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州,石小凡的西山玻璃廠給大宋朝的百姓見識了一下什麽叫透明如水。
而淄州琉璃甲天下,這裏出產的琉璃乃是天下一絕。
唐代李亢在《獨異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嚐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一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
二狗歎曰:天不助我。遂懸梁欲自盡。冥冥中見一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爾當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一枚,乃去。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而劉邕家裏,就是靠做琉璃發家的。淄州劉家,乃是當地名門大戶。劉邕在家裏排行老三,他家家族很大。
劉家缺的是想在家族裏能出個做官的,可偏偏一大家子沒有一個出息的讀書人。後來鬼使神差地,劉邕中了秀才。於是,他成了老劉家的厚望。
本來劉邕的母親是小妾,他隻是個庶出。家裏還有大哥繼承家業,根本沒他什麽事。
可劉家老爺子說了,隻要劉邕考中了,劉家家業就由他來繼承。
這下好了,此次進京趕考,不但冒的功名沒考到。還被逐出京城,算是丟臉丟到家了。
而劉沔更是生無可戀,本來老丈人就嫌棄他是一個窮酸秀才。他想這次若是高中皇榜,就能迴家娶他的女人喜兒了。這次落榜,婚事肯定黃了。想起喜兒要嫁給李員外那個老東西,劉沔就悲痛欲絕。
胡信借了高利貸,若是還不上,一家老小被逼債,怕也會落得個家破人亡。
這是把三人往絕路上逼啊,於是路上三人一合計,反了他娘的。
縱觀整個北宋王朝,讀書人最愛幹的事情就是造反。從太祖趙匡胤時期,這事就屢見不鮮。物不平則鳴,不得誌則反。何苦為那個並不在乎自己的君王守誌守忠呢。
秀才要反,因為直接挑戰了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忠,所以,往往要樹立一個更好的旗號:為天下蒼生!為均貧富,為等貴賤!這個旗號,早在秦朝的時候,就由農民領袖陳勝同誌提出來了!秀才棄忠造反,通俗小說《水滸傳》中的王倫說得最明白。
書中寫道,王倫驀地尋思道:“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裏落草,續後宋萬來,聚集這許多人馬伴當…”宋代並不缺乏因為落第而叛逆宋廷的事件。這種事件分為兩類:一類是謀逆,即自建遊民武裝,試圖與宋廷爭奪政權;第二類是落草,占山為王。宋代落第者叛宋的記載,相當一部分集中在所謂太平盛世時代的仁宗趙禎時期。
包括去年,也就是石小凡在城北鼓搗農作物的那一年,同為落第者孔直溫反叛。孔直溫是徐州人,曾經很會讀書也曾想過感恩報國,也考中過舉人。如果順利的話,在官場上可以大有作為的。
然而,這一年孔直溫感覺這官場不那麽好混了。本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論,他也想造反做一把皇帝的癮。有時候你無法以常理去推測這些讀書人腦袋裏想的是什麽。孔直溫很快拉攏了一幫人“挾妖法,誘軍士為變”,被當地人告發,被捕就誅。也就是說,幸虧朝廷這邊發現得早,將這個背叛的讀書人及時拿下,不然的話,如果他真的領導著人馬幹起來了,說不定又會成為場大災難!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孔直溫造反密謀失敗,劉邕就和劉沔胡信商量:“二位兄弟,京東西路無朝廷重兵。在淄州起事最為合適,首先咱們可以拉起人馬,占山為王和朝廷來個遊擊戰。若是朝廷派兵圍剿,咱們就西進往南,一舉拿下兗州襲慶府。”
