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風吹沙複吹雪,
笑解吳鉤初欲別。
酒酣擊築和高歌,
不叫胡馬度隴河!
四句讀下來!
毫!無!違!和!感!
而且氣勢一下子就上去了!
王少伯,還真是“聖手”啊!
何況這特麽還是一首不講“平仄”“黏對”的古詩啊!
小陳的崇敬簡直如滔滔江水一下子奔湧而出了,見王大叔問自己補得“好不好”,小陳誠惶誠恐:
“夫子金句,精彩絕倫!天下之人,非夫子不得吟出!晚生的拙作,實在不敢掠夫子妙語之美啊!”
您還是把這句留到您的代表作《出塞》裏去用吧……
也不知是不是《出塞》實在是太熟了,小陳總覺得“不教胡馬度陰山”氣勢更足一點,雖然從字麵和音韻上,差別並不是很大……
王昌齡看對方那種崇拜得快要跪下來的樣子,也很得意,卻隱隱覺得哪裏有點不妥。
孟浩然卻仍然關心著河隴戰事的情況,事關國運——
畢竟唐與吐蕃的戰爭是“世紀之戰”,持續了7世紀到9世紀,直到吐蕃與大唐相繼衰亡。
“少伯,你看蓋嘉運統兵,可與吐蕃一戰麽?”
麵對孟夫子的疑問,王昌齡隻能無奈歎息道:“我看……難!”
“蓋嘉運其人,我曾於原州(固原)得見——自視過高,我行我素,沉溺酒色,不思防務!”
“左丞相也雲,蓋嘉運有‘驕敵之色’,‘誠勇烈有餘,然言氣矜誇,恐難成事’。”
“不要對他抱有什麽幻想了——別說收複失地,隻要不再淪陷更多城池,已然‘大吉’了!”
一番話說得原本歡快的氣氛轉為沉重,陳成、孟浩然都默不作聲。
後來事情的發展也的確如左丞相裴耀卿、今日王昌齡所說,蓋嘉運在吐蕃戰事上沒拿到什麽戰功。
不要說他倆了,大唐看出來蓋嘉運不堪重任的大有人在——
可問題是,李隆基看不出來啊!
別看現在還是開元年間,但這位“聖天子”,漸漸地真沒有年輕時候那麽聖明了。
“不對!不對!”王昌齡高聲道。
“什麽不對?”陳成和孟浩然不解。
“我錯了!”
“??”
“我要向十一郎道歉,”王昌齡忽然對陳成道:“前番是我妄言了!”
“??”陳成不解何故。
“十一郎寫與蓋嘉運的這首詩,實則暗含了諷喻之義吧?”王昌齡一副“老夫看穿了”的神色:“你這句‘將軍出關車騎多’,看似平淡無奇,隻是讚頌蓋嘉運出征的盛大,實際呢?”
“是諷刺他排場大!陣仗奢!不把心思放在軍隊上!反而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車騎多多益善,勝人一籌!”
“把蓋某人驕矜自傲、好慕虛榮的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卻又不易讓當事者輕易發覺!令人叫絕!著實令人叫絕!”
陳成:“……”
靠……
王大叔你特麽是高中語文老師吧?
什麽叫“過分解讀”?
您這就叫“過分解讀”!
我敢打兩包辣條的堵,原作者高啟!
絕對!絕對!沒有你說的這種意思!
“如此好句,我卻看走了眼,‘畫蛇添足’!實屬不該!”王昌齡說著說著,竟然有些自責了:“現在收迴我前麵所說的所有的話——一字也不需動!十一郎這篇詩作,便是流芳百世的妙品!”
陳成:“……”
高啟自己寫這種應酬的詩,估計也是寫了就扔,偏偏到了您這裏,竟然流芳千古了!
“他日蓋嘉運兵敗之時,世人再看這首詩,便可知十一郎的遠見卓識!”王昌齡對孟浩然道:“先前我還覺得,十一郎當初以區區九齡頑童,何德何能能得聖人青眼?”
“今日一見,方知因果!”
“你這徒弟,當世除了浩然兄才高蓋世,恐怕再無人可以教他!”王昌齡歎息道:“昌齡甘拜下風了!”說完,還煞有介事地叉手給小陳行了一個禮!
陳成:“……”
靠,我特麽一句話沒說!
什麽都是王大叔你自己腦補好嗎!
你怎麽戲這麽多呢?
還一個勁地給自己加!
但迴過頭來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
一個作品誕生之後,解釋權就不完全是作者的了——讀者有讀者解讀,甚至“過分解讀”的權利。
一個作品,本質上不算太好,但結合特定的背景,有時會產生巨大的反應,極大地增強其感染力。
比如李清照名篇《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放別的朝代,就隻能淪為平庸之作:不肯過就不肯過唄,誰管你丫的過不過的!
但放在李清照的時代,那就是振聾發聵——
寫在什麽時候?
靖康之恥,宋室南渡啊!
