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法子,燕王其他叔叔家,顯然沒想到,要不然也不會逢年過節,劉太妃讓進宮就進宮。
燕王府的糟心事,除了燕王這些叔叔家覬覦燕王爵位外,也還有燕王其他親戚家也不太省心。
當初,燕王有刑克六親的名聲,這些親戚家,一個也不敢讓自家姑娘嫁給燕王,怕克死了自家姑娘不說,別還克了他們。
等到琳琅嫁了進來,過了兩三個月,發現琳琅什麽事也沒有,他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不怪他們會蠢蠢欲動,因為燕王這些親戚家,雖然當年外家、祖母娘家條件還不錯,畢竟能嫁給親王的人家,怎麽可能差呢,但這麽多年過去了,大多落魄了。
之前不敢讓家裏姑娘嫁給燕王,是怕克了自己,現在看不克了,自然就想讓姑娘嫁給燕王了。
畢竟燕王可是親王,嫁過去那不是能提攜自己家?讓自己家恢複往日榮光?
別說有王妃了,做側妃也不錯啊,畢竟他們落魄了,女兒能做親王側妃,也是很厲害的了,到時生了孩子,當個國公,對他們也是好事,畢竟有錢有勢的親戚越多越好啊。
這其中,還有更落魄,但背景相當強大的,好比劉太妃的娘家。
劉太妃當初在宮中是個小透明,就因為,她是從宮女當的妃嬪,要不然背景強大,怎麽也不可能是小透明的,皇帝看在她娘家的份上,也不會給太低位份的。
既然劉太妃是從宮女當的妃嬪,那她娘家的條件,自然就不怎麽樣。
也就是劉太妃生了皇子後,位份升了點,才尋到了家人。
但因當時劉太妃哪怕生了皇子,也是小透明,所以皇帝也沒給她娘家什麽官位,更不可能封爵,也就是給了點錢財,在京城給劉家人買了套宅子安頓了下來。
雖然如此,劉家人也算因此一飛衝天了,因為之前,他們僅僅是普通平民,甚至有點窮,要不然也不會讓家裏姑娘進宮當差,賺點賣身銀子。
雖然劉家人靠著劉太妃因此發跡了,但在之後的時間裏,一直沒大富大貴。
直到先帝即位,燕王祖父當上親王,劉家才跟著又發達了點。
畢竟是當時唯一親王的外家,多少能有點風頭的。
其實本來還能更出風頭的,好比讓燕王祖父娶劉家姑娘,這樣自家出個親王妃,不就厲害了。
可惜燕王祖父的正妃人選,沒劉太妃決定的餘地,是由當時的皇太後、皇後和皇帝決定的,娶了個條件不錯人家的姑娘。
劉太妃自然不死心,還是送了個娘家侄女,給燕王祖父當側妃——就是如今二房的生母。
正因燕王的二叔,是劉家姑娘生的,所以劉太妃才會格外喜歡,而燕王的父親,是劉太妃不喜歡的大有背景人家的姑娘生的,劉太妃自然不喜歡,這一切就說的通了。
所以這會兒看燕王娶了琳琅,琳琅沒出事,劉家人又蠢蠢欲動,想把姑娘嫁給燕王了。
燕王的外家、祖母的娘家,沒有劉太妃這樣的背景,他們就算蠢蠢欲動,想把姑娘嫁給燕王,除了燕王到他們家,找姑娘勾搭燕王外,沒法命令燕王娶。
但劉家就不一樣了,他們宮裏可有燕王唯一的長輩,且是輩分非常高的長輩,那是能命令燕王的,所以他們一旦蠢蠢欲動,就讓劉太妃跟燕王提這個事,覺得就劉太妃的身份和地位,不怕燕王敢不答應。
