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破釜沉舟
羋心無奈,軍中不可無將,隻好順水推舟,任命項羽當上將。
十二月。
楚國武安侯劉邦率軍抵達栗縣,中途跟剛武侯相遇,趁剛武侯不備,發動襲擊,把他四千人的部隊吞並。跟魏國大將皇欣、武滿的軍隊會合,大敗秦軍。
故齊王國國王田建的孫兒田安攻下濟北地區,率軍追隨項羽,參與援趙行動。
章邯建築甬道,直抵钜鹿城下,運輸糧餉給圍城的秦軍副將王離。王離兵多將廣,糧秣充足,攻擊越發猛烈。钜鹿城裏,彈盡糧絕,窮途末路,守軍寥寥無幾。張耳不斷派人催促陳餘進擊,陳餘考慮到自己兵力有限,無法跟秦軍對抗,不敢貿然行動。
一直拖延了幾個月,張耳由失望生憤怒,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跟你是刎頸之交,如今我和大王身陷窘境,而你手下大軍數萬,卻在旁靜坐,袖手旁觀,不肯相救,還談什麽同生共死?如果你願意履行誓言,為什麽不出兵聯合抗擊秦軍,為國捐軀又如何?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機會活命?”
陳餘說“已深切了解,然而目前確實無法伸出援手。強攻隻會讓軍隊白白犧牲,魯莽行事,實非大將所為。我所以不死,隻是打算保留此身,替大王和張耳報仇。一定要同時送命,就像用肉去喂餓虎一樣,有什麽用?”
張黶、陳澤要求同死,陳餘無奈,交給他們五千精銳,先行試攻。結果全軍覆沒,無一人能生還。當時,齊軍、燕軍,都來相救,張耳的兒子張敖,在代郡一帶招兵買馬,集結一萬餘人,都緊傍陳餘紮營,恐懼秦軍的強盛,沒有人敢發動攻擊。
項羽格殺宋義,威名震撼楚國,先派當陽君和蒲將軍率軍兩萬人,渡過黃河,搶救钜鹿。攻勢稍稍順利,便摧毀章邯所築的甬道,於是王離軍缺乏糧秣供應。
這時,陳餘派人前來求援。於是項羽親率軍隊渡黃河,前去救趙以解钜鹿之圍。楚軍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吃了一頓豐盛的飯,每人再帶三天幹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鑿穿,使其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項羽斷絕一切後路,表示他寸土不讓,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於是包圍王離,跟秦軍短兵相接,九次合戰,最後把秦軍擊敗。章邯率軍撤退,各國援軍才敢乘勢進擊,斬殺蘇角,生擒王離。秦軍另一大將涉間,拒絕投降,自焚而死。
當會戰開始時,楚軍勇冠各國,援軍連營十餘座,沒有一個人敢出兵相助。項羽單人匹馬發動攻擊,各國將領在營壘上遙望,楚軍猛撲秦軍陣地,以一擋十,以十擋百,殺聲震動天地,營壘中的各國援軍,一個個恐懼戰栗,麵無人色。
等到秦軍崩潰,項羽召見各國將領,各國將領心懷敬懼,將要進轅門時,不由自主的雙膝跪地,匍匐而前,不敢擡頭。項羽從此成為所有王國的上將,各國向他歸附。
趙王趙歇跟張耳,終於得以出钜鹿城,向各國援軍致謝。張耳跟陳餘相見,張耳再度責備陳餘不肯發動進攻,以解圍城,又問到張黶、陳澤在哪裏?不相信陳餘的迴答,認為陳餘把二人殺掉,不斷用懷疑的口氣質問陳餘。
陳餘忍無可忍,喊叫說“想不到你怨恨我到如此地步,難道你認為我忍氣吞聲,是為了這將軍印信?”
