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凡是不是歪理邪說這個不知道,不過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其實是不仗義的,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的奪了柴家的天下。
然而趙匡胤又是仁慈的,他沒有和曆代皇帝一樣。奪了人家的江山就得趕盡殺絕以除後患,因為他怕會有人打著興複前朝的名義造反。
趙匡胤並沒有為難柴家,甚至還對柴宗訓甚是禮遇、封柴宗訓為鄭王,賜予“丹書鐵券”。
後趙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宋朝的曆代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大宋共存亡,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也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迴到中央。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趙匡胤履行了作為一個帝王的寬仁本色。
縱觀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沒有一個帝王能做到如此。滿清那位自詡為仁慈聖君的康熙,在得知前明朱家皇子尚在人世的時候,將人家滿門抄斬。
當初人麵獸心的康熙還在嘚吧嘚的,若找到前明皇帝的後人,朕必當善待之。
結果有位遺落民間的崇禎皇帝第五個兒子朱慈煥,七十五歲高齡被揪了出來。康熙不但沒有實現對人家善待之的承諾,反而下旨將人家全家處死。
相比之下,趙匡胤可以說的上是大度仁慈的典範了。雖然說奪了人家的天下,可並沒有為難人家的子嗣。後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逝世,享年20歲,被諡為恭帝。
有人懷疑,年紀輕輕的柴宗訓會不會是被趙匡胤偷偷弄死的。這種陰謀論是站不住腳的,古人短壽者比比皆是。上到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許多皇家子嗣都是年紀輕輕的就夭折了,古人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多歲而已。
首先趙匡胤若是想弄死柴宗訓,完全不必大費周章。一來他不必等這麽多年,二來也不必藏著掖著,幹脆直接弄死,旁人也不會說些什麽,畢竟成王敗寇。留著反而成了自己潛在的威脅,鬼知道後世會不會有人打著柴家的幌子,反了他老趙家。
再者說了,柴宗訓死後,柴家繼續享受朝廷給予的特殊待遇。到了趙禎這一代,柴家受到的禮遇更重。
相反,在得知柴宗訓病逝之後,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皇帝”。
扯這麽多,石小凡無非就是想告訴耶律宗真。你投降了我大宋,就和柴宗訓一樣,你雖然丟了江山。可你不必為朝堂之事煩瑣,也不必為爭名逐利而操心。你可以混吃等死,逍遙快活的做你的契丹王。
石小凡接著又道:“隻要陛下肯投降,我們大宋便封你為契丹王。在這大遼的土地上,你依舊是你的王。隻是,陛下不得擁兵。由我大宋朝廷接管你們的軍隊,但陛下可保留你們契丹的政治。”
這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橄欖枝了,你耶律宗真如果想掌權。你依然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契丹依舊是你說了算,隻是你不能在擁有軍隊。
耶律宗真猶豫了一下:“然朕依舊是亡國之君,有何麵目麵對列祖列宗。”
“陛下殺身成仁也是亡國之君,我們大宋一統天下之心不會變。”石小凡有些咄咄逼人。
耶律宗真沉默,無論如何是都改變不了亡國的事實了。那麽,他是就這麽投降呢還是玉石俱焚呢。
如果自己反抗,史書上不過還是留下了亡國之君的名聲。如果投降,投降會不會是恥辱呢?
那個柴宗訓,好像並沒有誰說他什麽。世人對於柴家的評價,似乎也沒有什麽歧意。難道說,真如這個敗家子所言,自己做個混吃等死的契丹王。
這確實很誘惑,做了契丹王,耶律宗真依舊可以享受無極富貴。更重要的是,他不必為政務煩惱。他的子孫後代也和大宋的國運綁在了一塊兒,隻要在宋王朝的庇佑下,他的家族依舊可以繁衍昌盛。
看到耶律宗真猶豫,石小凡繼續推波助瀾:“陛下三思,大宋一統九州勢在必行。將來不止是你大遼,什麽西夏、大理、吐蕃交趾,都會臣服與我大宋腳下。識時務者為俊傑。隻要陛下答應,臣保證,陛下的契丹王世襲罔替,朝廷也會如待柴家人一樣。丹書鐵券世襲罔替。陛下依舊是契丹的王,您還可以繼續住在您的皇宮。”
耶律宗真渾身一震:“什麽,你、你的意思是說,朕還可以繼續住皇宮?”
