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知道沒滿足皇帝的詩興(這的確是目前的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對方失望,甚至失去對自己的興趣——這就需要給對方補償。


    陳成常年混跡於人來人往的星級酒店,對於“心理學”還是有些許涉獵的,他也知道:


    當人們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時,都希望獲得新的發展,借以減輕或抵消失落,從而迴歸心理平衡。


    沒能“步”皇帝的“韻”,那就拿出來對方更看重的某種東西,來補償他,甚至還要超越“次韻”的效果!


    李隆基注重什麽?


    兄弟情啊!


    喜歡什麽?


    唱歌跳舞加訓練小動物啊!


    從今天壽宴中音樂舞蹈所占的比重之大,就可以看出來這家夥對歌舞方麵有多狂熱了——


    放後世肯定是一個每天給唱歌跳舞的主播小姐姐刷遊艇、刷飛機的“榜一”油膩中年人!


    所以要立即給聖人拿一首能唱的玩意出來!


    還要唱出他最有感觸的那個題材,兄弟情!


    你看,小陳這麽一弄,果然讓皇帝上了他的套了吧!


    不瞞大家,陳成曾獲得酒店“金葫蘆杯”三級員工k歌大賽業餘組的銀獎!


    對自己的歌喉也很有信心。


    那麽,詩的怎樣形式,最適合唱呢?


    當然詩也是可以譜上曲來唱的,但很顯然,相比律詩過於整齊,缺少變化的形式,有另外一種形式更加適合來“唱”。


    詩餘!


    或者另一個名字:詞!


    此時大唐的教坊中就已經有很多流傳後世的詞牌了。


    也不要因為“宋詞”名聲大,就看不起唐人的詞。


    像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張誌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都是絕好的唐人詞!


    終宋一代能與之媲美的這種等級的詞,數量恐怕也不是很多。


    如果單純隻想剽竊一首可以唱的“詞”,那可選範圍很大!


    隻不過,要選哪一首,才算是應眼前的景,而且自己還能唱得很好聽呢?


    能賭對了李隆基的癖好,陳成心中暗暗佩服自己,可當真的要當即吟出時,他再次犯難——


    他隻想到要用唱歌跳舞加吟詩作詞的藝術形式,可並沒有想好用哪一首啊!


    就算想出來某一首詞,對小陳來說——他也不會唱。


    確切地說,後世的人基本都不大知道。


    耳熟能詳的《浣溪沙》呀,《念奴嬌》呀,《蝶戀花》呀——誰知道是古人是怎麽唱的!


    隻能是這一首了。


    眾人看著小陳兩隻手“叉”來“叉”去,不知他又在玩什麽明堂。


    為今之計,硬著頭皮也要上了!


    小陳“叉”手八下,在李隆基階下站定,開口吟道:


    “丙子千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兄當。”(736年是丙子鼠年。)


    噗!


    所有人巨汗,上來還先整一段開場白……


    而且我們怎麽也看不出你現在是“大醉”的啊!


    而且現在才晚上,還沒“達旦”呢!


    李隆基倒是聽得很認真,連連點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便是蘇軾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了!


    上片望月,既有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雅量高致——自帶仙氣,令人心曠神怡!


    大殿內眾人無不收心斂神,為之一振!


    簡直迎麵吹來一股冷氣,使人舒爽!


    人間尚有此等絕妙好詞!


    而且蘇軾寫“不勝寒”,實則便是用到了與李隆基相關的典故:


    《明皇雜錄》中說: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


    臨行前,叮囑李隆基記得穿皮衣大氅。


    到月宮後,果然把當今聖人冷得難以支持……


    下次記得提醒他穿宇航服唄?


    陳成不疾不徐,繼續吟誦下闕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裏——共嬋娟!”


    上闕寫景,下闕懷人——便是表達陳成對自己大哥陳當的“思念”了!(事實上,蘇軾與自小長大的弟弟久別難逢,肯定想念。在陳成看來,比他大兩歲的陳當才是真正的“小屁孩”,有什麽好思念的!)


    詞中由月的圓缺聯想到人間的離別,感念人生的聚散無常。


    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今夜睡不著覺的人,不正是兄弟情深的陳十一郎嗎?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其實大可不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陳成也壓根不會透露他“大兄”離開洛陽根本沒幾天的事,原因還是老家的奶奶想他了……)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麽隻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裏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係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此詞吟完,滿座錯愕!


    禦座上李隆基猛拍禦案,隻說了兩個字:


    “絕妙!”


    現場眾人誰也無法掩飾對這九歲孩童的無盡讚歎了!


    這等華章,莫不是神鬼之才,才能吟出!


    就算說是別人代筆,可哪個人寫出了如此好詩,還願意讓給他人!


    就在小陳也佩服自己是“天才”的時候,李林甫陰不陰,陽不陽地道:“我以為是什麽,原來是隋煬帝的‘水調’舊曲!”


    李林甫粗通文墨,但是“水調”這種天下通行的格式,稍加琢磨,還是能判斷出來的。


    今日是聖人千秋之喜,卻用了一曲前隋煬帝的舊調——你陳萇究竟是何居心啊?


    陳成被李林甫這一說,愣住了。


    “水調歌頭”這首歌——


    是隋煬帝寫的?


    這個小陳都來沒有了解過!


    《脞說》上就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製,聲韻悲切,帝喜之。樂工王令言謂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調》、《河傳》但有去聲。’”


    也就是說,當時隋煬帝的樂工聽到《水調》的曲調,就知道隋煬帝大勢已去,離嗝屁不遠了!


    這是正兒八經的——


    亡國之音呐!


    小陳瞬間有些慌張:


    自己抄什麽不好,怎麽抄到隋煬帝那裏去了!


    這讓當今聖上該如何作想?


    嚇得小陳險些伏倒在地,不敢看李隆基的臉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