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那個……”麵對這樣的提問,饒是計謀百出的陳成也覺得很難迴答:“那還不是因為,當年在東都的時候總是幫你娘倆做衣服,什麽尺碼爛熟於心麽……”
“瞎說!”那時候陳神童那麽多隨從,哪需要他親自出去幫做衣服,一句話,從原料到師傅全都搞定了!
何況小姑娘都長成大姑娘了,你以為我傻啊,尺碼都不一樣的……
“嘿,還真是嗬!”陳成假裝恍然大悟:“直接來一丈八的絹!要不然不夠用!”
寧願多花些冤枉錢,也不能讓女人疑神疑鬼……
小女孩,那也是女人啊!
……
總之,小朋友還是好糊弄的,陳成沒有暴露自己“婦女之友”的身份,以及隨眼一掃便知三圍的天賦。
帶著錢,背著布,高高興興迴家住。
“嘻嘻,你寫過這麽多詩,今天這‘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我覺得是你寫得第二好的詩啦!”重新高高興興的小柳繪,又褒獎起陳成的詩來。
“多謝欣賞!”陳成微微一笑,不過就是為毛是“第二”?第一又是哪一首呢?
“那還用說!”柳繪笑得更歡快,陳成也樂了——
她說最好的詩,除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能有哪一首呢?
畢竟這首詩當初可是專門寫給小媳婦勸誡她不要挑食的呀!
……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聽了沈七迴來複述了小陳的兩句詩,沈白石玩味了片刻。
念叨數次,撫掌笑道:“此子若想舉大事,斷可為之!”
沈七狂汗,叔祖父是不是魔怔了,怎麽什麽事情都能聯想到“謀反”上去!
這幾句詩,單純發發牢騷罷了,和什麽“舉大事”可以說毫無關聯!
“怎麽沒有?”沈白石反問:“你說他吟此詩時,市場上不少人都聽聞了?”
“是。”
“那他們的反應如何?”
沈七迴想了一下,的確,簡單的幾個字,著實讓一幫平日裏看起來老實巴交的蠶農蠶婦們,受了不小的刺激,當場看自己和那些衣著綺麗的富人們的眼光就不一樣了,全無了平日巡視市場時那種巴結阿諛的樣子!
搞得自己也感到很不自在,早早結束了今日的巡視,迴來了。
聽了他的描述,沈白石笑得更愜意了,撚須道:“此之謂,‘人心可用’。”
什麽“人心”,什麽“可用”?
見侄孫還是不明白,沈白石有些不滿意了,是不是自己讓他“韜光養晦”把他真變成傻愣莽夫了?
“陳涉吳廣叛秦之際,以何為唿?”
“呃,”沈七也有點汗顏,自從絕了科舉之路之後,書上的東西的確陌生了很多:“大楚興,陳勝王?伐無道,誅暴秦?”
“這有什麽!”沈白石嗤笑,“還有呢?”
沈七恍然大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那些達官顯貴,難道是天生比別人尊貴麽?
的確啊,簡簡單單幾個字,著實令當時的人內心掀起極大的波瀾,恨不能立即把皇帝老兒拉下馬!
沈白石微笑,算是肯定了他的說法:“黃巾叛漢之際,又號唿的什麽?”
這個熟,沒問題!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看似簡單直接,實際上飽含了極大的憤怒和煽動性。
為什麽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老天爺瞎了眼!
甚至已經死了!
既然老天爺已經死了,那咱們便“敢教日月換新天”吧!
你以為造反者的頭頭大多都是普通農民,沒啥文化?
可他們這些話可不是村頭簡簡單單喊的兩句口號,其中的用心是十分歹毒致命,一發入魂的!
在沈老頭看來,陳十一郎簡單兩句詩,就能讓老實巴交、愚鈍如此的臨溪尋常蠶農一瞬間誕生對社會不公的強烈反感和憤懣,功力真非一般人所能為也!
是一個天生的造反領袖,最不濟也是超級宣傳員啊!
辛虧老頭還沒有看到小陳《憫農》的另一首“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否則恐怕真的要屁顛顛去找他“商議大事”,今天招兵馬,明天就造反了!
隻要陳成想幹,再有一方勢力支持,在太平盛世下也能有一番作為!