石小凡點點頭:“隻不過,陛下的皇宮該該上一改,喚做王宮而已。”
“陛下,萬萬不可。皇與王一字之差,則為人魚肉。我大遼絕不屈服,臣等甘願死戰到底!”右宰相耶律大智。
石小凡冷笑一聲:“耶律大智,你之所以不肯降我大宋,恐不是為了一身忠烈,。而是存有私心吧。”
耶律大智一驚:“胡、胡說,老臣一生為我大遼,有何私心之有。”
石小凡不理他,而是對耶律宗真說道:“陛下,耶律大智身為大遼國相,掌全國之財政。然此人貪汙受賄,結黨營私。陛下可知你大遼國庫為何連年空虛,陛下可知你大遼賑災糧草為何到不了地方,皆因此人與其朋黨貪汙所致。此人甚至陛下若歸順我大宋,我大宋必不會饒過此人。是以這廝,才力薦陛下與我大宋為敵。”
耶律宗真一愣,按理說確實是契丹百姓賦稅沉重,國庫不至於入不敷出。偏偏這國庫每年都是空空如也,要命的是,地方州縣鬧災的時候,朝廷撥付的賑災糧也是到不了地方就不翼而飛。
耶律宗真也曾下旨徹查過,最後都是不了了之查無實據。查來查去,都是查到賑災糧已經撥付到地方,已經到了災民手中。可為什麽到了災民手中了,還是屢屢民變四起?
耶律宗真一直想不明白,此刻聽石小凡這麽一說,不由懷疑的看向耶律大智。
然而趙匡胤又是仁慈的,他沒有和曆代皇帝一樣。奪了人家的江山就得趕盡殺絕以除後患,因為他怕會有人打著興複前朝的名義造反。
趙匡胤並沒有為難柴家,甚至還對柴宗訓甚是禮遇、封柴宗訓為鄭王,賜予“丹書鐵券”。
後趙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宋朝的曆代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大宋共存亡,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也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迴到中央。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趙匡胤履行了作為一個帝王的寬仁本色。
縱觀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沒有一個帝王能做到如此。滿清那位自詡為仁慈聖君的康熙,在得知前明朱家皇子尚在人世的時候,將人家滿門抄斬。
當初人麵獸心的康熙還在嘚吧嘚的,若找到前明皇帝的後人,朕必當善待之。
結果有位遺落民間的崇禎皇帝第五個兒子朱慈煥,七十五歲高齡被揪了出來。康熙不但沒有實現對人家善待之的承諾,反而下旨將人家全家處死。
相比之下,趙匡胤可以說的上是大度仁慈的典範了。雖然說奪了人家的天下,可並沒有為難人家的子嗣。後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逝世,享年20歲,被諡為恭帝。
有人懷疑,年紀輕輕的柴宗訓會不會是被趙匡胤偷偷弄死的。這種陰謀論是站不住腳的,古人短壽者比比皆是。上到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許多皇家子嗣都是年紀輕輕的就夭折了,古人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多歲而已。
首先趙匡胤若是想弄死柴宗訓,完全不必大費周章。一來他不必等這麽多年,二來也不必藏著掖著,幹脆直接弄死,旁人也不會說些什麽,畢竟成王敗寇。留著反而成了自己潛在的威脅,鬼知道後世會不會有人打著柴家的幌子,反了他老趙家。
