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是一個四間的草房,村裏後山上有石頭,黃色的,是沉積岩,但要和土坯比起來,那算是極好的建房材料。河道裏還有青色的鵝卵石,所以村裏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用鵝卵石打地基,黃石頭砌牆、房子住上個幾十年還是沒啥問題的。
院子西側,是羊棚,前幾年還有幾隻山羊來的。後來鬧災,羊就變成了羊肉。之前偶爾還能喝上羊奶,現在就剩下幾個羊糞蛋了。說到奶的問題,李劍垚出生的時候難產,差點要了她老母親的命,出生後母親在醫院住了大半年,卻沒有奶水。於是奶奶帶著繈褓中的李劍垚迴到村裏,挨家找奶喝。可以這麽說,村裏當時所有哺乳期的咪咪都曾被李劍垚掌握過。
羊棚南側是豬圈,當然,裏麵也沒有豬,饑餓讓人的生存都成問題,何況豬了。等再過個2到3年就緩過來了,家家戶戶也慢慢養起了豬、鵝、狗啥的。
再南側,貼著院牆的是廁所,嗯,旱廁,就是一個土坑,裏麵放一口大缸,上麵用木板或石板一拚,中間留出一個能飛翔的縫隙。飛翔的時候要對準那個縫隙,不然容易濺落到石板上。小孩子是不允許去廁所的,當初是有小孩子掉落在旱廁中的經曆,所以村裏都一致的認定,小孩子是沒有權力去廁所的。他們的大小便都是後院的菜園子,或者豬圈、或者院子裏一個什麽地方,然後大人用鐵鍬鏟走堆肥。
這個大和小的臨界點不是年齡,而是這個貨自己單獨跑出去能找到家,或者帶他去廁所,看這貨是專注對準縫隙飛翔還是對縫隙充滿好奇以試圖打開這個封印為準。
像李家,除了最小的見顏,其他所有的孩子都是有資格單獨上廁所的,這點在當時的環境下來說,是值得肯定和驕傲的。
李劍垚家西側是大伯家,房子大小和院子格局差不多,東側是爺爺奶奶的院子,也是四間草房,最東側是三叔家,他家的豬圈和廁所在東側。而爺爺奶奶家的廁所在後院。幾個院子之間是沒有院牆隔離的。也就是說,從大伯家到三叔家,其中途經李劍垚家和爺爺奶奶家都是可以跑起來的,如果你有馬的話,騎馬跑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一間房4米,四間房就是16米,加上山牆兩側各留2米。四家整整80米的寬度,是一個超大的院子。甭說10來個孩子跑鬧,就是再來10個8個的一起也不會感覺到擁擠。
之所以李家有這麽一大片地方,用我爺爺的話講就是他老人家高風亮節,用我奶奶的話講就是腦子有包。本來李家大院是在村裏的cbd的,老太爺留下的麵東八間大瓦房,北側12間平房以及南側3畝多的私家花園(就是菜地)。置換了這塊土地,外加後山山腳下一個約5畝的坡地。
原來的院子用作了村部,也就是大隊部,外加大隊倉庫、以及衛生所。私家花園變成了地下戰略儲備倉庫和地上優種培育基地。
之所以讓出老宅,一個原因是地點確實非常合適,占地麵積也夠大,另外一點就是爺爺是大隊書記,該發揚風格的時候是不能縮在後麵的。
大隊一共四個小隊,分別是隊部以及李家所在的西隊、隊部東側的東隊、隊部北側的北隊以及北隊北側的北溝隊。除了東隊依河麵積較大,有大約100戶外,其他三隊均是50戶左右,所以東隊以正對著隊部的主幹道為界,分東一組和東二組。全大隊共有約250戶,2000多口人。在全公社來說也算是人口相對較多的大隊了。
大隊耕地不到2000畝,其中一等田約1000畝,最高畝產玉米800斤或小麥250斤左右。二等田700畝,畝產最好玉米600斤或小麥200斤左右。其餘坡地和開荒地麵積共計不到300畝,平均畝產玉米500斤或小麥150斤左右。遇到無災害的年景,全村老小勉強糊口,但凡遇到點旱災、洪澇、蟲災、冰雹啥的,減產都是最好的結果,有時候甚至顆粒無收。
全村2000多張嘴就靠著這些田活過了一年又一年。前幾年大食堂,所有糧食上交。後來食堂黃了,改為交公糧,公糧要交3成,實際交大概3成半到4成。還要留種糧、儲備糧大概有一成多一點。全村糧食總產量最高也就不到70萬斤,最後剩下的也就是一半。平均下來每口人每天糧食也就4兩多不到半斤。
