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完了!
陳總編隻不過一時隨意散漫,敗於這什麽狗屁“詩士”之手。
你們就以為我是軟柿子,可以盡情蹂躪麽!
你們未免太小看於我了!
陳成微微搖頭:“我不接受你的挑戰!”
“為何?!”
“我不接受,”陳成淡淡道:“等級比我低的人挑戰我。”
搞笑,要挑戰詩榜陳總編,起碼是個“詩士”吧!
區區“詩之力八段”,也好意思人五人六地出來賣弄?
你們不是喜歡等級壓製麽,那不壓白不壓!
換十個八個詩士上來,陳總編稍微認真一點陪你們玩玩,教教你們如何做人。
沒想到,眾人聽了他的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忍不住都笑了。
“咳咳,”詩士二段鄧鐸道:“陳兄台怕是沒有弄清楚狀況……”
你都輸給我了,怎麽可能保持“詩之力九段”呢?
越級挑戰,挑戰者肯定都是想獲得更豐厚的迴報,可隨之帶來的,就是挑戰失敗的風險。
差一級挑戰失敗,那是扣除一段;
差兩級挑戰失敗,雖然不是扣除兩段,可也要扣除1.5段。
也就是說,陳總編現在的段位,已經在輸給詩士二段之後,變為了詩之力七段五,四舍五入,名義上的“等同詩之力八段”而已。
甚至還不如丁幹呢!
陳成裝逼沒成功,鬧了一個大紅臉,可也怪不得別人——這規則還是他製定的呢!
“詩士二段”戰勝了他這個“詩之力九段”之後,實際也沒有太多的好處——
隻是從二段增加到“2.125段”而已,這意味著,他要是想通過戰勝比自己小兩級的人來晉升道詩士三段,必須要連續戰勝八個“詩之力九段”,可是輸了話,他也會直接降“1.5”段。
總之就是,假設兩人高者與低者等級差是設為n的話,獲得收益是:
2的負(n+1)次方,同等級獲勝,長半段;一級,長0.25段;二級,長0.125段;三級,長0.0625段……
風險是半段、1段、1.5段、2段……
對初一數學漸漸淡忘的話,都有些繞,何況還是在數學普遍偏差的大唐,負指數冪他們怕是不大懂的。
但沒關係,隻需要知道:
越級挑戰的收益不高,風險很大;
而想借著等級碾壓的形式戰勝一波小嘍囉來提升自己的等級,在“指數爆炸”的形式下,也是不可能的,就好像那個故事,第一個棋盤格放一粒麥子,第二個放兩粒,第三個放四粒……最後,一整個國家倉庫的糧食都不夠放。
如此惡心的規則,就是為了鼓勵實力相當的選手們相互切磋而設置的,陳成自己以前也被各大遊戲公司森嚴壁壘的等級壓製感到厭煩,可是現在想想,這招還真的是很好用!
所有人都會發現,最簡單的獲取高段位的方法,還是在詩榜每季度的段位評比上獲得,而不是以一挑十……
很不幸,陳總編自己現在竟然成為了自己這套製度的受害者,可謂是“作法自斃”。
現在,“名義上的詩之力八段”陳成要迎來“正兒八經詩之力八段”丁幹的挑戰。
級別下來了,可陳總編的英雄氣概並沒有減少:“什麽題目?你來指定!”
“好,便寫這桂州的城池!”丁幹指著桂州城的城牆與護城河道。
陳成點點頭,這題也不算偏,畢竟自己到桂林的話,這也屬於必寫的題目。
反正遲早都要寫,不如就現在。
陳成收斂之前玩世不恭的隨意神色,手持紙筆,從樓上縱覽整座城的周遭形勢。
嶺南雖然在此時是偏遠之地,可是桂林卻是非同小可的一座大城。在秦漢時期,就是中央王朝進入嶺南的前進基地,境內秦始皇開鑿的靈渠更是溝通荊襄與兩廣的通道,早在魏晉南朝時期就有大量的北方移民在永嘉之亂後逐步從當地進入嶺南境內,桂林便是人流輸入嶺南的窗口。
北接湘、貴,西南連柳州,東鄰賀州!