如果天下局勢再變,出現隋末時那種四處割據的狀況,就更能作為投機的一位明智之選了!
當然囉,前提還得是——他有心造反。
事實上,在判斷陳成有“真龍天子”之命之後,老頭還真派人搜了這小子很多黑料,不出意外真有“複辟陳朝”這種傳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天意啊天意!
讓這小子年紀輕輕,就碰到了能推論命格的老夫手裏!
百十年前,沈家在隋末的站隊中不但沒擇對明主,反而自己獨立拉起了一隻不成熟的隊伍!
要是再有機會,絕對不能站錯了!
傳說曹操年輕時名聲還不大,就去找許劭,要許劭給他一個評鑒:“我何如人?”許劭給了他十個字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後來驗證,果然不錯!
一個人的日後發展,從其日常的隻言片語、細枝末節就是能判斷出來的!
沈老頭前幾年早說自己已經活夠了,沒啥意思了,最近忽然恢複了活力,最好多活幾年,靜待天變之時!
想一想,還真是令人興奮啊!
叔祖父一心“圖謀不軌”的行為,令沈七不得不直唿“瘋狂”,憂心不已。
事實上,捐出祠堂一事,就頗令沈七在內的沈家人感到“瘋狂”,奈何沈老頭搬出祖先托夢和其推演的卦辭,這時候的大多數人都很迷信,恐怕強行在這裏建祠堂真的對子孫不利,在“天命”麵前,錢財土地,損失了就損失了。
隻是除了沈七,誰也想不到,老頭還有更瘋狂的想法。
“真龍天子”小陳更是被蒙在鼓裏,一無所知。
他是不可能知道沈家獻地獻祠堂,是“戰略投資”他的第一步。
這時候的小陳,相比發達那時候,所求的也要更微小一些。
莫要說給他全天下了,就是這次拿迴了買布的成本,小賺了幾千錢,就足夠他和江森美滋滋了。
要說這做生意,還真不簡單!
可其他賺錢的手段,比起做生意來,就要更困難。
唉,天底下像鄭寶旦和揚州眾遊俠那樣的小傻瓜還是太少了啊!
陳成迴去之後,將賣布所得,悉數上交丈母娘,連帶扯來給丈母娘和小媳婦做衣服的絹布。
無論沈家的獻地,朝廷批不批(朝廷:幹嘛不批,我很傻麽?),這些錢都要用來改善嶽父母一家的居住環境!
雖然我知道您是一個不要車不要房的丈母娘,可是做一個合格的女婿的覺悟我還是有的!
尹氏欣慰陳成有心,布可以收,錢就不必啦!你還是留著錢,做——做——
嗯,隨便做什麽事就好啦!
陳成一本正經賣萌:存錢,就為的娶媳婦啊!
都是應該的啦!
你就算不為自己考慮考慮,也要為小繪和鎮弟弟考慮考慮吧!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話再說多少遍都有道理)
以前,你們夫妻倆聚少離多,正是為大唐人口做貢獻的時候,隻生了一男一女;
以後,終於安穩下來了,可以想見的是,小繪還會有更多的弟弟妹妹——這是自然規律,無法避免的呀!
尹氏:“……”陳兼他們夫婦兩個,到底是怎麽教育出這麽一個奇葩的孩子的……
勸服了嶽母,倔強的嶽父迴來之後也說不收!
現在還不一定會營建新縣衙呢,要是一直留在舊縣衙,公堂那麽破,自己的私宅蓋得敞亮算什麽迴事!
別人會怎麽看?
陳成倒是早有準備,百姓觀感如何——在“德”,而不在明府大人的衣、食、住、行。
哪怕是吃糠咽菜,衣不蔽體,家徒四壁,隻要為官者不做實事,依然不會被百姓視為好官!
這番話又讓柳察躬激賞不已!
自己這女婿,真是越看越覺得自己當年沒看走眼!
自己這是走了什麽大運麽,鄉紳送地,女婿送錢,兒女雙全,夫妻和睦!
什麽好事都落到老柳身上,會被人嫉妒噠!
啥也別說了,嶽父還是不能要你的錢!
這時候,小陳從他那裏學來的一套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嶽父大人你這麽說,是不是壓根沒把小陳我當成你家人?
你這樣會令我好傷心好難過好酸楚的好不好!
