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
相比勞碌,更愛清閑;
相比喧囂,更愛寂靜;
她們都在爭奇鬥豔,我隻土裏土氣;
她們追求新潮,我隻固守自我。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我就是這樣一棵潔身自愛的蘭花……
莫炎這兩句簡簡單單地描寫,甚至完全沒有灌注筆墨在蘭花的形象上,但蘭花那種如同君子一般特立獨行、遺世獨立的氣質卻是躍然紙上!
但你要說這詩就蘭花寫蘭花,卻也失之片麵,這小子在“永做我家園內客”這句裏,有明顯的自賣自誇嫌疑!
讓陳成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王冕的名作《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
這首詩題為“墨梅”,難道就真的是寫“墨梅”嗎?
自然不是,意在述誌罷了!
詩中所描寫的墨梅勁秀芬芳、卓然不群,其實正是作者本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啊!
人家王冕在讚賞自己的立身之德呢!
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可謂構思精巧!
既然王冕的詩後人都誇精巧了,那總不能莫炎不出名,就說他不精巧了吧?
為毛他家的花園裏總是“邀請”蘭花來“做客”?
當然是因為他的家人(老爸)也是一個“偏愛清閑偏愛寂,不爭豔麗不爭新”的人嘛!
明明是給自家人頭上戴高帽,可因為流暢自然,而不顯得刻意。
最後那句“四時常種四時春”也可以算得上是佳句,隻要種上了蘭花,那麽一年四季都有鮮花開放,四季都是春天!
可不是嗎,墨蘭開完有春蘭,春蘭開完是建蘭,建蘭還沒開完呢,寒蘭已經可以接班了。之後又是墨蘭的一輪循環……
寫得饒有情致,又富有人情味,別說陳成了,在場的人誰也不相信這是莫炎能寫出來的……
“你這不會是從哪裏抄來的吧”?“又高價請了槍手代筆”?——疑問寫在“二代目正義聯盟”成員的臉上。
“我說他不肯抄我們的呢,原來是別人的樣稿了!八成是陳兄弟給他準備的……”別說敵人了,東橫西宰也竊竊私語:“當然囉,是還可以,但仍然比不上我們幾個的作品……”
莫炎見敵友都懷疑自己,大感冤枉:“這當當真真是我現場所作啊!如假包換!”手指著陳成道:“昨日晚間吃飯的時候,陳兄弟說起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四句詩的時候,是不是說這種‘循環往複’的節奏,有‘一氣貫注,渾然天成’的效果?我學以致用,多用‘雙聲’、‘疊韻’,使詩句富有韻律和節奏,有什麽不好的嗎?”
說著莫炎問陳成道:“陳兄弟,你說我說的對不對?沒有記錯吧?”
陳成:“……”
是我說的嗎?
嗯,聽起來像是我的語氣……
隻是你這學生已經這麽牛掰了,讓我這所謂的“老師”倍感汗顏啊!
為了顯示自己這位老師並非浪得虛名的,陳成咳嗽了一聲道:“說得一點不錯,看來莫炎兄弟已經掌握了一些竅門了。隻不過嘛,前兩句已經用過了這種循環節奏了,到末句‘四時……四時……’,略顯重複,可能還能再改改。”
說實話,陳成壓根就沒有要指導莫氏五虎寫詩的想法,尤其是莫炎,更是陳成心中“朽木不可雕也”的典範。
但他竟然能他自己胡吹牛皮時的話記在心裏,巧妙運用,的確讓陳成對他的想法改觀不少。
“唔。”莫炎聽了陳老師的“教導”,似乎還有點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我在第四句再次這麽使用,是起到了‘首尾唿應’‘更加強調’的效果啊?難道不是嗎?還是說,這裏犯了什麽詩家忌諱?”
陳成:“……”
當一個學生不是對老師言聽計從,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時,最難應對……
但是莫同學還是很尊重陳老師的:“如果這句不好的話,那陳兄弟有修改的意見嗎?”
陳成:“……”你這好像還真把我問住了……
給三句詩續一句,對陳成來說肯定不是難事。
但就好像“香菱學詩”裏香菱的名言: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陳成恍惚覺得自己竟然不如莫炎,一時間冷汗滿頭,擦汗不止。
但好在莫炎不算太認死理,沒有為難陳成,自己重新琢磨去了,沒有讓陳老師當眾出醜。
現場人人說好,隻有對別人苛刻異常的陳總編提了一點意見,那麽勝負也就沒有懸念,公認莫炎的詩要比鄧果的更好。
一貫廢柴的莫炎,竟然先拔了頭籌,事前誰能想到?
