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彥、高俅這些人,更是急匆匆地從隊列裏跳出來,對著蕭欽言猛烈地抨擊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
蕭欽言這才接著說:“陛下,這可是萬無一失的策略啊,讓太子殿下親自坐鎮汴京,陛下您無需遷移首都,也可以巡查江南,監督江南、兩淮、西北等地的軍隊,來擊退金軍。”
“這可是挽救大局的大功勞,如果太子殿下監國不利,我們擊退金軍之後,還可以迴朝,給他提供些指導建議。”
蕭欽言說得慷慨激昂,就差直接說出要把責任推給太子的意思,讓他去背鍋。
等到金軍被擊敗之後,背鍋的人還能脫身,再重新上位。
趙佶一點也不笨,隻是昏庸罷了,他立刻明白了蕭欽言的計謀,眼中閃爍著讚賞的光芒。
這個計策確實沒問題,隻要自己禪讓得快,那麽金軍圍攻汴京的責任就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相反,可以讓太子去背鍋,自己還能打著巡視大宋,集合大軍反擊金軍的名義,立下大功。
萬一將來還能被載入史冊,成為一位千古一帝呢。
蕭欽言果然是一位人才!
刹那間,趙佶看向蕭欽言的眼神變得親切和藹許多,當他看向其他人時,卻又立刻露出了厭惡的表情。
李彥、高俅等人心裏暗自嘀咕,滿腹怨念地看著蕭欽言。
這家夥,有這麽好的主意怎麽早不說呢?
蕭欽言這小子太過分了,分明是要踩著我們的麵子往上爬。
正當朝廷裏的文武百官們暗自吐槽的時候。
趙佶臉上堆滿了笑容,說道:“蕭卿所提甚是有理,近來朕身體確實感到不適,精力不足,應當效仿曆代三皇五帝,將皇位禪讓給太子,以此振奮我大宋國威。”
“太子此刻在哪裏?”
這甩鍋的姿態夠帥氣、夠完美,還有後續可以挽迴,真是太棒了。
趙佶心裏美滋滋地想著,期待著太子趙楷出來接鍋。
然而等了好一陣子,朝堂上卻無人應答。
趙佶的臉色驟變,問道:“太子呢?太傅,你來說,這個時候,太子跑到哪兒去了?”
太傅低頭賠笑,迴答道:“陛下,年前慕容氏叛亂時,太子殿下已被送往鎮武城,拜天下第二高手王仙之為師,學習武藝去了,至今尚未迴朝。”
趙佶的臉色僵住了,想起確實是這麽一迴事。
當時慕容氏叛亂,童貫掌控二十萬大軍,且與太子走得非常親近。
趙佶覺得太子身處險境,便將他送到鎮武城習武,沒想到這樣一來,居然壞了自己大事。
哼,太子也是個不成器的家夥,童貫更是該死一千遍一萬遍。
實際上,趙佶是個極其薄情寡恩、貪圖享受之人。
在他的膝下,共有三十八個兒子、四十二個女兒。
他的長子叫趙桓,本應被立為太子,但當趙佶的第三子趙楷出生時,碰巧遇到了天下第二高手王仙之路過汴京,並收了趙楷為徒弟。
於是,趙佶不顧朝臣反對,立趙楷為太子。
現在需要找人背鍋的時候,趙佶對自己親手立的這個太子,也毫不留情麵。
但是,太子此時並不在朝中,這處境就很尷尬了。
就在趙佶臉色越來越難看,幾乎要發作的時候。
高俅立刻站出來,說道:“陛下,太傅這老頭糊塗了,一年前太子趙楷就已經與童貫勾結,被陛下您罷黜,降為了惲王。”
“那聖旨,還是微臣親自送往鎮武城,交給惲王殿下的。”
有人幫忙接上了話題。
趙佶的臉色迅速好轉,道:“沒錯,高卿記性真好,事情的確如此。”
本來一件很坑爹的事,被高俅這麽一圓,算是過去了。
李彥也不甘示弱,道:“陛下,太子之位不可空缺,應當盡快確定人選才好啊。微臣的長子趙桓,品行端正、忠孝雙全,聰明伶俐,應立為太子。”
趙佶看向李彥的目光稍微柔和了一些。
還算你會做人。
然而就在趙佶正打算立趙桓為太子,然後順理成章地把皇位傳給他時,趙桓卻無比驚慌地走出隊列,哭了起來。
“父皇,孩兒才能有限,擔當不了太子之位,隻想陪在父皇身邊……”
“父皇,孩兒今年才不過27歲,還是個孩子啊……”
“父皇,孩兒身體不好,心痛、頭痛、腳痛,全身上下到處都痛……”
“父皇,孩兒,哎呀,孩兒的手臂摔斷了……”
在趙桓的帶領下,一群皇子皇孫立即在這座大殿上,給趙佶和文武百官表演了一場什麽叫父慈子孝的大戲。
如果是以前,能得到太子之位自然是件喜事。
但現在,十萬金軍南下,馬上就要兵臨汴京。
趙佶明顯想要把責任推給太子,所以太子之位就成了一個燙手山芋,在場的皇子皇孫們,沒有一個人敢肯定自己能守得住汴京城。
看到這一幕幕,趙佶的臉色立刻變得陰沉下來。
這些家夥一個個都不孝順,在關鍵時刻,竟然沒有一個願意幫父親分擔憂慮,真是太不像話了。
皇帝禪讓皇位,卻沒有太子來繼承。
原本李綱的警告、蕭欽言的提議、高俅和李彥二人的附和,看似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如今卻成了一個笑話。
大殿之中,以趙桓、趙構為首的一眾皇子,竟然有14個人在大殿上摔斷手腳。
無可奈何之下,趙佶隻得宣布暫時退朝,第二天再議。
過了好一會兒。
蕭欽言這才接著說:“陛下,這可是萬無一失的策略啊,讓太子殿下親自坐鎮汴京,陛下您無需遷移首都,也可以巡查江南,監督江南、兩淮、西北等地的軍隊,來擊退金軍。”
“這可是挽救大局的大功勞,如果太子殿下監國不利,我們擊退金軍之後,還可以迴朝,給他提供些指導建議。”
蕭欽言說得慷慨激昂,就差直接說出要把責任推給太子的意思,讓他去背鍋。
等到金軍被擊敗之後,背鍋的人還能脫身,再重新上位。
趙佶一點也不笨,隻是昏庸罷了,他立刻明白了蕭欽言的計謀,眼中閃爍著讚賞的光芒。
這個計策確實沒問題,隻要自己禪讓得快,那麽金軍圍攻汴京的責任就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相反,可以讓太子去背鍋,自己還能打著巡視大宋,集合大軍反擊金軍的名義,立下大功。
萬一將來還能被載入史冊,成為一位千古一帝呢。
蕭欽言果然是一位人才!
