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李孟羲聰慧過人,一點就透,有此英才可教,關羽很是欣慰。
關羽這一【畫地為牢】之策,涉及管理,軍律,應敵等多個方麵,隻其一策,一策之妙,超過了李孟羲鑽研至今,積累至今所有奇思妙想,讓李孟羲諸多引以為傲有些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的策略頓時失色。
果然,關羽熟讀兵書,是個水平不低古典兵法家,不是泛泛之輩。
關羽的知識,關羽教了李孟羲之後,就是李孟羲的知識了。
兵策——【畫地為牢】,已得。
李孟羲問關羽是如何想到此絕妙之法的,關羽答是古兵書記載。
李孟羲突然想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書籍是和知識是人類智慧精華的積累和傳遞,思考很重要,但讀書更重要。一個人空想終日,不如須臾所學,正符合目前李孟羲的狀況。
李孟羲思路天馬行空,一個人能想出上百軍策,這上百軍策加起來,不如關羽從古兵書得來的一策之妙。
一日三省其身,李孟羲有一些自知之明,這是很可貴的品質。當發現學習進入一個誤區之後李孟羲立刻決定改正。
現在沒得條件,日後有了條件,兵書還是得能讀多熟就讀多熟。古人的智慧,並不輸兩千年後的人。
沒談多久一會兒,一轉眼,天完全黑了,若不是魯犁拿著火把不聲不息在一旁站著,這會兒連點光亮都沒有。
李孟羲總是更擅長一些和技術有關的問題,既然談到了在營地四周釘上木樁以為寨牆,晚上木樁上綁上火把照亮很有必要,李孟羲於是就想到火把有關的問題。
一般的木頭不耐燒,現下軍中隻有鬆木耐燒,鬆木枝也確實是被當做火把用的,甚少用來燒柴做飯。
幹鬆木並不多,而巡營軍士的火把,完全可以隨便從篝火裏抽根木頭用就行,燒的差不多了再換一根。
而綁在木樁上的火把,不方便換,而且沒人時時盯著換。
巡營隊火把一時滅了無妨,木樁上的火把有標識邊界,防止炸營,以及若遇敵襲,可使我軍能更快反應過來的作用。
維持木樁上的火把優先級應該最高,萬一哪個角的火把被吹滅了,又恰好敵軍殺過來了,一個缺口反應不及,就很危險。鬆木火把有鬆脂助燃,防風的能力更強。
想及方方麵麵,李孟羲認為可以新增加一條涉及全軍的軍規,軍規規定如下——
自即日起,所有鬆木料全部供給每日紮營所立木樁之上照明之用,不得挪於他用。
耐燃燒不容易被風吹滅的鬆木料成了戰略物資。
而且李孟羲還想到,若是滂沱大雨,又該怎麽辦,燈籠嗎?應該不行,成本應該高,現在軍中不像有做成批量的燈籠的機會。
可以像路燈的燈罩那樣,在木樁上,卡一個大的擋雨的木板,防止火把被雨澆滅。
擋雨的木板很好做的,並且隨便用木板一搭,完全可以擋住雨水,隻要木板不放那麽高,斜的雨水也是可以擋著的。木匠營又要有新活了,李孟羲想到。
可是一想到就五十多個木匠,木匠們都忙著做板車呢,給木匠們突然塞別的活,木板這麽簡單,也沒辦法賞糧,可能木匠們不太樂意再接除板車之外的活了。
看來,木匠還得繼續招,得有人負責專門做板車,還有另外的人負責做亂七八糟的其他所需,魯犁和那三四個鹹魚木匠的研發組,是無法承擔的了越來越多的雜活的。而且研發工作也很重要,能不打攪研發進度就不打攪。
木匠營現在的木匠,都是挑出來的技藝精湛的出色木匠,水準自然沒的說,各種木匠工具和木處理技藝都熟練無比。
或許可以招一點學徒之類的,或是技術不那麽好的木匠,像是給火把做防雨照這種簡單的活,完全不需要一個熟練木匠去做,有刨子有鋸子,李孟羲說不定就能自己做出來。
