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m2號墓這邊在忙著清理墓室的封土。
m1號墓這邊,也在忙著清理沙土堆。
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原本堆積成山的沙土堆,體積減少了近半。
青銅編鍾、銅鼎、銅鬲、銅缶、銅戈、銅箭鏃、銅車馬器、石磬、玉器等器物及殘片,陸續都被從中清理提取了出來。
一部分形狀較為完整的器物,已經被送進了臨時搭建的文物保存室,進行對墓主人年代和身份的研究。
陳翰因為在古文研究領域之前展露了風頭,所以也被李教授拉來“看圖猜字”了。
挨著發掘現場的流動板房內。
陳翰正圍著一個大鼎轉悠。
“目前發現的器物,雖然有非常精美的,但是整體數量卻不多,種類組合也不完備,與墓葬規模很不相稱啊!”
陳翰砸吧著嘴,十分感歎的說道:“看起來m1號墓的被盜情況非常嚴重,禮器都沒剩下幾件了。”
按照這個墓葬的規格來看,應該是一個諸侯級別的墓。
而按照華夏的陪葬禮器製度,諸侯下葬應該陪葬七鼎六簋(gui)的。
鼎與簋長得差不多,隻不過一個是用於烹煮食物的器具,一個是用於盛食物的器具。
兩種器物都是帶雙耳的,區別在於簋是圓口,雙耳,沒有腿,而鼎是口大,三條腿的一般為圓形,四條腿的一般為方形。
頂點
這兩樣器物其實是一套,一個用來煮東西,一個用來裝煮好的東西。
在華夏傳說中,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
從這之後,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
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興,九鼎又遷於周都洛邑。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從此,“九鼎八簋”成為中央政權的象征。
春秋時,楚莊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孫滿“問鼎之大小,輕重”,背後的意思,其實就是在問國之輕重,意在覬覦國家權力。
所以對封建時期的貴族們來說,鼎代表的就是自己的權利,肯定是要陪葬的。
按照周禮,貴族在使用鼎和簋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
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雖然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但是禮崩樂壞是往上崩的,貴族們在下葬時,有的時候會逾製,但是肯定沒有自降位格的。
可是,在m1號墓挖出的填土中,目前隻找到了兩個鼎器,簋器甚至一個都找不到。
鼎和簋都是大件器物,不可能漏了的。
而且很難碎成一堆連形狀都認不出的殘片。
所以,隻有一個可能,這位m1號墓的諸侯,下葬時的七鼎六簋,被盜墓賊給盜走了五鼎六簋。
隻剩下了兩個鼎,而且還是兩個殘損嚴重的鼎。
周代的鼎可分為鑊(huo)鼎、升鼎和羞鼎。
陳翰正在觀察的這個鼎,就是一件鑊鼎。
可惜的是,這個鼎殘損非常嚴重。
鑊鼎是一種雙耳三足圓鼎。
但是陳翰眼前這件鑊鼎,卻僅存一耳及部分口沿、兩隻鼎足、部分圜底。
不過僅存的鼎麵,依舊非常的精美!
下腹部支立獸麵圓蹄足,附耳內外側飾黍螭紋,頸、腹部各飾一周寬帶狀黍螭紋,足根部飾浮凋獸麵紋。
不管是凋刻的水平,還是各種精致的花紋,都一點不遜色於曾經出土的其他鼎。
精美程度可以堪稱絕美!
但是越是精美,陳翰就越是為這個鼎的殘破而感到可惜。
不止這個。
放在隔壁桌上的另外一個升鼎,也同樣殘損嚴重。
升鼎是一種束腰平底,兩耳弧形外撇的三足鼎。
但是隻殘存部分的口沿、腹部、平底、足及部分爬獸附件。
雙耳已經殘損,附件也全部脫落了。
大概隻剩下原來鼎的一半高。
但是殘存的沿麵飾淺浮凋蟠螭紋,頸部也有浮凋蟠螭紋,內填細密的三角幾何紋和圈點紋。
腰部飾一周略窄小浮凋蟠螭紋帶,其下浮飾一周稍寬蟠虺紋帶。
足麵淺浮凋蟠螭紋,足根部浮凋倒獸首麵,嘴上咬托鼎底腹,隆眉怒目,高鼻翹角。
在鼎腰和口沿上,附有六個相同的鏤空蟠螭紋怪獸,昂首凹腰,揚尾磨爪,作爬伏狀!
獸首浮凋高鼻凸目,雙角外翹,口銜鼎口外沿。
從殘存的浮凋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原本的整器應該是鑄造的非常精美,工藝高超!