胡信有些擔心起來:“好像濟南府那邊,有朝廷的一個兩千多人的廂兵。他們若是南下圍剿,咱們恐為不妙啊。”
宋代駐各州的鎮兵。宋初廂軍不習武技,主要供地方當局役使,選壯勇者入京師充禁軍。宋仁宗趙禎時為對付農民起義,始教廂軍習武。
廂軍其實就是地方雜牌軍,番號多達二百以上,不同番號的廂軍,承擔不同的勞役。隻有少數番號的廂軍,尤其是廂軍中的馬軍,主要作為地方軍,以維護地方治安為主。從事勞役的主要是廂軍中的步軍。
北宋的兵卒來源大體有兩種渠道,一是招募,一是配隸。《宋史·兵誌》在述及宋朝禁軍和廂軍的來源時說:“或募土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取之雖非一途,而伉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軍。”
由於廂軍與禁軍的俸錢懸殊,大約相當於承擔同樣任務禁軍的一半左右,禁軍還有其他優厚的待遇,如禁軍在置營地有營房以供兵士家屬居住等,因此廂軍升格為禁軍,也就成為了一種“獎勵”。
而待遇的懸殊,也使得一些地方廂軍怨聲載道。劉邕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他冷笑道:“來了更好,咱們一口吃了。這些大頭兵本就對朝廷多有不滿,你我三人隻需一煽動,定會應者雲集。等咱們勢力壯大了,就尋一處險地,不服朝廷管轄,豈不逍遙!”
“劉邕兄,這起事是需要錢糧的,咱們那兒弄去?”劉沔問道。
劉邕一咬牙:“無毒不丈夫,欲成大事者,當機立斷。咱們迴家以後,召集幾個兄弟,抄了我的家。殺了我爺爺那個老不死的,占了我家的家業。有了錢,咱們就可以招兵買馬,共舉大事!”
劉沔和胡信一聽大驚,這廝要殺他爺爺?
劉邕的爹娶了幾房小妾,縱y過度早早地一命嗚唿了。劉家,一直是劉邕的爺爺劉守芹掌家。劉守芹對於劉邕這個庶出的孫子向來不待見,後來是因為看中劉邕考中秀才的麵子上才對他另眼相待。如今若是知道他科舉落榜,劉邕在他劉家怕早已沒有了立錐之地。
而淄州琉璃甲天下,這裏出產的琉璃乃是天下一絕。
唐代李亢在《獨異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嚐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一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
二狗歎曰:天不助我。遂懸梁欲自盡。冥冥中見一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爾當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一枚,乃去。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而劉邕家裏,就是靠做琉璃發家的。淄州劉家,乃是當地名門大戶。劉邕在家裏排行老三,他家家族很大。
劉家缺的是想在家族裏能出個做官的,可偏偏一大家子沒有一個出息的讀書人。後來鬼使神差地,劉邕中了秀才。於是,他成了老劉家的厚望。
本來劉邕的母親是小妾,他隻是個庶出。家裏還有大哥繼承家業,根本沒他什麽事。
可劉家老爺子說了,隻要劉邕考中了,劉家家業就由他來繼承。
這下好了,此次進京趕考,不但冒的功名沒考到。還被逐出京城,算是丟臉丟到家了。
而劉沔更是生無可戀,本來老丈人就嫌棄他是一個窮酸秀才。他想這次若是高中皇榜,就能迴家娶他的女人喜兒了。這次落榜,婚事肯定黃了。想起喜兒要嫁給李員外那個老東西,劉沔就悲痛欲絕。
胡信借了高利貸,若是還不上,一家老小被逼債,怕也會落得個家破人亡。
這是把三人往絕路上逼啊,於是路上三人一合計,反了他娘的。
縱觀整個北宋王朝,讀書人最愛幹的事情就是造反。從太祖趙匡胤時期,這事就屢見不鮮。物不平則鳴,不得誌則反。何苦為那個並不在乎自己的君王守誌守忠呢。
