的國祚才重新穩定了下來!
此銘文紀錄的事件,不正是“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這件事嗎!
這顯然可以證明,隨國,就是曾國!
而且曾侯不隻是像《左傳》裏記載的那樣,隻為楚昭王提供了庇護!
曾侯同樣也有出兵幫楚昭王收複失地,而且獲得了赫赫武功!
楚國後來的安定,是有曾國一份功勞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楚王熊章在聽聞曾侯乙去世了,會專門做一個鎛鍾,送到西陽,讓曾侯永世用享!
因為曾侯乙,是既庇護了楚昭王,又出兵幫助楚國收複失地的這位曾侯的後代!
必須厚待啊!
</p>
李教授拉著陳翰,一路快走,趕迴了文物存放室。
一進門,他就迫不及待的掏出了一張a4紙,塞到了陳翰的懷裏。
“小陳,你看看我考釋的這段銘文!”
陳翰隻好暫時壓下心中對係統的吐槽欲望,展開這張a4紙看了起來。
紙上,是一段從m1號墓的1號編鍾側麵,拓印下來的銘文。
在每個銘文的旁邊,李教授都寫下了自己的翻譯。
“吳恃有(眾)庶,行亂,西政(征)南伐,乃加於楚,(荊)邦既(燮?),而天命(將)誤。有(嚴)曾侯,(業業)厥(聖),毅博(搏)武(功),楚命是(靜?),(複)(定)楚王。”
括號內的字,是一些通假字或者已經不使用了的古早繁體字,用現代簡體字替代。
在心裏完整的將這段考釋默念了一遍後,陳翰童孔驟然放大。
“這...這段銘文所記的是“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的那段曆史事件?!”
在《左傳·定公四年》裏,曾經紀錄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戰役,也是一段春秋晚期十分知名的事情。
當時,吳國在位的王,名字叫做闔閭。
就是他派遣專諸去刺殺的吳王僚,誕生了經典的典故“專諸刺王僚”。
專諸殺死吳王僚後,闔閭就成為了新的吳王。
闔閭在位期間,威震東南,胖揍過好幾次楚國,最厲害的時候甚至直接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逼得楚王出逃。
他也帶軍隊攻打過越王勾踐,隻是被勾踐打敗了,重傷而死。
後來他的兒子夫差,為報父仇,不但攻破了越國,還逼得勾踐臥薪嚐膽。
可以說越國最輝煌的一段時間,就是他們父子倆在位的時候,在華夏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和成語。
而《左傳·定公四年》裏,就清楚紀錄了闔閭的巔峰時刻。
“吳破楚入郢之戰!”
從吳王闔閭三年開始,闔閭就發動了對楚國的戰役,奪取了楚國的舒邑。
闔閭四年,闔閭再次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六邑和灊邑。
闔閭五年,闔閭還抽空攻打了一次越國,將越人揍老實了,擺平後顧之憂。
闔閭六年,楚國不服氣了,主動掀起了戰爭,與吳國開戰。
然後又被吳軍迎頭還擊,胖揍了一頓,再次被吳國奪走了一塊土地。
到了闔閭九年,闔閭覺得吳國已經兵強馬壯,完全不懼楚國了,可以來一場刺激的大戰了。
於是,他出動全部軍隊,並且聯合唐、蔡二國,來了一場三國伐楚。
聯軍一路打到了漢水邊上,楚國也發兵抵拒,雙方隔水列陣。
然後闔閭的弟弟,帶領其部五千人突襲楚軍,來了一場空前大勝。
楚軍大敗奔逃,闔閭縱兵追擊,一路追到了楚國當時的都城郢都,在都城下與楚軍五戰五勝,一舉攻破了郢都。
時任楚王是楚昭王,在郢都被攻破後,昭王帶著妹妹就匆匆忙忙的逃離了楚國。
他先是逃到了鄖地。
但是因為上一任鄖公是被楚國弄死的,所以現任鄖公的弟弟懷,就想乘機殺死楚昭王,為父報仇。
但是現任鄖公認為,國君討伐臣下,誰敢仇恨他?