估計這兩個鼎能夠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殘破的太嚴重了,所以才沒被盜墓賊盜走吧。
這種殘破的鼎,在古代應該是很不好出手的,特別是在西漢禁止私人鑄幣後,這種鼎連拿去私熔鑄幣都不行。
所以盜墓賊才沒有盜走,也算是給考古工作者們留下了一點寶貴的“遺產”。
“就是可惜,這兩個鼎不但破損嚴重,而且殘存的鼎身還沒有銘文!”
陳翰摸著下巴,仔仔細細來來迴迴的前後檢查了一圈,都沒從這兩個鼎上發現銘文。
認不認識,看不看得懂先不說。
至少得有銘文來認吧!
李教授也惋惜道:“是啊,很有可能是紀錄銘文的部位已經破損了。”
一般不太了解考古的大眾,因為平常接受到的信息裏,都是這個鼎上有什麽什麽銘文,那個鼎上發現了什麽銘文。
所以就自然而然的以為,隻要是兩周時期的鼎,都會刻有銘文。
嗯,這個印象大致沒有錯。
兩周時期的大部分青銅鼎上都會有銘文,一般的鼎,銘文不多,大多都是紀錄這個鼎的主人是誰,是什麽時候鑄造的,為什麽要鑄造。
少數一些比較重要的大鼎,刻的銘文會多一些,也許記載一場戰事,也許記載鼎主人的生平,也許記載一件重要的事情。
比如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利簋。
在腹內底部所鑄4行33字銘文,就記載了武王伐紂中,大名鼎鼎的牧野之戰。
讓牧野之戰從“傳說”變成了真正確鑿的曆史。
“咦...不對!”
就在陳翰與李教授沮喪的時候。
無意之間瞥了一眼升鼎足根位置的陳翰,隱約好像看到了一些不像是花紋的刻線。
他立馬伸頭湊上去,小心翼翼的將這個方鼎斜擺了下來。
一個扭扭曲曲,比起字更像是畫的象形字鍾鼎文,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第一時間他還沒認出這是啥字。
隻是感覺有點說不上來的熟悉感。
曾經在課堂上見過的周代禮器上的銘文,迅速的在陳翰腦袋中劃過。
“我想起來了!”
“這個字在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中,曾經在禮器上出現過!”
“這是鍾鼎文中的“曾”字!”
就在陳翰驚唿出口的時候,他的腦海中,隱身了許久的係統,也突然蹦了出來。
“觸發任務:解開曾隨之謎!”
“獎勵:未知.”
</p>
m2號墓這邊在忙著清理墓室的封土。
m1號墓這邊,也在忙著清理沙土堆。
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原本堆積成山的沙土堆,體積減少了近半。
青銅編鍾、銅鼎、銅鬲、銅缶、銅戈、銅箭鏃、銅車馬器、石磬、玉器等器物及殘片,陸續都被從中清理提取了出來。
一部分形狀較為完整的器物,已經被送進了臨時搭建的文物保存室,進行對墓主人年代和身份的研究。
陳翰因為在古文研究領域之前展露了風頭,所以也被李教授拉來“看圖猜字”了。
挨著發掘現場的流動板房內。
陳翰正圍著一個大鼎轉悠。
“目前發現的器物,雖然有非常精美的,但是整體數量卻不多,種類組合也不完備,與墓葬規模很不相稱啊!”
陳翰砸吧著嘴,十分感歎的說道:“看起來m1號墓的被盜情況非常嚴重,禮器都沒剩下幾件了。”
按照這個墓葬的規格來看,應該是一個諸侯級別的墓。
而按照華夏的陪葬禮器製度,諸侯下葬應該陪葬七鼎六簋(gui)的。
鼎與簋長得差不多,隻不過一個是用於烹煮食物的器具,一個是用於盛食物的器具。
兩種器物都是帶雙耳的,區別在於簋是圓口,雙耳,沒有腿,而鼎是口大,三條腿的一般為圓形,四條腿的一般為方形。
頂點
這兩樣器物其實是一套,一個用來煮東西,一個用來裝煮好的東西。
在華夏傳說中,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
從這之後,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
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興,九鼎又遷於周都洛邑。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從此,“九鼎八簋”成為中央政權的象征。
春秋時,楚莊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孫滿“問鼎之大小,輕重”,背後的意思,其實就是在問國之輕重,意在覬覦國家權力。
所以對封建時期的貴族們來說,鼎代表的就是自己的權利,肯定是要陪葬的。
按照周禮,貴族在使用鼎和簋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
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雖然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但是禮崩樂壞是往上崩的,貴族們在下葬時,有的時候會逾製,但是肯定沒有自降位格的。
可是,在m1號墓挖出的填土中,目前隻找到了兩個鼎器,簋器甚至一個都找不到。
鼎和簋都是大件器物,不可能漏了的。
而且很難碎成一堆連形狀都認不出的殘片。
所以,隻有一個可能,這位m1號墓的諸侯,下葬時的七鼎六簋,被盜墓賊給盜走了五鼎六簋。
隻剩下了兩個鼎,而且還是兩個殘損嚴重的鼎。
周代的鼎可分為鑊(huo)鼎、升鼎和羞鼎。
陳翰正在觀察的這個鼎,就是一件鑊鼎。
可惜的是,這個鼎殘損非常嚴重。
鑊鼎是一種雙耳三足圓鼎。
但是陳翰眼前這件鑊鼎,卻僅存一耳及部分口沿、兩隻鼎足、部分圜底。
不過僅存的鼎麵,依舊非常的精美!
