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和推薦票!
鍾矩寫悼念亡母的詩,自己不願意用苦情來綁架別人,強迫別人說他寫得好。
可事實就是,陳成我就不好寫母愛濃濃的詩了啊!
看看小鍾的詩,寫得多麽感人淚下!
孩兒我的衣服便粘上幾片雪花
媽媽呀,那一定是您老人家在地下思念兒子吧!
雖然我知道那就是您,可是我不敢與別人說,怕被別人笑話。
我隻能杵著用柳木做成的哭喪棒,假裝堅強,吟誦著苦澀寒涼的詩句。
喪母之痛別人往往很難理解,更別說感同身受。長歌當哭,是我時不時就會情難自禁的行為。
世上的人啊!
鍾矩我勸你們一聲,當你們在落霜的夜晚打彈弓的時候
千萬不要打失去了鳥巢的小鳥雀啊!
你們沒經曆過它的苦痛,哪裏知道它這個時候的弱小無助呢?
失巢禽,喻己為無母兒也。
至性流出,惻惻動人。
哪怕陳成的確沒有體驗過“失巢禽”的經曆,可仍然免不了一時間酸楚無比!
孟夫子逝世的時候,他的悲涼恐怕有些相似。
可是小鍾失去的畢竟是母親,二者還是不能類比的。
感歎這世上不幸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如小陳我這樣的人生,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抱歉各位,我們可能要先行暫離一會兒。”大鍾感受到弟弟此刻有情緒失控的狀態,優秀的詩人往往情感都格外敏銳,所以情難自已時比普通人還要加深數倍。
眾人都表示理解,莫動指揮下人引導兄弟二人去僻靜處單獨敘話。
目送二人遠去,鍾規依然不住勸說:好了好了,就不要難過了。怎麽就失巢禽了呢,你還有父親,還有大哥我,我的母親也是你的母親……
大鍾安慰小鍾時的樣子,陳成感覺就像是看到了大哥陳當和自己。
雖然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年人心態”,可是在他麵前,陳當永遠也是那個更願意擔負責任的人。
從大鍾小鍾兩人的性格來看,是能看出母親的影響的:
大鍾沉穩,鎮靜,少年老成,看得出因為母親是側室,讓他說話辦事都比較謹慎,寫詩也追求章法,格外嚴謹,為了“江淹”二字不出律,也要改成不明覺厲的“阮鹹”;
小鍾相對活潑,開朗,看得出小時候大概是一個驕縱、被父母捧為小太陽的寵兒。
但是得到的越多,失去的時候就會更痛苦。
難得大鍾能把事情看得那麽開,想兄弟之想,痛兄弟之痛,弟弟守孝,他也陪同,並視作一場“結廬在人境”的磨礪。當然,按照古代的宗法,小鍾之母既為正室夫人,自是大鍾的“親母”,也有守孝的責任的。
這兄弟二人互恭互愛的行為,本身就應該是一首極好的兄弟詩。
“倒未想雙親之題,會勾起小鍾的愴痛!這兄弟二人的情誼,卻是與小鍾的這首詩一樣感人!”見他們走了,路承允大詩師感慨道:“鍾父有二子如此,當真是老懷安慰,無愧人生了!”
經過此詩之後,連泰倫等複聯中人,對恨之入骨的鍾氏兄弟都改觀了幾分,慶幸家中老母的健康。
可能小鍾的技巧、詩法目前的確沒有大詩師純熟,可是對喪母之痛的描繪真切感人,的確能夠引起一群觀眾的內心極大的惻動。
大詩師有技巧有章法,大小鍾有真心有感情,一下就把難題拋到陳成這裏來了!
好詩都被你們寫了,那小陳我該寫什麽呢?
的確,小鍾現在暫時避開了,我抄遊子吟的話,似乎也不是衝他炫耀小陳我有媽媽了。
可是你看看這一個個被小鍾感動的觀眾,我抄了遊子吟也很難再打動他們!
我的媽媽,隻給我“臨行密密縫”了衣服;實際上還壓根沒縫
小鍾的媽媽,已經死了啊!
就連大鍾的媽媽,都已經“高堂明鏡悲白發”了啊!
路大詩師的媽媽,不顧衰老體弱,出郭相扶將了啊!
程度上就弱了很多!
這下可難辦了!