秀才要反,因為直接挑戰了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忠,所以,往往要樹立一個更好的旗號:為天下蒼生!為均貧富,為等貴賤!這個旗號,早在秦朝的時候,就由農民領袖陳勝同誌提出來了!秀才棄忠造反,通俗小說《水滸傳》中的王倫說得最明白。
書中寫道,王倫驀地尋思道:“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裏落草,續後宋萬來,聚集這許多人馬伴當…”宋代並不缺乏因為落第而叛逆宋廷的事件。這種事件分為兩類:一類是謀逆,即自建遊民武裝,試圖與宋廷爭奪政權;第二類是落草,占山為王。宋代落第者叛宋的記載,相當一部分集中在所謂太平盛世時代的仁宗趙禎時期。
包括去年,也就是石小凡在城北鼓搗農作物的那一年,同為落第者孔直溫反叛。孔直溫是徐州人,曾經很會讀書也曾想過感恩報國,也考中過舉人。如果順利的話,在官場上可以大有作為的。
然而,這一年孔直溫感覺這官場不那麽好混了。本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論,他也想造反做一把皇帝的癮。有時候你無法以常理去推測這些讀書人腦袋裏想的是什麽。孔直溫很快拉攏了一幫人“挾妖法,誘軍士為變”,被當地人告發,被捕就誅。也就是說,幸虧朝廷這邊發現得早,將這個背叛的讀書人及時拿下,不然的話,如果他真的領導著人馬幹起來了,說不定又會成為場大災難!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孔直溫造反密謀失敗,劉邕就和劉沔胡信商量:“二位兄弟,京東西路無朝廷重兵。在淄州起事最為合適,首先咱們可以拉起人馬,占山為王和朝廷來個遊擊戰。若是朝廷派兵圍剿,咱們就西進往南,一舉拿下兗州襲慶府。”
胡信有些擔心起來:“好像濟南府那邊,有朝廷的一個兩千多人的廂兵。他們若是南下圍剿,咱們恐為不妙啊。”
宋代駐各州的鎮兵。宋初廂軍不習武技,主要供地方當局役使,選壯勇者入京師充禁軍。宋仁宗趙禎時為對付農民起義,始教廂軍習武。
廂軍其實就是地方雜牌軍,番號多達二百以上,不同番號的廂軍,承擔不同的勞役。隻有少數番號的廂軍,尤其是廂軍中的馬軍,主要作為地方軍,以維護地方治安為主。從事勞役的主要是廂軍中的步軍。
北宋的兵卒來源大體有兩種渠道,一是招募,一是配隸。《宋史·兵誌》在述及宋朝禁軍和廂軍的來源時說:“或募土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取之雖非一途,而伉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軍。”
由於廂軍與禁軍的俸錢懸殊,大約相當於承擔同樣任務禁軍的一半左右,禁軍還有其他優厚的待遇,如禁軍在置營地有營房以供兵士家屬居住等,因此廂軍升格為禁軍,也就成為了一種“獎勵”。
而待遇的懸殊,也使得一些地方廂軍怨聲載道。劉邕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他冷笑道:“來了更好,咱們一口吃了。這些大頭兵本就對朝廷多有不滿,你我三人隻需一煽動,定會應者雲集。等咱們勢力壯大了,就尋一處險地,不服朝廷管轄,豈不逍遙!”
“劉邕兄,這起事是需要錢糧的,咱們那兒弄去?”劉沔問道。
劉邕一咬牙:“無毒不丈夫,欲成大事者,當機立斷。咱們迴家以後,召集幾個兄弟,抄了我的家。殺了我爺爺那個老不死的,占了我家的家業。有了錢,咱們就可以招兵買馬,共舉大事!”
劉沔和胡信一聽大驚,這廝要殺他爺爺?
劉邕的爹娶了幾房小妾,縱y過度早早地一命嗚唿了。劉家,一直是劉邕的爺爺劉守芹掌家。劉守芹對於劉邕這個庶出的孫子向來不待見,後來是因為看中劉邕考中秀才的麵子上才對他另眼相待。如今若是知道他科舉落榜,劉邕在他劉家怕早已沒有了立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