到了唐末,黃巢正是借助本地的形勢,逆勢而上,從嶺南攻占桂林,進而掃蕩中原,最後攻陷長安。
因而史家說“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足可見戰略地位。
黃巢離現在還有一百幾十年,倒是不能吟詠,可是不妨礙小陳我現在就真知灼見,指出問題——
到後人翻到我的詩的時候,也會感歎百年前潁川陳萇的先見之明!
寫桂州城,陳成並沒有把自己的這次詩歌創作,視為同一個“詩之力八段”無名小輩的競爭,而是站在心懷社稷天下的角度上!
“嗯,千峰環立,一水抱城……這種叫啥來著?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洞奇石美,也是在內地其他地方很難觀賞到的……”陳成琢磨著,先在紙上寫下了“靈岩秀峰”四個字。
不止一座靈岩秀峰,而是千百座,那就……
靈岩秀峰千百重?
看上去,用上大的數字修飾,似乎手法並沒有什麽高明的地方。
上次跟崔顥前輩探討“黃鶴樓”時怎麽說的?詩歌可以有一種循環往複的音樂美,還能增強節奏與氣勢,就好像沈佺期“龍池躍龍龍已飛”,李白“鳳凰台上鳳凰遊”一樣。
那我也就別“千百重”了,直接——
“重複重”?
嘿嘿,靈岩秀峰重複重——
就好比是“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相連”。
整挺好的!
確定了第一句,同時也就確定了這首詩要押“ong”的韻。
山的多已經寫了,接下來怎麽寫呢?
便寫山的形態吧!
陳成到現在還記得,小學課本裏麵有一篇“桂林山水”,其中描寫桂林的山的那一段,到現在他都還記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你看,都不需要小陳我自己想用什麽東西來比喻,人家課文的作者陳淼老先生早就比喻好了:
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嘛!
屏障,可以用“屏風”來代替,放在句末的話,也正好押韻——
可惜不是很形象。
有一座兩座像屏風也倒罷了,全都像的話——桂林又不是滿是屏風的忍者迷宮。
不好不好!
竹筍,倒是很形象,就是用在詩裏,不是特別美,而且還不押韻……
“嘶……”這才寫第二句,陳成的腦袋就有些疼了,每次一到這種需要拚詞湊句的時候,他就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作詩的天賦。
根本不像真正的詩人——他們寫起詩來,詩句都像話到嘴邊,自然而然就流淌出來了。
找不到比擬對象,陳成就可以背“韻表”,也就是同一個韻母下有哪些可以押韻的字。
不要嘲笑,一直到現代,流行歌曲的作詞人還有很多是這麽幹的,這才有阿杜“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裏,看到你們有多甜蜜”這種很無厘頭的詞。
一段“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的《聲律啟蒙》“順口溜”還沒背完,陳成忽然眼前一亮!
已經找到了可以押韻的字!
而且意思也對!
芙——蓉!
對嘛,要說“竹筍”不美的話,那“芙蓉”可以說是相當美了。
更何況,桂林山水相依,山從水中冒出,也和“出水芙蓉”的意象相吻合!
十分絕妙!
比喻成“芙蓉”已經確定了,接著就是修飾它,是怎樣的芙蓉了。
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那不就是滿眼的綠色嘛。
的確,樹木叢生,苔蘚滿生,滿目青山,那是肯定的。
既然如此,那“芙蓉”就該是“綠芙蓉”“翠芙蓉”了。
可是,這兩者一結合,並不恰當,甚至感到有些突兀:
畢竟自然界中並沒有“綠色芙蓉”這種品種,看起來也失去了荷花應有的美感。
可沒關係!浸淫詩道這麽多年,陳成也不是沒有應變的法子。
我不直說“綠”,可以用別的途經來表達麽!
