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見到了織機,同樣見到了織機上一塊書本寬,手臂長的一段麻布。
李孟羲好奇的用手去摸了摸麻布,給李孟羲的感覺,很粗糙,而且很硬,李孟羲想起,這一小段灰黃顏色的麻布,跟前世見過的那些麻袋一樣的顏色,不過紋理比麻袋稍密。
粗麻布織出來是用來做攜行具的背帶用的,李孟羲想了一下,之前想好的技術指標是什麽來著。
好像是背帶要做的寬一點,以此來降低對肩膀的壓力,當時記下的背帶寬度,應該是三指寬就足夠了,細了話,不能很好的降低肩膀的壓力,再寬了話,背重物時背帶對肩膀的壓力就又不夠了,容易往兩邊滑。
所以,三指寬的背帶,正好。
既然背帶是三尺寬,李孟羲並起手指在織機上量了量,已織好的書本寬的麻布,寬度正好夠裁五條背帶。
而一件攜行具,背帶需要多長,李孟羲一時並不清楚,隻有麻布織好之後,開始往攜行具上縫的時候,才能順便試試多長的長度才算合適。
不知織布的效率怎麽樣,李孟羲於是問柳氏,織機既然已經做好,一日可織出布匹多長?
柳氏想了想,答到,“兩日可織一匹。”
這不就答非所問了,李孟羲問一日織布多長,柳氏說兩日可織一匹。
可能又涉及到李孟羲常識不及之處了,可能匹這個時代不僅是量,次,還代表著具體的數量,一匹布在一定的地域內,有約定俗成的大致長短。
說一匹布,大致同時等同就是說多少長度的布。
李孟羲有心再問下,一匹布是多長,但眼下,不便再多耽擱時間。
說起織布效率,李孟羲想起初中抑或是高中學過的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裏邊有說到女主人公勤勞能幹,說其“三日斷五匹。”也就是,三日能織出五匹布來。
雖然,可能有誇張修飾的成分,但大約也能反應出原始織機的織布效率,說三日斷五匹,肯定是有現實根據的,不然,咋不說三日斷十匹呢?三日斷百匹呢?是吧。
誇張修辭也得遵守基本法。
所以,織機的織布效率,大致比三日斷五匹低一些,但至於低上太多。
所以,柳氏說兩日可織一匹布,應該沒有誇大。
一匹布,怎麽也得四五米的吧,李孟羲心想,又不是做生意和其他東西,做背帶,一米長的背帶就很長很長了。
哪怕一個攜行具需要四個背帶呢。
一匹麻布假設長五米,寬度可裁成三指寬的背帶五根,將整匹布裁成一米長的繃帶,那麽,一匹布,共可裁得背帶二十五段,按一個攜行具需要需要四根背帶算,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天,織出的粗麻布能夠做好三件攜行具。
速度不快,可再怎麽說,義軍等於是在物資極其匱乏的條件下,有了生產軍備的能力,還不是駐地生產,是更艱難的隨軍生產。
就這一點,黃巾能做到嗎?甚至官軍能做到嗎?
