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們討論了一番,都認為,杆子得找一個粗的杆子,不然還是會容易摔壞。
木匠們隻用思考一部分問題就好了,而魯犁需要考慮的更全麵。
用粗的木杠固然好,也很結實,可如此以來,架子就會很沉,一個人扛不住,扶都不好扶,如何能像軍旗一樣跟著主將靈活移動呢。
魯犁拿不定主意了,隻好找李孟羲問。
李孟羲皺眉想了一會兒,“重點就重點吧。”李孟羲說著,“但也別太重了,最好能一個人扶穩,兩個人能扛起快走,要是倒了,兩個人一個抬尾,一個抬中間,得能一下把架子抬起來。”
李孟羲給了魯犁新的指標。
指標包含了火把架的三種使用情況,第一種靜止狀況,架子豎在地上,一個士兵扶著架子,就能把架子扶的穩穩當當,並且就算一旁圍著架子擠滿了人,敵我雙方擠在一起廝殺,不停的有人撞到架子,架子依然可以穩當。
架子重一點無妨,一個人抬不動,兩個人抬著走也是可以的。
但不能再重了,兩個人抬可以一起發力,三個人一起抬,就不容易力量往一起使了。
而且,每多一個人,就可能產生更多的失誤。
所以,架子再重,也不能重的要超過兩個人去抬。
情況三,萬一架子不小心倒了,需要很快扶起來,按架子一頭重一頭輕的構造,單憑一個人想抬起來不容易,而要是有另一個人,稍走兩步,在木杆中間稍微用下力,把架子抬高一點,就可以輕易抬起。
要是重到得三四個人抬,就太麻煩了。
李孟羲是很聰明的,聰明的來源不是智商,而是知識,確切的說是思維,分析問題的邏輯能力,在小學就被培養了。
這一些理科的思維模式,是比所有知識成果都重要的財富。
魯犁得到了李孟羲的答複,安心迴去繼續做架子去了。
按魯犁的行事風格,其實木匠們的做事風格,在文安縣城攻城前的那一夜就形成了。
當時第一次做攻城器械,木匠們一邊做,一邊想怎麽做能做好,同時做好還得去驗證做的好不好。
做工程器械時,木匠們其實已經參與到了涉及研發,施工,品控,改進,一整套流程,這在木匠們之前的人生之中,是絕無僅有的經曆。
哪怕木匠們去其他任何一個諸侯的匠做營裏,也絕無可能有人會像李孟羲一樣重視匠人們的智慧,並能集思廣益。
木匠們在義軍這裏,確切的說,是在李孟羲手下,能得到足夠的尊重,他們的潛力也將被最大的發揮出來。
木架子結構並不太複雜,半個時辰都沒用,架子就已經做好了。
魯犁老老實實按李孟羲所提的三點,去測試架子,正如曾經做攻城器械時,像當時梯子做好推倒看會不會摔壞一樣,魯犁把新做的架子再一次推倒,啪的一聲,架子拍在了地上,沒壞。
然後,看架子倒了抬起來容易抬不。
魯犁抱著架子尾端,想把架子抱起來,並不能抱動。
招唿一個木匠往木杆中間稍抬了一下,魯犁一用力,杆子就豎起來了。
然後還得怎麽著來著?魯犁撓了撓頭想著。
還有得看看兩個人抬著能不能走的快。
接著,魯犁讓人跟他一起,一左一右的舉著架子,開始跑了起來。
木匠營亂七八糟的,能跑動範圍不大,在有限的空間裏,魯犁和人抬著木頭架子旁若無人的一圈圈的跑,看起來有些滑稽。
魯犁老實的到了這種程度,他把李孟羲的命令,完全一本正經的執行了下去,李孟羲說得看看倆人抬起,能不能走的快,魯犁於是便真的兩個人抬著木架子從走開始,越走越快,然後開始跑,然後試出來了,走和跑都不成問題。
也就魯犁了,要是聰明的點的人,肯定不會像傻子一樣扛著架子轉圈,頂多倆人稍微抬一下,能抬動就算交差了。
