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七少幾個,畢竟都是初學者,邯鄲學步的階段。
所以像“獨木成林”“枝繁葉茂”這種現成的詞,小六撿來就用,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讓陳成有些稱許的就是,他尾聯對仗的這兩句,“長髯飄動迎雙客,華蓋開張待七雄”算得上是頗為工整了,想來也有這幾日跟著自己曆經大小數十戰後的加成作用。
尤其是這句“待七雄”,令人一下就想到“戰國七雄”的輝煌曆史。
也是在暗指“七少”乃是七個“英雄出少年”,能自吹自擂,臉不紅心不跳,不失為一種本事。
隻是有一個問題:
與“七雄”相對的“雙客”,看起來有些意義不明啊?
什麽意思?
兩個客人?
黃金雙鏢客?
天南地北雙飛客?
要是名人作品,陳成肯定會揣摩一下,但既然是小朋友,沒必要過分解讀,那陳成就直接問了。
“雙客?很簡單啊。”小六作為原作者一本正經地解釋道:“兩撥來客嘛!”
“哪兩撥?”陳成又問。
“你——是一撥,”小六指了指自己幾個:“我們兄弟幾個,是一撥。”
陳成:“……”
靠……
我這個旅行團團長就這樣被開除了麽……
說好的我們是一個集體呢?
小六看了看陳成,又看了看對麵仍在提著筆杆思索的丁幹,用對方聽不到的聲音道:“其實……我這個是瞎寫的。”
“……”陳成:“瞎寫?”
“是這樣嘛,”小六有些難為情:“我想好的要寫‘華蓋開張待七雄’,可不是不知道那什麽和‘七雄’對仗嘛……”
這不是一個文學問題,而是一個“技術”問題。
那就是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既然用了“七”是仄聲的數字(七是入聲),那麽上句自然要用一個平聲的數字來對。
問題是,數字裏平聲字真不夠用。
一,六,七,八,十,入聲為仄;
二,四去聲為仄;
五,九,上聲為仄;
作為平聲的也就“三”這一個數字》(因為它如此稀缺,所以“三”必須要和各種數字對仗,以至於“三”既可以指代很多,也可以指代“很少”,這還不是被逼的嘛。)
投機取巧一點,可以用“雙”來代替“二”字,這算平聲。
就這“二、三”兩個數字能用,我有什麽辦法呢?
“你稍微改改嘛!”陳成道。
小六不大明白,皺眉道:“你是說,不說‘長髯飄動迎雙客’,改說‘長髯飄動迎三客’?”
“噗!”陳成狂汗了一下:“千萬別!”
一說“三客”,就讓陳成想到“三恪”(三個前朝君主後裔),為這個自己差點在李隆基禦前掉腦袋……
“‘長髯飄動迎千客’不也行嘛!”陳成指點他道。
算上“百千萬”的話,“千”也是平聲。
“咦,好像是可以哦!”小六琢磨了一下:“而且‘千客’對‘七雄’的話,一下子就把氣勢烘托出來了呢!夢見哥,我真是不服你不行,有‘點石成金’的妙筆,我寫好前應該給你看看的。”
陳成翻了翻白眼,心想:你這“詩”根本算不上“石”,也就一堆“土”吧。
“我說你記著就行,當對方的麵,詩就別改了,你還照著你那兩撥客人的說辭。”陳成道。
陳成當然不會覺得,小六這種水平能和對方比較,主要還是起一個“投石問路”的作用。
更何況,這四句詩,幾乎沒用十分鍾就寫好了,要求不嚴苛的話,也可說是“少年急才”。
總體而言,陳總編願意給小六一個“詩之力三段”的評價。
現在就要看丁幹的詩是怎樣的成色——
可偏偏,丁幹的詩遲遲沒有出來,讓看官們有些急躁。
未免太慢了吧?難道是在憋大招?
陳成幾個人都有些不耐煩了,可丁幹還是不緊不慢的。
陳成沒把小六的“雄詩”當迴事,可他的那幫哥們就不一樣了,各種溢美之詞脫口而出:
“小六這首詩真是不同凡響,一鳴驚人啊!”