所以琳琅進門後不久,在發現燕王幾個叔叔對燕王爵位有野心後,還發現燕王那些親戚還覬覦燕王本人,也就是說,燕王生活在所有人的算計裏。
琳琅了解這些情況後,都不由無語了,想著這個燕王,可能是她見過的人中,最倒黴的了,從出生就被人罵刑克六親,然後親人死的差不多一個不剩後,周圍的人還虎視眈眈,就想從他身上撕下一塊肉吃吃。
琳琅之所以知道燕王那些親戚還覬覦燕王本人,自然是因為,劉太妃讓燕王納她娘家侄曾孫女為側妃,燕王沒理她——燕王是這個時代的人,倒沒有一夫一妻的想法,隻是,他納誰為妾,也不會納劉家的姑娘,畢竟劉太妃覬覦他爵位,想將他爵位弄走,給他二叔的事,他可記著了,還納劉家姑娘為側妃,除非他瘋了。
因燕王沒搭理劉太妃,劉太妃不敢怎麽著燕王,就將琳琅找過去大罵了一頓,說她是個狐媚子,籠著男人,不讓男人納妾,然後仗著輩分高,年紀大,就要求她迴去勸燕王答應這個事,要不然她會派嬤嬤過來申斥她的不忠不孝。
不錯,劉太妃求琳琅辦事,但一點求人的態度都沒有,就是直接要求,一副不完成她就要收拾琳琅的樣子,特別蠻橫無理,很有一副農村老太太蠻不講理的樣子。
當然了,說起來,依劉太妃的出身,要不是這會兒當了宮中太妃,其實也的確是農村老太太,所以這樣蠻不講理,也很正常。
琳琅自然是不搭理她。
不提劉太妃跟燕王的恩怨了,光是一個人求自己辦事,還先將自己罵了一頓,她就不可能給對方辦事了,除非她腦子進了水,或者是聖母。
劉太妃看自己沒勸燕王,燕王最後還是沒答應,自然是按之前說的,派人過來罵她。
但這有什麽用?難道她會怕劉太妃的嬤嬤罵人?反正劉太妃再厲害,一個位份低的太妃,也不敢打親王妃的,別說她是她的長輩,真論起來,她隻是燕王的庶曾祖母,燕王的真正曾祖母,是當時的皇後娘娘,可不是她,因為燕王祖父的嫡母是當時的皇後娘娘嘛,所以這個長輩,的確是,但也沒那麽是,反正是不能打她這個親王妃的。
而要隻是罵的話,她喜歡罵,那就隨她罵唄,就讓她站在那兒丟臉,讓人來人往的人看看,劉太妃和劉家有多不要臉,劉家姑娘有多嫁不出去,竟然逼著燕王要了劉家姑娘,燕王不要就罵人家王妃。
燕王府的糟心事,除了燕王這些叔叔家覬覦燕王爵位外,也還有燕王其他親戚家也不太省心。
當初,燕王有刑克六親的名聲,這些親戚家,一個也不敢讓自家姑娘嫁給燕王,怕克死了自家姑娘不說,別還克了他們。
等到琳琅嫁了進來,過了兩三個月,發現琳琅什麽事也沒有,他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不怪他們會蠢蠢欲動,因為燕王這些親戚家,雖然當年外家、祖母娘家條件還不錯,畢竟能嫁給親王的人家,怎麽可能差呢,但這麽多年過去了,大多落魄了。
之前不敢讓家裏姑娘嫁給燕王,是怕克了自己,現在看不克了,自然就想讓姑娘嫁給燕王了。
畢竟燕王可是親王,嫁過去那不是能提攜自己家?讓自己家恢複往日榮光?
