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陳成來到王昌齡王維所在的江寧縣衙,陪兩位師長侃大山。
南京作為六朝都城,如今被貶為縣,可謂“落魄”,卻也是朝廷有意為之。
名義上為“縣”,可這“縣”著實太大,如今南京市區的大部分區域都在王大叔的“江寧縣”範圍內。
到了當今太子登基之後,發揚他老爸愛改名字的習慣,在上元二年(761年)把江寧縣更名為上元縣,五代十國楊吳時期,又從上元縣劃出一部分,另外設置江寧縣,此後一直到清代的大部分時間內,南京市區都是上元、江寧兩個縣,以內秦淮河為界。
這個格局維持了將近千年,直到民國時上元縣被撤銷。
巧的是,南京目前僅存的縣衙建築,就是位於白下路的上元縣衙舊址——如果縣治基本沒變的話,那你完全可以到此處憑吊曾經的金陵副市長王昌齡了。
當然囉,這隻是玩笑話,唐代的江寧縣衙估計還沒等唐代滅亡就已經先被廢掉了,晚唐詩人羅隱就曾到此憑吊過王昌齡:
過廢江寧縣·王昌齡曾尉此縣(原詩注)
縣前水色細鱗鱗,一為夫君吊水濱。
漫把文章矜後代,可知榮貴是他人。
鶯偷舊韻還成曲,草賴餘吟盡解春。
我亦有心無處說,等閑停棹似迷津。
陳成現在過來,正是盛世,縣衙大堂坐北朝南,百十來間小瓦屋麵,非常氣派。
王大叔在這裏當二把手,盡管時常仍會發發“不被重用”的牢騷,事實上小日子過得應該也是蠻舒坦的,何況天高皇帝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他的名聲也足夠讓大家都尊重他。
所以經常會有朋友到金陵來與他開party,他在江寧的詩基本上都是在金陵開趴之後“送誰誰誰”時寫的。
前月剛剛送走一批老朋友,這個月又迎來了王維和陳成,王昌齡自然是喜不自勝,感慨良多:
“去歲襄陽一別,迴長安後,得了現在這個職位,我還老大不情願呢,至洛陽滯留了數月,方才南行,在東都把能見的朋友都見了個遍,正所謂‘江月照吳縣,西歸夢中遊’——這次南下,不知道何年何月再得迴洛陽、長安啦!”
“哦?王大叔在洛陽見了不少朋友嗎?”陳成問:“那有沒有——見到岑二十七?”
詩人關係中,小陳知道岑參與王大叔交情非常好,而根據此前的信息,岑參應該也在河南的。
對於這些聞名後世的大詩人,小陳往往在詩榜上拿不準人家的位置。
排高了吧,別人質疑詩榜的公平性合理性:你有什麽依據?
排低了吧,日後人家出名了,別人笑話:某某某你們好意思排在誰誰誰後麵,簡直瞎了眼!
去年小陳建言榜上收錄岑參時,小郡主就有些將信將疑,真收錄了之後果然也是受到了部分人的質疑,認為23歲的岑參並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作品,隨便舉一個例子:
大河南郭外,終日氣昏昏。
白鳥下公府,青山當縣門。
故人是邑尉,過客駐征軒。
不憚煙波闊,思君一笑言。
看上去就是那種套律詩模板的作品,平平無奇,你要說他與“宣城四秀”王中流的詩有境界上的差別,那肯定是鬼扯。
既然作品都差不多,那憑什麽王中流就真的在“百人詩榜”中位列中流的五十,而你岑參區區一個詩榜新秀,就能排到詩榜第二十七呢?(陳成:還不是因為他排行二十七就把他排這裏了……)
兩人中間,還有不少各地知名詩人呢!
總之,這種爭議動搖了小郡主對小陳部分的信任,所以小陳希望從王大叔這裏得到一些內幕信息,看看現在的岑參到底底細如何,自己又是否在“揠苗助長”,世人對詩榜的質疑——事實上就對自己藝術眼光的質疑,有沒有道理!
“那是自然!”王昌齡肯定道:“我們在洛陽可是在一塊呆了好一陣子,同食同寢,好不快活!”
陳成:“……”
如果再後世,這種中年青年睡一張床上,絕對被認為是“怪大叔”……
古人也是有意思,這種“忘年交”屢見不鮮,不像後世上了年輕的人都要端著,不肯跟青年人打成一片。
“我要南下,岑二十七兄弟二人也很是不舍,作詩留別——”王昌齡感慨之際,就將當初在洛陽告別時岑參送行所作的《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吟誦出來:“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
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裏。
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
幾句一聽,陳成暗暗驚異:
隻知道此時岑參聲名尚且不顯,年齡也才二十出頭,詩按說作得不錯,卻不知有的詩——已經作得如此好!