問題是,陳成越是為難,眾人越發對他保持關注
陶李羅三位已經被大家自動排除,大家隻想看看,麵對三首佳作在前,陳某人到底還能拿出怎樣的詩歌對陣!
不求你能超越眾人,不拉胯行不行?
陳成徘徊庭樹下幾步,走起路來的確有點拉胯。
愁!愁!愁啊!
陳成苦惱無比。
之前不篤定抄“遊子吟”還好,一篤定之後,反而影響他去思考別的詩了。
按道理,對於親人、親情、家的溫暖,人人都有很深的感受,不至於無話可說啊!
後世有“闔家團聚”的中秋節、春節,端午也能算。
但在這個時候,因為李隆基還在過“千秋節”的緣故,中秋並不算“團圓節”。
比較注重的仍然是重陽、上元、冬至,也包括除夕夜吧!
後世的國人基本除了春節中秋端午清明,大部分傳統節日都消亡了。
繁忙的工作之外,也就“過年”能讓大家放下一切,迴家團聚吧。
在大唐,陳成也說不準上次在家裏和家人們過一個完整的年是哪一年了,反正已經很久遠;至於前世,因為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就更加遺忘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沒遇打擊必想家,無論這些已經過去了多久,可是家和親人永遠是最後的港灣。
小陳我想家,想老父想老娘,想大哥陳當。
也不需要再怎麽醞釀,情緒起來的時候,話自然而然就從口中流出了!
陳成揮筆寫道:
爆竹千家熱,燈花一朵鮮。
朱窗梅動影,永夜人無眠。
父母談家事,兒童索歲錢。
新茶煎活火,不見又三年。
始安七少看著陳成的詩句,才看完第一句就喜道:“寫的是過年啊!”
爆竹千家,可不是辭舊迎新之時嘛!
對於小孩子來說,最開心的自然是過年了,不僅自己長大了一歲,可以去欺負更小的朋友??,同時爸媽也不會在過年期間打你,一句“大過年”的就過去了隻能你打人,不許人打你,簡直就是無敵啊!
還能在過年的時候吃到很多好吃的,有壓歲錢拿,各種熱鬧的新年活動,多美啊!
看著陳成詩中描繪的美好的場景,一下就把大家從八月盛夏之末,帶迴到美好的新年中去了!
有點疑惑的就是……
大唐就有“爆竹”了嗎?
火藥早在東晉葛洪作者先祖的抱樸子仙藥當中就有了對火藥的記載不假,火藥真正開始普及的時候不是在宋代嗎?就連煙火也是在宋代才開始出現的!
所以王安石才說“爆竹聲中一歲除”嘛!
但是仔細想想就知道錯謬在哪裏了。
爆竹爆竹,就是燒爆了的竹子
壓根和火藥沒關係嘛!
這就好像後世一說到“槍”就想到ak、大狙、火麒麟,可是這個字發明的時候,不就是一根木頭前麵一個鐵尖尖嘛!
先有的“燒竹子”,等大家習慣了之後,把火藥做成的炮仗也叫“爆竹”。
在火藥大規模應用之前,人們往往會在過年期間在後院燒起一堆火,然後將一些舊的東西破的東西扔到裏麵,而竹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總會發出“啪啪啪”的聲響。大過年聽到這熱鬧的聲音,還讓人覺得怪喜慶的。
於是每到過年,都會往火堆裏扔一堆的竹子,同時將舊的東西全都燒掉,辭舊迎新,到了喜愛“佛法”的五律派弟子們這裏,也就可以說“斷舍離”,鞭炮煙花是這種習慣的延續而已。
既然過年標誌性的東西來了,那麽“年味”自然也就隨著陳成的爆竹一起來了。
除夕之夜,千家萬戶,燃燒著熱騰騰的爆竹,每個人的心都暖洋洋的!
家裏即便隻有一朵燈火,可映照在每個守歲人的臉上,也都是鮮豔無比,喜洋洋的!
梅輕輕彈,朱紅色的窗,暗香浮動,梅影搖晃。
如此細微的抖動,也被大家看到!因為這一夜,無人入眠!
又沒春節晚會趙本山可以看,可不就瞅著窗邊的梅花看不停了嘛!
