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比燒陶更要緊的事出現了,關乎傷兵們的性命,最遲明日,得找一些泥瓦匠,看怎麽在板車上,用木板也好,用泥巴也好,看如何在小小的板車的方寸之間,給糊好一個小土炕。
泥瓦匠幹活的經驗,肯定比李孟羲經驗豐富多了。
田卜還不知道,他隨口一句感慨,讓軍師想到了那麽多東西。
問題前後想明白了,李孟羲便把保溫措施以及為何夜裏死人多的道理講給田卜聽。
李孟羲論證很充實,說到很多老人為何是夜裏去世的,而白天少有去世的,為何又是冬天夜裏去世的老人多,而夏天夜裏去世的老人少,這其實是一個道理。
田卜結合多年行醫的經驗來看,立刻聽出李孟羲的說法好像極有道理。
原來,老人難過冬夜,重傷員也難熬過寒夜,還以為寒夜有邪物作祟,原來不是邪物,竟然是夜裏天寒,人身體機能什麽而下降,容易出事,僅此而已。
李孟羲說的“機能”,田卜聽不太懂,但這並不妨礙田卜完全聽懂了李孟羲話中的意思。
“明日,我會讓輜重隊多給傷兵營撥一些木柴,你就找人,在傷兵床鋪兩邊,升兩堆火,再找人看著,別讓火滅了。如此,或許有用。”
李孟羲說完半天,不見田卜迴答,抬頭一看,田卜張著嘴吧,一副愣神而樣子,李孟羲不由皺眉。
“田卜,聽明白沒?”
“奧!”田卜迴過神來,忙奧了一聲。
事情交待完了,李孟羲拜托田卜把沒用的絲綢弄兩三匹來,拿走寫東西用。
沒用的是絲綢,有用的是革布和麻布。
不一會兒,田卜抱著四匹絲帛給李孟羲送來了,李孟羲至今未認完漢代的布料有多少種,隻知道田卜抱過來的這些布料,全都很名貴,價值千金。
價值千金有個鳥用,又不能當包紮用布,又不能做衣服因為不耐磨,堪稱最沒用的布料了。
李孟羲抱著絲帛和田卜告別了,他得去輜重隊找那個有筆墨的百夫長,看能不能把筆墨借來,把這兩日所思所想所學記下來。
李孟羲走後很久,田卜望著李孟羲離去的方向發呆了好一會兒。
李孟羲隻言片語,勘破了生死之因,給田卜帶來的震撼太大了。
迴過神來,田卜立刻迫不及待的張羅起民夫們,趕緊把柴火啥的弄一起,去到傷兵床鋪特別是重傷員床鋪兩邊升起篝火。
這過程中,驚擾了傷兵無數,就不提了。
不管怎麽說,軍醫田卜執行力很強。
當初李孟羲挑田卜為醫師營十夫長,看來選中了一個不錯的人才。
而實際上,當初軍中醫師隻有田卜一個,根本沒得人去挑選。
李孟羲到了輜重隊,看押糧草的鄉勇們警惕性很高,聽見腳步聲,“誰在那!”噌的一聲,就有鄉勇拔刀出鞘,從篝火中抽出一根木頭就走了過來。
火把的火照出了李孟羲的身影。
看押糧草的鄉勇看到是李孟羲時先是愣了一下,“呀!軍師來了!”