你拿一心往南邊逃,都漂到海上了還不放心,嚇得生育能力都沒有了的陽痿男宋高宗與“不肯過江東”的項羽比——那項羽簡直是五千年中國第一好漢好不好!
甚至都不用跟項羽比了,拿來和明朝“絕不遷都”的於謙於少保比,也把趙構這個狗東西比到塵土裏去了!
再比如白居易長恨歌最後的“天長地久有時盡”,不與“此恨綿綿無絕期”相連,恐怕都不是名句,可是如果聯係“天長地久”的另外一層含義,簡直不需要“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句,也能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效果了——當然,此處先按下不表。
總之,隻要這首詩不是贈給“無名”的“劉將軍”,而是贈給一個“負麵人物”蓋將軍,真的是天作之合,意蘊無窮。
“這最後一句動不得,但還是有別的字可以動!”王大叔雖然“莫名其妙”地就向小陳“認輸”了(畢竟他倆並沒有說要鬥詩),可對於改詩仍然有很大的熱情:“酒酣擊築和高歌——蓋嘉運怕沒有沒有‘高歌’可聽了,我看他日後能聽到,徒有‘悲歌’而已!”
陳成:“……”
這次是真無語了!
王大叔竟然還能……
歪打正著?
因為高啟的原詩就是“酒酣擊築和悲歌”,小陳吸取了當時在皇帝千秋宴上用“不吉利字眼”的教訓,特意把“悲”改成“高”才送出去……
這特麽讓王大叔又改迴正版了……
當然,高啟先生肯定不會見怪,因為王大叔這樣改來改去,加上過分解讀,把一首平平無奇的詩變成了可流傳後世的“精品”,連王昌齡自己都要“拜服”,高啟肯定很高興……
王大叔自導自演鬧出了一番烏龍還不自知,繼續道:“河隴戰事,莫說蓋嘉運去,便是王忠嗣——也依然無可奈何!”
“依我看,除非是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再世!才有可能蕩平河西,海內延平!”王昌齡興致勃勃地:“但使啊——”
陳成:“……”
靠,打住!打住!
王大叔你今天不把“出塞”一整首詩、四句全部寫出來不罷休是嗎?
還“但使龍城飛將在”是嗎?
我需要提醒你“秦時的明月”和“漢時的關”嗎?
還要告訴你“萬裏長征的人”還“未還”嗎?
隻不過……
為什麽你現在說的是“衛青、霍去病”,而不是“飛將軍李廣”?
笑解吳鉤初欲別。
酒酣擊築和高歌,
不叫胡馬度隴河!
四句讀下來!
毫!無!違!和!感!
而且氣勢一下子就上去了!
王少伯,還真是“聖手”啊!
何況這特麽還是一首不講“平仄”“黏對”的古詩啊!
小陳的崇敬簡直如滔滔江水一下子奔湧而出了,見王大叔問自己補得“好不好”,小陳誠惶誠恐:
“夫子金句,精彩絕倫!天下之人,非夫子不得吟出!晚生的拙作,實在不敢掠夫子妙語之美啊!”
您還是把這句留到您的代表作《出塞》裏去用吧……
也不知是不是《出塞》實在是太熟了,小陳總覺得“不教胡馬度陰山”氣勢更足一點,雖然從字麵和音韻上,差別並不是很大……
王昌齡看對方那種崇拜得快要跪下來的樣子,也很得意,卻隱隱覺得哪裏有點不妥。
孟浩然卻仍然關心著河隴戰事的情況,事關國運——
畢竟唐與吐蕃的戰爭是“世紀之戰”,持續了7世紀到9世紀,直到吐蕃與大唐相繼衰亡。
“少伯,你看蓋嘉運統兵,可與吐蕃一戰麽?”
麵對孟夫子的疑問,王昌齡隻能無奈歎息道:“我看……難!”
“蓋嘉運其人,我曾於原州(固原)得見——自視過高,我行我素,沉溺酒色,不思防務!”
“左丞相也雲,蓋嘉運有‘驕敵之色’,‘誠勇烈有餘,然言氣矜誇,恐難成事’。”
“不要對他抱有什麽幻想了——別說收複失地,隻要不再淪陷更多城池,已然‘大吉’了!”
一番話說得原本歡快的氣氛轉為沉重,陳成、孟浩然都默不作聲。
後來事情的發展也的確如左丞相裴耀卿、今日王昌齡所說,蓋嘉運在吐蕃戰事上沒拿到什麽戰功。
不要說他倆了,大唐看出來蓋嘉運不堪重任的大有人在——
可問題是,李隆基看不出來啊!
別看現在還是開元年間,但這位“聖天子”,漸漸地真沒有年輕時候那麽聖明了。
“不對!不對!”王昌齡高聲道。
“什麽不對?”陳成和孟浩然不解。
“我錯了!”
“??”
“我要向十一郎道歉,”王昌齡忽然對陳成道:“前番是我妄言了!”