鄧果難免垂頭喪氣,大受打擊。
鍾矩對他笑道:“莫家炎公子在詩榜上也是‘詩之力三段’的評價,如果不是他與編輯們起了齟齬,起碼‘詩之力五段’是有的,你輸給了他,也不算冤枉。”
鄧果這才坦然了一點,但又感歎:詩榜詩之力三段,百年內最年輕詩士,詩力竟恐怖如斯!
在宜州,無愧於鳳毛麟角的存在!(除了自己的族兄鄧鐸之外)
輸給他,不冤枉!
退到了一邊。
“第二局出戰的自然是我了!”“詩動乾坤”莫動站出來道,老大難的莫炎都取勝了,他的信心自然就更飽滿了。
“這是莫動,在詩榜辦事處有‘詩之力七段’的評價的。”鍾矩對小弟兄們介紹道,雖然莫動在詩榜當天就被削減到了“詩之力一段”,但是那當不得真,來之前鍾矩是把莫動作為“最強”來估算的。
可是現在突然冒出三個實力不明的“大師”,鍾矩也拿不準,就放棄了用最強者來與他硬碰:“瓜瓜,你上吧!”
鄧鐸的另一個族弟鄧瓜點點頭,出列直麵“詩動乾坤”莫動:“我來領教閣下的高詩!以何為題?”
陳成還沒從莫廢柴的蛻變中緩過神來,來根黃瓜壓壓驚,繼續當吃瓜群眾。
鄧鐸家裏的人也是有意思,起名字不是“瓜”就是“果”,感情是特色農業生產戶。
從他們的名字再看鄧鐸的名字,就覺得違和而不親切。
陳成嚴重懷疑,鄧鐸原名不是這個“鐸”,而是“奪走”的“奪”,或者更常見的“多少”的“多”。
瓜多多,果多多,拚多多嘛。
“我也不欺負年輕人!”十六歲的莫動老氣橫秋道:“還是你來命題吧!”
鄧瓜平日裏作詩,都是鄧鐸或者是鍾氏兄弟命題,還真不知道用什麽當題目,打眼看到了這在啃一根黃瓜的陳成,又與自己的名字相同,便道:“就以‘黃瓜’為題,如何?”
“噗!”鼓動腮幫子的陳成險些被噎了一下,又要來如此熟悉而親切的題目嗎?
莫動自然不知道陳成為什麽對“黃瓜”反應如此強烈,點點頭:“可以!”
陳成並沒有和莫家三大師那樣有推銷自己作品的習慣,就不向莫動介紹“八月嚐新最東京”了,當然他在這一題上,直到現在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十足的“童年陰影”。
鄧瓜在作詩上是個新手,種瓜卻是一個小能手,五六歲就能幫家裏“也傍桑陰學種瓜”了,唰唰唰幾筆,不一會兒就寫好了:
稚嫩黃瓜蕊未開,農人理蔓搭棚栽。
若無夜露輝光照,哪有清香美食來!
莫動不算急才,但是寫個“黃瓜”詩自然是小菜一碟,手到擒來,一首五言古詩不一會兒就寫好了:
翻翻黃瓜花,薿薿葉下庇。
累累架上實,搖搖小兒臂。
雌蝶不想思,雄蜂時複至。
須早插竹扶,勿令瓜貼地!
鍾氏兄弟和陳成默認就成了三位評委,來分辯這兩首詩的好壞。
三個人對視一眼,倒是頗有默契,都感知到對方的意見和自己完全一致!
“莫動勝!”
“小正義聯盟”們大為驚訝:這麽快?
就是這麽快!
在陳成看來,鄧瓜的這首詩,雖然也算是寫成了句子,敘述好了事件,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卻犯了新手很常見的錯誤:
顧頭不顧腚,抓不到重點!
首先,你說黃瓜還沒有開花,很稚嫩,需要農民搭棚子、起架子,把它稚嫩的藤蔓掛起來——
這描繪了田家生活,並沒有錯。
可問題是,後麵突然來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感慨:
如果沒有露水、日光,讓黃瓜吸取養分,哪來的清甜的黃瓜呢?