比如,我可以說,這一座座山,都好像是“碧玉”堆砌成的,你看賀知章寫柳樹,也是寫“碧玉雕成一樹高”嘛。
嗯,不對,賀老頭寫的好像是“碧玉妝成一樹高”來著,畢竟這首詩他現在還沒有寫出來,導致小陳我的記憶也有些模糊了。
可是記錯了不要緊,用錯的這個“雕”反而提醒了小陳。
不應該是“碧玉”堆成了桂林的山,這個“堆”完全可以換成其他更傳神的字眼!
就好像華山,人家說“劈華山”,因為華山是“斷層山”,像是用斧子劈出來的;
泰山呢,人家喜歡說“泰山壓頂”,因為山東平原就這麽一座大山,看起來就格外巍峨雄壯。
桂林的山的話,石山四周峭峻,“鬼斧神工”,“刀削斧鑿”,都可以。
就這麽定了,用“削”字!
幾個要素一結合,第二句也出來了:
翠玉削出千芙蓉!
你瞧瞧!
兩句多麽傳神!
一下子就把桂林的林石山地形,怪岩嶙峋,“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的樣貌簡約細膩地描繪了出來!
不錯不錯!
說小陳沒有天賦,可真要較真起來,我也不是寫不出來,嘻嘻嘻嘻!
寫絕句的話,兩句寫完就算完成了一半。
端詳著這兩句,雖然頗為得意,可是“注意審題”,人家讓寫的是“桂州城”,並沒有讓你現在就吟詠桂林的山水。
周遭形勢寫出來了,也該對把著力點往城池上放一放了。
但是這城雖然是李靖築的,可是看來看去,也並沒有什麽可以描繪的特色,反倒是李靖本人,倒是有許多可以吟詠的事跡,說他是“大唐第一戰神”毫不為過,甚至可以競爭“古今第一戰神”。
遙想武德四年,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戶六十餘萬。
自此,“嶺南悉平”!
李靖認為嶺南是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當地人無不擁護,於是“遠近悅服”,社會安定。
這份功績,與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七縱,孟獲拜服——
也是可以相媲美的吧?
“桂城獨秀衛公築,
使我萬裏——來追從!”
李靖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獨秀”這個用法,可謂是“一箭三雕”:
一是說此城築於“獨秀峰”南;
二是說桂林這座城池在嶺南“一枝獨秀”,也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意;
三來自然是說衛國公李靖自己是蓋世英勇,建立不世功勳了。
開元十九年,當今天子為表彰並祭祀曆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以周朝呂尚(薑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建立“太公尚父廟”,並以曆代名將十人從之。後來太公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這十個人也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武廟十哲”了。
這其中,李靖便和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英國公李積同處左列。
想到諸葛亮和衛國公當年創下的不朽功業,我輩熱血男兒,自然要不遠萬裏,追尋他們的遺跡啦!
一詩作成,陳成的心中也激蕩出萬丈豪情,一時起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想法。
“我詩已成!”陳成洋洋得意,心懷必勝的信念。
眾人看他的詩,寫的是:
靈岩秀峰重複重,
碧玉削出千芙蓉。
桂城獨秀豈天築?
萬裏追從思衛公!
嫌最後一句有些俗氣,陳成隨筆一改,用“衛國公”來押韻,讀罷也是心神激蕩,情難自已!
你們看看!
這樣的詩作,小陳我提筆就來!
你們還好意思用什麽“詩之力八段、九段”來侮辱我麽?
他的詩出來了,別人也催促“詩之力八段”的丁幹快把他的作品趕緊收尾拿出來看。
不多時,丁幹的作品也“火熱出爐”了,眾人也大聲把詩念了出來。
第一句,“環山築城山絕奇”。
“哼哼,泛泛而談,空洞蒼白!”陳總編連連搖頭,拿出他平日評點眾家詩文的派頭來了。
第二句,“城邊一水清漪漪”。
“也是一般!”陳成哂笑,這口水詩一般的質量,也配和自己精心煉字的大作相比嗎?
第三句,“兒時過此已知愛”。
“這和童年有什麽關係!小屁孩說什麽愛不愛!”陳成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卻道蓬萊在嶺西!”
“這……”陳成剛要嗤笑,忽然一愣,說不出話來!
靠!
老子現在懷疑,到底咱倆誰在“扮豬吃老虎”了!