家中的爸爸媽媽談論著家裏大大小小的瑣碎事:年終獎多少啊,來年能不能升職加薪啊,正月初六隔壁老王家嫁女兒,該隨多少份子錢啊之內。
小朋友們完全不知道這些事情的重要性,隻顧著在一旁嚷嚷著:給我給我快給我!我要壓歲錢!
“你們過年還發錢啊?”小六看到這裏,驚訝地問陳成道。
“怎麽,你們不發嗎?”陳成反問道。
始安七少裏有五個人都搖搖頭。
看來
這不是通行大唐的規則。
大唐有壓歲錢嗎?
其實是有的。
早在漢代,就有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但這種錢不是市麵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正麵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麵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大概因為“厭勝”這種巫術厭才是正確寫法,讀音一樣,後世才會認為銅錢能辟邪,林正英才會用銅錢來打僵屍。
而又因為“壓勝錢”的訛變,最後又成了“壓歲錢”。
在大唐,起碼在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是盛行的
以李隆基的闊綽,沒事他都賞賜一堆東西,何況除夕之時,又怎麽會吝惜呢?
就連楊貴妃認“幹兒子”安祿山,“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真把安胖胖當成“兒童索歲錢”的小寶寶了。
“你們過年還發錢!不行!這麽好的事,必須要引進嶺南!今年過年我就管我阿爺要去!”聽陳成說了中原的習慣,始安七少羨慕不已,篤定了要在來年的除夕大發一筆橫財。
再往下看,“新茶煎活火”,又是一個雖然不是過年時候才有,但是過年時這麽做格外令人感覺舒爽的美妙場景!
一杯新茶,談詩論佛,何等爽快!
而且這句也不難看出陳成是從蘇軾“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中剽竊來的,大唐的詩人陳成一般都有顧慮,省著點抄,於是東坡大大就成了被剽竊的“重災區”。
隻可惜,陳成的“新火試新茶”之後,卻不是“詩酒趁年華”!
而是陡然將人從美好的春節場景中抽離!
忽然就迴到了冰冷的現實之中!
不見,又三年!
這樣的場景,陳某人已經又有三年沒有見到了!
從那以後的每一個新年到來的時候,都不是“朱窗梅動影,永夜人無眠”,而是“寒窗人夜坐,冷帳客孤眠”啊!
這個忽然之間的“歐亨利式的結局”,著實叫人猝不及防!
如同青雲直上、鮮花仙音的同時,忽然從九重雲霄過山車而下!
叫人心中著實不是滋味!
有的東西,隻有失去了的時候才知道當初不懂得珍惜。
在家的時候,嫌老爸嚴厲,老娘囉嗦
可隻有當你“關外野店煙火絕,抱膝燈前影伴身”的時候,才會突然間覺得想家滋味的蝕骨銘心!
那個時候,真好呀!
“夢見哥,很多年沒有迴家了嗎?”蔣飛看著陳成的最後一句,忍不住問。
因為陳成寫的是“又三年”,而不是“不見已三年”。
三年,三年又三年
那就是十年了。
即便三年又三年,那也六年了!
六年,你怎麽過來的呢?當然是一直玩貪玩藍月啊!
“沒有沒有。”陳成擺擺手:“也沒有六年那麽長吧,但四五年是有的。”
“四五年不迴家,”周小三感慨道:“你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野孩子嗎?”
陳成:“……”你特麽不會說話就不要總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
陳成沒有和家人完整過年,確切說,是從開元二十三年就開始的,首先那年的春天,李隆基就在洛陽搞“藉田禮”,親自參加春耕,公卿及以下官員都要參與耕種,並且推耒到終畝。堪稱最早的“上山下鄉”。首發
因為這個“藉田禮”,導致陳成老爸沒迴家過年
倒不是說他也參加了“上山下鄉”,他一個小小封丘縣丞,還沒到可以耕田的級別,而是為了促進文武百官種田的熱情,李隆基首創“大唐好聲音”,在種田後的宴飲中奏樂。
於是陳兼帶著封丘的樂隊,和洛陽周邊州縣樂隊參加了第一次“選秀”,因為那一年封丘樂隊的成績還可以,所以等開元二十四年的千秋節,陳兼第二次率隊參賽,但是“迴鍋肉”在選秀比賽中同樣結局都不會很好,所以首輪出局。
不過那年千秋節他兒子一戰成名,卻是大家都已經看到了的。
:。:m.x
鍾矩寫悼念亡母的詩,自己不願意用苦情來綁架別人,強迫別人說他寫得好。
可事實就是,陳成我就不好寫母愛濃濃的詩了啊!