大躍進的那幾年還虛報產量,什麽母豬賽大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爺爺那時候沒敢報高產量,怕真餓死人。本來就不夠吃,報的高,交的就多,交的多了,村裏老少就沒吃的了。於是成為了全公社最不積極分子,受到了無情的批評差點被擼了書記的官。
後來爺爺就領著村民們開荒,東山坡、西山坡、小南山、小北山、小黑溝各種溝溝坎坎的山坡上硬生生增加了近300畝的耕地麵積,哪怕畝產100斤,也是糧食,總算沒在災年餓死人。
葫蘆村其實整個地形看上去就像個上肚狹長而下肚巨大的葫蘆,耕地集中在葫蘆上肚這一片,居住區集中在葫蘆腰上,而葫蘆下肚就是連綿的山林。葫蘆嘴的位置又顯得狹小險要。
村子南側左右山勢平緩,最高也就200米左右。村西側、北側、東北側的山勢就相對陡峭的多,最緩的坡也超過了45度,而且山連山、峰連峰,山高、穀深,山間樹木密布,前後、左右縱深均超過10公裏,最外側的村子就已經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了。
但山裏物產還算可以,素的有榛蘑、鬆蘑、榛子、山杏、山棗等,動物就比較多了,老虎(信我,燕山山脈東部60年代還是有老虎的)、熊瞎子、野豬、花豹、狼、麅子、獾、狐狸、野兔、黃羊、鹿、貂、猞猁、豹貓等等,會飛的還有大雁、野鴨、野雞,還有哈什螞子(林蛙)等。
山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山貨是村子非常重要的食物補充,不然光靠那點糧食,恐怕村裏的人口不足現在的一半。
村子就位於這些山的南側最大的穀地上。房屋多依山而建,最大程度的把適合耕作的土地留了出來。
葫蘆村,也就是現在的葫蘆生產大隊,不像有的村落那樣都是一個姓氏,村裏人口組成還算比較雜的,有闖關東的六個姓氏,分別是李姓,三支分別來自登州府、萊州府、濟南府。朱姓,主要來自濟寧府。劉姓,來自魯西巨野和清縣。張姓,來自萊州府。楊姓,來自武定府、趙姓來自青州府和永平府。
李劍垚所在的李家就是從登州府闖關東過來的。
還有其他徐姓、胡姓、陳姓何姓、李姓、劉姓、張姓等,這些人家有的在本地生活了上百年,有的也隻有二三十年。
村裏是沒有祠堂的,那東西在南方重鄉重土的地方可能比較多,家族繁衍數百年,人口眾多,家族凝聚力是發展的基石和保障。
院子西側,是羊棚,前幾年還有幾隻山羊來的。後來鬧災,羊就變成了羊肉。之前偶爾還能喝上羊奶,現在就剩下幾個羊糞蛋了。說到奶的問題,李劍垚出生的時候難產,差點要了她老母親的命,出生後母親在醫院住了大半年,卻沒有奶水。於是奶奶帶著繈褓中的李劍垚迴到村裏,挨家找奶喝。可以這麽說,村裏當時所有哺乳期的咪咪都曾被李劍垚掌握過。
羊棚南側是豬圈,當然,裏麵也沒有豬,饑餓讓人的生存都成問題,何況豬了。等再過個2到3年就緩過來了,家家戶戶也慢慢養起了豬、鵝、狗啥的。
再南側,貼著院牆的是廁所,嗯,旱廁,就是一個土坑,裏麵放一口大缸,上麵用木板或石板一拚,中間留出一個能飛翔的縫隙。飛翔的時候要對準那個縫隙,不然容易濺落到石板上。小孩子是不允許去廁所的,當初是有小孩子掉落在旱廁中的經曆,所以村裏都一致的認定,小孩子是沒有權力去廁所的。他們的大小便都是後院的菜園子,或者豬圈、或者院子裏一個什麽地方,然後大人用鐵鍬鏟走堆肥。
這個大和小的臨界點不是年齡,而是這個貨自己單獨跑出去能找到家,或者帶他去廁所,看這貨是專注對準縫隙飛翔還是對縫隙充滿好奇以試圖打開這個封印為準。
像李家,除了最小的見顏,其他所有的孩子都是有資格單獨上廁所的,這點在當時的環境下來說,是值得肯定和驕傲的。
李劍垚家西側是大伯家,房子大小和院子格局差不多,東側是爺爺奶奶的院子,也是四間草房,最東側是三叔家,他家的豬圈和廁所在東側。而爺爺奶奶家的廁所在後院。幾個院子之間是沒有院牆隔離的。也就是說,從大伯家到三叔家,其中途經李劍垚家和爺爺奶奶家都是可以跑起來的,如果你有馬的話,騎馬跑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一間房4米,四間房就是16米,加上山牆兩側各留2米。四家整整80米的寬度,是一個超大的院子。甭說10來個孩子跑鬧,就是再來10個8個的一起也不會感覺到擁擠。
