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魯犁稍走幾步,李孟羲在地上看到了一根電線杆子一樣的東西,這東西有一根長長的像是楊樹一樣的杆部,木杆有鴨蛋那麽粗,上麵樹皮還沒剝去,看起來像是楊樹的樹幹。
在木杆另一頭,是一大坨方形的東西,這麽一看,李孟羲更覺得像是電線杆子了。
拿著火把走近一細看,李孟羲看到了火把架的原貌,木匠們還真是把火把架做成了像路燈一樣的結構。
木架子上邊是一層薄的方形木板,這是防雨板,在擋雨板下邊一點,是火把架。
插火把地方,木匠們用木頭做出了兩個半圓的鉤子一樣形狀的環,然後兩個半環一合,不用合太緊,就是一個圓了。
火把就插在圓環裏,火把會因為重力的緣故,自然傾斜,火把卡在圓環上,不會掉下來。
這樣的圓環,在防雨板下,前後左右共四個。
李孟羲之前想的火把架的構造是,像是豬八戒的九齒釘耙的形狀,火把就像釘齒一樣豎插在t形的木杆上,然後,上邊再像防雨棚一樣,搭一個高高的棚頂。
李孟羲在木工這一行,是純粹的外行,因此李孟羲隻能想到最簡單的火把架結構,這種像九齒釘耙一樣的木架結構,火把的火焰會非常高,再往上邊安防雨木板,木板更確是會高的離譜,李孟羲想的結構會很蠢。
幸好,李孟羲有自知之明,也幸好,軍中激賞之策,已儼然深入人心。
李孟羲跟魯犁交代,誰能做出更好的火把架,還照老規矩,還賞糧。
好的環境已經培養出來了,李孟羲不用再刻意去引導木匠該如何思考著去想辦法改進火把架,還包括板車什麽的任何改進,都不用李孟羲親自引導了。
木匠營的主觀能動性早已調動了起來,一說有賞,不用多交代,木匠們憑借著精湛的木工技藝,和長久幹木工活積累下來的經驗,開始以遠超李孟羲的專業眼光,去思考火把架該怎麽做的好。
李孟羲想到的結構蠢得不行,木匠們略一思考,就把李孟羲的方案給丟掉了。
然後,有木匠想出了簡易的安插火把的環形底座,還有的木匠,想出了改變布局,即,火把不豎著插,而是斜著插,這樣,火把不僅更穩當,而且火把的高度更低,安裝防雨板更簡單一點。
因為火把不同於電燈,要是給電燈安個防雨板,木板放在電燈上四五公分就形,火把照明用的是火焰,火焰外焰溫度很高,接觸木板過近,會把木板點燃的。
所以,火把架的防雨板,高度要高出火把一大截。
當魯犁把火把架拖過來,接過木匠們的火把,四個火把插在前後左右四個插環上,然後把架子豎起來之後,近兩丈長的木杆上,四個火把被舉的高高的,亮眼的光瞬間在地上照出了一大片光亮。
四個火把加一起是如此的明亮,又因為被高高舉起,光線傳播的路徑更開闊,一瞬間,木工營地所有光亮都被火把架給奪去了。
好奇的木匠們放下手中的活,都圍過來,抬著頭,對火把架指指點點,不一會兒四周就圍滿了人。
李孟羲仰頭去看,圍著火把架轉了一圈,他看到火把架高處,插在底座上的火把斜著指向外麵,不管從哪個方向看,最少能看到一個火把,這麽一看,這火把架還真的像前世十字路口的的路燈了,十字路口的的路燈也是每個方向都有。
這樣的一個火把架,每個方向都有火把,用來作為夜間標識,太合適了。
在火把上方,是一塊小傘那麽大的薄木板,牢牢地擋在火把上麵。
“魯犁,把架子稍斜一下。”李孟羲說著。
“往……往哪斜?”雙手扶著架子的魯犁疑惑的問。
“往哪斜都行。”李孟羲迴到。