“文筆精妙,情懷濃鬱!凝練入味,餘味綿長!”
“極出榕樹之特點,見詩韻綿厚!”
“才情滿腹,才思敏捷,才華橫溢,才氣衝天!”
“郭敬我看了六弟的詩,情不自禁和詩一首:
根亂枝繁稠欲綠,四時最是葉蔥蔥。
重風避熱遮過客,烈日還涼暫歇雄!”
看他們如此無恥地吹捧自家兄弟,陳成越發好笑,就好像迴到了那天和七少第一次對陣的時候。
小朋友跟自己小夥伴在一起,的確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學習,讓你充滿動力!
可陳成也知道這幾個小子說得如此浮誇的原因,就是為了幹擾對麵丁幹的創作,分散他的心思。
詩寫得不咋樣,盤外招倒是一套一套的。
尤其是郭小四,你那叫“和詩”嗎?寫得什麽狗屁不通的玩意!
這樣想著,丁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詩。
七少也一瞬間收起了他們的商業互吹,嗚嗚渣渣一結束,整個世界都清淨了不少。
丁幹便將詩作展現給眾人看。
“是神還是渣,現在就能揭曉了!”陳成暗想著。
見丁幹的詩作是:
拔地擎天稠且綠,安貧樂瘠野賢風。
靜觀百載悠悠事,揮送斜陽落幕中。
呃……
陳成陷入了思索。
怎麽說呢?
大失所望!
高,肯定是要比小六高那麽一點點。
尤其是大榕樹經曆了百年來的滄桑事實,由隋入唐的曆史變遷,斜陽下的剪影,還是有那麽點意思的。
可以說這算是“標準詩士一段”級別的詩作。
可是你磨蹭了這麽半天,就搗鼓出這樣一首作品來,是不是有些對不起觀眾的期待啊?
陳成再次懷疑起“大榕樹下百場不敗”的真實性來。
來挑戰你們的人,總不會都是詩之力二三段的水準,一個詩士以上的人都沒有吧?
古怪,古怪……
難不成是丁幹覺得小六的水平太低了,隨便胡謅一首來敷衍他。
也不該啊,他畢竟還寫了那麽長的時間……
那邊七少幾個還在爭論丁幹的詩與小六的詩誰高誰低呢,情緒還蠻激動,因為小六也覺得,丁幹的詩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神妙,與自己的詩差不多,自然不肯輕易認輸了。
七少強詞奪理,丁幹隻覺得不值一哂,倒是讓丁幹的小弟們很不滿意,一群人也幫著說話,兩幫人吵得很熱鬧。
最後還是陳成站出來,論定小六輸了,這小子才心不甘情不願,解下自己的腰帶,沒有好臉色道:“給你們!”被對方笑納,在大榕樹上掛起了新的一條戰利品。
“接下來——”丁幹對於自己沒有讓七少讀完大作“納頭便拜”,有些不高興,他不知道因為七少這幾天看慣了陳成在這一級別上的較量,口味已經刁了。
正要拉陳成進入戰局呢,這邊孫沐又站了出來,指著自己腰間道:“我也要挑戰你!”
“你也要?”丁幹皺起了眉頭:“這……不太好吧?”
看向陳成,眼中分明在責問:是你的意思?要用車輪戰消耗我?
陳成聳聳肩,雙手一攤,表示不知情。
“我原來是不打算挑戰賢兄的,”孫沐道:“隻是看了兄台的大作,覺得我與君也有一戰之力。”
丁幹一聽,才明白這些小孩沒把自己的詩作放在眼裏,不覺又羞又怒,冷笑道:“大言不慚!好!我便給你一個機會!你說——想比什麽?”
心說:給你們麵子竟然當我軟弱好欺!是你們逼我出手的,到時候可怪不得我!