基調悲涼憂鬱,直入人心,寫王昌齡赴江寧任一“微官”,而路途遙遙,跋山涉水,關切之心,交情匪淺;
又轉而歎惋朝廷官員濟濟,隻有王大叔和孟夫子一樣,遭遇“有才明主棄”的境遇,流落異地,寂寞孤獨,將心比心,憂憤交加,王大叔聽了自然深有同感啊!
難怪王大叔對這個忘年之交向來格外看重!
仔細計較起來,人家岑參比自己大不了幾歲,可人家的詩——
是自己作的!
王大叔繼續吟道:“
舊家富春渚,嚐憶臥江樓。
自聞君欲行,頻望南徐州。
窮巷獨閉門,寒燈靜深屋。
北風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小陳心想:窮巷獨居的詩人,相伴熒熒孤燈,北風卷著雪花在屋外肆意飛舞——確定這是王大叔,而不是白毛女?
王大叔繼續吟道:“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時。
舟中饒孤興,湖上多新詩。
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
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嗯,說王大叔到了南方,看見桃花紛紜、春意盎然,必定詩興大發,精神煥發——這倒是沒錯,今天下午他的詩興就很“大發”,如果任由他聯句聯下去,他可以一直聯到宵禁都不迴來。
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感情充沛,一氣嗬成,雖然是五言古詩,可是卻比不少律詩還要整齊漂亮,才氣已然顯露鋒芒。
更關鍵的是,岑二十七,總是設身處地地為王大叔著想,王大叔能不感動非常嗎?
“王大叔,這首詩我可以記下來嗎?”小陳問道,有這一首詩,定心丸就吃下了!
“哦?十一郎也覺得岑二十七詩作得好麽?”王昌齡笑道:“我是覺得,你二人皆是少年翹楚,日後堪為大唐詩壇‘雙璧’!”
哇,這個評價有點高了……
大唐雙龍傳嗎?
岑二十七是注定要成為盛唐群星璀璨中重要的一顆的,可是要說隻有“雙璧”也太誇張了!
畢竟你們這幫“老頭子們”沒有一個肯輕易從詩榜上掉下來……
南京作為六朝都城,如今被貶為縣,可謂“落魄”,卻也是朝廷有意為之。
名義上為“縣”,可這“縣”著實太大,如今南京市區的大部分區域都在王大叔的“江寧縣”範圍內。
到了當今太子登基之後,發揚他老爸愛改名字的習慣,在上元二年(761年)把江寧縣更名為上元縣,五代十國楊吳時期,又從上元縣劃出一部分,另外設置江寧縣,此後一直到清代的大部分時間內,南京市區都是上元、江寧兩個縣,以內秦淮河為界。
這個格局維持了將近千年,直到民國時上元縣被撤銷。
巧的是,南京目前僅存的縣衙建築,就是位於白下路的上元縣衙舊址——如果縣治基本沒變的話,那你完全可以到此處憑吊曾經的金陵副市長王昌齡了。
當然囉,這隻是玩笑話,唐代的江寧縣衙估計還沒等唐代滅亡就已經先被廢掉了,晚唐詩人羅隱就曾到此憑吊過王昌齡:
過廢江寧縣·王昌齡曾尉此縣(原詩注)
縣前水色細鱗鱗,一為夫君吊水濱。
漫把文章矜後代,可知榮貴是他人。
鶯偷舊韻還成曲,草賴餘吟盡解春。
我亦有心無處說,等閑停棹似迷津。
陳成現在過來,正是盛世,縣衙大堂坐北朝南,百十來間小瓦屋麵,非常氣派。
王大叔在這裏當二把手,盡管時常仍會發發“不被重用”的牢騷,事實上小日子過得應該也是蠻舒坦的,何況天高皇帝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他的名聲也足夠讓大家都尊重他。
所以經常會有朋友到金陵來與他開party,他在江寧的詩基本上都是在金陵開趴之後“送誰誰誰”時寫的。
前月剛剛送走一批老朋友,這個月又迎來了王維和陳成,王昌齡自然是喜不自勝,感慨良多:
“去歲襄陽一別,迴長安後,得了現在這個職位,我還老大不情願呢,至洛陽滯留了數月,方才南行,在東都把能見的朋友都見了個遍,正所謂‘江月照吳縣,西歸夢中遊’——這次南下,不知道何年何月再得迴洛陽、長安啦!”