越想越覺得,木匠營應該再招點人了。
做板車的木匠,用了激賞之法,效果太好了,那麽做雜活的另一部分木匠,也可以用激賞之法,但獎賞細則不能一樣。
第一,板車是大物件,大工程量。
而給火把做個防雨罩,給斷了槍杆換跟新槍杆這種亂七八糟的雜活,工作量不大,且事情繁雜,沒辦法核定獎賞數值。
最好的方法按像魯犁那幾人一樣,不按件計“工資”了,而是拿基本工資。
可是拿了基本工資,幹多幹少都一樣,就沒辦法起到激賞效果了。
既然無法激賞,那換個角度考慮,避免分配不公,可以做到。
李孟羲思前想後,終於選到了一個完美的方法——輪流製。
比如甲乙丙丁四個人,有活來了,不管什麽活,不管輕重,甲先做,甲做完了,再來活,乙做,然後輪到丙,丁。
因為輪換,碰到的活輕重全靠運氣,很公平。
於是,雖說沒了激賞提高不了生產積極性,但做到了分配公平,卻也避免了降低生產積極性的因素。
還剩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給這些幹雜活的學徒木匠,“工資”該一個月給多少糧合適呢?
以魯犁為標準,魯犁的糧一個月才可憐的十五斤,低到令人發指,做雜活的木匠的糧餉應該低於魯犁,但高於研發組的鹹魚木匠,暫定十四斤。
條件有限,因為普遍賞糧少,再少就過分了,拉不開差距,隻能暫時這樣了。
現在雜活不多,日後若是雜活多,要是幹雜活比做板車的人還累的話,勢必要做出改變,要麽多招人分攤工作量,要麽就提高待遇。
如此精細化的操作,李孟羲認為其實並不怎麽好。
比如分工作,怎麽確保工作一定是一個個輪換下去的呢,萬一負責這件事的人員有私心,把重活交給別人,把輕活交給跟自己關係好的人,這樣一定會積累矛盾。
關羽這一【畫地為牢】之策,涉及管理,軍律,應敵等多個方麵,隻其一策,一策之妙,超過了李孟羲鑽研至今,積累至今所有奇思妙想,讓李孟羲諸多引以為傲有些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的策略頓時失色。
果然,關羽熟讀兵書,是個水平不低古典兵法家,不是泛泛之輩。
關羽的知識,關羽教了李孟羲之後,就是李孟羲的知識了。
兵策——【畫地為牢】,已得。
李孟羲問關羽是如何想到此絕妙之法的,關羽答是古兵書記載。
李孟羲突然想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書籍是和知識是人類智慧精華的積累和傳遞,思考很重要,但讀書更重要。一個人空想終日,不如須臾所學,正符合目前李孟羲的狀況。
李孟羲思路天馬行空,一個人能想出上百軍策,這上百軍策加起來,不如關羽從古兵書得來的一策之妙。
一日三省其身,李孟羲有一些自知之明,這是很可貴的品質。當發現學習進入一個誤區之後李孟羲立刻決定改正。
現在沒得條件,日後有了條件,兵書還是得能讀多熟就讀多熟。古人的智慧,並不輸兩千年後的人。
沒談多久一會兒,一轉眼,天完全黑了,若不是魯犁拿著火把不聲不息在一旁站著,這會兒連點光亮都沒有。
李孟羲總是更擅長一些和技術有關的問題,既然談到了在營地四周釘上木樁以為寨牆,晚上木樁上綁上火把照亮很有必要,李孟羲於是就想到火把有關的問題。
一般的木頭不耐燒,現下軍中隻有鬆木耐燒,鬆木枝也確實是被當做火把用的,甚少用來燒柴做飯。
幹鬆木並不多,而巡營軍士的火把,完全可以隨便從篝火裏抽根木頭用就行,燒的差不多了再換一根。