不能的。
織布進度不成問題,李孟羲關心的還有一個,不知織布用的麻線是否能供應的上。
李孟羲一問麻線,柳氏就笑了,“夠的,多著呢!”柳氏答複。
麻線的來源,是之前路過那個無名村寨時劉備提議買的一車半生麻,用不到兩貫錢。
把生麻外皮撕開,用裏邊的細纖維絞成細麻線的過程很繁瑣,且沒有充足的給麻去皮的刀具之類的工具,可義軍人多啊。
一車生麻,哪怕一人拿一根呢,也把麻給拿完了。
行軍很枯燥,閑的無聊至極,有個小活兒幹打發時間多好。不用任何激賞之法,晚上紮營之後,婦人們拿著麻,用手剝去生麻的外皮,一點一點抽出纖維,然後絞成線,幹的別提多認真,麻線絞的非常好。
所以,織布的麻線還多著呢,一車半生麻全已經被絞成了麻線,這巨量的麻線還在婦人們手中分散著,如果把麻線全部收集起來給紡成布,紡好的布怕不是一車都裝不下。
李孟羲想起還有其他的事,問了稍遠站著的老木匠,“對了老叔,咱之前說好的,織機做好,賞糧五十斤。
做織機的人都有誰,領過來,我認認。”
老木匠嘿嘿一笑,指了左右,“就我三人。”老木匠指了指身旁一並前來的兩個木匠。
“好,等待黑兒,我給您們拿糧去。”李孟羲笑著說到。
木匠們來此,就是為了此事,李孟羲主動說了賞糧的事,三個木匠喜笑顏開。
李孟羲麵上帶笑,其實此時他腦海裏在飛快的計算一筆賬。
從吩咐人做織機的那天開始,到今日,時間過去了八日。
獎賞木匠們的糧食,是五十斤。
而按照李孟羲早就想好的賞額標準,是按工時,每兩日工時,賞一斤糧。
也就是說,賞糧剛好每過兩天,就能讓人吃頓飽飯,份額很合適。
木匠們做出織機,共計三個木匠,花了八天時間做成。
即,一個木匠的兩天的生產工時,賞糧一斤,八天就是四斤糧,三個人,也就是十二斤糧。
織機的生產所需工時和工作量,賞額十二斤足夠。
可是,因為是第一次找人做織機,不知難度有多大,賞額一下定的很高。
於是,這不就給多了,五十斤比十二斤,多出多少去了。
經此一事,織機做好了,李孟羲也知曉了做織機大致需要的工時。
第一次做織機,用了八天時間,這還包括老木匠拿不定主意,邊試邊做,因此速度還不是最快。
有了成功的經驗,再做織機,絕對更快,用不了八天時間就能做好。
李孟羲暗自把織機的工錢定好了,一架織機做好,賞糧十二斤,由相關的木匠一起分十二斤糧。
織機放在板車上,邊行軍邊在車上織布,看來是可行的,雖然,因為路況不好,車晃的不行,穿梭引線的效率不及平地上效率的十分之一,可再慢,白天的時間也不利用上了不是。
一張織機不太夠,柳氏一個人織布速度太慢,如果多一些小的織機就好了,李孟羲想著。
李孟羲好奇的用手去摸了摸麻布,給李孟羲的感覺,很粗糙,而且很硬,李孟羲想起,這一小段灰黃顏色的麻布,跟前世見過的那些麻袋一樣的顏色,不過紋理比麻袋稍密。
粗麻布織出來是用來做攜行具的背帶用的,李孟羲想了一下,之前想好的技術指標是什麽來著。
好像是背帶要做的寬一點,以此來降低對肩膀的壓力,當時記下的背帶寬度,應該是三指寬就足夠了,細了話,不能很好的降低肩膀的壓力,再寬了話,背重物時背帶對肩膀的壓力就又不夠了,容易往兩邊滑。
所以,三指寬的背帶,正好。
既然背帶是三尺寬,李孟羲並起手指在織機上量了量,已織好的書本寬的麻布,寬度正好夠裁五條背帶。
而一件攜行具,背帶需要多長,李孟羲一時並不清楚,隻有麻布織好之後,開始往攜行具上縫的時候,才能順便試試多長的長度才算合適。
不知織布的效率怎麽樣,李孟羲於是問柳氏,織機既然已經做好,一日可織出布匹多長?