再者說了,柴宗訓死後,柴家繼續享受朝廷給予的特殊待遇。到了趙禎這一代,柴家受到的禮遇更重。
相反,在得知柴宗訓病逝之後,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皇帝”。
扯這麽多,石小凡無非就是想告訴耶律宗真。你投降了我大宋,就和柴宗訓一樣,你雖然丟了江山。可你不必為朝堂之事煩瑣,也不必為爭名逐利而操心。你可以混吃等死,逍遙快活的做你的契丹王。
石小凡接著又道:“隻要陛下肯投降,我們大宋便封你為契丹王。在這大遼的土地上,你依舊是你的王。隻是,陛下不得擁兵。由我大宋朝廷接管你們的軍隊,但陛下可保留你們契丹的政治。”
這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橄欖枝了,你耶律宗真如果想掌權。你依然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契丹依舊是你說了算,隻是你不能在擁有軍隊。
耶律宗真猶豫了一下:“然朕依舊是亡國之君,有何麵目麵對列祖列宗。”
“陛下殺身成仁也是亡國之君,我們大宋一統天下之心不會變。”石小凡有些咄咄逼人。
耶律宗真沉默,無論如何是都改變不了亡國的事實了。那麽,他是就這麽投降呢還是玉石俱焚呢。
如果自己反抗,史書上不過還是留下了亡國之君的名聲。如果投降,投降會不會是恥辱呢?
那個柴宗訓,好像並沒有誰說他什麽。世人對於柴家的評價,似乎也沒有什麽歧意。難道說,真如這個敗家子所言,自己做個混吃等死的契丹王。
這確實很誘惑,做了契丹王,耶律宗真依舊可以享受無極富貴。更重要的是,他不必為政務煩惱。他的子孫後代也和大宋的國運綁在了一塊兒,隻要在宋王朝的庇佑下,他的家族依舊可以繁衍昌盛。
看到耶律宗真猶豫,石小凡繼續推波助瀾:“陛下三思,大宋一統九州勢在必行。將來不止是你大遼,什麽西夏、大理、吐蕃交趾,都會臣服與我大宋腳下。識時務者為俊傑。隻要陛下答應,臣保證,陛下的契丹王世襲罔替,朝廷也會如待柴家人一樣。丹書鐵券世襲罔替。陛下依舊是契丹的王,您還可以繼續住在您的皇宮。”
耶律宗真渾身一震:“什麽,你、你的意思是說,朕還可以繼續住皇宮?”
石小凡點點頭:“隻不過,陛下的皇宮該該上一改,喚做王宮而已。”
“陛下,萬萬不可。皇與王一字之差,則為人魚肉。我大遼絕不屈服,臣等甘願死戰到底!”右宰相耶律大智。
石小凡冷笑一聲:“耶律大智,你之所以不肯降我大宋,恐不是為了一身忠烈,。而是存有私心吧。”
耶律大智一驚:“胡、胡說,老臣一生為我大遼,有何私心之有。”
石小凡不理他,而是對耶律宗真說道:“陛下,耶律大智身為大遼國相,掌全國之財政。然此人貪汙受賄,結黨營私。陛下可知你大遼國庫為何連年空虛,陛下可知你大遼賑災糧草為何到不了地方,皆因此人與其朋黨貪汙所致。此人甚至陛下若歸順我大宋,我大宋必不會饒過此人。是以這廝,才力薦陛下與我大宋為敵。”
耶律宗真一愣,按理說確實是契丹百姓賦稅沉重,國庫不至於入不敷出。偏偏這國庫每年都是空空如也,要命的是,地方州縣鬧災的時候,朝廷撥付的賑災糧也是到不了地方就不翼而飛。
耶律宗真也曾下旨徹查過,最後都是不了了之查無實據。查來查去,都是查到賑災糧已經撥付到地方,已經到了災民手中。可為什麽到了災民手中了,還是屢屢民變四起?
耶律宗真一直想不明白,此刻聽石小凡這麽一說,不由懷疑的看向耶律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