李孟羲不是一般的聰明人,和技術或者說和手工業相關的,沒人比來自工業時代的李孟羲更能把握全局,李孟羲提出的很多建議也好下達的命令也好,有一條算一條,全都非常正確,因此,不需要一個聰明人去對李孟羲的話妄加揣測,隻需要一個人把命令百分之百的執行下去就能把事情辦的非常漂亮。
魯犁作為匠營副官,再合適不過了。
魯犁在測試木架最後一項,也就是李孟羲提的,看一個人能不能扶穩。
魯犁雙手扶著木架,左右的輕晃,然後加大力度晃,好險架子被他晃的往一邊一歪,就要倒地,魯犁連忙伸出手一抱,把架子抱住,雙腿夾著架子,堪堪護住,沒讓倒下去。
最後一項也測試完了,魯犁慢慢把架子扶正,皺眉低頭看了架子一眼,魯犁感覺放地上放不穩。
低頭一看,架子木杆尾端是削成尖狀的,魯犁感覺,或許不削尖能放的更穩,把尾端就鋸成平的,然後架子直接放在平地上,一個手就能扶住。
不像尖的,放地上總是往一邊歪。
就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讓魯犁想不出究竟了,魯犁決定一會兒還去問軍師去,軍師會有辦法。
魯犁抬起頭,看著沒插火把一片黑木架子,魯犁不由得想,要是火把插上去,架子摔地上,火把會不會掉呢?
李孟羲都疏忽了這個情況,而魯犁想到了。
於是,魯犁就往架子上插了四個火把,火把插上之後,然後跟前麵一樣,把架子推倒摔在地上。
又出現問題了,火把杵在地上一別,把插火把的底座給弄劈了。
本來做的差不多了的架子,因為魯犁這一下臨時起意一試,前功盡棄了。
“重做。”魯犁沉聲令下。
魯犁這人容易得罪人的,李孟羲都沒這麽嚴格,木匠們剛把東西做好,魯犁就把東西給折騰壞了,他也不管木匠們有沒有怨言。
就算木匠們有怨言,魯犁這個情商,他是無法感覺到木匠們的不滿的。
也不知魯犁跟誰學的,養成了這種古板不知變通的性格。
木匠們隻用思考一部分問題就好了,而魯犁需要考慮的更全麵。
用粗的木杠固然好,也很結實,可如此以來,架子就會很沉,一個人扛不住,扶都不好扶,如何能像軍旗一樣跟著主將靈活移動呢。
魯犁拿不定主意了,隻好找李孟羲問。
李孟羲皺眉想了一會兒,“重點就重點吧。”李孟羲說著,“但也別太重了,最好能一個人扶穩,兩個人能扛起快走,要是倒了,兩個人一個抬尾,一個抬中間,得能一下把架子抬起來。”
李孟羲給了魯犁新的指標。
指標包含了火把架的三種使用情況,第一種靜止狀況,架子豎在地上,一個士兵扶著架子,就能把架子扶的穩穩當當,並且就算一旁圍著架子擠滿了人,敵我雙方擠在一起廝殺,不停的有人撞到架子,架子依然可以穩當。
架子重一點無妨,一個人抬不動,兩個人抬著走也是可以的。
但不能再重了,兩個人抬可以一起發力,三個人一起抬,就不容易力量往一起使了。
而且,每多一個人,就可能產生更多的失誤。
所以,架子再重,也不能重的要超過兩個人去抬。
情況三,萬一架子不小心倒了,需要很快扶起來,按架子一頭重一頭輕的構造,單憑一個人想抬起來不容易,而要是有另一個人,稍走兩步,在木杆中間稍微用下力,把架子抬高一點,就可以輕易抬起。
要是重到得三四個人抬,就太麻煩了。
李孟羲是很聰明的,聰明的來源不是智商,而是知識,確切的說是思維,分析問題的邏輯能力,在小學就被培養了。
這一些理科的思維模式,是比所有知識成果都重要的財富。
魯犁得到了李孟羲的答複,安心迴去繼續做架子去了。
按魯犁的行事風格,其實木匠們的做事風格,在文安縣城攻城前的那一夜就形成了。
當時第一次做攻城器械,木匠們一邊做,一邊想怎麽做能做好,同時做好還得去驗證做的好不好。