格外突兀,又讓人摸不著頭腦。
“因為從上一句看,”陳成邊說邊嚼著黃瓜:“辛苦培育黃瓜的是農民,大家要感謝,自然是感謝農民——感謝陽光雨露,是什麽道理呢?”
鄧瓜不服氣:“可陽光雨露也很重要啊?!”
陳成無語,將黃瓜咽到肚子裏:“是重要沒錯,可是在你前麵的句子裏,並沒有提到這一點啊?這就好像你說:阿爺阿母養育我非常辛苦,所以我最愛的人就是陳老師——邏輯不通嘛!除非陳老師就是你的阿爺阿母。”
鄧瓜:“……”
這麽一想,似乎是這樣。
所以鄧瓜這首詩,甚至不能給及格分,比剛剛鄧果的詩還有不如……
鍾氏兄弟排兵布陣時,不知道是怎麽考慮的!——前提是鄧瓜沒有發揮失誤的話。
這邊越來越強,你們還越來越弱了咋的……
至於莫動的這首詩,就是眾口一致的好評了。
鍾規說:“似有漢魏風骨!”
鍾矩也點點頭:“我也有在讀舊樂府詩的感覺!”
竟然沒有挑他哪怕一個錯處!
這是莫動自從上了莫炎賊船,被“正義聯盟”屢次圍剿一來,頭一次!
簡直是受寵若驚,高興莫名!
甚至連詩的本身都不那麽重要了!
“可以啊,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鍾矩笑道:“你給大家說說創作思路唄?”
“沒問題!”莫動咧開了嘴,失去了他硬板著臉、“詩動乾坤”的硬氣,人畜無害:“這首詩呢,還是要感謝‘陳老師’!”
“又是我?”陳成瞪圓了眼,黃瓜也不遲了,聽聽他怎麽給自己戴高帽。
因為陳成剛剛說“最愛的人就是陳老師,除非陳老師就是你的阿爺阿母”,莫動察覺到了歧義,臉一紅道:“當然,我不是說陳兄弟是我的父母哈!但是聽陳兄弟談話,總能給我很多啟示!——你還記得前天午飯的時候,跟我們聊‘古詩十九首’嗎?”
“嗬嗬。”陳成幹笑兩聲,“古詩十九首”是昭陽仙子劉昭陽的拿手好戲,自己談不上精通,隻能說借這個吹吹牛皮還行。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莫動深情吟誦道:“這首詩一共十句,卻有六句都用了疊音詞!”
他說的是“迢迢”“皎皎”“纖纖”“劄劄”“盈盈”和“脈脈”。
“讀起來,音節和諧,質樸清麗,情趣盎然!自然而貼切地表達了物性與情思!”莫動感慨道:“我以前還不覺得,聽陳兄弟這麽一說,再迴頭去看,當真與現如今的‘妖豔賤貨’不同!太純真感人了!所以,這才……東施效顰,聊博大家一笑。”
眾人一看,他前四句“翻翻黃瓜花,薿薿葉下庇。累累架上實,搖搖小兒臂”,讀起來的確和“迢迢牽牛星”前四句如出一轍!
把黃瓜成熟時那種如小孩手臂一樣結識可愛的形態寫得極為傳神!
這詩初見並不驚人,可是越讀越有滋味,就好像黃瓜一樣,細細咀嚼,度過了黃瓜特有的“土腥味”之後,就是悠長的清甜!
不僅這四句模仿了古詩十九首的句式,就連最後兩句說理的方式,也和漢魏的古詩如出一轍:
黃瓜必須要在小的時候就搭棚插架,不能等到快要貼到地麵時才搭架子——因為一旦貼了地,瓜就要爛掉了。
這句說的道理,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何等相似!
而借物說理的方式,又和曹植“七步詩”等詩,何等相似!
“恭喜莫動郎君,突破了瓶頸!下次詩榜再考核的時候,恐怕你將是我們的一大勁敵了!”鍾規常常歎息道。
鄧瓜聽到自己崇拜的小鍾也這麽說,格外驚恐:沒想到自己這個對手,之前也就詩之力七段,現在竟然恐怖如斯!
看來他的確是宜州鳳毛麟角般的存在了!