明明春暖花開,我已心寒得不行!氣得手都在發抖!
眼看著一家人都要譴責自己傷了女婿的心,妻子女兒乃至三歲的兒子都要氣憤自己排擠小陳——
柳察躬大感冤枉!
什麽情況!
這十一郎,處理女性關係上的確有一套!
關鍵是,兒子怎麽也幫他了?
嗯,自從小陳來了之後,父親考察柳鎮的頻率越來越低了——
相比較考察小朋友的功課,還是考察小陳這種大朋友,翁婿倆有來有迴比較有意思。
相對一壺酒,一碟鹽豆,坐談春秋,其樂無窮。
最後,隻能同意:
蓋吧!這麽多人,的確不夠住了。
還在老縣衙蓋,即便以後縣治會搬遷,走過去也不算遠。
別看沈老頭為了獻這塊地出來就差哭著哀求了,可要是立馬跑人家原本的祠堂那裏蓋房子,給人的觀感還是不好。
何況,沈家那祠堂還挨雷劈過——
不知道是真的沈家夠不上那塊地的福氣,還是說那邊的風水本來就不好。
可對小陳翁婿二人,都沒有心理障礙,上麵真批下來,他們就敢第一時間搬縣衙。
對於柳察躬來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小陳來說——我給你裝個避雷針。
……
就這樣,柳明府戴著“遇綠則安”的光環,開啟了執掌臨溪縣的大小事務。
過去,陳成很喜歡“機智縣令巧妙斷案”的故事,什麽兩個女子爭搶孩子,誰體恤小孩誰是親媽,什麽豬肉販、菜販子爭奪銅錢,結果銅錢放水裏有油花所以錢是豬肉販的——
諸如此類的小故事,看得小陳樂此不疲。
可是,過去看他老爸當地方官時遇到的那些案子,全是些婆婆媽媽、爭奪家產、兩姓分地界之類的,一點樂趣也沒有。
以後漸漸就不去老爸的公堂找尋“名偵探陳十一郎”的快感了。
這次嶽父新官上任,前任官員離任後,積攢了一些案子,為了體現青天大老爺的英明神武,柳明府連著審了好幾天案子,小陳憑借著豐富的“公案小說”閱曆和他老爸縱橫地方官場十餘年的經曆,自然是一旁作陪,即時給出各種中肯建議啦!
連嶽父大人都誇獎他,有他在,都省了一筆請幕僚的錢了!
有一樁案子有些意思:
從潤州來的賈慶,狀告本地富人鄭德。
賈慶說,鄭德原是他賈家的管家,賈府家道中落後,鄭德趁其不備,卷走了他家的不少錢財。後經多方打聽,賈慶在臨溪縣找到了他——而且臨溪縣本來就是這惡管家的原籍。
惡仆欺主,自然是令人格外氣憤的事情。
賈慶還有物證——他拿來祖上的賣身契呈給柳明府!
賣身契的名單上麵,清清楚楚有鄭德和他的老爹,也就是世代都是賈家的家仆!
證據確鑿啊!
鄭德連唿冤枉,卻也是百口莫辯!
這時候,陳成便站出來慫恿鄭德,讓他分一半錢給原來的“主人”,他可以幫忙跟明府大人求情,再求原來的主人原諒,然後無罪釋放!
看吧,誰說過去看的公案小說沒有用?
這不就用上了嗎?
如果鄭德願意分錢,賈慶不願,非得告他,那就說明鄭德“惡仆欺主”,卷跑了主人的錢財;
如果賈慶願意分錢私了,而鄭德不願意分錢,便是賈慶誣告,鄭德無辜!
嘻嘻,我真是個小天才呀!
就在小陳陶醉於自己“學以致用”的明智中時,嶽父大人滿臉黑線地看著他:“哪需要這麽麻煩?這個案子看上去是證據確鑿,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啊!”
小陳不解。
嶽父大人將賣身契交給小陳,小陳仔細看了一會兒,自己也無語了……
這份“賣身契”上簽署的時間是睿宗第一次當皇帝的垂拱二年,給鄭德父子的描述是“武源”人——
是的,以前臨溪叫“武源”。
可是本縣以前屬於武康,到了武則天稱帝的天授二年才改為武源。
賣身契是垂拱年間簽訂的,應該稱是武康縣人,怎麽能說是武源縣人呢?
