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


    這看起來像是一句玩笑話,可事實正是如此。


    第三層次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而感情上的需要,往往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


    為了生計奔波勞碌,風餐露宿時,人為生存的本能而活著。


    隻有當生理要求都滿足了,人才能思考更高層次的需求,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便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故而這第三層需求又會被翻譯為“社交需要”。


    可是你要說,梅英衛這幾句詩,也沒說人家跟誰“社交”了啊?


    實際上,這句“漁人歸去晚”,恰恰說明了這人一天都在外麵混跡,可能在茶攤上與一群老少爺們侃大山,可能去城中市集裏閑逛,可能去到老友家中,八卦一下漁村近來的新鮮事。


    這是“曬網休息”的一天,既然沒窩在家裏,那自然是尋求社交去了。


    這一個“晚”字,還說明了他“永遠都不會累,他還想再玩三天三夜”。


    而且,這裏麵還有他的歸屬。


    誰也不知道,“沽酒入蘆花”——那看不見的蘆葦蕩後麵,究竟是什麽。


    可都知道,那是漁人的歸屬。


    可能那裏麵隱藏著他的漁船,他迴到船上,開始享受這段悠閑的時光。


    可能,是同樣“衝煙赤雲霞”下的他的家——


    媳婦已經烹好了晚餐,就等著他打迴了酒,一起享用。


    這種“言有盡”,卻“意無窮”的表達方式,尤見作者的高明之處,雋永有味,值得人細細遐想。


    陳成看著這首詩,甚至會聯想到劉長卿五絕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同樣是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麵,而又彼此連屬。


    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更關鍵的是,同樣無人能說得清“夜歸人”的來龍去脈,偏偏就能傳遞給人圓美流轉,自有其美的感受。


    中國詩的高妙之處,便就在於總不把事情完全交待清楚,實則也沒有人關心這事情是否清楚。


    隻需隻言片語觸動人心,又何必連篇累牘、事無巨細?


    在技巧來來說,對方已經更顯純熟老成,技高一籌;


    從境界上來說,相對陳成詩句給人感官的刺激,對方已是心理的慰藉!


    想不到啊,想不到!在江湖絕遠的桂州,竟然有人能作出此等詩句!


    陳成不知道,這究竟是自己過於高估了自己如今的水準,還是“桂州詩榜”給梅英衛“大詩師”的評價還沒有正確認識對方的真正詩力呢?


    “閣下詩藝驚人,非我今時可抵及也!”陳成長歎一聲,意誌消沉,向梅英衛叉叉手:“我認輸了。”


    一句“認輸”令在場眾人無不錯愕!


    連一直商量如何為大師兄開脫的五絕派少年們也全目瞪口呆!


    認輸了?


    怎麽著他就輸了?


    輸在哪裏?


    真的看不懂啊!


    難道是他意識到強龍不壓地頭蛇,如果不向大師兄服軟的話,以後在桂州不好落腳?


    想法多多,卻都不是從詩歌本身來追究這裏麵的奧妙。


    連漁民大叔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陳成這小子都寫四首詩出來了,還比不上對麵這一首嗎?


    我也沒聽到他那裏麵有什麽高深莫測的東西!


    大叔尋思著是不是自己說迴去要“打一斤八兩酒”刺激到陳成了,反正聽了這句話之後,陳成就好像被閃電電了一般,六神無主,垂頭喪氣。


    如果是自己說錯了話,那真的是很愧疚了。


    眾人的反應千奇百怪,唯獨梅英衛自己似乎並沒有被陳成的驟然認輸給驚嚇道。


    作為嶺南詩壇青年中的翹楚,多年來大大小小的切磋交手經曆了不知多少場,陳成也不過是又一位在他麵前投子認輸者而已。


    這樣一場勝利並不足以讓梅大詩師有什麽誌得意滿的想法,可他仍然感覺到陳成這個少年,身上有些與眾不同的意味。


    抖抖衣襟,梅英衛正正經經給陳成叉手還了一禮:“陳兄弟何必早言勝負?於我之見,我倆所作,互有短長,無需區分上下。”


    何況,在場這麽多觀眾還沒有一個發表看法呢,他們的觀點也是需要尊重的。


    陳成苦笑,自己之所以作出四首詩,兩種風格,就是為了爭取兩類觀眾的青睞。真要讓他們評斷,隻要他們不戴有色眼鏡惡意詆毀,陳成相信自己還是能獲得不少投票的。


    可問題在於,相比較作詩,陳成更相信自己評詩的眼光。


    如果我說服不了我自己,哪怕今天的觀眾都判我贏這最後一句,心中也不會感到坦蕩和開心!


