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之後。
“不科學啊不科學!”連續迎戰七人的陳成,麵對自己“5負2勝”的戰績,感到無比錯愕、失落!
為什麽!
我來到這“文化荒漠”的嶺南,甚至還不是相對繁榮一些的嶺東(廣東),還是在嶺西(廣西)!
竟然都無法獨占鼇頭,脫穎而出!
天啦!
我竟然是如此不堪嗎!
詩之力九段,啊不,經過“5負2勝”的戰績之後,他現在是“詩之力五段”了。
五段的陳成可憐巴巴,充滿著對於自己多年所學的深深懷疑。
……
無論從什麽意義上來說,不要說整個嶺西,就算是嶺西首府“桂州”,其文化發展程度都完全無法與大唐其他名城相比擬。
無論用什麽要素來衡量!
最簡單的衡量標準:你看科舉考試的成績嘛!
廣西曆史上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出現貞觀七年(633年),籍貫梧州藤縣,名叫李堯臣,可謂“破天荒”者。
第二個呢?
就到了睿宗第一次即位時的永昌元年(689年,中間一下就隔了56年了),名“寧原悌”,是欽江人(靈山縣)。
再然後,沒有了!
也就是說,又過了52年了,嶺西的第三位進士遲遲未出!(第三位出在23年後的廣德二年)
雖然大唐的進士科錄取人很少,可是這戰績相較其他地方,著實太寒磣了!
進士科考啥?
詩。
這說明,嶺南,特別是嶺南西邊的人,不大會寫詩。
這也是為什麽詩榜在嶺西搗鼓出這套“段位體係”之後,讀書人、詩人們趨之若鶩的原因。
在他們看來,“嶺西”這個身份去參加科舉就輸一半了,因為大家的印象就是嶺西不出詩人。
現在有這個一套體係,嶺西人的詩歌段位也能不斷提升,而且到了長安之後還會得到首都文藝界的承認——
無疑是一條捷徑啊!
相較於後世來說,大唐的科舉考試實則沒那麽客觀公正,考中的往往都是關係戶,提前預定好的——相較於曝光度挺高的兩京才子,嶺西的確是太吃虧了。
再者用什麽衡量文化水平?
書院。
大唐作為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有了前代辦學的基礎、雕版印刷術的熟練利用、經濟的繁榮、國家的長久穩定,文化發展迅猛,“書院”這種東西也隨之正式出現。
開元五年,當今天子任命馬懷素專門負責國家圖書,並且組織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編纂國家藏書,設乾元院。隨後,乾元院遷至太子正宮麗正殿,名稱改為“麗正書院“。隨後東宮、京師、東都三所麗正書院也改名為“集賢書院“。後來又創立了華清宮、興慶宮集賢書院。
當今天子在文化方麵的創舉,也是開後世之先河的。
當然囉,此時的書院並不能類比後世的名牌大學,袁枚《隨園隨筆》就說:“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並非講學的場所,而主要負責圖書工作,相當於國家圖書館和“智庫“。
天子還下詔稱:“仙者捕影之流,朕所不取;賢者濟治之具,當務其實。”(話這麽說,就是貌似他的迷信程度,事實上可以與曆朝昏君媲美)
從開元六年到去年開元二十八年,大唐用了22年時間,完成了書院這一全新機構的設置,官府書院名分已定,卷入了帝國龐大的運轉機構之中。
除了官方書院,民間書院甚至誕生得更早,也更多,從此時到唐末,民間書院達到44所。
但是這裏麵嶺西有多少所呢?
0!
臨近的區域,江南西道有15所(湖南8所,江西7所),劍南道(四川部分)6所!
同是嶺南的嶺東,還有2所!
哪怕是連驢子都沒有的黔中道(貴州,黔無驢嘛),還有1所呢!
恐怕也就跟隔壁南詔國比一比了。
爹不疼,媽不愛——嶺西就是這樣一個遊曆於大唐文化體係之外的區域。
如果不是還有桂林這個與外界溝通的窗口,信息恐怕就更加閉塞。
難怪陳成用“詩之力”“詩士”“大詩師”來忽悠他們,他們也相信了!
基於這些信息,陳總編自認為來到嶺南,便可以“降維打擊”,在這裏稱王稱霸,橫行無阻了。
很不幸,他的理想幻滅了。
哪怕是大唐這個“詩之國度”最為薄弱的嶺西,他也無法寫出超越平均水準的詩作來。
看著“5負2勝”的戰績,詩之力五段陳成長歎了一口氣。
不比了。
看樣子,自己的真實水平也就這樣了。
以後,該抄襲還是接著抄襲吧!