相比勞碌,更愛清閑;
相比喧囂,更愛寂靜;
她們都在爭奇鬥豔,我隻土裏土氣;
她們追求新潮,我隻固守自我。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我就是這樣一棵潔身自愛的蘭花……
莫炎這兩句簡簡單單地描寫,甚至完全沒有灌注筆墨在蘭花的形象上,但蘭花那種如同君子一般特立獨行、遺世獨立的氣質卻是躍然紙上!
但你要說這詩就蘭花寫蘭花,卻也失之片麵,這小子在“永做我家園內客”這句裏,有明顯的自賣自誇嫌疑!
讓陳成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王冕的名作《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
這首詩題為“墨梅”,難道就真的是寫“墨梅”嗎?
自然不是,意在述誌罷了!
詩中所描寫的墨梅勁秀芬芳、卓然不群,其實正是作者本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啊!
人家王冕在讚賞自己的立身之德呢!
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可謂構思精巧!
既然王冕的詩後人都誇精巧了,那總不能莫炎不出名,就說他不精巧了吧?
為毛他家的花園裏總是“邀請”蘭花來“做客”?
當然是因為他的家人(老爸)也是一個“偏愛清閑偏愛寂,不爭豔麗不爭新”的人嘛!
明明是給自家人頭上戴高帽,可因為流暢自然,而不顯得刻意。
最後那句“四時常種四時春”也可以算得上是佳句,隻要種上了蘭花,那麽一年四季都有鮮花開放,四季都是春天!
可不是嗎,墨蘭開完有春蘭,春蘭開完是建蘭,建蘭還沒開完呢,寒蘭已經可以接班了。之後又是墨蘭的一輪循環……
寫得饒有情致,又富有人情味,別說陳成了,在場的人誰也不相信這是莫炎能寫出來的……
“你這不會是從哪裏抄來的吧”?“又高價請了槍手代筆”?——疑問寫在“二代目正義聯盟”成員的臉上。
“我說他不肯抄我們的呢,原來是別人的樣稿了!八成是陳兄弟給他準備的……”別說敵人了,東橫西宰也竊竊私語:“當然囉,是還可以,但仍然比不上我們幾個的作品……”
莫炎見敵友都懷疑自己,大感冤枉:“這當當真真是我現場所作啊!如假包換!”手指著陳成道:“昨日晚間吃飯的時候,陳兄弟說起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四句詩的時候,是不是說這種‘循環往複’的節奏,有‘一氣貫注,渾然天成’的效果?我學以致用,多用‘雙聲’、‘疊韻’,使詩句富有韻律和節奏,有什麽不好的嗎?”
說著莫炎問陳成道:“陳兄弟,你說我說的對不對?沒有記錯吧?”
陳成:“……”
是我說的嗎?
嗯,聽起來像是我的語氣……
隻是你這學生已經這麽牛掰了,讓我這所謂的“老師”倍感汗顏啊!
為了顯示自己這位老師並非浪得虛名的,陳成咳嗽了一聲道:“說得一點不錯,看來莫炎兄弟已經掌握了一些竅門了。隻不過嘛,前兩句已經用過了這種循環節奏了,到末句‘四時……四時……’,略顯重複,可能還能再改改。”
說實話,陳成壓根就沒有要指導莫氏五虎寫詩的想法,尤其是莫炎,更是陳成心中“朽木不可雕也”的典範。
但他竟然能他自己胡吹牛皮時的話記在心裏,巧妙運用,的確讓陳成對他的想法改觀不少。
“唔。”莫炎聽了陳老師的“教導”,似乎還有點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我在第四句再次這麽使用,是起到了‘首尾唿應’‘更加強調’的效果啊?難道不是嗎?還是說,這裏犯了什麽詩家忌諱?”
陳成:“……”
當一個學生不是對老師言聽計從,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時,最難應對……
但是莫同學還是很尊重陳老師的:“如果這句不好的話,那陳兄弟有修改的意見嗎?”
陳成:“……”你這好像還真把我問住了……
給三句詩續一句,對陳成來說肯定不是難事。
但就好像“香菱學詩”裏香菱的名言: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陳成恍惚覺得自己竟然不如莫炎,一時間冷汗滿頭,擦汗不止。
但好在莫炎不算太認死理,沒有為難陳成,自己重新琢磨去了,沒有讓陳老師當眾出醜。
現場人人說好,隻有對別人苛刻異常的陳總編提了一點意見,那麽勝負也就沒有懸念,公認莫炎的詩要比鄧果的更好。
一貫廢柴的莫炎,竟然先拔了頭籌,事前誰能想到?
