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起,國家就實行了“五一”、“十一”、“春節”黃金周放假七天的政策,這是國家為了拉大內需,擴大國民消費的策略,“黃金周經濟”也是這樣興起了,但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這個假期的意義肯定就沒社會上參加工作了的人大了。
國慶假期七天,宿舍裏的三人都沒有選擇迴家,畢竟剛離開家一個月不到,這些剛踏進大學校園的新生還不知道想家的滋味,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陌生的校園,新結識的同學,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需要時間去慢慢品嚐,而這個悠長的假期正好滿足他們。
大學生活開始已經有了快一個月,永進覺得自己還算是適應的,與宿舍裏的兩位舍友還算好,而那個一直空著的床位是否還會有個新的舍友來還是個未知數。在平時,上課、吃飯等三個人經常都是一起去,但他已經覺得達春的個性和自己有著明顯的差別,達春是那種“酷”的性格,他們不可能成為交往得很深的朋友,隻是大家現在剛入學,交際圈子都很窄,從而多了時間在一起而已,在他內心,他覺得鄭明似乎才是和他真正能夠長久相處的好朋友,雖然鄭明是來自農村,他從小在城市長大,但他覺得兩人並沒有什麽地域的隔閡,兩人的個性都有點接近,屬於內向的個性,不喜歡去參加一些人多熱鬧的場合。
然而七天的假期才過了三天,永進就覺得悶了,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或者到市區中去逛街,似乎就沒有什麽好做了,他常常在學校那幢漂亮的圖書館外張望,但他們新生的圖書證還沒辦下來,隻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從容地走進去,又瀟灑地抱著一堆書出來。
這天晚飯後,達春提議大家去網吧上網,這個決定得到了三個人的同意。於是三人便來到校外一間叫“極速”的網吧坐了下來。
這應該是永進第二次踏進網吧,雖然從高中起,他家鄉那個小城一夜之間開了不少網吧,但他對這些並不感興趣,並且那時候的網吧在許多人眼中和遊戲機室並沒有兩樣,父母也是絕不允許他踏進這些地方的,何況那時的學習也緊張,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網吧,除了班上一些狂熱分子之外,因為那時班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到網吧去玩遊戲的群體了,這些人一在一起聊的全是永進完全聽不懂的遊戲術語。
高等院校學生作為我國最早與國際互聯網接軌的群體之一,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中期,一些著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的學生就已經率先接觸互聯網了,然而當年遙不可及的網絡經過幾年的超高速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上網就如到市場去買菜那樣簡單,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掛著“網吧”字樣的店鋪。就大學生群體來說,當年隻是部分精英學生才有機會接觸到神秘的互聯網,到了今天你隻要口袋裏有兩三元錢就能走進任何一間網吧裏坐上一個小時。互聯網大眾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內容的通俗化,當初上網的學生幾乎全是計算機狂熱分子,他們架設bbs,熱烈地討論著許多技術問題,抨擊社會現象,針貶時弊,然而隨著我國互聯網事業的高速發展,網絡開始了大眾化和娛樂化,電子郵件、聊天室的盛行開始,qq聊天、網絡遊戲等等風暴席卷大江南北,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裏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東西。就像永進來到的這間網吧一樣,由於網吧就在校門口,因此來上網的都是珠大裏的學生,裏麵的上網者很明顯就分成了兩大陣型,其中一個是玩電腦遊戲,這部分幾乎全是男生,而另一個主要是開著qq在聊天又或者聽歌,看電影之類的,這部分是以女生為主。
永進第一次進網吧隻是出於好奇,看看同學怎樣上網和怎樣玩遊戲,並沒有進行實際的操作,電腦也隻是在高中的電腦課上接觸過學校那些破舊的386電腦,所以說他是個上網盲也不點不為過,顯然達春是個上網的老手,一開機就馬上登陸qq,打開音樂,一邊瀏覽著網頁,一邊熟練地打字與人聊天。
永進就知道按電腦桌麵上那個藍色“e”字標誌的東西就可以上網了,打開以後,他就胡亂地點了一通,也不知道看什麽。這時達春探過頭來,問永進有沒有qq號碼,要加他為好友。永進隻好坦白地說自己未玩過,根本不懂。達春笑著說:“不是吧,都上大學了,連qq也未玩過?!”在達春的印象中,自己高中時一起玩的同學圈子中沒有誰不去網吧玩的,不過這也難怪,達春來自珠三角地區,自然要比永進家鄉那個小城要前衛和開放得多。
於是,達春隻好手把手幫永進申請了個qq號碼,並教會了他怎麽使用。這時鄭明也圍了過來請教上網的許多東西,達春好不得意,因為以前上網的種種都是以前的同學教會的,現在有了機會在新同學麵前炫耀了一把,他恨不得一腦子幾年來上網的經驗灌輸給兩位舍友。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幾個人就經常一起到網吧去,這令到悠長的國慶假期變得快活而充實。
