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風波亭內風雲動
重生北宋之我師兄嶽飛 作者:海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張俊、萬俟卨三人,為了自己的高官厚祿,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舍了自己的良心,在堂上逼問嶽飛,詐取口供。
而這楊沂中身為武將,平日裏沒少羨慕嶽飛能在外廝殺,自己卻隻能在朝內為將,現在捧著這張銀弓,聽著趙構讓自己密裁嶽飛的命令,自然也難免又感同身受之感,甚至看著那弓楊沂中甚至在想,有朝一日自己會不會也死在這張弓下。
但同時楊沂中自小受到的教育,那天波楊府的忠義之名,讓他心中對趙構的詔書生不起半分反抗之意,當下也隻能是捧著這張銀弓,在那裏愣愣出神,畢竟趙構是要他密裁嶽飛,他總不能現在這大白天的就擺開隊伍去大理寺,所以楊沂中就隻能坐在那裏,靜靜的等待夜幕降臨。
隻是隨著紅日西斜,這夜色還沒籠罩大地,楊沂中卻發現天空中飄下點點雪花來,緊接著一陣大風拂麵而來,天上立時飄落鵝毛大雪,楊沂中見此當下將銀弓放在案上,隨即起身來到窗邊向外看去。
“這雪來的好生突然啊,這對百姓來說,是瑞雪兆豐年,可我怎麽看來這似是蒼天不公,哀降大雪啊!”
就這樣楊沂中倒背這雙手立在窗前,看著片片雪花飄落,直到這大雪將偌大的臨安城罩的一片雪白,待到那明月高懸之時,楊沂中方才轉身迴桌案上,拎起那張銀弓,披上一件大紅戰袍,走出自己的房間,點了一隊金槍班軍士,往大理寺而去。
如今大理寺無主,而他楊沂中又是禦前統領,待亮明身份後,大理寺的衙役當下將院門大開,將這一隊人馬迎入大理寺內,來到大理寺獄前。前次楊沂中來時有周三畏引路,這次楊沂中自然是輕車熟路,沒等人在前引路就已然來到這前後牢房中的那座小院之中。
這一隊人馬披甲持槍進了監獄,身為獄丞的周三畏自然是早早迎了出來,“可嚇死下官了,還以為是來了砸牢反獄的逆賊,不曾想竟然是楊將軍啊,卻不知楊將軍來此有何公幹啊?”
楊沂中看著疾奔而來的周三畏,微微點點頭,“奉陛下旨意,來見那嶽飛嶽鵬舉,煩請你將嶽飛提出監牢吧!”
“遵旨”,周三畏答應一聲,便獨自轉身去後麵的牢中提嶽飛出監。
而楊沂中左右一望,當下擺手招唿道:“爾等四下防備!來兩個人隨我去那亭中避雪,暫待嶽飛!”
楊沂中說著邁步向院中的小亭走去,來到亭前楊沂中抬頭向上看去,卻見亭上有豎匾一塊,上書風波亭三字,楊沂中一時間不由得長歎一聲,“唉,風波亭,風波亭,你今日卻要見我大宋江山起風波了,隻是不知風波過後是萬丈深淵,還是晴空萬裏啊!”
而楊沂中話音落下,身背後卻忽然傳來嶽飛的聲音,“哦?楊兄如此說來,可是嶽某的大限到了?”
隨著身背後傳來嶽飛的聲音,楊沂中急忙迴頭看去,同時垂手扶上腰間的佩劍。可待看清嶽飛的形貌後,楊沂中這扶向劍柄的手又緩緩垂了下來,隻見嶽飛因為有周三畏的關照,頭上的黑發梳的整整齊齊,挽著一個發髻,身上一件白色長袍輕垂到底,因為腰背上的傷勢,所以嶽飛也並沒有紮腰帶。
可楊沂中的目中卻滿是疑惑之色,“嶽帥,您這大獄坐的,怎麽和外麵那些人不太樣啊?”
嶽飛聞言微微一笑,迴頭看看跟來的周三畏,又看看麵前的楊沂中,“這還要多謝獄丞大人關照啊,讓飛每日能有一盆淨水洗臉,有一件白袍見人,不然我現在怕是比外麵那些囚徒強不了多少!”
楊沂中一聽這話,急忙抱拳拱手,衝著周三畏一禮,“卻要多謝周大人了,為我大宋將軍留得最後的體麵!”