“我們剛剛從船上來的時候,看到那邊的山上,像是懸崖崩了一角……”孫沐邊比劃邊說著,沒兩句丁幹便知道他在說什麽:“那是‘掛月高峰’。”
“嗯。是有些像。”孫沐點點頭:“我就想跟你比寫這個。”
孫沐說的時候,陳成也知道他指得是哪裏——
其實,在後世那叫“月亮山”,行舟時遙遙可見,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麵貫通,一個半圓形的大洞。
當初隨導遊小姐姐來時,對方介紹說此山“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
而且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在船上欣賞此山,那個石拱的形狀會從彎彎的上弦月,逐漸變成半月、圓月,繼而又變成下弦月,頗有些奇妙。
盡管對方這麽說,但愛唱反調的陳成卻說“也沒什麽了不起”的,不過是個洞,像什麽還不是你們說了算。
不過這洞裏麵還真的有點好玩——洞大得離奇,高寬各有50米,而山壁卻隻有幾米厚,平整似牆,洞的頂部卻掛滿了鍾乳石,形狀各異,還是值得一看的。
這兩人約定好了比作“月亮山”的詩,也沒有磨嘰,很快擺開陣勢,揮筆潑墨,這次都是沒有用多長的時間就各自寫好了。
孫沐寫的是:
千古神工奇月亮,缺圓交替步移間。
雨晴晝夜天空掛,豈有吳剛洞中煩?
詩其實也隻是在他那區區詩之力一二段的水準,可是這一次哪怕是陳成都要稱讚這小子的才思了!
《山海經·海內經》雲:
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
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迴樹上,經過了這麽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這和希臘神話中某些橋段也很像)
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孫沐這寫的有意思的地方是,假如這裏真的是月亮在人間的投影,裏麵也有吳剛——
那麽無論刮風下雨,陰晴圓缺,天上的月亮會變,這邊的“月亮”可不會!
吳剛天天都要伐樹,豈不是要煩死、累死了?
這句有些天真的話語,看起來有些像陳成平日裏很慣常使用的“無理之妙”,也就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那種。
看起來孫沐這些日子意誌消沉,無精打采,原來他還是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心中,暗暗效仿!
其他兄弟幾個隻是在模仿陳成的形式,這小子有點要往陳成的“精髓”上仿效了!
值得一誇!
隻不過這效仿的水平還有些差強人意,略微有些生硬。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
這月亮山洞中還真有兩塊鍾乳石很像月宮裏的吳剛和玉兔。在晴天的時候,遊人可以透過月洞看到藍天白雲,好比一麵掛在山顛上的圓鏡。由於月洞的北側有一座圓形的小山,所以遊人走山南的賞月路,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月洞,可以看到圓月、半月和眉月的不同景象。而這位“吳剛”,還真的無論刮風下雨,陰晴圓缺,都要砍樹……
這時候,丁幹的詩也作好了。
經過了上一首的露麵,陳成已經不大相信丁幹是一個隱藏實力的“絕世高手”了,實力應該和自己起初評估的差不多。
第二首應該也不會給太多驚喜吧?
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他寫的是:
上有秦時月,雲間冷若鐵。
崇山遠亙邊雲外,月華掩映空明滅!
凝睇青山巔,渾圓入寥廓,浮浪誓與山相搏!(壓入聲韻)
這第一句就把陳成看鎮住了!
上來就說這月亮山就是“秦時明月”幻化而成,一下就有穿越時空的滄桑感!
崇山雲外的大視野,穿越洞口明滅的光線,也讓詩句頗有些驚心動魄!
參差不齊的句式,更有李太白式的雜言詩汪洋恣肆、奔放流暢之感!
這詩句,如何能用“詩士”“詩師”來評價!
難道,這才是丁幹的真正詩力?
“去,收下他的腰帶!”丁幹指揮著小弟,一副不容置喙,勝利已經被他掌握在手中的模樣——
事實上,孫沐還真的不敢有什麽意見,乖乖地就交出了自己的腰帶。
“現在,輪到咱倆了吧?”丁幹的臉上,似笑非笑,仿佛在說:非要我展現真正的能力,把你們都鎮住,你們才服氣是吧?