“還沒睡呢?”李孟羲笑著跟鄉勇攀談,“你們百夫長呢?我找他談點事,他要是睡了就算了……”
“伯長!”此鄉勇立刻就朝後麵嗷吼了一聲。
百夫長竟然沒睡,從一架板車後擋著的其他篝火堆旁走了過來。
輜重隊百夫長,是一個不苟言笑,話很少的家夥。
這百夫長過來,也不說話,就看著李孟羲。
“我是來,想借百夫長筆墨,看方不方便借我用用。”
百夫長聽了李孟羲的話,一句話也不說,徑直走了,也不知人家願不願意借,李孟羲站在原地,尷不尷尬。
尷尬沒持續多久,百夫長拿著一塊瓦,一根禿筆,一塊烏漆麻黑的墨遞給了李孟羲。
李孟羲雖然懷裏抱著好幾卷絲帛,但他還是很注意禮節的立刻伸手去接筆墨瓦。
接過筆墨瓦,李孟羲探頭朝篝火處看了一眼,“我就在這寫吧,寫完就還你。”
——
李孟羲在篝火旁,在瓦上用鄉勇們的遞來的水袋倒了一點水,然後用墨塊,在瓦上來迴磨了好多遍。
硯台李孟羲沒用過,但沒見過豬肉,見過豬跑,各種電視劇中那麽多磨墨的場景,看也看會了。
墨磨完了,李孟羲攤開一卷絲綢,欲下筆的時候,李孟羲猶豫了。
因為他一時不知道寫什麽好了。
歪頭想了一下,李孟羲拿起毛筆,在瓦上沾了一點墨水,把筆頭潤開。
然後,提筆在絲綢最右,寫下了【醫書】兩個大字,這兩個字,於是就相當於寫在書本封麵的書麵,奠基了整本書的內容。
這一卷絲帛,隻著醫書有關的內容。
字寫完了,李孟羲看了一眼放在左膝的絲綢匹,突然笑了。
之所以會會心一笑,是因為李孟羲突然間就明白了,為何古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
絲綢抻出一點,準備寫的時候,開始時,李孟羲是準備按自己的寫字習慣,按從左至右寫。
左邊是攤開的布匹,自然,布匹卷就在右邊,剛準備一寫,手腕就碰到布卷了,很不舒服。
於是,隻好調過來,布卷放左邊,這樣右手就不會被布卷支著了。
布卷是這樣,竹簡卷起來也是這樣。
在竹簡是刻字的時候,如果矮幾比較短,竹簡就得先卷起,然後放一點刻一點。
如果從左往右寫,那麽竹簡就得往左放,手就被右邊的簡給支起了。
然後,要是刻完了,這時,右手拿著刻刀呢,翻竹簡不便,左手就得去翻,這樣每翻一次,兩手就得交叉著動一次,極其不便。
總之,古人寫字習慣從右往左寫,是基於書寫介質而發展出的。
竹簡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從右往左寫更方便一些。
而要是當出現更便捷的書寫介質,就比如二十一世紀學生們的各種翻頁方便的作業本之類的文具,自然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寫更為方便。
以前一直弄不懂的問題,現在,因為要親自在一卷絲綢上開始記錄東西,親自體驗一下,立刻就理解了古人的習慣。
曾經,李孟羲隻是遠觀史書,不想如今,他親自走入到了曆史之中。
泥瓦匠幹活的經驗,肯定比李孟羲經驗豐富多了。
田卜還不知道,他隨口一句感慨,讓軍師想到了那麽多東西。
問題前後想明白了,李孟羲便把保溫措施以及為何夜裏死人多的道理講給田卜聽。
李孟羲論證很充實,說到很多老人為何是夜裏去世的,而白天少有去世的,為何又是冬天夜裏去世的老人多,而夏天夜裏去世的老人少,這其實是一個道理。
田卜結合多年行醫的經驗來看,立刻聽出李孟羲的說法好像極有道理。
原來,老人難過冬夜,重傷員也難熬過寒夜,還以為寒夜有邪物作祟,原來不是邪物,竟然是夜裏天寒,人身體機能什麽而下降,容易出事,僅此而已。
李孟羲說的“機能”,田卜聽不太懂,但這並不妨礙田卜完全聽懂了李孟羲話中的意思。
“明日,我會讓輜重隊多給傷兵營撥一些木柴,你就找人,在傷兵床鋪兩邊,升兩堆火,再找人看著,別讓火滅了。如此,或許有用。”
李孟羲說完半天,不見田卜迴答,抬頭一看,田卜張著嘴吧,一副愣神而樣子,李孟羲不由皺眉。
“田卜,聽明白沒?”