就把大將印信交給張耳,張耳吃了一驚,沒有接受,正好陳餘起身去廁所,一位門客對張耳說“我聽說,上天給你的東西,你如果拒絕,就會受到懲罰。陳餘把大將印信交還你,你不接受,逆天而行,將是一埸災難,還不趕快把它收下。”
張耳於是收下印信,接收所有軍隊。陳餘從廁所出來,發現印信不在,對張耳竟然不作挽留,痛心疾首。於是,一直走出大廳,率領他所親信的戰士數百人,沿著滏陽河捕魚打獵。趙王趙歇返迴信都。
春季。
劉邦北上攻擊昌邑,跟昌邑人漁夫彭越相遇,彭越率領他的軍隊追隨劉邦。彭越常在钜野附近湖中捕魚為生,後來當上強盜。
陳勝、項梁最初起事時,湖上少年們聚集幾百人,拜訪彭越,請彭越當他們的領袖,彭越推辭說“我不同意。”
少年們一再堅持,彭越才勉強答應。約定第二天太陽初升時集合,遲到的軍法處斬。第二天,太陽初升時,大家陸續報到,有十幾個人來得很晚,而最晚的一位,直到中午才來。
彭越向大家抱歉說“我年事已高,承蒙各位厚愛,非讓我當首領不可,可是約定時間,卻有很多人不肯遵守,不可能全都處斬,隻好處斬最後一位。”下令軍法官行刑。
大家仍在嬉皮笑臉,笑說“怎麽還當起真來啦。下次不敢就是了。”
彭越立即誅殺,設立祭台,宣告起義。大家大為震駭,不敢擡頭亂看。於是,向四方奪取土地,招收各國散兵遊勇,集結一千餘人,幫助劉邦進攻昌邑。昌邑不易攻破,劉邦放棄,向西進發,經過高陽。
高陽人酈食其,非常喜歡讀書,但家境貧寒,窮困潦倒,食衣住行都成問題,隻當了一名看管裏門的下賤小吏。但是盡管如此,縣中的賢士和豪強卻不敢隨便役使他,縣裏的人們都稱他為“狂生”
劉邦部下一位騎兵,恰好是酈食其鄰裏故人的兒子。酈食其對那位騎兵說“各國將領經過高陽的,有幾十個人,跟他們談話,全都齷齪不堪,心胸狹小,講究瑣碎禮節,沾沾自喜,以為才高一等,對視界廣闊的意見,沒有一個人聽得進去。聽說劉邦傲慢,卻平易近人,喜愛大謀略,這正是我願追隨的人,可惜沒有人給我引見。你如果見到他時,請告訴他,鄉中有酈某人,年已六十有餘,身長八尺,人們都說他是瘋子,他卻矢口否認。”
騎兵搖頭說“劉邦不喜歡儒生。有一次,一個人戴著儒家那種帽子來見他,他順手摘下他的帽子,就在裏麵撒一泡尿。跟人談話,常常破口大罵,可不能用儒家的那一套,對他有所其望。”
(本章完)
羋心無奈,軍中不可無將,隻好順水推舟,任命項羽當上將。
十二月。
楚國武安侯劉邦率軍抵達栗縣,中途跟剛武侯相遇,趁剛武侯不備,發動襲擊,把他四千人的部隊吞並。跟魏國大將皇欣、武滿的軍隊會合,大敗秦軍。
故齊王國國王田建的孫兒田安攻下濟北地區,率軍追隨項羽,參與援趙行動。
章邯建築甬道,直抵钜鹿城下,運輸糧餉給圍城的秦軍副將王離。王離兵多將廣,糧秣充足,攻擊越發猛烈。钜鹿城裏,彈盡糧絕,窮途末路,守軍寥寥無幾。張耳不斷派人催促陳餘進擊,陳餘考慮到自己兵力有限,無法跟秦軍對抗,不敢貿然行動。
一直拖延了幾個月,張耳由失望生憤怒,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跟你是刎頸之交,如今我和大王身陷窘境,而你手下大軍數萬,卻在旁靜坐,袖手旁觀,不肯相救,還談什麽同生共死?如果你願意履行誓言,為什麽不出兵聯合抗擊秦軍,為國捐軀又如何?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機會活命?”
陳餘說“已深切了解,然而目前確實無法伸出援手。強攻隻會讓軍隊白白犧牲,魯莽行事,實非大將所為。我所以不死,隻是打算保留此身,替大王和張耳報仇。一定要同時送命,就像用肉去喂餓虎一樣,有什麽用?”