陳總編隻不過一時隨意散漫,敗於這什麽狗屁“詩士”之手。
你們就以為我是軟柿子,可以盡情蹂躪麽!
你們未免太小看於我了!
陳成微微搖頭:“我不接受你的挑戰!”
“為何?!”
“我不接受,”陳成淡淡道:“等級比我低的人挑戰我。”
搞笑,要挑戰詩榜陳總編,起碼是個“詩士”吧!
區區“詩之力八段”,也好意思人五人六地出來賣弄?
你們不是喜歡等級壓製麽,那不壓白不壓!
換十個八個詩士上來,陳總編稍微認真一點陪你們玩玩,教教你們如何做人。
沒想到,眾人聽了他的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忍不住都笑了。
“咳咳,”詩士二段鄧鐸道:“陳兄台怕是沒有弄清楚狀況……”
你都輸給我了,怎麽可能保持“詩之力九段”呢?
越級挑戰,挑戰者肯定都是想獲得更豐厚的迴報,可隨之帶來的,就是挑戰失敗的風險。
差一級挑戰失敗,那是扣除一段;
差兩級挑戰失敗,雖然不是扣除兩段,可也要扣除1.5段。
也就是說,陳總編現在的段位,已經在輸給詩士二段之後,變為了詩之力七段五,四舍五入,名義上的“等同詩之力八段”而已。
甚至還不如丁幹呢!
陳成裝逼沒成功,鬧了一個大紅臉,可也怪不得別人——這規則還是他製定的呢!
“詩士二段”戰勝了他這個“詩之力九段”之後,實際也沒有太多的好處——
隻是從二段增加到“2.125段”而已,這意味著,他要是想通過戰勝比自己小兩級的人來晉升道詩士三段,必須要連續戰勝八個“詩之力九段”,可是輸了話,他也會直接降“1.5”段。
總之就是,假設兩人高者與低者等級差是設為n的話,獲得收益是:
2的負(n+1)次方,同等級獲勝,長半段;一級,長0.25段;二級,長0.125段;三級,長0.0625段……
風險是半段、1段、1.5段、2段……
對初一數學漸漸淡忘的話,都有些繞,何況還是在數學普遍偏差的大唐,負指數冪他們怕是不大懂的。
但沒關係,隻需要知道:
越級挑戰的收益不高,風險很大;
而想借著等級碾壓的形式戰勝一波小嘍囉來提升自己的等級,在“指數爆炸”的形式下,也是不可能的,就好像那個故事,第一個棋盤格放一粒麥子,第二個放兩粒,第三個放四粒……最後,一整個國家倉庫的糧食都不夠放。
如此惡心的規則,就是為了鼓勵實力相當的選手們相互切磋而設置的,陳成自己以前也被各大遊戲公司森嚴壁壘的等級壓製感到厭煩,可是現在想想,這招還真的是很好用!
所有人都會發現,最簡單的獲取高段位的方法,還是在詩榜每季度的段位評比上獲得,而不是以一挑十……
很不幸,陳總編自己現在竟然成為了自己這套製度的受害者,可謂是“作法自斃”。
現在,“名義上的詩之力八段”陳成要迎來“正兒八經詩之力八段”丁幹的挑戰。
級別下來了,可陳總編的英雄氣概並沒有減少:“什麽題目?你來指定!”
“好,便寫這桂州的城池!”丁幹指著桂州城的城牆與護城河道。
陳成點點頭,這題也不算偏,畢竟自己到桂林的話,這也屬於必寫的題目。
反正遲早都要寫,不如就現在。
陳成收斂之前玩世不恭的隨意神色,手持紙筆,從樓上縱覽整座城的周遭形勢。
嶺南雖然在此時是偏遠之地,可是桂林卻是非同小可的一座大城。在秦漢時期,就是中央王朝進入嶺南的前進基地,境內秦始皇開鑿的靈渠更是溝通荊襄與兩廣的通道,早在魏晉南朝時期就有大量的北方移民在永嘉之亂後逐步從當地進入嶺南境內,桂林便是人流輸入嶺南的窗口。
北接湘、貴,西南連柳州,東鄰賀州!