國慶假期七天,宿舍裏的三人都沒有選擇迴家,畢竟剛離開家一個月不到,這些剛踏進大學校園的新生還不知道想家的滋味,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陌生的校園,新結識的同學,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需要時間去慢慢品嚐,而這個悠長的假期正好滿足他們。
大學生活開始已經有了快一個月,永進覺得自己還算是適應的,與宿舍裏的兩位舍友還算好,而那個一直空著的床位是否還會有個新的舍友來還是個未知數。在平時,上課、吃飯等三個人經常都是一起去,但他已經覺得達春的個性和自己有著明顯的差別,達春是那種“酷”的性格,他們不可能成為交往得很深的朋友,隻是大家現在剛入學,交際圈子都很窄,從而多了時間在一起而已,在他內心,他覺得鄭明似乎才是和他真正能夠長久相處的好朋友,雖然鄭明是來自農村,他從小在城市長大,但他覺得兩人並沒有什麽地域的隔閡,兩人的個性都有點接近,屬於內向的個性,不喜歡去參加一些人多熱鬧的場合。
然而七天的假期才過了三天,永進就覺得悶了,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或者到市區中去逛街,似乎就沒有什麽好做了,他常常在學校那幢漂亮的圖書館外張望,但他們新生的圖書證還沒辦下來,隻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從容地走進去,又瀟灑地抱著一堆書出來。
這天晚飯後,達春提議大家去網吧上網,這個決定得到了三個人的同意。於是三人便來到校外一間叫“極速”的網吧坐了下來。
這應該是永進第二次踏進網吧,雖然從高中起,他家鄉那個小城一夜之間開了不少網吧,但他對這些並不感興趣,並且那時候的網吧在許多人眼中和遊戲機室並沒有兩樣,父母也是絕不允許他踏進這些地方的,何況那時的學習也緊張,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網吧,除了班上一些狂熱分子之外,因為那時班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到網吧去玩遊戲的群體了,這些人一在一起聊的全是永進完全聽不懂的遊戲術語。
高等院校學生作為我國最早與國際互聯網接軌的群體之一,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中期,一些著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的學生就已經率先接觸互聯網了,然而當年遙不可及的網絡經過幾年的超高速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上網就如到市場去買菜那樣簡單,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掛著“網吧”字樣的店鋪。就大學生群體來說,當年隻是部分精英學生才有機會接觸到神秘的互聯網,到了今天你隻要口袋裏有兩三元錢就能走進任何一間網吧裏坐上一個小時。互聯網大眾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內容的通俗化,當初上網的學生幾乎全是計算機狂熱分子,他們架設bbs,熱烈地討論著許多技術問題,抨擊社會現象,針貶時弊,然而隨著我國互聯網事業的高速發展,網絡開始了大眾化和娛樂化,電子郵件、聊天室的盛行開始,qq聊天、網絡遊戲等等風暴席卷大江南北,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裏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東西。就像永進來到的這間網吧一樣,由於網吧就在校門口,因此來上網的都是珠大裏的學生,裏麵的上網者很明顯就分成了兩大陣型,其中一個是玩電腦遊戲,這部分幾乎全是男生,而另一個主要是開著qq在聊天又或者聽歌,看電影之類的,這部分是以女生為主。
永進第一次進網吧隻是出於好奇,看看同學怎樣上網和怎樣玩遊戲,並沒有進行實際的操作,電腦也隻是在高中的電腦課上接觸過學校那些破舊的386電腦,所以說他是個上網盲也不點不為過,顯然達春是個上網的老手,一開機就馬上登陸qq,打開音樂,一邊瀏覽著網頁,一邊熟練地打字與人聊天。
永進就知道按電腦桌麵上那個藍色“e”字標誌的東西就可以上網了,打開以後,他就胡亂地點了一通,也不知道看什麽。這時達春探過頭來,問永進有沒有qq號碼,要加他為好友。永進隻好坦白地說自己未玩過,根本不懂。達春笑著說:“不是吧,都上大學了,連qq也未玩過?!”在達春的印象中,自己高中時一起玩的同學圈子中沒有誰不去網吧玩的,不過這也難怪,達春來自珠三角地區,自然要比永進家鄉那個小城要前衛和開放得多。
於是,達春隻好手把手幫永進申請了個qq號碼,並教會了他怎麽使用。這時鄭明也圍了過來請教上網的許多東西,達春好不得意,因為以前上網的種種都是以前的同學教會的,現在有了機會在新同學麵前炫耀了一把,他恨不得一腦子幾年來上網的經驗灌輸給兩位舍友。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幾個人就經常一起到網吧去,這令到悠長的國慶假期變得快活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