做工程器械時,木匠們其實已經參與到了涉及研發,施工,品控,改進,一整套流程,這在木匠們之前的人生之中,是絕無僅有的經曆。
哪怕木匠們去其他任何一個諸侯的匠做營裏,也絕無可能有人會像李孟羲一樣重視匠人們的智慧,並能集思廣益。
木匠們在義軍這裏,確切的說,是在李孟羲手下,能得到足夠的尊重,他們的潛力也將被最大的發揮出來。
木架子結構並不太複雜,半個時辰都沒用,架子就已經做好了。
魯犁老老實實按李孟羲所提的三點,去測試架子,正如曾經做攻城器械時,像當時梯子做好推倒看會不會摔壞一樣,魯犁把新做的架子再一次推倒,啪的一聲,架子拍在了地上,沒壞。
然後,看架子倒了抬起來容易抬不。
魯犁抱著架子尾端,想把架子抱起來,並不能抱動。
招唿一個木匠往木杆中間稍抬了一下,魯犁一用力,杆子就豎起來了。
然後還得怎麽著來著?魯犁撓了撓頭想著。
還有得看看兩個人抬著能不能走的快。
接著,魯犁讓人跟他一起,一左一右的舉著架子,開始跑了起來。
木匠營亂七八糟的,能跑動範圍不大,在有限的空間裏,魯犁和人抬著木頭架子旁若無人的一圈圈的跑,看起來有些滑稽。
魯犁老實的到了這種程度,他把李孟羲的命令,完全一本正經的執行了下去,李孟羲說得看看倆人抬起,能不能走的快,魯犁於是便真的兩個人抬著木架子從走開始,越走越快,然後開始跑,然後試出來了,走和跑都不成問題。
也就魯犁了,要是聰明的點的人,肯定不會像傻子一樣扛著架子轉圈,頂多倆人稍微抬一下,能抬動就算交差了。
李孟羲不是一般的聰明人,和技術或者說和手工業相關的,沒人比來自工業時代的李孟羲更能把握全局,李孟羲提出的很多建議也好下達的命令也好,有一條算一條,全都非常正確,因此,不需要一個聰明人去對李孟羲的話妄加揣測,隻需要一個人把命令百分之百的執行下去就能把事情辦的非常漂亮。
魯犁作為匠營副官,再合適不過了。
魯犁在測試木架最後一項,也就是李孟羲提的,看一個人能不能扶穩。
魯犁雙手扶著木架,左右的輕晃,然後加大力度晃,好險架子被他晃的往一邊一歪,就要倒地,魯犁連忙伸出手一抱,把架子抱住,雙腿夾著架子,堪堪護住,沒讓倒下去。
最後一項也測試完了,魯犁慢慢把架子扶正,皺眉低頭看了架子一眼,魯犁感覺放地上放不穩。
低頭一看,架子木杆尾端是削成尖狀的,魯犁感覺,或許不削尖能放的更穩,把尾端就鋸成平的,然後架子直接放在平地上,一個手就能扶住。
不像尖的,放地上總是往一邊歪。
就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讓魯犁想不出究竟了,魯犁決定一會兒還去問軍師去,軍師會有辦法。
魯犁抬起頭,看著沒插火把一片黑木架子,魯犁不由得想,要是火把插上去,架子摔地上,火把會不會掉呢?
李孟羲都疏忽了這個情況,而魯犁想到了。
於是,魯犁就往架子上插了四個火把,火把插上之後,然後跟前麵一樣,把架子推倒摔在地上。
又出現問題了,火把杵在地上一別,把插火把的底座給弄劈了。
本來做的差不多了的架子,因為魯犁這一下臨時起意一試,前功盡棄了。
“重做。”魯犁沉聲令下。
魯犁這人容易得罪人的,李孟羲都沒這麽嚴格,木匠們剛把東西做好,魯犁就把東西給折騰壞了,他也不管木匠們有沒有怨言。
就算木匠們有怨言,魯犁這個情商,他是無法感覺到木匠們的不滿的。
也不知魯犁跟誰學的,養成了這種古板不知變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