到了唐末,黃巢正是借助本地的形勢,逆勢而上,從嶺南攻占桂林,進而掃蕩中原,最後攻陷長安。
因而史家說“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足可見戰略地位。
黃巢離現在還有一百幾十年,倒是不能吟詠,可是不妨礙小陳我現在就真知灼見,指出問題——
到後人翻到我的詩的時候,也會感歎百年前潁川陳萇的先見之明!
寫桂州城,陳成並沒有把自己的這次詩歌創作,視為同一個“詩之力八段”無名小輩的競爭,而是站在心懷社稷天下的角度上!
“嗯,千峰環立,一水抱城……這種叫啥來著?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洞奇石美,也是在內地其他地方很難觀賞到的……”陳成琢磨著,先在紙上寫下了“靈岩秀峰”四個字。
不止一座靈岩秀峰,而是千百座,那就……
靈岩秀峰千百重?
看上去,用上大的數字修飾,似乎手法並沒有什麽高明的地方。
上次跟崔顥前輩探討“黃鶴樓”時怎麽說的?詩歌可以有一種循環往複的音樂美,還能增強節奏與氣勢,就好像沈佺期“龍池躍龍龍已飛”,李白“鳳凰台上鳳凰遊”一樣。
那我也就別“千百重”了,直接——
“重複重”?
嘿嘿,靈岩秀峰重複重——
就好比是“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相連”。
整挺好的!
確定了第一句,同時也就確定了這首詩要押“ong”的韻。
山的多已經寫了,接下來怎麽寫呢?
便寫山的形態吧!
陳成到現在還記得,小學課本裏麵有一篇“桂林山水”,其中描寫桂林的山的那一段,到現在他都還記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你看,都不需要小陳我自己想用什麽東西來比喻,人家課文的作者陳淼老先生早就比喻好了:
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嘛!
屏障,可以用“屏風”來代替,放在句末的話,也正好押韻——
可惜不是很形象。
有一座兩座像屏風也倒罷了,全都像的話——桂林又不是滿是屏風的忍者迷宮。
不好不好!
竹筍,倒是很形象,就是用在詩裏,不是特別美,而且還不押韻……
“嘶……”這才寫第二句,陳成的腦袋就有些疼了,每次一到這種需要拚詞湊句的時候,他就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作詩的天賦。
根本不像真正的詩人——他們寫起詩來,詩句都像話到嘴邊,自然而然就流淌出來了。
找不到比擬對象,陳成就可以背“韻表”,也就是同一個韻母下有哪些可以押韻的字。
不要嘲笑,一直到現代,流行歌曲的作詞人還有很多是這麽幹的,這才有阿杜“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裏,看到你們有多甜蜜”這種很無厘頭的詞。
一段“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的《聲律啟蒙》“順口溜”還沒背完,陳成忽然眼前一亮!
已經找到了可以押韻的字!
而且意思也對!
芙——蓉!
對嘛,要說“竹筍”不美的話,那“芙蓉”可以說是相當美了。
更何況,桂林山水相依,山從水中冒出,也和“出水芙蓉”的意象相吻合!
十分絕妙!
比喻成“芙蓉”已經確定了,接著就是修飾它,是怎樣的芙蓉了。
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那不就是滿眼的綠色嘛。
的確,樹木叢生,苔蘚滿生,滿目青山,那是肯定的。
既然如此,那“芙蓉”就該是“綠芙蓉”“翠芙蓉”了。
可是,這兩者一結合,並不恰當,甚至感到有些突兀:
畢竟自然界中並沒有“綠色芙蓉”這種品種,看起來也失去了荷花應有的美感。
可沒關係!浸淫詩道這麽多年,陳成也不是沒有應變的法子。
我不直說“綠”,可以用別的途經來表達麽!