小陳:“……”你這破縣的名字也太複雜了吧……
“瞎說!”那時候陳神童那麽多隨從,哪需要他親自出去幫做衣服,一句話,從原料到師傅全都搞定了!
何況小姑娘都長成大姑娘了,你以為我傻啊,尺碼都不一樣的……
“嘿,還真是嗬!”陳成假裝恍然大悟:“直接來一丈八的絹!要不然不夠用!”
寧願多花些冤枉錢,也不能讓女人疑神疑鬼……
小女孩,那也是女人啊!
……
總之,小朋友還是好糊弄的,陳成沒有暴露自己“婦女之友”的身份,以及隨眼一掃便知三圍的天賦。
帶著錢,背著布,高高興興迴家住。
“嘻嘻,你寫過這麽多詩,今天這‘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我覺得是你寫得第二好的詩啦!”重新高高興興的小柳繪,又褒獎起陳成的詩來。
“多謝欣賞!”陳成微微一笑,不過就是為毛是“第二”?第一又是哪一首呢?
“那還用說!”柳繪笑得更歡快,陳成也樂了——
她說最好的詩,除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能有哪一首呢?
畢竟這首詩當初可是專門寫給小媳婦勸誡她不要挑食的呀!
……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聽了沈七迴來複述了小陳的兩句詩,沈白石玩味了片刻。
念叨數次,撫掌笑道:“此子若想舉大事,斷可為之!”
沈七狂汗,叔祖父是不是魔怔了,怎麽什麽事情都能聯想到“謀反”上去!
這幾句詩,單純發發牢騷罷了,和什麽“舉大事”可以說毫無關聯!
“怎麽沒有?”沈白石反問:“你說他吟此詩時,市場上不少人都聽聞了?”
“是。”
“那他們的反應如何?”
沈七迴想了一下,的確,簡單的幾個字,著實讓一幫平日裏看起來老實巴交的蠶農蠶婦們,受了不小的刺激,當場看自己和那些衣著綺麗的富人們的眼光就不一樣了,全無了平日巡視市場時那種巴結阿諛的樣子!
搞得自己也感到很不自在,早早結束了今日的巡視,迴來了。
聽了他的描述,沈白石笑得更愜意了,撚須道:“此之謂,‘人心可用’。”
什麽“人心”,什麽“可用”?
見侄孫還是不明白,沈白石有些不滿意了,是不是自己讓他“韜光養晦”把他真變成傻愣莽夫了?
“陳涉吳廣叛秦之際,以何為唿?”
“呃,”沈七也有點汗顏,自從絕了科舉之路之後,書上的東西的確陌生了很多:“大楚興,陳勝王?伐無道,誅暴秦?”
“這有什麽!”沈白石嗤笑,“還有呢?”
沈七恍然大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那些達官顯貴,難道是天生比別人尊貴麽?
的確啊,簡簡單單幾個字,著實令當時的人內心掀起極大的波瀾,恨不能立即把皇帝老兒拉下馬!
沈白石微笑,算是肯定了他的說法:“黃巾叛漢之際,又號唿的什麽?”
這個熟,沒問題!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看似簡單直接,實際上飽含了極大的憤怒和煽動性。
為什麽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老天爺瞎了眼!
甚至已經死了!
既然老天爺已經死了,那咱們便“敢教日月換新天”吧!
你以為造反者的頭頭大多都是普通農民,沒啥文化?
可他們這些話可不是村頭簡簡單單喊的兩句口號,其中的用心是十分歹毒致命,一發入魂的!
在沈老頭看來,陳十一郎簡單兩句詩,就能讓老實巴交、愚鈍如此的臨溪尋常蠶農一瞬間誕生對社會不公的強烈反感和憤懣,功力真非一般人所能為也!
是一個天生的造反領袖,最不濟也是超級宣傳員啊!
辛虧老頭還沒有看到小陳《憫農》的另一首“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否則恐怕真的要屁顛顛去找他“商議大事”,今天招兵馬,明天就造反了!
隻要陳成想幹,再有一方勢力支持,在太平盛世下也能有一番作為!
如果天下局勢再變,出現隋末時那種四處割據的狀況,就更能作為投機的一位明智之選了!