“哦?王大叔在洛陽見了不少朋友嗎?”陳成問:“那有沒有——見到岑二十七?”
詩人關係中,小陳知道岑參與王大叔交情非常好,而根據此前的信息,岑參應該也在河南的。
對於這些聞名後世的大詩人,小陳往往在詩榜上拿不準人家的位置。
排高了吧,別人質疑詩榜的公平性合理性:你有什麽依據?
排低了吧,日後人家出名了,別人笑話:某某某你們好意思排在誰誰誰後麵,簡直瞎了眼!
去年小陳建言榜上收錄岑參時,小郡主就有些將信將疑,真收錄了之後果然也是受到了部分人的質疑,認為23歲的岑參並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作品,隨便舉一個例子:
大河南郭外,終日氣昏昏。
白鳥下公府,青山當縣門。
故人是邑尉,過客駐征軒。
不憚煙波闊,思君一笑言。
看上去就是那種套律詩模板的作品,平平無奇,你要說他與“宣城四秀”王中流的詩有境界上的差別,那肯定是鬼扯。
既然作品都差不多,那憑什麽王中流就真的在“百人詩榜”中位列中流的五十,而你岑參區區一個詩榜新秀,就能排到詩榜第二十七呢?(陳成:還不是因為他排行二十七就把他排這裏了……)
兩人中間,還有不少各地知名詩人呢!
總之,這種爭議動搖了小郡主對小陳部分的信任,所以小陳希望從王大叔這裏得到一些內幕信息,看看現在的岑參到底底細如何,自己又是否在“揠苗助長”,世人對詩榜的質疑——事實上就對自己藝術眼光的質疑,有沒有道理!
“那是自然!”王昌齡肯定道:“我們在洛陽可是在一塊呆了好一陣子,同食同寢,好不快活!”
陳成:“……”
如果再後世,這種中年青年睡一張床上,絕對被認為是“怪大叔”……
古人也是有意思,這種“忘年交”屢見不鮮,不像後世上了年輕的人都要端著,不肯跟青年人打成一片。
“我要南下,岑二十七兄弟二人也很是不舍,作詩留別——”王昌齡感慨之際,就將當初在洛陽告別時岑參送行所作的《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吟誦出來:“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
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裏。
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
幾句一聽,陳成暗暗驚異:
隻知道此時岑參聲名尚且不顯,年齡也才二十出頭,詩按說作得不錯,卻不知有的詩——已經作得如此好!
基調悲涼憂鬱,直入人心,寫王昌齡赴江寧任一“微官”,而路途遙遙,跋山涉水,關切之心,交情匪淺;
又轉而歎惋朝廷官員濟濟,隻有王大叔和孟夫子一樣,遭遇“有才明主棄”的境遇,流落異地,寂寞孤獨,將心比心,憂憤交加,王大叔聽了自然深有同感啊!
難怪王大叔對這個忘年之交向來格外看重!
仔細計較起來,人家岑參比自己大不了幾歲,可人家的詩——
是自己作的!
王大叔繼續吟道:“
舊家富春渚,嚐憶臥江樓。
自聞君欲行,頻望南徐州。
窮巷獨閉門,寒燈靜深屋。
北風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小陳心想:窮巷獨居的詩人,相伴熒熒孤燈,北風卷著雪花在屋外肆意飛舞——確定這是王大叔,而不是白毛女?
王大叔繼續吟道:“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時。
舟中饒孤興,湖上多新詩。
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
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嗯,說王大叔到了南方,看見桃花紛紜、春意盎然,必定詩興大發,精神煥發——這倒是沒錯,今天下午他的詩興就很“大發”,如果任由他聯句聯下去,他可以一直聯到宵禁都不迴來。
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感情充沛,一氣嗬成,雖然是五言古詩,可是卻比不少律詩還要整齊漂亮,才氣已然顯露鋒芒。
更關鍵的是,岑二十七,總是設身處地地為王大叔著想,王大叔能不感動非常嗎?
“王大叔,這首詩我可以記下來嗎?”小陳問道,有這一首詩,定心丸就吃下了!
“哦?十一郎也覺得岑二十七詩作得好麽?”王昌齡笑道:“我是覺得,你二人皆是少年翹楚,日後堪為大唐詩壇‘雙璧’!”
哇,這個評價有點高了……
大唐雙龍傳嗎?
岑二十七是注定要成為盛唐群星璀璨中重要的一顆的,可是要說隻有“雙璧”也太誇張了!
畢竟你們這幫“老頭子們”沒有一個肯輕易從詩榜上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