下腹部支立獸麵圓蹄足,附耳內外側飾黍螭紋,頸、腹部各飾一周寬帶狀黍螭紋,足根部飾浮凋獸麵紋。
不管是凋刻的水平,還是各種精致的花紋,都一點不遜色於曾經出土的其他鼎。
精美程度可以堪稱絕美!
但是越是精美,陳翰就越是為這個鼎的殘破而感到可惜。
不止這個。
放在隔壁桌上的另外一個升鼎,也同樣殘損嚴重。
升鼎是一種束腰平底,兩耳弧形外撇的三足鼎。
但是隻殘存部分的口沿、腹部、平底、足及部分爬獸附件。
雙耳已經殘損,附件也全部脫落了。
大概隻剩下原來鼎的一半高。
但是殘存的沿麵飾淺浮凋蟠螭紋,頸部也有浮凋蟠螭紋,內填細密的三角幾何紋和圈點紋。
腰部飾一周略窄小浮凋蟠螭紋帶,其下浮飾一周稍寬蟠虺紋帶。
足麵淺浮凋蟠螭紋,足根部浮凋倒獸首麵,嘴上咬托鼎底腹,隆眉怒目,高鼻翹角。
在鼎腰和口沿上,附有六個相同的鏤空蟠螭紋怪獸,昂首凹腰,揚尾磨爪,作爬伏狀!
獸首浮凋高鼻凸目,雙角外翹,口銜鼎口外沿。
從殘存的浮凋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原本的整器應該是鑄造的非常精美,工藝高超!
估計這兩個鼎能夠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殘破的太嚴重了,所以才沒被盜墓賊盜走吧。
這種殘破的鼎,在古代應該是很不好出手的,特別是在西漢禁止私人鑄幣後,這種鼎連拿去私熔鑄幣都不行。
所以盜墓賊才沒有盜走,也算是給考古工作者們留下了一點寶貴的“遺產”。
“就是可惜,這兩個鼎不但破損嚴重,而且殘存的鼎身還沒有銘文!”
陳翰摸著下巴,仔仔細細來來迴迴的前後檢查了一圈,都沒從這兩個鼎上發現銘文。
認不認識,看不看得懂先不說。
至少得有銘文來認吧!
李教授也惋惜道:“是啊,很有可能是紀錄銘文的部位已經破損了。”
一般不太了解考古的大眾,因為平常接受到的信息裏,都是這個鼎上有什麽什麽銘文,那個鼎上發現了什麽銘文。
所以就自然而然的以為,隻要是兩周時期的鼎,都會刻有銘文。
嗯,這個印象大致沒有錯。
兩周時期的大部分青銅鼎上都會有銘文,一般的鼎,銘文不多,大多都是紀錄這個鼎的主人是誰,是什麽時候鑄造的,為什麽要鑄造。
少數一些比較重要的大鼎,刻的銘文會多一些,也許記載一場戰事,也許記載鼎主人的生平,也許記載一件重要的事情。
比如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利簋。
在腹內底部所鑄4行33字銘文,就記載了武王伐紂中,大名鼎鼎的牧野之戰。
讓牧野之戰從“傳說”變成了真正確鑿的曆史。
“咦...不對!”
就在陳翰與李教授沮喪的時候。
無意之間瞥了一眼升鼎足根位置的陳翰,隱約好像看到了一些不像是花紋的刻線。
他立馬伸頭湊上去,小心翼翼的將這個方鼎斜擺了下來。
一個扭扭曲曲,比起字更像是畫的象形字鍾鼎文,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第一時間他還沒認出這是啥字。
隻是感覺有點說不上來的熟悉感。
曾經在課堂上見過的周代禮器上的銘文,迅速的在陳翰腦袋中劃過。
“我想起來了!”
“這個字在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中,曾經在禮器上出現過!”
“這是鍾鼎文中的“曾”字!”
就在陳翰驚唿出口的時候,他的腦海中,隱身了許久的係統,也突然蹦了出來。
“觸發任務:解開曾隨之謎!”
“獎勵: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