當然囉,前提還得是——他有心造反。
事實上,在判斷陳成有“真龍天子”之命之後,老頭還真派人搜了這小子很多黑料,不出意外真有“複辟陳朝”這種傳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天意啊天意!
讓這小子年紀輕輕,就碰到了能推論命格的老夫手裏!
百十年前,沈家在隋末的站隊中不但沒擇對明主,反而自己獨立拉起了一隻不成熟的隊伍!
要是再有機會,絕對不能站錯了!
傳說曹操年輕時名聲還不大,就去找許劭,要許劭給他一個評鑒:“我何如人?”許劭給了他十個字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後來驗證,果然不錯!
一個人的日後發展,從其日常的隻言片語、細枝末節就是能判斷出來的!
沈老頭前幾年早說自己已經活夠了,沒啥意思了,最近忽然恢複了活力,最好多活幾年,靜待天變之時!
想一想,還真是令人興奮啊!
叔祖父一心“圖謀不軌”的行為,令沈七不得不直唿“瘋狂”,憂心不已。
事實上,捐出祠堂一事,就頗令沈七在內的沈家人感到“瘋狂”,奈何沈老頭搬出祖先托夢和其推演的卦辭,這時候的大多數人都很迷信,恐怕強行在這裏建祠堂真的對子孫不利,在“天命”麵前,錢財土地,損失了就損失了。
隻是除了沈七,誰也想不到,老頭還有更瘋狂的想法。
“真龍天子”小陳更是被蒙在鼓裏,一無所知。
他是不可能知道沈家獻地獻祠堂,是“戰略投資”他的第一步。
這時候的小陳,相比發達那時候,所求的也要更微小一些。
莫要說給他全天下了,就是這次拿迴了買布的成本,小賺了幾千錢,就足夠他和江森美滋滋了。
要說這做生意,還真不簡單!
可其他賺錢的手段,比起做生意來,就要更困難。
唉,天底下像鄭寶旦和揚州眾遊俠那樣的小傻瓜還是太少了啊!
陳成迴去之後,將賣布所得,悉數上交丈母娘,連帶扯來給丈母娘和小媳婦做衣服的絹布。
無論沈家的獻地,朝廷批不批(朝廷:幹嘛不批,我很傻麽?),這些錢都要用來改善嶽父母一家的居住環境!
雖然我知道您是一個不要車不要房的丈母娘,可是做一個合格的女婿的覺悟我還是有的!
尹氏欣慰陳成有心,布可以收,錢就不必啦!你還是留著錢,做——做——
嗯,隨便做什麽事就好啦!
陳成一本正經賣萌:存錢,就為的娶媳婦啊!
都是應該的啦!
你就算不為自己考慮考慮,也要為小繪和鎮弟弟考慮考慮吧!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話再說多少遍都有道理)
以前,你們夫妻倆聚少離多,正是為大唐人口做貢獻的時候,隻生了一男一女;
以後,終於安穩下來了,可以想見的是,小繪還會有更多的弟弟妹妹——這是自然規律,無法避免的呀!
尹氏:“……”陳兼他們夫婦兩個,到底是怎麽教育出這麽一個奇葩的孩子的……
勸服了嶽母,倔強的嶽父迴來之後也說不收!
現在還不一定會營建新縣衙呢,要是一直留在舊縣衙,公堂那麽破,自己的私宅蓋得敞亮算什麽迴事!
別人會怎麽看?
陳成倒是早有準備,百姓觀感如何——在“德”,而不在明府大人的衣、食、住、行。
哪怕是吃糠咽菜,衣不蔽體,家徒四壁,隻要為官者不做實事,依然不會被百姓視為好官!
這番話又讓柳察躬激賞不已!
自己這女婿,真是越看越覺得自己當年沒看走眼!
自己這是走了什麽大運麽,鄉紳送地,女婿送錢,兒女雙全,夫妻和睦!
什麽好事都落到老柳身上,會被人嫉妒噠!
啥也別說了,嶽父還是不能要你的錢!
這時候,小陳從他那裏學來的一套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嶽父大人你這麽說,是不是壓根沒把小陳我當成你家人?
你這樣會令我好傷心好難過好酸楚的好不好!
明明春暖花開,我已心寒得不行!氣得手都在發抖!