看看小鍾的詩,寫得多麽感人淚下!
孩兒我的衣服便粘上幾片雪花
媽媽呀,那一定是您老人家在地下思念兒子吧!
雖然我知道那就是您,可是我不敢與別人說,怕被別人笑話。
我隻能杵著用柳木做成的哭喪棒,假裝堅強,吟誦著苦澀寒涼的詩句。
喪母之痛別人往往很難理解,更別說感同身受。長歌當哭,是我時不時就會情難自禁的行為。
世上的人啊!
鍾矩我勸你們一聲,當你們在落霜的夜晚打彈弓的時候
千萬不要打失去了鳥巢的小鳥雀啊!
你們沒經曆過它的苦痛,哪裏知道它這個時候的弱小無助呢?
失巢禽,喻己為無母兒也。
至性流出,惻惻動人。
哪怕陳成的確沒有體驗過“失巢禽”的經曆,可仍然免不了一時間酸楚無比!
孟夫子逝世的時候,他的悲涼恐怕有些相似。
可是小鍾失去的畢竟是母親,二者還是不能類比的。
感歎這世上不幸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如小陳我這樣的人生,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抱歉各位,我們可能要先行暫離一會兒。”大鍾感受到弟弟此刻有情緒失控的狀態,優秀的詩人往往情感都格外敏銳,所以情難自已時比普通人還要加深數倍。
眾人都表示理解,莫動指揮下人引導兄弟二人去僻靜處單獨敘話。
目送二人遠去,鍾規依然不住勸說:好了好了,就不要難過了。怎麽就失巢禽了呢,你還有父親,還有大哥我,我的母親也是你的母親……
大鍾安慰小鍾時的樣子,陳成感覺就像是看到了大哥陳當和自己。
雖然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年人心態”,可是在他麵前,陳當永遠也是那個更願意擔負責任的人。
從大鍾小鍾兩人的性格來看,是能看出母親的影響的:
大鍾沉穩,鎮靜,少年老成,看得出因為母親是側室,讓他說話辦事都比較謹慎,寫詩也追求章法,格外嚴謹,為了“江淹”二字不出律,也要改成不明覺厲的“阮鹹”;
小鍾相對活潑,開朗,看得出小時候大概是一個驕縱、被父母捧為小太陽的寵兒。
但是得到的越多,失去的時候就會更痛苦。
難得大鍾能把事情看得那麽開,想兄弟之想,痛兄弟之痛,弟弟守孝,他也陪同,並視作一場“結廬在人境”的磨礪。當然,按照古代的宗法,小鍾之母既為正室夫人,自是大鍾的“親母”,也有守孝的責任的。
這兄弟二人互恭互愛的行為,本身就應該是一首極好的兄弟詩。
“倒未想雙親之題,會勾起小鍾的愴痛!這兄弟二人的情誼,卻是與小鍾的這首詩一樣感人!”見他們走了,路承允大詩師感慨道:“鍾父有二子如此,當真是老懷安慰,無愧人生了!”
經過此詩之後,連泰倫等複聯中人,對恨之入骨的鍾氏兄弟都改觀了幾分,慶幸家中老母的健康。
可能小鍾的技巧、詩法目前的確沒有大詩師純熟,可是對喪母之痛的描繪真切感人,的確能夠引起一群觀眾的內心極大的惻動。
大詩師有技巧有章法,大小鍾有真心有感情,一下就把難題拋到陳成這裏來了!
好詩都被你們寫了,那小陳我該寫什麽呢?
的確,小鍾現在暫時避開了,我抄遊子吟的話,似乎也不是衝他炫耀小陳我有媽媽了。
可是你看看這一個個被小鍾感動的觀眾,我抄了遊子吟也很難再打動他們!
我的媽媽,隻給我“臨行密密縫”了衣服;實際上還壓根沒縫
小鍾的媽媽,已經死了啊!
就連大鍾的媽媽,都已經“高堂明鏡悲白發”了啊!
路大詩師的媽媽,不顧衰老體弱,出郭相扶將了啊!
程度上就弱了很多!
這下可難辦了!