鄧果難免垂頭喪氣,大受打擊。
鍾矩對他笑道:“莫家炎公子在詩榜上也是‘詩之力三段’的評價,如果不是他與編輯們起了齟齬,起碼‘詩之力五段’是有的,你輸給了他,也不算冤枉。”
鄧果這才坦然了一點,但又感歎:詩榜詩之力三段,百年內最年輕詩士,詩力竟恐怖如斯!
在宜州,無愧於鳳毛麟角的存在!(除了自己的族兄鄧鐸之外)
輸給他,不冤枉!
退到了一邊。
“第二局出戰的自然是我了!”“詩動乾坤”莫動站出來道,老大難的莫炎都取勝了,他的信心自然就更飽滿了。
“這是莫動,在詩榜辦事處有‘詩之力七段’的評價的。”鍾矩對小弟兄們介紹道,雖然莫動在詩榜當天就被削減到了“詩之力一段”,但是那當不得真,來之前鍾矩是把莫動作為“最強”來估算的。
可是現在突然冒出三個實力不明的“大師”,鍾矩也拿不準,就放棄了用最強者來與他硬碰:“瓜瓜,你上吧!”
鄧鐸的另一個族弟鄧瓜點點頭,出列直麵“詩動乾坤”莫動:“我來領教閣下的高詩!以何為題?”
陳成還沒從莫廢柴的蛻變中緩過神來,來根黃瓜壓壓驚,繼續當吃瓜群眾。
鄧鐸家裏的人也是有意思,起名字不是“瓜”就是“果”,感情是特色農業生產戶。
從他們的名字再看鄧鐸的名字,就覺得違和而不親切。
陳成嚴重懷疑,鄧鐸原名不是這個“鐸”,而是“奪走”的“奪”,或者更常見的“多少”的“多”。
瓜多多,果多多,拚多多嘛。
“我也不欺負年輕人!”十六歲的莫動老氣橫秋道:“還是你來命題吧!”
鄧瓜平日裏作詩,都是鄧鐸或者是鍾氏兄弟命題,還真不知道用什麽當題目,打眼看到了這在啃一根黃瓜的陳成,又與自己的名字相同,便道:“就以‘黃瓜’為題,如何?”
“噗!”鼓動腮幫子的陳成險些被噎了一下,又要來如此熟悉而親切的題目嗎?
莫動自然不知道陳成為什麽對“黃瓜”反應如此強烈,點點頭:“可以!”
陳成並沒有和莫家三大師那樣有推銷自己作品的習慣,就不向莫動介紹“八月嚐新最東京”了,當然他在這一題上,直到現在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十足的“童年陰影”。
鄧瓜在作詩上是個新手,種瓜卻是一個小能手,五六歲就能幫家裏“也傍桑陰學種瓜”了,唰唰唰幾筆,不一會兒就寫好了:
稚嫩黃瓜蕊未開,農人理蔓搭棚栽。
若無夜露輝光照,哪有清香美食來!
莫動不算急才,但是寫個“黃瓜”詩自然是小菜一碟,手到擒來,一首五言古詩不一會兒就寫好了:
翻翻黃瓜花,薿薿葉下庇。
累累架上實,搖搖小兒臂。
雌蝶不想思,雄蜂時複至。
須早插竹扶,勿令瓜貼地!
鍾氏兄弟和陳成默認就成了三位評委,來分辯這兩首詩的好壞。
三個人對視一眼,倒是頗有默契,都感知到對方的意見和自己完全一致!
“莫動勝!”
“小正義聯盟”們大為驚訝:這麽快?
就是這麽快!
在陳成看來,鄧瓜的這首詩,雖然也算是寫成了句子,敘述好了事件,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卻犯了新手很常見的錯誤:
顧頭不顧腚,抓不到重點!
首先,你說黃瓜還沒有開花,很稚嫩,需要農民搭棚子、起架子,把它稚嫩的藤蔓掛起來——
這描繪了田家生活,並沒有錯。
可問題是,後麵突然來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感慨:
如果沒有露水、日光,讓黃瓜吸取養分,哪來的清甜的黃瓜呢?