周三畏見此急忙側身避過這一禮,而嶽飛此時卻已然不再在意這些,而是背手立在那裏,抬頭看著亭上的匾額,“風波亭,來的那日就看見此亭了,沒想到,今日這裏竟然就是嶽某我歸天之處!楊大人,你剛才說最後的體麵?可是陛下已經下詔了?”
楊沂中微微點點頭,隨即側身抬手一引,“陛下親旨,命我以此弓送嶽帥歸天!”
“想到了,隻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麽快,楊將軍,不知陛下的聖旨可容飛一觀?”
“自然,你我亭內敘話!”
楊沂中說完邁步上台階,與嶽飛走入風波亭內,避過這天空中飄下的鵝毛大雪,隨即楊沂中從懷中取出趙構詔書遞予嶽飛。嶽飛接過聖旨在手,托在手中仔細觀看,隻見上麵給自己定的果然是謀逆之罪。
看著那聖旨的一字一句,嶽飛不由得長歎一聲,隨即將聖旨並在一處,往楊沂中懷中一推,“罷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卻是辛苦楊將軍了,不過在臨死前,飛卻還有個問題,想問問楊將軍。”
“嶽帥請將,沂中知無不言!”
“楊將軍,你說飛一心北伐,數戰兀術,午夜夢迴,總想的是直搗黃龍,你說我這些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一聽嶽飛這問題,楊沂中不由得緊張的一攥肋下佩劍,看著麵前滿目惆悵的嶽飛,遲疑半晌才緩緩說道:“該是為大宋江山,為天下黎民百姓,為雪靖康之恥,為報二聖之仇,為,為當今陛下盡忠!”
這前四條楊沂中說的是慷慨激昂,而說到最後一條為趙構盡忠時,他楊沂中也難免底氣不足,畢竟精忠大帥如今都難逃冤死之局,世人又何必要為趙構盡忠,忠到最後來這風波亭團圓嗎?
而嶽飛自然也聽出楊沂中口中的遲疑之意,當下發出一聲長歎,隨即轉身一擔衣衫下擺,雙膝跪倒在地,抬頭望著半空中飄落的雪花,嶽飛歎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啊!”
言罷,嶽飛將雙眼一閉,跪在那裏靜待楊沂中動手,楊沂中見此當下側身退去一旁,揮手示意身後的兩名軍士捧著銀弓上前。
而這楊沂中身為武將,平日裏沒少羨慕嶽飛能在外廝殺,自己卻隻能在朝內為將,現在捧著這張銀弓,聽著趙構讓自己密裁嶽飛的命令,自然也難免又感同身受之感,甚至看著那弓楊沂中甚至在想,有朝一日自己會不會也死在這張弓下。
但同時楊沂中自小受到的教育,那天波楊府的忠義之名,讓他心中對趙構的詔書生不起半分反抗之意,當下也隻能是捧著這張銀弓,在那裏愣愣出神,畢竟趙構是要他密裁嶽飛,他總不能現在這大白天的就擺開隊伍去大理寺,所以楊沂中就隻能坐在那裏,靜靜的等待夜幕降臨。
隻是隨著紅日西斜,這夜色還沒籠罩大地,楊沂中卻發現天空中飄下點點雪花來,緊接著一陣大風拂麵而來,天上立時飄落鵝毛大雪,楊沂中見此當下將銀弓放在案上,隨即起身來到窗邊向外看去。
“這雪來的好生突然啊,這對百姓來說,是瑞雪兆豐年,可我怎麽看來這似是蒼天不公,哀降大雪啊!”
就這樣楊沂中倒背這雙手立在窗前,看著片片雪花飄落,直到這大雪將偌大的臨安城罩的一片雪白,待到那明月高懸之時,楊沂中方才轉身迴桌案上,拎起那張銀弓,披上一件大紅戰袍,走出自己的房間,點了一隊金槍班軍士,往大理寺而去。
如今大理寺無主,而他楊沂中又是禦前統領,待亮明身份後,大理寺的衙役當下將院門大開,將這一隊人馬迎入大理寺內,來到大理寺獄前。前次楊沂中來時有周三畏引路,這次楊沂中自然是輕車熟路,沒等人在前引路就已然來到這前後牢房中的那座小院之中。
這一隊人馬披甲持槍進了監獄,身為獄丞的周三畏自然是早早迎了出來,“可嚇死下官了,還以為是來了砸牢反獄的逆賊,不曾想竟然是楊將軍啊,卻不知楊將軍來此有何公幹啊?”