陳成正了正形色,拱拱手:“請賜教!”
所以像“獨木成林”“枝繁葉茂”這種現成的詞,小六撿來就用,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讓陳成有些稱許的就是,他尾聯對仗的這兩句,“長髯飄動迎雙客,華蓋開張待七雄”算得上是頗為工整了,想來也有這幾日跟著自己曆經大小數十戰後的加成作用。
尤其是這句“待七雄”,令人一下就想到“戰國七雄”的輝煌曆史。
也是在暗指“七少”乃是七個“英雄出少年”,能自吹自擂,臉不紅心不跳,不失為一種本事。
隻是有一個問題:
與“七雄”相對的“雙客”,看起來有些意義不明啊?
什麽意思?
兩個客人?
黃金雙鏢客?
天南地北雙飛客?
要是名人作品,陳成肯定會揣摩一下,但既然是小朋友,沒必要過分解讀,那陳成就直接問了。
“雙客?很簡單啊。”小六作為原作者一本正經地解釋道:“兩撥來客嘛!”
“哪兩撥?”陳成又問。
“你——是一撥,”小六指了指自己幾個:“我們兄弟幾個,是一撥。”
陳成:“……”
靠……
我這個旅行團團長就這樣被開除了麽……
說好的我們是一個集體呢?
小六看了看陳成,又看了看對麵仍在提著筆杆思索的丁幹,用對方聽不到的聲音道:“其實……我這個是瞎寫的。”
“……”陳成:“瞎寫?”
“是這樣嘛,”小六有些難為情:“我想好的要寫‘華蓋開張待七雄’,可不是不知道那什麽和‘七雄’對仗嘛……”
這不是一個文學問題,而是一個“技術”問題。
那就是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既然用了“七”是仄聲的數字(七是入聲),那麽上句自然要用一個平聲的數字來對。
問題是,數字裏平聲字真不夠用。
一,六,七,八,十,入聲為仄;
二,四去聲為仄;
五,九,上聲為仄;
作為平聲的也就“三”這一個數字》(因為它如此稀缺,所以“三”必須要和各種數字對仗,以至於“三”既可以指代很多,也可以指代“很少”,這還不是被逼的嘛。)
投機取巧一點,可以用“雙”來代替“二”字,這算平聲。
就這“二、三”兩個數字能用,我有什麽辦法呢?
“你稍微改改嘛!”陳成道。
小六不大明白,皺眉道:“你是說,不說‘長髯飄動迎雙客’,改說‘長髯飄動迎三客’?”
“噗!”陳成狂汗了一下:“千萬別!”
一說“三客”,就讓陳成想到“三恪”(三個前朝君主後裔),為這個自己差點在李隆基禦前掉腦袋……
“‘長髯飄動迎千客’不也行嘛!”陳成指點他道。
算上“百千萬”的話,“千”也是平聲。
“咦,好像是可以哦!”小六琢磨了一下:“而且‘千客’對‘七雄’的話,一下子就把氣勢烘托出來了呢!夢見哥,我真是不服你不行,有‘點石成金’的妙筆,我寫好前應該給你看看的。”
陳成翻了翻白眼,心想:你這“詩”根本算不上“石”,也就一堆“土”吧。
“我說你記著就行,當對方的麵,詩就別改了,你還照著你那兩撥客人的說辭。”陳成道。
陳成當然不會覺得,小六這種水平能和對方比較,主要還是起一個“投石問路”的作用。
更何況,這四句詩,幾乎沒用十分鍾就寫好了,要求不嚴苛的話,也可說是“少年急才”。
總體而言,陳總編願意給小六一個“詩之力三段”的評價。
現在就要看丁幹的詩是怎樣的成色——
可偏偏,丁幹的詩遲遲沒有出來,讓看官們有些急躁。
未免太慢了吧?難道是在憋大招?
陳成幾個人都有些不耐煩了,可丁幹還是不緊不慢的。
陳成沒把小六的“雄詩”當迴事,可他的那幫哥們就不一樣了,各種溢美之詞脫口而出:
“小六這首詩真是不同凡響,一鳴驚人啊!”