問題是,陳成越是為難,眾人越發對他保持關注
陶李羅三位已經被大家自動排除,大家隻想看看,麵對三首佳作在前,陳某人到底還能拿出怎樣的詩歌對陣!
不求你能超越眾人,不拉胯行不行?
陳成徘徊庭樹下幾步,走起路來的確有點拉胯。
愁!愁!愁啊!
陳成苦惱無比。
之前不篤定抄“遊子吟”還好,一篤定之後,反而影響他去思考別的詩了。
按道理,對於親人、親情、家的溫暖,人人都有很深的感受,不至於無話可說啊!
後世有“闔家團聚”的中秋節、春節,端午也能算。
但在這個時候,因為李隆基還在過“千秋節”的緣故,中秋並不算“團圓節”。
比較注重的仍然是重陽、上元、冬至,也包括除夕夜吧!
後世的國人基本除了春節中秋端午清明,大部分傳統節日都消亡了。
繁忙的工作之外,也就“過年”能讓大家放下一切,迴家團聚吧。
在大唐,陳成也說不準上次在家裏和家人們過一個完整的年是哪一年了,反正已經很久遠;至於前世,因為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就更加遺忘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沒遇打擊必想家,無論這些已經過去了多久,可是家和親人永遠是最後的港灣。
小陳我想家,想老父想老娘,想大哥陳當。
也不需要再怎麽醞釀,情緒起來的時候,話自然而然就從口中流出了!
陳成揮筆寫道:
爆竹千家熱,燈花一朵鮮。
朱窗梅動影,永夜人無眠。
父母談家事,兒童索歲錢。
新茶煎活火,不見又三年。
始安七少看著陳成的詩句,才看完第一句就喜道:“寫的是過年啊!”
爆竹千家,可不是辭舊迎新之時嘛!
對於小孩子來說,最開心的自然是過年了,不僅自己長大了一歲,可以去欺負更小的朋友??,同時爸媽也不會在過年期間打你,一句“大過年”的就過去了隻能你打人,不許人打你,簡直就是無敵啊!
還能在過年的時候吃到很多好吃的,有壓歲錢拿,各種熱鬧的新年活動,多美啊!
看著陳成詩中描繪的美好的場景,一下就把大家從八月盛夏之末,帶迴到美好的新年中去了!
有點疑惑的就是……
大唐就有“爆竹”了嗎?
火藥早在東晉葛洪作者先祖的抱樸子仙藥當中就有了對火藥的記載不假,火藥真正開始普及的時候不是在宋代嗎?就連煙火也是在宋代才開始出現的!
所以王安石才說“爆竹聲中一歲除”嘛!
但是仔細想想就知道錯謬在哪裏了。
爆竹爆竹,就是燒爆了的竹子
壓根和火藥沒關係嘛!
這就好像後世一說到“槍”就想到ak、大狙、火麒麟,可是這個字發明的時候,不就是一根木頭前麵一個鐵尖尖嘛!
先有的“燒竹子”,等大家習慣了之後,把火藥做成的炮仗也叫“爆竹”。
在火藥大規模應用之前,人們往往會在過年期間在後院燒起一堆火,然後將一些舊的東西破的東西扔到裏麵,而竹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總會發出“啪啪啪”的聲響。大過年聽到這熱鬧的聲音,還讓人覺得怪喜慶的。
於是每到過年,都會往火堆裏扔一堆的竹子,同時將舊的東西全都燒掉,辭舊迎新,到了喜愛“佛法”的五律派弟子們這裏,也就可以說“斷舍離”,鞭炮煙花是這種習慣的延續而已。
既然過年標誌性的東西來了,那麽“年味”自然也就隨著陳成的爆竹一起來了。
除夕之夜,千家萬戶,燃燒著熱騰騰的爆竹,每個人的心都暖洋洋的!
家裏即便隻有一朵燈火,可映照在每個守歲人的臉上,也都是鮮豔無比,喜洋洋的!
梅輕輕彈,朱紅色的窗,暗香浮動,梅影搖晃。
如此細微的抖動,也被大家看到!因為這一夜,無人入眠!
又沒春節晚會趙本山可以看,可不就瞅著窗邊的梅花看不停了嘛!