看魯犁抱著木杆,小心翼翼的往一邊斜了一下,李孟羲就看到其中一根火把歪了一下,眼看就要掉了。
而且,稍微一歪,一側的火把就暴露在外麵了。
現在做的這個兩丈高的長火把架,跟之前做的那些一人高的矮火把架的用處是不同的。
矮的火把架,紮營的時候,插在營地一圈,每隔十來步釘一個,然後架子插上火把,矮木頭架的作用類似於路燈,把營地圍了一圈,能防備敵人偷襲的同時,也能安定營裏民夫們的士氣。
而高的火把架不同,高的火把架,是代替各營的營旗用的,營旗白天能看見,而晚上旗子就看不見了。
所以李孟羲想到,用火光的信號,來代替旗子,在晚上依然可以起到標識作用。
高的火把架其實等同於軍旗,因為等同於軍旗,所以需要有機動性的要求,要求人可以拿的動才行。
扛旗的旗兵在扛著火把架的時候,難免晃蕩,底座要是不緊,火把容易晃蕩著就掉下來了。
而且,扛著火把架走動,架子難免會傾斜,平日沒什麽,下雨的時候,架子一斜,火把就暴露在雨中了。
而看魯犁扶架子吃力的模樣,看樣子一個人是無法輕鬆舉著火把架走動的同時,還保持架子豎直的。
李孟羲本以為,隻要火把架不太沉,就完全可以當做夜晚時的軍旗。
然而李孟羲想錯了,不管火把架怎麽做,頂端有一大坨東西,必然會很沉,必然不便。
李孟羲已經發現至少兩個問題了,一個是火把不牢固,晃兩下火把就要掉了。
二是,有些沉了,不如布製的軍旗那樣輕便。
第二問題,可能不太好解決,李孟羲看到火把架已經夠簡潔了,不好再減輕重量,除非用小燈泡,燈泡比火把輕,除非防雨的用防雨布,防雨布也比薄木板輕。
然而,現在的條件,絕無可能去用燈泡和防雨布的。
第一個問題,火把不穩的問題,應該是能解決的。
在把不足之處指出來之前,應該先把獎賞給出去。
於是李孟羲叫魯犁,“魯犁,這架子做的真好!是哪些人想出的主意,走,跟我拿糧去。”
在木杆另一頭,是一大坨方形的東西,這麽一看,李孟羲更覺得像是電線杆子了。
拿著火把走近一細看,李孟羲看到了火把架的原貌,木匠們還真是把火把架做成了像路燈一樣的結構。
木架子上邊是一層薄的方形木板,這是防雨板,在擋雨板下邊一點,是火把架。
插火把地方,木匠們用木頭做出了兩個半圓的鉤子一樣形狀的環,然後兩個半環一合,不用合太緊,就是一個圓了。
火把就插在圓環裏,火把會因為重力的緣故,自然傾斜,火把卡在圓環上,不會掉下來。
這樣的圓環,在防雨板下,前後左右共四個。
李孟羲之前想的火把架的構造是,像是豬八戒的九齒釘耙的形狀,火把就像釘齒一樣豎插在t形的木杆上,然後,上邊再像防雨棚一樣,搭一個高高的棚頂。
李孟羲在木工這一行,是純粹的外行,因此李孟羲隻能想到最簡單的火把架結構,這種像九齒釘耙一樣的木架結構,火把的火焰會非常高,再往上邊安防雨木板,木板更確是會高的離譜,李孟羲想的結構會很蠢。
幸好,李孟羲有自知之明,也幸好,軍中激賞之策,已儼然深入人心。
李孟羲跟魯犁交代,誰能做出更好的火把架,還照老規矩,還賞糧。
好的環境已經培養出來了,李孟羲不用再刻意去引導木匠該如何思考著去想辦法改進火把架,還包括板車什麽的任何改進,都不用李孟羲親自引導了。
木匠營的主觀能動性早已調動了起來,一說有賞,不用多交代,木匠們憑借著精湛的木工技藝,和長久幹木工活積累下來的經驗,開始以遠超李孟羲的專業眼光,去思考火把架該怎麽做的好。
李孟羲想到的結構蠢得不行,木匠們略一思考,就把李孟羲的方案給丟掉了。