“??”陳成不解何故。
“十一郎寫與蓋嘉運的這首詩,實則暗含了諷喻之義吧?”王昌齡一副“老夫看穿了”的神色:“你這句‘將軍出關車騎多’,看似平淡無奇,隻是讚頌蓋嘉運出征的盛大,實際呢?”
“是諷刺他排場大!陣仗奢!不把心思放在軍隊上!反而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車騎多多益善,勝人一籌!”
“把蓋某人驕矜自傲、好慕虛榮的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卻又不易讓當事者輕易發覺!令人叫絕!著實令人叫絕!”
陳成:“……”
靠……
王大叔你特麽是高中語文老師吧?
什麽叫“過分解讀”?
您這就叫“過分解讀”!
我敢打兩包辣條的堵,原作者高啟!
絕對!絕對!沒有你說的這種意思!
“如此好句,我卻看走了眼,‘畫蛇添足’!實屬不該!”王昌齡說著說著,竟然有些自責了:“現在收迴我前麵所說的所有的話——一字也不需動!十一郎這篇詩作,便是流芳百世的妙品!”
陳成:“……”
高啟自己寫這種應酬的詩,估計也是寫了就扔,偏偏到了您這裏,竟然流芳千古了!
“他日蓋嘉運兵敗之時,世人再看這首詩,便可知十一郎的遠見卓識!”王昌齡對孟浩然道:“先前我還覺得,十一郎當初以區區九齡頑童,何德何能能得聖人青眼?”
“今日一見,方知因果!”
“你這徒弟,當世除了浩然兄才高蓋世,恐怕再無人可以教他!”王昌齡歎息道:“昌齡甘拜下風了!”說完,還煞有介事地叉手給小陳行了一個禮!
陳成:“……”
靠,我特麽一句話沒說!
什麽都是王大叔你自己腦補好嗎!
你怎麽戲這麽多呢?
還一個勁地給自己加!
但迴過頭來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
一個作品誕生之後,解釋權就不完全是作者的了——讀者有讀者解讀,甚至“過分解讀”的權利。
一個作品,本質上不算太好,但結合特定的背景,有時會產生巨大的反應,極大地增強其感染力。
比如李清照名篇《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放別的朝代,就隻能淪為平庸之作:不肯過就不肯過唄,誰管你丫的過不過的!
但放在李清照的時代,那就是振聾發聵——
寫在什麽時候?
靖康之恥,宋室南渡啊!
你拿一心往南邊逃,都漂到海上了還不放心,嚇得生育能力都沒有了的陽痿男宋高宗與“不肯過江東”的項羽比——那項羽簡直是五千年中國第一好漢好不好!
甚至都不用跟項羽比了,拿來和明朝“絕不遷都”的於謙於少保比,也把趙構這個狗東西比到塵土裏去了!
再比如白居易長恨歌最後的“天長地久有時盡”,不與“此恨綿綿無絕期”相連,恐怕都不是名句,可是如果聯係“天長地久”的另外一層含義,簡直不需要“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句,也能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效果了——當然,此處先按下不表。
總之,隻要這首詩不是贈給“無名”的“劉將軍”,而是贈給一個“負麵人物”蓋將軍,真的是天作之合,意蘊無窮。
“這最後一句動不得,但還是有別的字可以動!”王大叔雖然“莫名其妙”地就向小陳“認輸”了(畢竟他倆並沒有說要鬥詩),可對於改詩仍然有很大的熱情:“酒酣擊築和高歌——蓋嘉運怕沒有沒有‘高歌’可聽了,我看他日後能聽到,徒有‘悲歌’而已!”
陳成:“……”
這次是真無語了!
王大叔竟然還能……
歪打正著?
因為高啟的原詩就是“酒酣擊築和悲歌”,小陳吸取了當時在皇帝千秋宴上用“不吉利字眼”的教訓,特意把“悲”改成“高”才送出去……
這特麽讓王大叔又改迴正版了……
當然,高啟先生肯定不會見怪,因為王大叔這樣改來改去,加上過分解讀,把一首平平無奇的詩變成了可流傳後世的“精品”,連王昌齡自己都要“拜服”,高啟肯定很高興……
王大叔自導自演鬧出了一番烏龍還不自知,繼續道:“河隴戰事,莫說蓋嘉運去,便是王忠嗣——也依然無可奈何!”
“依我看,除非是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再世!才有可能蕩平河西,海內延平!”王昌齡興致勃勃地:“但使啊——”
陳成:“……”
靠,打住!打住!
王大叔你今天不把“出塞”一整首詩、四句全部寫出來不罷休是嗎?
還“但使龍城飛將在”是嗎?
我需要提醒你“秦時的明月”和“漢時的關”嗎?
還要告訴你“萬裏長征的人”還“未還”嗎?
隻不過……
為什麽你現在說的是“衛青、霍去病”,而不是“飛將軍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