    見陳成真的一副心服口服的模樣,梅英衛也在詫異,隻能說這少年的確看懂了自己構思布局的匠心,比嚴達等一群傻不愣登的師弟的見識不知道強多少去了!


    可是這些少年並沒有見識淺薄的覺悟,反而在稀裏糊塗得知大師兄獲勝之後歡唿起來!


    “好叫陳兄弟知道,”梅英衛的口吻,對陳成愈發看重:“我這詩,雖也不算一等之作,可也是受過高人指點過的。”


    五絕派少年們正歡唿呢,聽大師兄這麽說,暗暗著急:


    大師兄怎麽能對此人和盤托出呢?受“高人指點”,那就說明你這詩不是當場作的,雖然宿作也不算犯規,可給人的觀感就沒有現場作詩那麽讓人服氣。最好還是不要提!


    就好像陳成,一連作了三四十首詩,大家不相信,他這些詩就全是現場作的!


    大師兄這不是給對方台階下嗎?


    雖然大家也不知道,大師兄這首詩,究竟有什麽可指點的,又有什麽好……


    “敢問這位前輩高人名諱?”陳成問。


    少年們心想,桂州出名的詩人就那麽幾個,無非是薑有望、孟才捷那幾個老家夥了。


    事實上,在少年們的心中,相同的年齡,絕對是梅英衛、竇明這幾個人的天賦和實力更高。


    梅英衛答道:“侍禦史,蒲州王摩詰!”


    眾少年一片輕唿!


    啊!原來是詩榜第三的王維!


    這和薑有望那幾個在本地靠資曆混吃等死的老家夥不同,王維先生可真是天下聞名的大宗師了!


    少年們天不怕地不怕,隻認實力,對那些江湖前輩也說不上尊重不尊重。


    可這尊大神,不得不收起輕率,拜服一下。


    當初大師兄和平鴻軒幾個人去見這位大神的時候,也都是恭敬無比的。


    果然是王維老師啊——陳成心中又是一歎。


    說意外吧,也不太意外。


    畢竟當初王維老師曾經邀請了這幾位本地青年才俊一同觀經來著。


    他們拿自己的詩文讓天下一等一的大宗師評點,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而且王維老師本來就是中國詩壇幾千年來五言詩的集大成者,好寫五絕的梅英衛自然不會放過向他求教的機會。


    隻是不知——


    “王摩詰先生,指點了尊駕何處?”


    “主要是兩點。”梅英衛答道:“一來,我的詩稿中有‘蘆渚炊煙起’之句,王摩詰先生評曰:未若‘衝’字。”


    這便是他現在這首詩中“衝煙”的來曆。


    陳成忍不住笑笑,王維老師有“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的名句,這一個“上”字,可謂和“衝”有異曲同工之妙;


    又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後世不知道多少人嫌棄這一個“直”,一個“圓”的呆板——可又找不到可以代替的字,反而迴過頭來歎服絕妙。


    論寫“煙”字,王維老師敢說第二,這天下怕無人敢說第一了。


    “還有一處呢?”陳成又問。


    “早先我寫了另一首關於‘漁’的詩,可算是今天這首的初稿。”


    陳成道:“願聞其詳!”


    “詩曰:


    漁艇聚如村,鰉魚大於豚。


    得錢多買酒,爛醉綠楊根。”梅英衛念道。


    眾人恍然:


    原來“漁人買醉”是從這首詩裏來的!