張黶、陳澤要求同死,陳餘無奈,交給他們五千精銳,先行試攻。結果全軍覆沒,無一人能生還。當時,齊軍、燕軍,都來相救,張耳的兒子張敖,在代郡一帶招兵買馬,集結一萬餘人,都緊傍陳餘紮營,恐懼秦軍的強盛,沒有人敢發動攻擊。
項羽格殺宋義,威名震撼楚國,先派當陽君和蒲將軍率軍兩萬人,渡過黃河,搶救钜鹿。攻勢稍稍順利,便摧毀章邯所築的甬道,於是王離軍缺乏糧秣供應。
這時,陳餘派人前來求援。於是項羽親率軍隊渡黃河,前去救趙以解钜鹿之圍。楚軍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吃了一頓豐盛的飯,每人再帶三天幹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鑿穿,使其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項羽斷絕一切後路,表示他寸土不讓,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於是包圍王離,跟秦軍短兵相接,九次合戰,最後把秦軍擊敗。章邯率軍撤退,各國援軍才敢乘勢進擊,斬殺蘇角,生擒王離。秦軍另一大將涉間,拒絕投降,自焚而死。
當會戰開始時,楚軍勇冠各國,援軍連營十餘座,沒有一個人敢出兵相助。項羽單人匹馬發動攻擊,各國將領在營壘上遙望,楚軍猛撲秦軍陣地,以一擋十,以十擋百,殺聲震動天地,營壘中的各國援軍,一個個恐懼戰栗,麵無人色。
等到秦軍崩潰,項羽召見各國將領,各國將領心懷敬懼,將要進轅門時,不由自主的雙膝跪地,匍匐而前,不敢擡頭。項羽從此成為所有王國的上將,各國向他歸附。
趙王趙歇跟張耳,終於得以出钜鹿城,向各國援軍致謝。張耳跟陳餘相見,張耳再度責備陳餘不肯發動進攻,以解圍城,又問到張黶、陳澤在哪裏?不相信陳餘的迴答,認為陳餘把二人殺掉,不斷用懷疑的口氣質問陳餘。
陳餘忍無可忍,喊叫說“想不到你怨恨我到如此地步,難道你認為我忍氣吞聲,是為了這將軍印信?”
就把大將印信交給張耳,張耳吃了一驚,沒有接受,正好陳餘起身去廁所,一位門客對張耳說“我聽說,上天給你的東西,你如果拒絕,就會受到懲罰。陳餘把大將印信交還你,你不接受,逆天而行,將是一埸災難,還不趕快把它收下。”
張耳於是收下印信,接收所有軍隊。陳餘從廁所出來,發現印信不在,對張耳竟然不作挽留,痛心疾首。於是,一直走出大廳,率領他所親信的戰士數百人,沿著滏陽河捕魚打獵。趙王趙歇返迴信都。
春季。
劉邦北上攻擊昌邑,跟昌邑人漁夫彭越相遇,彭越率領他的軍隊追隨劉邦。彭越常在钜野附近湖中捕魚為生,後來當上強盜。
陳勝、項梁最初起事時,湖上少年們聚集幾百人,拜訪彭越,請彭越當他們的領袖,彭越推辭說“我不同意。”
少年們一再堅持,彭越才勉強答應。約定第二天太陽初升時集合,遲到的軍法處斬。第二天,太陽初升時,大家陸續報到,有十幾個人來得很晚,而最晚的一位,直到中午才來。
彭越向大家抱歉說“我年事已高,承蒙各位厚愛,非讓我當首領不可,可是約定時間,卻有很多人不肯遵守,不可能全都處斬,隻好處斬最後一位。”下令軍法官行刑。
大家仍在嬉皮笑臉,笑說“怎麽還當起真來啦。下次不敢就是了。”
彭越立即誅殺,設立祭台,宣告起義。大家大為震駭,不敢擡頭亂看。於是,向四方奪取土地,招收各國散兵遊勇,集結一千餘人,幫助劉邦進攻昌邑。昌邑不易攻破,劉邦放棄,向西進發,經過高陽。
高陽人酈食其,非常喜歡讀書,但家境貧寒,窮困潦倒,食衣住行都成問題,隻當了一名看管裏門的下賤小吏。但是盡管如此,縣中的賢士和豪強卻不敢隨便役使他,縣裏的人們都稱他為“狂生”
劉邦部下一位騎兵,恰好是酈食其鄰裏故人的兒子。酈食其對那位騎兵說“各國將領經過高陽的,有幾十個人,跟他們談話,全都齷齪不堪,心胸狹小,講究瑣碎禮節,沾沾自喜,以為才高一等,對視界廣闊的意見,沒有一個人聽得進去。聽說劉邦傲慢,卻平易近人,喜愛大謀略,這正是我願追隨的人,可惜沒有人給我引見。你如果見到他時,請告訴他,鄉中有酈某人,年已六十有餘,身長八尺,人們都說他是瘋子,他卻矢口否認。”
騎兵搖頭說“劉邦不喜歡儒生。有一次,一個人戴著儒家那種帽子來見他,他順手摘下他的帽子,就在裏麵撒一泡尿。跟人談話,常常破口大罵,可不能用儒家的那一套,對他有所其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