眼看著一家人都要譴責自己傷了女婿的心,妻子女兒乃至三歲的兒子都要氣憤自己排擠小陳——
柳察躬大感冤枉!
什麽情況!
這十一郎,處理女性關係上的確有一套!
關鍵是,兒子怎麽也幫他了?
嗯,自從小陳來了之後,父親考察柳鎮的頻率越來越低了——
相比較考察小朋友的功課,還是考察小陳這種大朋友,翁婿倆有來有迴比較有意思。
相對一壺酒,一碟鹽豆,坐談春秋,其樂無窮。
最後,隻能同意:
蓋吧!這麽多人,的確不夠住了。
還在老縣衙蓋,即便以後縣治會搬遷,走過去也不算遠。
別看沈老頭為了獻這塊地出來就差哭著哀求了,可要是立馬跑人家原本的祠堂那裏蓋房子,給人的觀感還是不好。
何況,沈家那祠堂還挨雷劈過——
不知道是真的沈家夠不上那塊地的福氣,還是說那邊的風水本來就不好。
可對小陳翁婿二人,都沒有心理障礙,上麵真批下來,他們就敢第一時間搬縣衙。
對於柳察躬來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小陳來說——我給你裝個避雷針。
……
就這樣,柳明府戴著“遇綠則安”的光環,開啟了執掌臨溪縣的大小事務。
過去,陳成很喜歡“機智縣令巧妙斷案”的故事,什麽兩個女子爭搶孩子,誰體恤小孩誰是親媽,什麽豬肉販、菜販子爭奪銅錢,結果銅錢放水裏有油花所以錢是豬肉販的——
諸如此類的小故事,看得小陳樂此不疲。
可是,過去看他老爸當地方官時遇到的那些案子,全是些婆婆媽媽、爭奪家產、兩姓分地界之類的,一點樂趣也沒有。
以後漸漸就不去老爸的公堂找尋“名偵探陳十一郎”的快感了。
這次嶽父新官上任,前任官員離任後,積攢了一些案子,為了體現青天大老爺的英明神武,柳明府連著審了好幾天案子,小陳憑借著豐富的“公案小說”閱曆和他老爸縱橫地方官場十餘年的經曆,自然是一旁作陪,即時給出各種中肯建議啦!
連嶽父大人都誇獎他,有他在,都省了一筆請幕僚的錢了!
有一樁案子有些意思:
從潤州來的賈慶,狀告本地富人鄭德。
賈慶說,鄭德原是他賈家的管家,賈府家道中落後,鄭德趁其不備,卷走了他家的不少錢財。後經多方打聽,賈慶在臨溪縣找到了他——而且臨溪縣本來就是這惡管家的原籍。
惡仆欺主,自然是令人格外氣憤的事情。
賈慶還有物證——他拿來祖上的賣身契呈給柳明府!
賣身契的名單上麵,清清楚楚有鄭德和他的老爹,也就是世代都是賈家的家仆!
證據確鑿啊!
鄭德連唿冤枉,卻也是百口莫辯!
這時候,陳成便站出來慫恿鄭德,讓他分一半錢給原來的“主人”,他可以幫忙跟明府大人求情,再求原來的主人原諒,然後無罪釋放!
看吧,誰說過去看的公案小說沒有用?
這不就用上了嗎?
如果鄭德願意分錢,賈慶不願,非得告他,那就說明鄭德“惡仆欺主”,卷跑了主人的錢財;
如果賈慶願意分錢私了,而鄭德不願意分錢,便是賈慶誣告,鄭德無辜!
嘻嘻,我真是個小天才呀!
就在小陳陶醉於自己“學以致用”的明智中時,嶽父大人滿臉黑線地看著他:“哪需要這麽麻煩?這個案子看上去是證據確鑿,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啊!”
小陳不解。
嶽父大人將賣身契交給小陳,小陳仔細看了一會兒,自己也無語了……
這份“賣身契”上簽署的時間是睿宗第一次當皇帝的垂拱二年,給鄭德父子的描述是“武源”人——
是的,以前臨溪叫“武源”。
可是本縣以前屬於武康,到了武則天稱帝的天授二年才改為武源。
賣身契是垂拱年間簽訂的,應該稱是武康縣人,怎麽能說是武源縣人呢?
小陳:“……”你這破縣的名字也太複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