“文筆精妙,情懷濃鬱!凝練入味,餘味綿長!”
“極出榕樹之特點,見詩韻綿厚!”
“才情滿腹,才思敏捷,才華橫溢,才氣衝天!”
“郭敬我看了六弟的詩,情不自禁和詩一首:
根亂枝繁稠欲綠,四時最是葉蔥蔥。
重風避熱遮過客,烈日還涼暫歇雄!”
看他們如此無恥地吹捧自家兄弟,陳成越發好笑,就好像迴到了那天和七少第一次對陣的時候。
小朋友跟自己小夥伴在一起,的確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學習,讓你充滿動力!
可陳成也知道這幾個小子說得如此浮誇的原因,就是為了幹擾對麵丁幹的創作,分散他的心思。
詩寫得不咋樣,盤外招倒是一套一套的。
尤其是郭小四,你那叫“和詩”嗎?寫得什麽狗屁不通的玩意!
這樣想著,丁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詩。
七少也一瞬間收起了他們的商業互吹,嗚嗚渣渣一結束,整個世界都清淨了不少。
丁幹便將詩作展現給眾人看。
“是神還是渣,現在就能揭曉了!”陳成暗想著。
見丁幹的詩作是:
拔地擎天稠且綠,安貧樂瘠野賢風。
靜觀百載悠悠事,揮送斜陽落幕中。
呃……
陳成陷入了思索。
怎麽說呢?
大失所望!
高,肯定是要比小六高那麽一點點。
尤其是大榕樹經曆了百年來的滄桑事實,由隋入唐的曆史變遷,斜陽下的剪影,還是有那麽點意思的。
可以說這算是“標準詩士一段”級別的詩作。
可是你磨蹭了這麽半天,就搗鼓出這樣一首作品來,是不是有些對不起觀眾的期待啊?
陳成再次懷疑起“大榕樹下百場不敗”的真實性來。
來挑戰你們的人,總不會都是詩之力二三段的水準,一個詩士以上的人都沒有吧?
古怪,古怪……
難不成是丁幹覺得小六的水平太低了,隨便胡謅一首來敷衍他。
也不該啊,他畢竟還寫了那麽長的時間……
那邊七少幾個還在爭論丁幹的詩與小六的詩誰高誰低呢,情緒還蠻激動,因為小六也覺得,丁幹的詩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神妙,與自己的詩差不多,自然不肯輕易認輸了。
七少強詞奪理,丁幹隻覺得不值一哂,倒是讓丁幹的小弟們很不滿意,一群人也幫著說話,兩幫人吵得很熱鬧。
最後還是陳成站出來,論定小六輸了,這小子才心不甘情不願,解下自己的腰帶,沒有好臉色道:“給你們!”被對方笑納,在大榕樹上掛起了新的一條戰利品。
“接下來——”丁幹對於自己沒有讓七少讀完大作“納頭便拜”,有些不高興,他不知道因為七少這幾天看慣了陳成在這一級別上的較量,口味已經刁了。
正要拉陳成進入戰局呢,這邊孫沐又站了出來,指著自己腰間道:“我也要挑戰你!”
“你也要?”丁幹皺起了眉頭:“這……不太好吧?”
看向陳成,眼中分明在責問:是你的意思?要用車輪戰消耗我?
陳成聳聳肩,雙手一攤,表示不知情。
“我原來是不打算挑戰賢兄的,”孫沐道:“隻是看了兄台的大作,覺得我與君也有一戰之力。”
丁幹一聽,才明白這些小孩沒把自己的詩作放在眼裏,不覺又羞又怒,冷笑道:“大言不慚!好!我便給你一個機會!你說——想比什麽?”
心說:給你們麵子竟然當我軟弱好欺!是你們逼我出手的,到時候可怪不得我!