大不了以後一年抄一首,再混個幾十年都還是可以的,起碼不被人鄙夷說“陳郎才盡”。
“不比了,不比了,休息,休息一下。”陳成衝著眾嶺南才子連連擺手,腰酸背痛手抽筋得不行,走到欄杆邊依靠著。眾才子爆發出一陣哄笑聲。
倚坐了一會兒,有人開口道:“陳兄弟疲累了!按道理,我嶺南也是好客之鄉,輪番車輪大戰陳郎,確是有違待客之道了。”
陳成抬眼一看,乃是自己之前挑戰的第三位才子,“詩士一段”鍾規的弟弟,名曰“鍾矩”,兄弟倆“中規中矩”,也是令陳成映像深刻。
詩力與其兄相當,同是詩士一段,隻可以輸給鍾規之後,陳成再降兩段,也就無法越級挑戰,無緣連戰鍾氏兩兄弟了。
這鍾矩說話倒還中聽,也能說一口“洛陽正音”,讓陳成頗有好感。
“多謝鍾兄的體諒!”陳成苦笑,確實也是,自己前三首詩寫得都不錯,惜敗給鍾規的那一首也不遜色前兩首,但是再往後麵,因為疲憊了,腦子越想越空,寫起詩來也是越發隨意敷衍,即便後麵的對手沒有鄧鐸、丁幹、鍾規強,可仍然是兩負兩勝,差強人意。
“我的意思是,”鍾矩笑道:“各位兄弟之所以對陳兄抱有敵意,倒不是針對陳兄外來者的身份。”
陳成也在奇怪,自己好端端的,也沒招誰,也沒惹誰,這一幫廣西人賣力地要打敗自己,羞辱自己,還道是他們知道了自己“潁川神童”的身份,意圖“殺惡龍而取而代之”呢!
“實則是——鄧鐸兄與莫大郎有嫌隙,這次遷怒於你。”
莫大郎?
那個廢柴麽?
我跟他又沒有關係!
他倆有嫌隙,莫不是——
他倆是情敵,都想娶什麽“天仙姐姐”的女兒“天仙妹妹”?
“不科學啊不科學!”連續迎戰七人的陳成,麵對自己“5負2勝”的戰績,感到無比錯愕、失落!
為什麽!
我來到這“文化荒漠”的嶺南,甚至還不是相對繁榮一些的嶺東(廣東),還是在嶺西(廣西)!
竟然都無法獨占鼇頭,脫穎而出!
天啦!
我竟然是如此不堪嗎!
詩之力九段,啊不,經過“5負2勝”的戰績之後,他現在是“詩之力五段”了。
五段的陳成可憐巴巴,充滿著對於自己多年所學的深深懷疑。
……
無論從什麽意義上來說,不要說整個嶺西,就算是嶺西首府“桂州”,其文化發展程度都完全無法與大唐其他名城相比擬。
無論用什麽要素來衡量!
最簡單的衡量標準:你看科舉考試的成績嘛!
廣西曆史上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出現貞觀七年(633年),籍貫梧州藤縣,名叫李堯臣,可謂“破天荒”者。
第二個呢?
就到了睿宗第一次即位時的永昌元年(689年,中間一下就隔了56年了),名“寧原悌”,是欽江人(靈山縣)。
再然後,沒有了!
也就是說,又過了52年了,嶺西的第三位進士遲遲未出!(第三位出在23年後的廣德二年)
雖然大唐的進士科錄取人很少,可是這戰績相較其他地方,著實太寒磣了!
進士科考啥?
詩。
這說明,嶺南,特別是嶺南西邊的人,不大會寫詩。
這也是為什麽詩榜在嶺西搗鼓出這套“段位體係”之後,讀書人、詩人們趨之若鶩的原因。
在他們看來,“嶺西”這個身份去參加科舉就輸一半了,因為大家的印象就是嶺西不出詩人。
現在有這個一套體係,嶺西人的詩歌段位也能不斷提升,而且到了長安之後還會得到首都文藝界的承認——
無疑是一條捷徑啊!
相較於後世來說,大唐的科舉考試實則沒那麽客觀公正,考中的往往都是關係戶,提前預定好的——相較於曝光度挺高的兩京才子,嶺西的確是太吃虧了。
再者用什麽衡量文化水平?