而綁在木樁上的火把,不方便換,而且沒人時時盯著換。
巡營隊火把一時滅了無妨,木樁上的火把有標識邊界,防止炸營,以及若遇敵襲,可使我軍能更快反應過來的作用。
維持木樁上的火把優先級應該最高,萬一哪個角的火把被吹滅了,又恰好敵軍殺過來了,一個缺口反應不及,就很危險。鬆木火把有鬆脂助燃,防風的能力更強。
想及方方麵麵,李孟羲認為可以新增加一條涉及全軍的軍規,軍規規定如下——
自即日起,所有鬆木料全部供給每日紮營所立木樁之上照明之用,不得挪於他用。
耐燃燒不容易被風吹滅的鬆木料成了戰略物資。
而且李孟羲還想到,若是滂沱大雨,又該怎麽辦,燈籠嗎?應該不行,成本應該高,現在軍中不像有做成批量的燈籠的機會。
可以像路燈的燈罩那樣,在木樁上,卡一個大的擋雨的木板,防止火把被雨澆滅。
擋雨的木板很好做的,並且隨便用木板一搭,完全可以擋住雨水,隻要木板不放那麽高,斜的雨水也是可以擋著的。木匠營又要有新活了,李孟羲想到。
可是一想到就五十多個木匠,木匠們都忙著做板車呢,給木匠們突然塞別的活,木板這麽簡單,也沒辦法賞糧,可能木匠們不太樂意再接除板車之外的活了。
看來,木匠還得繼續招,得有人負責專門做板車,還有另外的人負責做亂七八糟的其他所需,魯犁和那三四個鹹魚木匠的研發組,是無法承擔的了越來越多的雜活的。而且研發工作也很重要,能不打攪研發進度就不打攪。
木匠營現在的木匠,都是挑出來的技藝精湛的出色木匠,水準自然沒的說,各種木匠工具和木處理技藝都熟練無比。
或許可以招一點學徒之類的,或是技術不那麽好的木匠,像是給火把做防雨照這種簡單的活,完全不需要一個熟練木匠去做,有刨子有鋸子,李孟羲說不定就能自己做出來。
越想越覺得,木匠營應該再招點人了。
做板車的木匠,用了激賞之法,效果太好了,那麽做雜活的另一部分木匠,也可以用激賞之法,但獎賞細則不能一樣。
第一,板車是大物件,大工程量。
而給火把做個防雨罩,給斷了槍杆換跟新槍杆這種亂七八糟的雜活,工作量不大,且事情繁雜,沒辦法核定獎賞數值。
最好的方法按像魯犁那幾人一樣,不按件計“工資”了,而是拿基本工資。
可是拿了基本工資,幹多幹少都一樣,就沒辦法起到激賞效果了。
既然無法激賞,那換個角度考慮,避免分配不公,可以做到。
李孟羲思前想後,終於選到了一個完美的方法——輪流製。
比如甲乙丙丁四個人,有活來了,不管什麽活,不管輕重,甲先做,甲做完了,再來活,乙做,然後輪到丙,丁。
因為輪換,碰到的活輕重全靠運氣,很公平。
於是,雖說沒了激賞提高不了生產積極性,但做到了分配公平,卻也避免了降低生產積極性的因素。
還剩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給這些幹雜活的學徒木匠,“工資”該一個月給多少糧合適呢?
以魯犁為標準,魯犁的糧一個月才可憐的十五斤,低到令人發指,做雜活的木匠的糧餉應該低於魯犁,但高於研發組的鹹魚木匠,暫定十四斤。
條件有限,因為普遍賞糧少,再少就過分了,拉不開差距,隻能暫時這樣了。
現在雜活不多,日後若是雜活多,要是幹雜活比做板車的人還累的話,勢必要做出改變,要麽多招人分攤工作量,要麽就提高待遇。
如此精細化的操作,李孟羲認為其實並不怎麽好。
比如分工作,怎麽確保工作一定是一個個輪換下去的呢,萬一負責這件事的人員有私心,把重活交給別人,把輕活交給跟自己關係好的人,這樣一定會積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