“奧!”田卜迴過神來,忙奧了一聲。
事情交待完了,李孟羲拜托田卜把沒用的絲綢弄兩三匹來,拿走寫東西用。
沒用的是絲綢,有用的是革布和麻布。
不一會兒,田卜抱著四匹絲帛給李孟羲送來了,李孟羲至今未認完漢代的布料有多少種,隻知道田卜抱過來的這些布料,全都很名貴,價值千金。
價值千金有個鳥用,又不能當包紮用布,又不能做衣服因為不耐磨,堪稱最沒用的布料了。
李孟羲抱著絲帛和田卜告別了,他得去輜重隊找那個有筆墨的百夫長,看能不能把筆墨借來,把這兩日所思所想所學記下來。
李孟羲走後很久,田卜望著李孟羲離去的方向發呆了好一會兒。
李孟羲隻言片語,勘破了生死之因,給田卜帶來的震撼太大了。
迴過神來,田卜立刻迫不及待的張羅起民夫們,趕緊把柴火啥的弄一起,去到傷兵床鋪特別是重傷員床鋪兩邊升起篝火。
這過程中,驚擾了傷兵無數,就不提了。
不管怎麽說,軍醫田卜執行力很強。
當初李孟羲挑田卜為醫師營十夫長,看來選中了一個不錯的人才。
而實際上,當初軍中醫師隻有田卜一個,根本沒得人去挑選。
李孟羲到了輜重隊,看押糧草的鄉勇們警惕性很高,聽見腳步聲,“誰在那!”噌的一聲,就有鄉勇拔刀出鞘,從篝火中抽出一根木頭就走了過來。
火把的火照出了李孟羲的身影。
看押糧草的鄉勇看到是李孟羲時先是愣了一下,“呀!軍師來了!”
“還沒睡呢?”李孟羲笑著跟鄉勇攀談,“你們百夫長呢?我找他談點事,他要是睡了就算了……”
“伯長!”此鄉勇立刻就朝後麵嗷吼了一聲。
百夫長竟然沒睡,從一架板車後擋著的其他篝火堆旁走了過來。
輜重隊百夫長,是一個不苟言笑,話很少的家夥。
這百夫長過來,也不說話,就看著李孟羲。
“我是來,想借百夫長筆墨,看方不方便借我用用。”
百夫長聽了李孟羲的話,一句話也不說,徑直走了,也不知人家願不願意借,李孟羲站在原地,尷不尷尬。
尷尬沒持續多久,百夫長拿著一塊瓦,一根禿筆,一塊烏漆麻黑的墨遞給了李孟羲。
李孟羲雖然懷裏抱著好幾卷絲帛,但他還是很注意禮節的立刻伸手去接筆墨瓦。
接過筆墨瓦,李孟羲探頭朝篝火處看了一眼,“我就在這寫吧,寫完就還你。”
——
李孟羲在篝火旁,在瓦上用鄉勇們的遞來的水袋倒了一點水,然後用墨塊,在瓦上來迴磨了好多遍。
硯台李孟羲沒用過,但沒見過豬肉,見過豬跑,各種電視劇中那麽多磨墨的場景,看也看會了。
墨磨完了,李孟羲攤開一卷絲綢,欲下筆的時候,李孟羲猶豫了。
因為他一時不知道寫什麽好了。
歪頭想了一下,李孟羲拿起毛筆,在瓦上沾了一點墨水,把筆頭潤開。
然後,提筆在絲綢最右,寫下了【醫書】兩個大字,這兩個字,於是就相當於寫在書本封麵的書麵,奠基了整本書的內容。
這一卷絲帛,隻著醫書有關的內容。
字寫完了,李孟羲看了一眼放在左膝的絲綢匹,突然笑了。
之所以會會心一笑,是因為李孟羲突然間就明白了,為何古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
絲綢抻出一點,準備寫的時候,開始時,李孟羲是準備按自己的寫字習慣,按從左至右寫。
左邊是攤開的布匹,自然,布匹卷就在右邊,剛準備一寫,手腕就碰到布卷了,很不舒服。
於是,隻好調過來,布卷放左邊,這樣右手就不會被布卷支著了。
布卷是這樣,竹簡卷起來也是這樣。
在竹簡是刻字的時候,如果矮幾比較短,竹簡就得先卷起,然後放一點刻一點。
如果從左往右寫,那麽竹簡就得往左放,手就被右邊的簡給支起了。
然後,要是刻完了,這時,右手拿著刻刀呢,翻竹簡不便,左手就得去翻,這樣每翻一次,兩手就得交叉著動一次,極其不便。
總之,古人寫字習慣從右往左寫,是基於書寫介質而發展出的。
竹簡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從右往左寫更方便一些。
而要是當出現更便捷的書寫介質,就比如二十一世紀學生們的各種翻頁方便的作業本之類的文具,自然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寫更為方便。
以前一直弄不懂的問題,現在,因為要親自在一卷絲綢上開始記錄東西,親自體驗一下,立刻就理解了古人的習慣。
曾經,李孟羲隻是遠觀史書,不想如今,他親自走入到了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