格外突兀,又讓人摸不著頭腦。
“因為從上一句看,”陳成邊說邊嚼著黃瓜:“辛苦培育黃瓜的是農民,大家要感謝,自然是感謝農民——感謝陽光雨露,是什麽道理呢?”
鄧瓜不服氣:“可陽光雨露也很重要啊?!”
陳成無語,將黃瓜咽到肚子裏:“是重要沒錯,可是在你前麵的句子裏,並沒有提到這一點啊?這就好像你說:阿爺阿母養育我非常辛苦,所以我最愛的人就是陳老師——邏輯不通嘛!除非陳老師就是你的阿爺阿母。”
鄧瓜:“……”
這麽一想,似乎是這樣。
所以鄧瓜這首詩,甚至不能給及格分,比剛剛鄧果的詩還有不如……
鍾氏兄弟排兵布陣時,不知道是怎麽考慮的!——前提是鄧瓜沒有發揮失誤的話。
這邊越來越強,你們還越來越弱了咋的……
至於莫動的這首詩,就是眾口一致的好評了。
鍾規說:“似有漢魏風骨!”
鍾矩也點點頭:“我也有在讀舊樂府詩的感覺!”
竟然沒有挑他哪怕一個錯處!
這是莫動自從上了莫炎賊船,被“正義聯盟”屢次圍剿一來,頭一次!
簡直是受寵若驚,高興莫名!
甚至連詩的本身都不那麽重要了!
“可以啊,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鍾矩笑道:“你給大家說說創作思路唄?”
“沒問題!”莫動咧開了嘴,失去了他硬板著臉、“詩動乾坤”的硬氣,人畜無害:“這首詩呢,還是要感謝‘陳老師’!”
“又是我?”陳成瞪圓了眼,黃瓜也不遲了,聽聽他怎麽給自己戴高帽。
因為陳成剛剛說“最愛的人就是陳老師,除非陳老師就是你的阿爺阿母”,莫動察覺到了歧義,臉一紅道:“當然,我不是說陳兄弟是我的父母哈!但是聽陳兄弟談話,總能給我很多啟示!——你還記得前天午飯的時候,跟我們聊‘古詩十九首’嗎?”
“嗬嗬。”陳成幹笑兩聲,“古詩十九首”是昭陽仙子劉昭陽的拿手好戲,自己談不上精通,隻能說借這個吹吹牛皮還行。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莫動深情吟誦道:“這首詩一共十句,卻有六句都用了疊音詞!”
他說的是“迢迢”“皎皎”“纖纖”“劄劄”“盈盈”和“脈脈”。
“讀起來,音節和諧,質樸清麗,情趣盎然!自然而貼切地表達了物性與情思!”莫動感慨道:“我以前還不覺得,聽陳兄弟這麽一說,再迴頭去看,當真與現如今的‘妖豔賤貨’不同!太純真感人了!所以,這才……東施效顰,聊博大家一笑。”
眾人一看,他前四句“翻翻黃瓜花,薿薿葉下庇。累累架上實,搖搖小兒臂”,讀起來的確和“迢迢牽牛星”前四句如出一轍!
把黃瓜成熟時那種如小孩手臂一樣結識可愛的形態寫得極為傳神!
這詩初見並不驚人,可是越讀越有滋味,就好像黃瓜一樣,細細咀嚼,度過了黃瓜特有的“土腥味”之後,就是悠長的清甜!
不僅這四句模仿了古詩十九首的句式,就連最後兩句說理的方式,也和漢魏的古詩如出一轍:
黃瓜必須要在小的時候就搭棚插架,不能等到快要貼到地麵時才搭架子——因為一旦貼了地,瓜就要爛掉了。
這句說的道理,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何等相似!
而借物說理的方式,又和曹植“七步詩”等詩,何等相似!
“恭喜莫動郎君,突破了瓶頸!下次詩榜再考核的時候,恐怕你將是我們的一大勁敵了!”鍾規常常歎息道。
鄧瓜聽到自己崇拜的小鍾也這麽說,格外驚恐:沒想到自己這個對手,之前也就詩之力七段,現在竟然恐怖如斯!
看來他的確是宜州鳳毛麟角般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