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些浮橋所用的箱籠,根本不會造成任何後勤壓力,箱籠同時也是箱子,能作為容器來用,別的不說,用來盛放散錢就很好用。


    義軍現在有現錢七萬貫,這些錢大多是從黃巾那裏繳獲的。


    軍中錢財如何存放的李孟羲見到過,之前路過某個無名村寨補充物資之時,劉備遣人拉了一滿車五銖錢,滿車的錢拉錢跟拉牛糞的方法一樣,車上放個圍子,錢放圍子裏,不怎麽掉就行了。


    拉錢跟拉糞的方法沒差別,真個錢財如糞土。


    因為沒有太妥善的存放散錢的方法,日常行軍,經常有散落的銅錢從車上掉下來,押運輜重的鄉勇不勝其煩。


    雖然,後來因為生麻編成了麻線,有了足夠多的細麻線,可以把散的銅錢串起來了,麻線發給鄉勇們讓鄉勇們把一個個五銖錢穿好,到現在,散錢仍遠未穿完呢。


    如果有了足夠的木箱,用來放錢會很方便。


    以義軍現下的技術條件,做箱子肯定還得用木頭,可木頭做成箱子,木板是如何拚接在一起的,應該還是榫接技術,榫接技術精度能不能達到密封防水的效果,李孟羲細想之後,發現完全可以的。


    就比如木水桶,用木板拚接之後,用繩紮緊,木板與木板之間的縫隙被擠的緊緊的,就進不去水了。


    能做不漏水的木桶,就一樣能做不進水的箱籠。


    為了降低後勤壓力,真要是做一個六麵封死的大木箱,什麽東西都放不了,等於還得騰出幾輛車放這些笨重的箱子,等於許多運力被浪費了。


    而要是,箱子做成蓋子可以開合的樣式,就不會浪費運力了。


    可如此以來,防水或許成問題。


    在二十一世紀,帶蓋子的容具,把蓋子合上往水裏丟,一大堆杯子瓶子之類的東西都能做到蓋子合上丟水裏不進水的效果。


    二十一世紀,隨處可以防水性能良好的帶蓋的容器,但這是基於技術高度發達,工業技術成熟才能實現的情景。


    在漢末,要造一個帶蓋的大箱子,要求蓋子掀起能裝東西,把蓋子合上在水裏泡半天,還一點水不進,技術難度太高了。


    盡管漢末高端的木工技藝能做到蓋子和箱體完全嚴絲合縫,一點水都不進,但如此高端的木工技藝,魯犁等一群來自鄉間的木匠,不太可能掌握。


    李孟羲遇到了三難的抉擇。


    不做箱籠,若遇到需要緊急過河的狀況臨時要做箱籠,根本趕不及。


    而做了箱籠,如果做一體封實的木箱子,太占地方了。


    而如果做有蓋子可以開合的木箱子,這樣的確不浪費運力了,但受技術限製,可開合的木箱防水性能就成問題。


    現在李孟羲麵臨三個抉擇,是做箱籠還是不做,如果做了箱籠,是做全密封的,還是做有蓋子的。


    一切都為戰爭服務,如果為了節省運力減輕後勤壓力就不做箱籠了,得不償失。


    選擇隻剩兩個了,到底是做完全封死的箱籠呢,還是做可以用來裝東西的箱子呢。


    做哪一種,取決於現下技術條件。


    現下技術條件到底能不能做到,李孟羲就不太清楚了,他一點木工活都不會幹,等明天吧,明天交代魯犁等人,看先做個帶蓋的小箱子,看能不能防水,如果防水效果好不好,如果防水效果好,就做個大的。


    如果防水效果不好,就勉為其難的做一體密封的箱子好了。


    而且吧,用作浮橋的箱子,不能做的太小巧了,做的越大能提供的浮力就越大,箱子越大越好,但受限於運力,即板車車寬,箱籠最寬不得寬於車身寬度。


    由此而延伸出了另一個問題,如果板車大小不一,就沒辦法做出最能發揮運力大小的統一規格的箱籠,一處不統一,就處處不統一。


    本來做好的箱籠大小都是一樣的,也都能放在車上剛好箱籠寬跟車寬差不多,這樣,箱籠規格做到了最大,還容易固定到車上。


    如果箱子體積沒有做到的最大,即,箱子放在板車上,車架一邊還留有巴掌大的一綹空隙,這一綹空隙能幹什麽,能利用起來嗎?利用不了的,就巴掌大,放一把槍放進去都不太好拿的,很尷尬。


    統一化好處眾多,能極大減輕後勤壓力隻是其中一方麵而已。


    義軍現在幾百輛板車,大小並不統一,但好在,木匠營車輪內外輪徑已經開始統一了,板車的車寬也開始統一了。


    從之前新生產的八輛車開始,由木匠營生產的板車,車輪大小差不多了,而車寬幾乎完全一樣的,頂多有一指寬的誤差。


    為什麽車輪輪徑差不多,而車寬幾乎完全一樣呢。


    差不多是一個精度,幾乎完全一樣,是另一個精度。


    同樣的木工,同等水平的技藝,產生精度誤差的原因是,加工難度不同,車輪要用窄方木做出一樣的直徑,難度較大。


    而車身要做多寬,直接拿尺子量長寬就行了,寬了就鋸一點,因此板車做出一樣的寬度,是沒多少難度的。


    想著箱籠和浮橋有關的事,李孟羲坐在車邊,越想越睡不著。


    再迴想昨晚下雨,在夜裏想到下雨的時候,怎麽防止雨水進帳呢,當時想到了四重措施,這四重措施是什麽來著?


    一想,差點想不起來了,這可好,隻是昨天才想到的東西,隔了一兩天就要忘了,不記下來確實不行。


    這麽一想,徹底睡不著了。


    今夜大晴,星空燦爛,李孟羲抬頭看著天上的星星,無聊的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


    馬車旁,是一杆高高的火把架,火把架上,一左一右插著兩根鬆木火把,在滿營的篝火都燒的差不多的時候,高高的火把架上,火把燃燒的正旺。


    這便是用於夜晚作為標識的“火旗”。


    李孟羲瞅了一眼自己的營旗,目光遠處眺望,他朝東看到了高處一個顯眼的光點,朝西也看到了顯眼的火光相隔不遠的兩處光點。


    東向的火光,是木匠營紮營地。


    西向相隔不遠兩處光點,一處是軍醫田卜的營旗,另一處光點,是屬於輜重糧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夏侯龍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夏侯龍城並收藏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