然後,有木匠想出了簡易的安插火把的環形底座,還有的木匠,想出了改變布局,即,火把不豎著插,而是斜著插,這樣,火把不僅更穩當,而且火把的高度更低,安裝防雨板更簡單一點。
因為火把不同於電燈,要是給電燈安個防雨板,木板放在電燈上四五公分就形,火把照明用的是火焰,火焰外焰溫度很高,接觸木板過近,會把木板點燃的。
所以,火把架的防雨板,高度要高出火把一大截。
當魯犁把火把架拖過來,接過木匠們的火把,四個火把插在前後左右四個插環上,然後把架子豎起來之後,近兩丈長的木杆上,四個火把被舉的高高的,亮眼的光瞬間在地上照出了一大片光亮。
四個火把加一起是如此的明亮,又因為被高高舉起,光線傳播的路徑更開闊,一瞬間,木工營地所有光亮都被火把架給奪去了。
好奇的木匠們放下手中的活,都圍過來,抬著頭,對火把架指指點點,不一會兒四周就圍滿了人。
李孟羲仰頭去看,圍著火把架轉了一圈,他看到火把架高處,插在底座上的火把斜著指向外麵,不管從哪個方向看,最少能看到一個火把,這麽一看,這火把架還真的像前世十字路口的的路燈了,十字路口的的路燈也是每個方向都有。
這樣的一個火把架,每個方向都有火把,用來作為夜間標識,太合適了。
在火把上方,是一塊小傘那麽大的薄木板,牢牢地擋在火把上麵。
“魯犁,把架子稍斜一下。”李孟羲說著。
“往……往哪斜?”雙手扶著架子的魯犁疑惑的問。
“往哪斜都行。”李孟羲迴到。
看魯犁抱著木杆,小心翼翼的往一邊斜了一下,李孟羲就看到其中一根火把歪了一下,眼看就要掉了。
而且,稍微一歪,一側的火把就暴露在外麵了。
現在做的這個兩丈高的長火把架,跟之前做的那些一人高的矮火把架的用處是不同的。
矮的火把架,紮營的時候,插在營地一圈,每隔十來步釘一個,然後架子插上火把,矮木頭架的作用類似於路燈,把營地圍了一圈,能防備敵人偷襲的同時,也能安定營裏民夫們的士氣。
而高的火把架不同,高的火把架,是代替各營的營旗用的,營旗白天能看見,而晚上旗子就看不見了。
所以李孟羲想到,用火光的信號,來代替旗子,在晚上依然可以起到標識作用。
高的火把架其實等同於軍旗,因為等同於軍旗,所以需要有機動性的要求,要求人可以拿的動才行。
扛旗的旗兵在扛著火把架的時候,難免晃蕩,底座要是不緊,火把容易晃蕩著就掉下來了。
而且,扛著火把架走動,架子難免會傾斜,平日沒什麽,下雨的時候,架子一斜,火把就暴露在雨中了。
而看魯犁扶架子吃力的模樣,看樣子一個人是無法輕鬆舉著火把架走動的同時,還保持架子豎直的。
李孟羲本以為,隻要火把架不太沉,就完全可以當做夜晚時的軍旗。
然而李孟羲想錯了,不管火把架怎麽做,頂端有一大坨東西,必然會很沉,必然不便。
李孟羲已經發現至少兩個問題了,一個是火把不牢固,晃兩下火把就要掉了。
二是,有些沉了,不如布製的軍旗那樣輕便。
第二問題,可能不太好解決,李孟羲看到火把架已經夠簡潔了,不好再減輕重量,除非用小燈泡,燈泡比火把輕,除非防雨的用防雨布,防雨布也比薄木板輕。
然而,現在的條件,絕無可能去用燈泡和防雨布的。
第一個問題,火把不穩的問題,應該是能解決的。
在把不足之處指出來之前,應該先把獎賞給出去。
於是李孟羲叫魯犁,“魯犁,這架子做的真好!是哪些人想出的主意,走,跟我拿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