    不過兩首詩區別不小,倒不應該算是“宿作”了。


    “王摩詰先生怎樣評的?”陳成再問。


    梅英衛拱拱手:“‘淺白’二字。”


    陳成噗嗤一聲,忍不住笑了,王維老師還真是言簡意賅,不留情麵。


    事實上,“淺白”並不算詩歌創作的大忌,因為“淺白”往往意味著自然流暢,李白、白居易的很多作品就是這樣。


    但是王維老師的意思,恐怕是批評梅英衛這首詩的內容過於粗淺,流於表麵了。


    一來表現漁人的大豐收,就以捕獲的魚“跟豬一樣大”來表現,頗有“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這種浮誇風盛行時口號的味道。


    蒼白無力,還有些搞笑。


    然後表現漁人收獲後的喜悅,就是把賣魚得來的錢全用來買酒,在楊樹底下喝得爛醉——


    想來應也符合事實,不是梅英衛坐在家裏摳著筆頭胡亂寫的。


    可就是這漁人的形象,像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潑漢,想讓人去欣賞讚美他的率真奔放吧,卻又隔了一層。


    總之,就是過於追求“視覺衝擊力”,強行堆“猛烈”的字,說魚大,就一定要像豬一樣,說船多,就要讓它們堆成村子,寫漁人喜悅後的飲酒,也非得“爛醉如泥”不可!


    這種什麽東西都要往極端了去寫,形式大於內容,在王維老師這種大宗師看來,自然入不了法眼,也未見精巧的構思。


    梅英衛正是被大宗師當麵指出了缺陷,頗有醍醐灌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自那之後,詩力突飛猛進,華章屢現,儼然在桂州自成一派,坊間已經有流傳,唿其為“小王維”了。


    陳成聽了梅英衛的遭遇,心中感歎緣分的巧妙,可又忍不住有些臉紅。


    因為王維老師評梅英衛的話,分明可以原封不動地套在自己的身上。


    一年前梅英衛犯過的錯,今天的自己,哪一樣沒犯過?


    什麽“清早去撒網”,“晚上魚滿倉”,跟梅英衛的“漁艇聚如村,鰉魚大於豚”有區別嗎?


    對方講述自己昔日的遭遇,聽起來頗像是指桑罵槐,暗示陳某人現在詩作中的不足!


    想想也真是可悲可歎!


    王維老師,明明是自己的老師——


    從九歲開始,自己就一直受他老人家的言傳身教,藝術熏陶了!


    可是並沒有受到王維老師當麵直指軟肋!


    很簡單,陳十一郎從來不會拿自己真正的作品去讓王老師評點!


    王老師能看到的,永遠是陳十一郎抄襲李白杜甫高適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陸遊甚至王老師自己的詩作——


    你們說,王老師除了誇,還能說什麽呢?


    不僅王老師,再想想孟夫子,再想想王昌齡大叔,再想想老爸的那些大神朋友——


    自己身邊可不止一座寶山啊!


    可是每次入寶山,都是空手而迴!


    反倒是梅英衛、平鴻軒這些人,隻是偶爾跟王老師探討了一兩個時辰,一下子實力大增,仿佛增加了數十年的功力!


    想想氣人啊!


    武俠小說中,不應該隻有男主角獲得奇遇,獲得高人指點,然後突飛猛進,稱霸武林嗎?


    自己遇到的高人簡直不要太多了,像“張九齡相公”這種的都已經絕版了,後人再不可見了!


    但今天的自己,竟然還在寫“朝撒地羅網,暮收沒落魚”這種詩!這人生!能不悲觀!能不絕望嗎!


    陳成以前隻覺得,自己的問題在於,已經有了足夠的閱曆,足夠的高人指點,足夠的素材——隻是沒動筆寫。


    隻要自己一寫,那麽就是厚積薄發,碾壓同齡人的存在。


    現在真的寫出來了,自己也覺得“著實不錯”,可王維老師一年前對梅英衛說的幾個字卻讓他認清現實的殘酷!


    前方的道路還很長!


    而且,沒有捷徑!


    原以為梅英衛在三層,自己在一層;


    事實上對方在第三層不假,自己卻還在門外徘徊,並沒有真正進入原先自己看不上的第一層呢!


    梅英衛哪知道陳成在刹那間又把罪惡的自己檢討了個十成十,還以為對方接受不了落敗的現實,出言安慰道:“我也說了麽,我這詩出來,應有前輩高人一半的功勞,用來與你對陣,那是有些不公正的。”


    “依我之間,咱們便第三局握手言和,前麵兩局各勝一局,最終無所謂勝負——怎樣?”


    要說這位梅大詩師,一直笑麵迎人,也沒有說任何刺激的話,處處維護陳某人那麽點麵子——


    可陳成還是受到了極大的刺激!


    “不,一是一,二是二,我輸了,便要承擔這後果。”陳成一揮手:“他們欠我的33個三千六百九十六丈,一律不作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