書院。
大唐作為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有了前代辦學的基礎、雕版印刷術的熟練利用、經濟的繁榮、國家的長久穩定,文化發展迅猛,“書院”這種東西也隨之正式出現。
開元五年,當今天子任命馬懷素專門負責國家圖書,並且組織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編纂國家藏書,設乾元院。隨後,乾元院遷至太子正宮麗正殿,名稱改為“麗正書院“。隨後東宮、京師、東都三所麗正書院也改名為“集賢書院“。後來又創立了華清宮、興慶宮集賢書院。
當今天子在文化方麵的創舉,也是開後世之先河的。
當然囉,此時的書院並不能類比後世的名牌大學,袁枚《隨園隨筆》就說:“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並非講學的場所,而主要負責圖書工作,相當於國家圖書館和“智庫“。
天子還下詔稱:“仙者捕影之流,朕所不取;賢者濟治之具,當務其實。”(話這麽說,就是貌似他的迷信程度,事實上可以與曆朝昏君媲美)
從開元六年到去年開元二十八年,大唐用了22年時間,完成了書院這一全新機構的設置,官府書院名分已定,卷入了帝國龐大的運轉機構之中。
除了官方書院,民間書院甚至誕生得更早,也更多,從此時到唐末,民間書院達到44所。
但是這裏麵嶺西有多少所呢?
0!
臨近的區域,江南西道有15所(湖南8所,江西7所),劍南道(四川部分)6所!
同是嶺南的嶺東,還有2所!
哪怕是連驢子都沒有的黔中道(貴州,黔無驢嘛),還有1所呢!
恐怕也就跟隔壁南詔國比一比了。
爹不疼,媽不愛——嶺西就是這樣一個遊曆於大唐文化體係之外的區域。
如果不是還有桂林這個與外界溝通的窗口,信息恐怕就更加閉塞。
難怪陳成用“詩之力”“詩士”“大詩師”來忽悠他們,他們也相信了!
基於這些信息,陳總編自認為來到嶺南,便可以“降維打擊”,在這裏稱王稱霸,橫行無阻了。
很不幸,他的理想幻滅了。
哪怕是大唐這個“詩之國度”最為薄弱的嶺西,他也無法寫出超越平均水準的詩作來。
看著“5負2勝”的戰績,詩之力五段陳成長歎了一口氣。
不比了。
看樣子,自己的真實水平也就這樣了。
以後,該抄襲還是接著抄襲吧!
大不了以後一年抄一首,再混個幾十年都還是可以的,起碼不被人鄙夷說“陳郎才盡”。
“不比了,不比了,休息,休息一下。”陳成衝著眾嶺南才子連連擺手,腰酸背痛手抽筋得不行,走到欄杆邊依靠著。眾才子爆發出一陣哄笑聲。
倚坐了一會兒,有人開口道:“陳兄弟疲累了!按道理,我嶺南也是好客之鄉,輪番車輪大戰陳郎,確是有違待客之道了。”
陳成抬眼一看,乃是自己之前挑戰的第三位才子,“詩士一段”鍾規的弟弟,名曰“鍾矩”,兄弟倆“中規中矩”,也是令陳成映像深刻。
詩力與其兄相當,同是詩士一段,隻可以輸給鍾規之後,陳成再降兩段,也就無法越級挑戰,無緣連戰鍾氏兩兄弟了。
這鍾矩說話倒還中聽,也能說一口“洛陽正音”,讓陳成頗有好感。
“多謝鍾兄的體諒!”陳成苦笑,確實也是,自己前三首詩寫得都不錯,惜敗給鍾規的那一首也不遜色前兩首,但是再往後麵,因為疲憊了,腦子越想越空,寫起詩來也是越發隨意敷衍,即便後麵的對手沒有鄧鐸、丁幹、鍾規強,可仍然是兩負兩勝,差強人意。
“我的意思是,”鍾矩笑道:“各位兄弟之所以對陳兄抱有敵意,倒不是針對陳兄外來者的身份。”
陳成也在奇怪,自己好端端的,也沒招誰,也沒惹誰,這一幫廣西人賣力地要打敗自己,羞辱自己,還道是他們知道了自己“潁川神童”的身份,意圖“殺惡龍而取而代之”呢!
“實則是——鄧鐸兄與莫大郎有嫌隙,這次遷怒於你。”
莫大郎?
那個廢柴麽?
我跟他又沒有關係!
他倆有嫌隙,莫不是——
他倆是情敵,都想娶什麽“天仙姐姐”的女兒“天仙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