家中的爸爸媽媽談論著家裏大大小小的瑣碎事:年終獎多少啊,來年能不能升職加薪啊,正月初六隔壁老王家嫁女兒,該隨多少份子錢啊之內。
小朋友們完全不知道這些事情的重要性,隻顧著在一旁嚷嚷著:給我給我快給我!我要壓歲錢!
“你們過年還發錢啊?”小六看到這裏,驚訝地問陳成道。
“怎麽,你們不發嗎?”陳成反問道。
始安七少裏有五個人都搖搖頭。
看來
這不是通行大唐的規則。
大唐有壓歲錢嗎?
其實是有的。
早在漢代,就有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但這種錢不是市麵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正麵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麵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大概因為“厭勝”這種巫術厭才是正確寫法,讀音一樣,後世才會認為銅錢能辟邪,林正英才會用銅錢來打僵屍。
而又因為“壓勝錢”的訛變,最後又成了“壓歲錢”。
在大唐,起碼在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是盛行的
以李隆基的闊綽,沒事他都賞賜一堆東西,何況除夕之時,又怎麽會吝惜呢?
就連楊貴妃認“幹兒子”安祿山,“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真把安胖胖當成“兒童索歲錢”的小寶寶了。
“你們過年還發錢!不行!這麽好的事,必須要引進嶺南!今年過年我就管我阿爺要去!”聽陳成說了中原的習慣,始安七少羨慕不已,篤定了要在來年的除夕大發一筆橫財。
再往下看,“新茶煎活火”,又是一個雖然不是過年時候才有,但是過年時這麽做格外令人感覺舒爽的美妙場景!
一杯新茶,談詩論佛,何等爽快!
而且這句也不難看出陳成是從蘇軾“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中剽竊來的,大唐的詩人陳成一般都有顧慮,省著點抄,於是東坡大大就成了被剽竊的“重災區”。
隻可惜,陳成的“新火試新茶”之後,卻不是“詩酒趁年華”!
而是陡然將人從美好的春節場景中抽離!
忽然就迴到了冰冷的現實之中!
不見,又三年!
這樣的場景,陳某人已經又有三年沒有見到了!
從那以後的每一個新年到來的時候,都不是“朱窗梅動影,永夜人無眠”,而是“寒窗人夜坐,冷帳客孤眠”啊!
這個忽然之間的“歐亨利式的結局”,著實叫人猝不及防!
如同青雲直上、鮮花仙音的同時,忽然從九重雲霄過山車而下!
叫人心中著實不是滋味!
有的東西,隻有失去了的時候才知道當初不懂得珍惜。
在家的時候,嫌老爸嚴厲,老娘囉嗦
可隻有當你“關外野店煙火絕,抱膝燈前影伴身”的時候,才會突然間覺得想家滋味的蝕骨銘心!
那個時候,真好呀!
“夢見哥,很多年沒有迴家了嗎?”蔣飛看著陳成的最後一句,忍不住問。
因為陳成寫的是“又三年”,而不是“不見已三年”。
三年,三年又三年
那就是十年了。
即便三年又三年,那也六年了!
六年,你怎麽過來的呢?當然是一直玩貪玩藍月啊!
“沒有沒有。”陳成擺擺手:“也沒有六年那麽長吧,但四五年是有的。”
“四五年不迴家,”周小三感慨道:“你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野孩子嗎?”
陳成:“……”你特麽不會說話就不要總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
陳成沒有和家人完整過年,確切說,是從開元二十三年就開始的,首先那年的春天,李隆基就在洛陽搞“藉田禮”,親自參加春耕,公卿及以下官員都要參與耕種,並且推耒到終畝。堪稱最早的“上山下鄉”。首發
因為這個“藉田禮”,導致陳成老爸沒迴家過年
倒不是說他也參加了“上山下鄉”,他一個小小封丘縣丞,還沒到可以耕田的級別,而是為了促進文武百官種田的熱情,李隆基首創“大唐好聲音”,在種田後的宴飲中奏樂。
於是陳兼帶著封丘的樂隊,和洛陽周邊州縣樂隊參加了第一次“選秀”,因為那一年封丘樂隊的成績還可以,所以等開元二十四年的千秋節,陳兼第二次率隊參賽,但是“迴鍋肉”在選秀比賽中同樣結局都不會很好,所以首輪出局。
不過那年千秋節他兒子一戰成名,卻是大家都已經看到了的。
:。: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