楊沂中看著疾奔而來的周三畏,微微點點頭,“奉陛下旨意,來見那嶽飛嶽鵬舉,煩請你將嶽飛提出監牢吧!”
“遵旨”,周三畏答應一聲,便獨自轉身去後麵的牢中提嶽飛出監。
而楊沂中左右一望,當下擺手招唿道:“爾等四下防備!來兩個人隨我去那亭中避雪,暫待嶽飛!”
楊沂中說著邁步向院中的小亭走去,來到亭前楊沂中抬頭向上看去,卻見亭上有豎匾一塊,上書風波亭三字,楊沂中一時間不由得長歎一聲,“唉,風波亭,風波亭,你今日卻要見我大宋江山起風波了,隻是不知風波過後是萬丈深淵,還是晴空萬裏啊!”
而楊沂中話音落下,身背後卻忽然傳來嶽飛的聲音,“哦?楊兄如此說來,可是嶽某的大限到了?”
隨著身背後傳來嶽飛的聲音,楊沂中急忙迴頭看去,同時垂手扶上腰間的佩劍。可待看清嶽飛的形貌後,楊沂中這扶向劍柄的手又緩緩垂了下來,隻見嶽飛因為有周三畏的關照,頭上的黑發梳的整整齊齊,挽著一個發髻,身上一件白色長袍輕垂到底,因為腰背上的傷勢,所以嶽飛也並沒有紮腰帶。
可楊沂中的目中卻滿是疑惑之色,“嶽帥,您這大獄坐的,怎麽和外麵那些人不太樣啊?”
嶽飛聞言微微一笑,迴頭看看跟來的周三畏,又看看麵前的楊沂中,“這還要多謝獄丞大人關照啊,讓飛每日能有一盆淨水洗臉,有一件白袍見人,不然我現在怕是比外麵那些囚徒強不了多少!”
楊沂中一聽這話,急忙抱拳拱手,衝著周三畏一禮,“卻要多謝周大人了,為我大宋將軍留得最後的體麵!”
周三畏見此急忙側身避過這一禮,而嶽飛此時卻已然不再在意這些,而是背手立在那裏,抬頭看著亭上的匾額,“風波亭,來的那日就看見此亭了,沒想到,今日這裏竟然就是嶽某我歸天之處!楊大人,你剛才說最後的體麵?可是陛下已經下詔了?”
楊沂中微微點點頭,隨即側身抬手一引,“陛下親旨,命我以此弓送嶽帥歸天!”
“想到了,隻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麽快,楊將軍,不知陛下的聖旨可容飛一觀?”
“自然,你我亭內敘話!”
楊沂中說完邁步上台階,與嶽飛走入風波亭內,避過這天空中飄下的鵝毛大雪,隨即楊沂中從懷中取出趙構詔書遞予嶽飛。嶽飛接過聖旨在手,托在手中仔細觀看,隻見上麵給自己定的果然是謀逆之罪。
看著那聖旨的一字一句,嶽飛不由得長歎一聲,隨即將聖旨並在一處,往楊沂中懷中一推,“罷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卻是辛苦楊將軍了,不過在臨死前,飛卻還有個問題,想問問楊將軍。”
“嶽帥請將,沂中知無不言!”
“楊將軍,你說飛一心北伐,數戰兀術,午夜夢迴,總想的是直搗黃龍,你說我這些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一聽嶽飛這問題,楊沂中不由得緊張的一攥肋下佩劍,看著麵前滿目惆悵的嶽飛,遲疑半晌才緩緩說道:“該是為大宋江山,為天下黎民百姓,為雪靖康之恥,為報二聖之仇,為,為當今陛下盡忠!”
這前四條楊沂中說的是慷慨激昂,而說到最後一條為趙構盡忠時,他楊沂中也難免底氣不足,畢竟精忠大帥如今都難逃冤死之局,世人又何必要為趙構盡忠,忠到最後來這風波亭團圓嗎?
而嶽飛自然也聽出楊沂中口中的遲疑之意,當下發出一聲長歎,隨即轉身一擔衣衫下擺,雙膝跪倒在地,抬頭望著半空中飄落的雪花,嶽飛歎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啊!”
言罷,嶽飛將雙眼一閉,跪在那裏靜待楊沂中動手,楊沂中見此當下側身退去一旁,揮手示意身後的兩名軍士捧著銀弓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