之所以李家有這麽一大片地方,用我爺爺的話講就是他老人家高風亮節,用我奶奶的話講就是腦子有包。本來李家大院是在村裏的cbd的,老太爺留下的麵東八間大瓦房,北側12間平房以及南側3畝多的私家花園(就是菜地)。置換了這塊土地,外加後山山腳下一個約5畝的坡地。
原來的院子用作了村部,也就是大隊部,外加大隊倉庫、以及衛生所。私家花園變成了地下戰略儲備倉庫和地上優種培育基地。
之所以讓出老宅,一個原因是地點確實非常合適,占地麵積也夠大,另外一點就是爺爺是大隊書記,該發揚風格的時候是不能縮在後麵的。
大隊一共四個小隊,分別是隊部以及李家所在的西隊、隊部東側的東隊、隊部北側的北隊以及北隊北側的北溝隊。除了東隊依河麵積較大,有大約100戶外,其他三隊均是50戶左右,所以東隊以正對著隊部的主幹道為界,分東一組和東二組。全大隊共有約250戶,2000多口人。在全公社來說也算是人口相對較多的大隊了。
大隊耕地不到2000畝,其中一等田約1000畝,最高畝產玉米800斤或小麥250斤左右。二等田700畝,畝產最好玉米600斤或小麥200斤左右。其餘坡地和開荒地麵積共計不到300畝,平均畝產玉米500斤或小麥150斤左右。遇到無災害的年景,全村老小勉強糊口,但凡遇到點旱災、洪澇、蟲災、冰雹啥的,減產都是最好的結果,有時候甚至顆粒無收。
全村2000多張嘴就靠著這些田活過了一年又一年。前幾年大食堂,所有糧食上交。後來食堂黃了,改為交公糧,公糧要交3成,實際交大概3成半到4成。還要留種糧、儲備糧大概有一成多一點。全村糧食總產量最高也就不到70萬斤,最後剩下的也就是一半。平均下來每口人每天糧食也就4兩多不到半斤。
大躍進的那幾年還虛報產量,什麽母豬賽大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爺爺那時候沒敢報高產量,怕真餓死人。本來就不夠吃,報的高,交的就多,交的多了,村裏老少就沒吃的了。於是成為了全公社最不積極分子,受到了無情的批評差點被擼了書記的官。
後來爺爺就領著村民們開荒,東山坡、西山坡、小南山、小北山、小黑溝各種溝溝坎坎的山坡上硬生生增加了近300畝的耕地麵積,哪怕畝產100斤,也是糧食,總算沒在災年餓死人。
葫蘆村其實整個地形看上去就像個上肚狹長而下肚巨大的葫蘆,耕地集中在葫蘆上肚這一片,居住區集中在葫蘆腰上,而葫蘆下肚就是連綿的山林。葫蘆嘴的位置又顯得狹小險要。
村子南側左右山勢平緩,最高也就200米左右。村西側、北側、東北側的山勢就相對陡峭的多,最緩的坡也超過了45度,而且山連山、峰連峰,山高、穀深,山間樹木密布,前後、左右縱深均超過10公裏,最外側的村子就已經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了。
但山裏物產還算可以,素的有榛蘑、鬆蘑、榛子、山杏、山棗等,動物就比較多了,老虎(信我,燕山山脈東部60年代還是有老虎的)、熊瞎子、野豬、花豹、狼、麅子、獾、狐狸、野兔、黃羊、鹿、貂、猞猁、豹貓等等,會飛的還有大雁、野鴨、野雞,還有哈什螞子(林蛙)等。
山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山貨是村子非常重要的食物補充,不然光靠那點糧食,恐怕村裏的人口不足現在的一半。
村子就位於這些山的南側最大的穀地上。房屋多依山而建,最大程度的把適合耕作的土地留了出來。
葫蘆村,也就是現在的葫蘆生產大隊,不像有的村落那樣都是一個姓氏,村裏人口組成還算比較雜的,有闖關東的六個姓氏,分別是李姓,三支分別來自登州府、萊州府、濟南府。朱姓,主要來自濟寧府。劉姓,來自魯西巨野和清縣。張姓,來自萊州府。楊姓,來自武定府、趙姓來自青州府和永平府。
李劍垚所在的李家就是從登州府闖關東過來的。
還有其他徐姓、胡姓、陳姓何姓、李姓、劉姓、張姓等,這些人家有的在本地生活了上百年,有的也隻有二三十年。
村裏是沒有祠堂的,那東西在南方重鄉重土的地方可能比較多,家族繁衍數百年,人口眾多,家族凝聚力是發展的基石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