柳氏想了想,答到,“兩日可織一匹。”
這不就答非所問了,李孟羲問一日織布多長,柳氏說兩日可織一匹。
可能又涉及到李孟羲常識不及之處了,可能匹這個時代不僅是量,次,還代表著具體的數量,一匹布在一定的地域內,有約定俗成的大致長短。
說一匹布,大致同時等同就是說多少長度的布。
李孟羲有心再問下,一匹布是多長,但眼下,不便再多耽擱時間。
說起織布效率,李孟羲想起初中抑或是高中學過的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裏邊有說到女主人公勤勞能幹,說其“三日斷五匹。”也就是,三日能織出五匹布來。
雖然,可能有誇張修飾的成分,但大約也能反應出原始織機的織布效率,說三日斷五匹,肯定是有現實根據的,不然,咋不說三日斷十匹呢?三日斷百匹呢?是吧。
誇張修辭也得遵守基本法。
所以,織機的織布效率,大致比三日斷五匹低一些,但至於低上太多。
所以,柳氏說兩日可織一匹布,應該沒有誇大。
一匹布,怎麽也得四五米的吧,李孟羲心想,又不是做生意和其他東西,做背帶,一米長的背帶就很長很長了。
哪怕一個攜行具需要四個背帶呢。
一匹麻布假設長五米,寬度可裁成三指寬的背帶五根,將整匹布裁成一米長的繃帶,那麽,一匹布,共可裁得背帶二十五段,按一個攜行具需要需要四根背帶算,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天,織出的粗麻布能夠做好三件攜行具。
速度不快,可再怎麽說,義軍等於是在物資極其匱乏的條件下,有了生產軍備的能力,還不是駐地生產,是更艱難的隨軍生產。
就這一點,黃巾能做到嗎?甚至官軍能做到嗎?
不能的。
織布進度不成問題,李孟羲關心的還有一個,不知織布用的麻線是否能供應的上。
李孟羲一問麻線,柳氏就笑了,“夠的,多著呢!”柳氏答複。
麻線的來源,是之前路過那個無名村寨時劉備提議買的一車半生麻,用不到兩貫錢。
把生麻外皮撕開,用裏邊的細纖維絞成細麻線的過程很繁瑣,且沒有充足的給麻去皮的刀具之類的工具,可義軍人多啊。
一車生麻,哪怕一人拿一根呢,也把麻給拿完了。
行軍很枯燥,閑的無聊至極,有個小活兒幹打發時間多好。不用任何激賞之法,晚上紮營之後,婦人們拿著麻,用手剝去生麻的外皮,一點一點抽出纖維,然後絞成線,幹的別提多認真,麻線絞的非常好。
所以,織布的麻線還多著呢,一車半生麻全已經被絞成了麻線,這巨量的麻線還在婦人們手中分散著,如果把麻線全部收集起來給紡成布,紡好的布怕不是一車都裝不下。
李孟羲想起還有其他的事,問了稍遠站著的老木匠,“對了老叔,咱之前說好的,織機做好,賞糧五十斤。
做織機的人都有誰,領過來,我認認。”
老木匠嘿嘿一笑,指了左右,“就我三人。”老木匠指了指身旁一並前來的兩個木匠。
“好,等待黑兒,我給您們拿糧去。”李孟羲笑著說到。
木匠們來此,就是為了此事,李孟羲主動說了賞糧的事,三個木匠喜笑顏開。
李孟羲麵上帶笑,其實此時他腦海裏在飛快的計算一筆賬。
從吩咐人做織機的那天開始,到今日,時間過去了八日。
獎賞木匠們的糧食,是五十斤。
而按照李孟羲早就想好的賞額標準,是按工時,每兩日工時,賞一斤糧。
也就是說,賞糧剛好每過兩天,就能讓人吃頓飽飯,份額很合適。
木匠們做出織機,共計三個木匠,花了八天時間做成。
即,一個木匠的兩天的生產工時,賞糧一斤,八天就是四斤糧,三個人,也就是十二斤糧。
織機的生產所需工時和工作量,賞額十二斤足夠。
可是,因為是第一次找人做織機,不知難度有多大,賞額一下定的很高。
於是,這不就給多了,五十斤比十二斤,多出多少去了。
經此一事,織機做好了,李孟羲也知曉了做織機大致需要的工時。
第一次做織機,用了八天時間,這還包括老木匠拿不定主意,邊試邊做,因此速度還不是最快。
有了成功的經驗,再做織機,絕對更快,用不了八天時間就能做好。
李孟羲暗自把織機的工錢定好了,一架織機做好,賞糧十二斤,由相關的木匠一起分十二斤糧。
織機放在板車上,邊行軍邊在車上織布,看來是可行的,雖然,因為路況不好,車晃的不行,穿梭引線的效率不及平地上效率的十分之一,可再慢,白天的時間也不利用上了不是。
一張織機不太夠,柳氏一個人織布速度太慢,如果多一些小的織機就好了,李孟羲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