“我們剛剛從船上來的時候,看到那邊的山上,像是懸崖崩了一角……”孫沐邊比劃邊說著,沒兩句丁幹便知道他在說什麽:“那是‘掛月高峰’。”
“嗯。是有些像。”孫沐點點頭:“我就想跟你比寫這個。”
孫沐說的時候,陳成也知道他指得是哪裏——
其實,在後世那叫“月亮山”,行舟時遙遙可見,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麵貫通,一個半圓形的大洞。
當初隨導遊小姐姐來時,對方介紹說此山“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
而且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在船上欣賞此山,那個石拱的形狀會從彎彎的上弦月,逐漸變成半月、圓月,繼而又變成下弦月,頗有些奇妙。
盡管對方這麽說,但愛唱反調的陳成卻說“也沒什麽了不起”的,不過是個洞,像什麽還不是你們說了算。
不過這洞裏麵還真的有點好玩——洞大得離奇,高寬各有50米,而山壁卻隻有幾米厚,平整似牆,洞的頂部卻掛滿了鍾乳石,形狀各異,還是值得一看的。
這兩人約定好了比作“月亮山”的詩,也沒有磨嘰,很快擺開陣勢,揮筆潑墨,這次都是沒有用多長的時間就各自寫好了。
孫沐寫的是:
千古神工奇月亮,缺圓交替步移間。
雨晴晝夜天空掛,豈有吳剛洞中煩?
詩其實也隻是在他那區區詩之力一二段的水準,可是這一次哪怕是陳成都要稱讚這小子的才思了!
《山海經·海內經》雲:
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
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迴樹上,經過了這麽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這和希臘神話中某些橋段也很像)
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孫沐這寫的有意思的地方是,假如這裏真的是月亮在人間的投影,裏麵也有吳剛——
那麽無論刮風下雨,陰晴圓缺,天上的月亮會變,這邊的“月亮”可不會!
吳剛天天都要伐樹,豈不是要煩死、累死了?
這句有些天真的話語,看起來有些像陳成平日裏很慣常使用的“無理之妙”,也就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那種。
看起來孫沐這些日子意誌消沉,無精打采,原來他還是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心中,暗暗效仿!
其他兄弟幾個隻是在模仿陳成的形式,這小子有點要往陳成的“精髓”上仿效了!
值得一誇!
隻不過這效仿的水平還有些差強人意,略微有些生硬。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
這月亮山洞中還真有兩塊鍾乳石很像月宮裏的吳剛和玉兔。在晴天的時候,遊人可以透過月洞看到藍天白雲,好比一麵掛在山顛上的圓鏡。由於月洞的北側有一座圓形的小山,所以遊人走山南的賞月路,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月洞,可以看到圓月、半月和眉月的不同景象。而這位“吳剛”,還真的無論刮風下雨,陰晴圓缺,都要砍樹……
這時候,丁幹的詩也作好了。
經過了上一首的露麵,陳成已經不大相信丁幹是一個隱藏實力的“絕世高手”了,實力應該和自己起初評估的差不多。
第二首應該也不會給太多驚喜吧?
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他寫的是:
上有秦時月,雲間冷若鐵。
崇山遠亙邊雲外,月華掩映空明滅!
凝睇青山巔,渾圓入寥廓,浮浪誓與山相搏!(壓入聲韻)
這第一句就把陳成看鎮住了!
上來就說這月亮山就是“秦時明月”幻化而成,一下就有穿越時空的滄桑感!
崇山雲外的大視野,穿越洞口明滅的光線,也讓詩句頗有些驚心動魄!
參差不齊的句式,更有李太白式的雜言詩汪洋恣肆、奔放流暢之感!
這詩句,如何能用“詩士”“詩師”來評價!
難道,這才是丁幹的真正詩力?
“去,收下他的腰帶!”丁幹指揮著小弟,一副不容置喙,勝利已經被他掌握在手中的模樣——
事實上,孫沐還真的不敢有什麽意見,乖乖地就交出了自己的腰帶。
“現在,輪到咱倆了吧?”丁幹的臉上,似笑非笑,仿佛在說:非要我展現真正的能力,把你們都鎮住,你們才服氣是吧?
陳成正了正形色,拱拱手:“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