國君的命令,代表上天的意誌。如果死於天意,如何能仇恨?
而且違強陵弱,非勇也。
乘人之約,非仁也。
滅宗廢祀,非孝也。
作為一個貴族,是不能幹這種乘人之危,不仁、不孝、不勇之事。
春秋晚期,雖然已經開始禮崩樂壞了。
可是當時的上層貴族,在大是大非上,還是恪守禮製的。
當時的戰爭也還是文明戰。
你可以在戰場上堂堂正正的殺死敵人,但是你不能搞偷襲和乘人之危。
貴族的麵子和正直品行比生命都重要。
更別說鄖公隻是楚國的一個封君而已,怎麽能做以下克上的事情呢?
為了避免懷殺害楚昭王。
鄖公和他的另一個弟弟巢,就又護送著楚昭王再次出奔,逃往了隨。
隨侯為楚昭王提供了保護,將楚昭王藏在了隨地。
這時,吳人也跟著追到了隨,就和隨人說:“哥們,漢東這一片的姬姓諸侯,全都被楚國兼並了,就剩下你了。”
“現在上天降下懲罰,派我們吳國來滅楚。”
“可是你卻又把楚君藏匿起來,這對得起那些被楚國兼並的姬姓諸侯嗎?”
“你應該報答周室的恩惠,將兼並了那麽多姬姓諸侯的楚王交給我們。”
“隻要交出楚王,那漢水北邊的土地,你就可以享有。”
但是隨侯並沒有同意,而是說道:“隨偏僻狹小而緊挨著楚國,我們能一直存在,確實得感謝楚國保全了我們。”
“隨、楚世世代代都有盟誓,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如果有了危難就拋棄他們,又怎麽能事奉君王?”
於是,吳人奈何不了,便退兵了。
楚昭王也得以保住了姓名,後來還在秦國的幫助下,楚秦合兵,將吳人從郢都趕走,收複了失地。
東周時期,各諸侯之間的關係都是很混亂的。
一會打,一會合,一會簽訂盟約,一會又互相開戰。
隨國作為漢東諸侯之首,在西周的時候,也是抵禦楚國的最前線,和楚國沒少打戰。
直到春秋中期,周王室實在是式微了,隨國才倒向了楚國,和楚國簽訂盟約。
之後經過這次楚昭王奔隨,被隨人救了一命後,楚隨兩國更是交好。
至此之後,隨國就再難見於史書之上了,直到戰國那個七國兼並的大時代,才被楚國徹底兼並了。
甚至具體是什麽時候被兼並的,也沒有相關記載。
但是“吳破楚入郢之戰”實在是太出名了,和這場戰爭有關的隨國,自然也算是在史書留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m1號墓內出土的曾國編鍾上,卻記載了這段曆史!
而且還是以主角的身份登場!
銘文的內容,大致意思就是:
吳國仗著自己兵強馬壯,到處搞事情,西征南伐的,還入侵了楚國!
本來吳國都要拿下荊楚之地了,但是天命並不在吳國這邊。
關鍵時刻,英明神聖的曾侯登場了,他在戰場上用武力奪得了功勞,幫助楚王平定了亂象,楚國那不穩的國祚才重新穩定了下來!
此銘文紀錄的事件,不正是“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這件事嗎!
這顯然可以證明,隨國,就是曾國!
而且曾侯不隻是像《左傳》裏記載的那樣,隻為楚昭王提供了庇護!
曾侯同樣也有出兵幫楚昭王收複失地,而且獲得了赫赫武功!
楚國後來的安定,是有曾國一份功勞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楚王熊章在聽聞曾侯乙去世了,會專門做一個鎛鍾,送到西陽,讓曾侯永世用享!
因為曾侯乙,是既庇護了楚昭王,又出兵幫助楚國收複失地的這位曾侯的後代!
必須厚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