比如,我可以說,這一座座山,都好像是“碧玉”堆砌成的,你看賀知章寫柳樹,也是寫“碧玉雕成一樹高”嘛。
嗯,不對,賀老頭寫的好像是“碧玉妝成一樹高”來著,畢竟這首詩他現在還沒有寫出來,導致小陳我的記憶也有些模糊了。
可是記錯了不要緊,用錯的這個“雕”反而提醒了小陳。
不應該是“碧玉”堆成了桂林的山,這個“堆”完全可以換成其他更傳神的字眼!
就好像華山,人家說“劈華山”,因為華山是“斷層山”,像是用斧子劈出來的;
泰山呢,人家喜歡說“泰山壓頂”,因為山東平原就這麽一座大山,看起來就格外巍峨雄壯。
桂林的山的話,石山四周峭峻,“鬼斧神工”,“刀削斧鑿”,都可以。
就這麽定了,用“削”字!
幾個要素一結合,第二句也出來了:
翠玉削出千芙蓉!
你瞧瞧!
兩句多麽傳神!
一下子就把桂林的林石山地形,怪岩嶙峋,“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的樣貌簡約細膩地描繪了出來!
不錯不錯!
說小陳沒有天賦,可真要較真起來,我也不是寫不出來,嘻嘻嘻嘻!
寫絕句的話,兩句寫完就算完成了一半。
端詳著這兩句,雖然頗為得意,可是“注意審題”,人家讓寫的是“桂州城”,並沒有讓你現在就吟詠桂林的山水。
周遭形勢寫出來了,也該對把著力點往城池上放一放了。
但是這城雖然是李靖築的,可是看來看去,也並沒有什麽可以描繪的特色,反倒是李靖本人,倒是有許多可以吟詠的事跡,說他是“大唐第一戰神”毫不為過,甚至可以競爭“古今第一戰神”。
遙想武德四年,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戶六十餘萬。
自此,“嶺南悉平”!
李靖認為嶺南是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當地人無不擁護,於是“遠近悅服”,社會安定。
這份功績,與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七縱,孟獲拜服——
也是可以相媲美的吧?
“桂城獨秀衛公築,
使我萬裏——來追從!”
李靖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獨秀”這個用法,可謂是“一箭三雕”:
一是說此城築於“獨秀峰”南;
二是說桂林這座城池在嶺南“一枝獨秀”,也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意;
三來自然是說衛國公李靖自己是蓋世英勇,建立不世功勳了。
開元十九年,當今天子為表彰並祭祀曆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以周朝呂尚(薑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建立“太公尚父廟”,並以曆代名將十人從之。後來太公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這十個人也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武廟十哲”了。
這其中,李靖便和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英國公李積同處左列。
想到諸葛亮和衛國公當年創下的不朽功業,我輩熱血男兒,自然要不遠萬裏,追尋他們的遺跡啦!
一詩作成,陳成的心中也激蕩出萬丈豪情,一時起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想法。
“我詩已成!”陳成洋洋得意,心懷必勝的信念。
眾人看他的詩,寫的是:
靈岩秀峰重複重,
碧玉削出千芙蓉。
桂城獨秀豈天築?
萬裏追從思衛公!
嫌最後一句有些俗氣,陳成隨筆一改,用“衛國公”來押韻,讀罷也是心神激蕩,情難自已!
你們看看!
這樣的詩作,小陳我提筆就來!
你們還好意思用什麽“詩之力八段、九段”來侮辱我麽?
他的詩出來了,別人也催促“詩之力八段”的丁幹快把他的作品趕緊收尾拿出來看。
不多時,丁幹的作品也“火熱出爐”了,眾人也大聲把詩念了出來。
第一句,“環山築城山絕奇”。
“哼哼,泛泛而談,空洞蒼白!”陳總編連連搖頭,拿出他平日評點眾家詩文的派頭來了。
第二句,“城邊一水清漪漪”。
“也是一般!”陳成哂笑,這口水詩一般的質量,也配和自己精心煉字的大作相比嗎?
第三句,“兒時過此已知愛”。
“這和童年有什麽關係!小屁孩說什麽愛不愛!”陳成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卻道蓬萊在嶺西!”
“這……”陳成剛要嗤笑,忽然一愣,說不出話來!
靠!
老子現在懷疑,到底咱倆誰在“扮豬吃老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