別說有王妃了,做側妃也不錯啊,畢竟他們落魄了,女兒能做親王側妃,也是很厲害的了,到時生了孩子,當個國公,對他們也是好事,畢竟有錢有勢的親戚越多越好啊。
這其中,還有更落魄,但背景相當強大的,好比劉太妃的娘家。
劉太妃當初在宮中是個小透明,就因為,她是從宮女當的妃嬪,要不然背景強大,怎麽也不可能是小透明的,皇帝看在她娘家的份上,也不會給太低位份的。
既然劉太妃是從宮女當的妃嬪,那她娘家的條件,自然就不怎麽樣。
也就是劉太妃生了皇子後,位份升了點,才尋到了家人。
但因當時劉太妃哪怕生了皇子,也是小透明,所以皇帝也沒給她娘家什麽官位,更不可能封爵,也就是給了點錢財,在京城給劉家人買了套宅子安頓了下來。
雖然如此,劉家人也算因此一飛衝天了,因為之前,他們僅僅是普通平民,甚至有點窮,要不然也不會讓家裏姑娘進宮當差,賺點賣身銀子。
雖然劉家人靠著劉太妃因此發跡了,但在之後的時間裏,一直沒大富大貴。
直到先帝即位,燕王祖父當上親王,劉家才跟著又發達了點。
畢竟是當時唯一親王的外家,多少能有點風頭的。
其實本來還能更出風頭的,好比讓燕王祖父娶劉家姑娘,這樣自家出個親王妃,不就厲害了。
可惜燕王祖父的正妃人選,沒劉太妃決定的餘地,是由當時的皇太後、皇後和皇帝決定的,娶了個條件不錯人家的姑娘。
劉太妃自然不死心,還是送了個娘家侄女,給燕王祖父當側妃——就是如今二房的生母。
正因燕王的二叔,是劉家姑娘生的,所以劉太妃才會格外喜歡,而燕王的父親,是劉太妃不喜歡的大有背景人家的姑娘生的,劉太妃自然不喜歡,這一切就說的通了。
所以這會兒看燕王娶了琳琅,琳琅沒出事,劉家人又蠢蠢欲動,想把姑娘嫁給燕王了。
燕王的外家、祖母的娘家,沒有劉太妃這樣的背景,他們就算蠢蠢欲動,想把姑娘嫁給燕王,除了燕王到他們家,找姑娘勾搭燕王外,沒法命令燕王娶。
但劉家就不一樣了,他們宮裏可有燕王唯一的長輩,且是輩分非常高的長輩,那是能命令燕王的,所以他們一旦蠢蠢欲動,就讓劉太妃跟燕王提這個事,覺得就劉太妃的身份和地位,不怕燕王敢不答應。
所以琳琅進門後不久,在發現燕王幾個叔叔對燕王爵位有野心後,還發現燕王那些親戚還覬覦燕王本人,也就是說,燕王生活在所有人的算計裏。
琳琅了解這些情況後,都不由無語了,想著這個燕王,可能是她見過的人中,最倒黴的了,從出生就被人罵刑克六親,然後親人死的差不多一個不剩後,周圍的人還虎視眈眈,就想從他身上撕下一塊肉吃吃。
琳琅之所以知道燕王那些親戚還覬覦燕王本人,自然是因為,劉太妃讓燕王納她娘家侄曾孫女為側妃,燕王沒理她——燕王是這個時代的人,倒沒有一夫一妻的想法,隻是,他納誰為妾,也不會納劉家的姑娘,畢竟劉太妃覬覦他爵位,想將他爵位弄走,給他二叔的事,他可記著了,還納劉家姑娘為側妃,除非他瘋了。
因燕王沒搭理劉太妃,劉太妃不敢怎麽著燕王,就將琳琅找過去大罵了一頓,說她是個狐媚子,籠著男人,不讓男人納妾,然後仗著輩分高,年紀大,就要求她迴去勸燕王答應這個事,要不然她會派嬤嬤過來申斥她的不忠不孝。
不錯,劉太妃求琳琅辦事,但一點求人的態度都沒有,就是直接要求,一副不完成她就要收拾琳琅的樣子,特別蠻橫無理,很有一副農村老太太蠻不講理的樣子。
當然了,說起來,依劉太妃的出身,要不是這會兒當了宮中太妃,其實也的確是農村老太太,所以這樣蠻不講理,也很正常。
琳琅自然是不搭理她。
不提劉太妃跟燕王的恩怨了,光是一個人求自己辦事,還先將自己罵了一頓,她就不可能給對方辦事了,除非她腦子進了水,或者是聖母。
劉太妃看自己沒勸燕王,燕王最後還是沒答應,自然是按之前說的,派人過來罵她。
但這有什麽用?難道她會怕劉太妃的嬤嬤罵人?反正劉太妃再厲害,一個位份低的太妃,也不敢打親王妃的,別說她是她的長輩,真論起來,她隻是燕王的庶曾祖母,燕王的真正曾祖母,是當時的皇後娘娘,可不是她,因為燕王祖父的嫡母是當時的皇後娘娘嘛,所以這個長輩,的確是,但也沒那麽是,反正是不能打她這個親王妃的。
而要隻是罵的話,她喜歡罵,那就隨她罵唄,就讓她站在那兒丟臉,讓人來人往的人看看,劉太妃和劉家有多不要臉,劉家姑娘有多嫁不出去,竟然逼著燕王要了劉家姑娘,燕王不要就罵人家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