刹那間,趙佶看向蕭欽言的眼神變得親切和藹許多,當他看向其他人時,卻又立刻露出了厭惡的表情。
李彥、高俅等人心裏暗自嘀咕,滿腹怨念地看著蕭欽言。
這家夥,有這麽好的主意怎麽早不說呢?
蕭欽言這小子太過分了,分明是要踩著我們的麵子往上爬。
正當朝廷裏的文武百官們暗自吐槽的時候。
趙佶臉上堆滿了笑容,說道:“蕭卿所提甚是有理,近來朕身體確實感到不適,精力不足,應當效仿曆代三皇五帝,將皇位禪讓給太子,以此振奮我大宋國威。”
“太子此刻在哪裏?”
這甩鍋的姿態夠帥氣、夠完美,還有後續可以挽迴,真是太棒了。
趙佶心裏美滋滋地想著,期待著太子趙楷出來接鍋。
然而等了好一陣子,朝堂上卻無人應答。
趙佶的臉色驟變,問道:“太子呢?太傅,你來說,這個時候,太子跑到哪兒去了?”
太傅低頭賠笑,迴答道:“陛下,年前慕容氏叛亂時,太子殿下已被送往鎮武城,拜天下第二高手王仙之為師,學習武藝去了,至今尚未迴朝。”
趙佶的臉色僵住了,想起確實是這麽一迴事。
當時慕容氏叛亂,童貫掌控二十萬大軍,且與太子走得非常親近。
趙佶覺得太子身處險境,便將他送到鎮武城習武,沒想到這樣一來,居然壞了自己大事。
哼,太子也是個不成器的家夥,童貫更是該死一千遍一萬遍。
實際上,趙佶是個極其薄情寡恩、貪圖享受之人。
在他的膝下,共有三十八個兒子、四十二個女兒。
他的長子叫趙桓,本應被立為太子,但當趙佶的第三子趙楷出生時,碰巧遇到了天下第二高手王仙之路過汴京,並收了趙楷為徒弟。
於是,趙佶不顧朝臣反對,立趙楷為太子。
現在需要找人背鍋的時候,趙佶對自己親手立的這個太子,也毫不留情麵。
但是,太子此時並不在朝中,這處境就很尷尬了。
就在趙佶臉色越來越難看,幾乎要發作的時候。
高俅立刻站出來,說道:“陛下,太傅這老頭糊塗了,一年前太子趙楷就已經與童貫勾結,被陛下您罷黜,降為了惲王。”
“那聖旨,還是微臣親自送往鎮武城,交給惲王殿下的。”
有人幫忙接上了話題。
趙佶的臉色迅速好轉,道:“沒錯,高卿記性真好,事情的確如此。”
本來一件很坑爹的事,被高俅這麽一圓,算是過去了。
李彥也不甘示弱,道:“陛下,太子之位不可空缺,應當盡快確定人選才好啊。微臣的長子趙桓,品行端正、忠孝雙全,聰明伶俐,應立為太子。”
趙佶看向李彥的目光稍微柔和了一些。
還算你會做人。
然而就在趙佶正打算立趙桓為太子,然後順理成章地把皇位傳給他時,趙桓卻無比驚慌地走出隊列,哭了起來。
“父皇,孩兒才能有限,擔當不了太子之位,隻想陪在父皇身邊……”
“父皇,孩兒今年才不過27歲,還是個孩子啊……”
“父皇,孩兒身體不好,心痛、頭痛、腳痛,全身上下到處都痛……”
“父皇,孩兒,哎呀,孩兒的手臂摔斷了……”
在趙桓的帶領下,一群皇子皇孫立即在這座大殿上,給趙佶和文武百官表演了一場什麽叫父慈子孝的大戲。
如果是以前,能得到太子之位自然是件喜事。
但現在,十萬金軍南下,馬上就要兵臨汴京。
趙佶明顯想要把責任推給太子,所以太子之位就成了一個燙手山芋,在場的皇子皇孫們,沒有一個人敢肯定自己能守得住汴京城。
看到這一幕幕,趙佶的臉色立刻變得陰沉下來。
這些家夥一個個都不孝順,在關鍵時刻,竟然沒有一個願意幫父親分擔憂慮,真是太不像話了。
皇帝禪讓皇位,卻沒有太子來繼承。
原本李綱的警告、蕭欽言的提議、高俅和李彥二人的附和,看似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如今卻成了一個笑話。
大殿之中,以趙桓、趙構為首的一眾皇子,竟然有14個人在大殿上摔斷手腳。
無可奈何之下,趙佶隻得宣布暫時退朝,第二天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