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似乎被李隆基問住了,一時間竟不知該怎樣作答。


    李丞相正等著看好戲——


    李林甫沒料到張九齡竟然與自己舉薦了同一個人的詩,所以當聖人拿出另一首詩時格外吃驚,暗罵自己這一次失了算。


    而且兩首詩的對比上下分明,這要是傳出去,他李林甫的才識遠不如張九齡的說法又又又坐實了一次!


    所以他巴不得陳成出點醜!


    最好那首詩是小孩家裏的大人提前寫好讓他背的——李林甫自己就是這麽幹的,家裏十幾個孩子都準備了寫好的詩。


    如果陳十一郎對自己詩中的古怪無法說清,就說明張九齡真的年老昏聵,連成年人和小孩寫詩的口吻都分不清!


    “聖人果然真知灼見!一眼看穿!小子年少無知,見識淺薄,”陳成躑躅著說,李林甫在一旁微笑看著:果然如此!看來是要坦白了。


    “作詩對小子來說原隻是手到擒來之事——”陳成忽然抬起頭,直視李隆基:“隻是知道聖人千秋節的慶典還有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事物,故意留白,等全部看完後補上!”


    李林甫:“……”


    這小子咋這麽能裝b呢……還特麽“留白”……你以為是畫畫啊!


    陳成說著說著,自信的派頭漸漸迴來了:“就在方才,已經想好餘下幾句當如何接續——”


    “哦?”李隆基大感興趣,敲桌子:“速速說來!”


    陳成叉手行禮,隨即站直身子,負手而立,朗聲吟道:“


    禦氣雲樓敞,


    含風彩仗招。


    仙人張內樂,


    王母獻宮桃。


    羅襪紅蕖豔,


    金羈白雪毛——


    舞階銜壽酒,


    走索背秋毫!


    寶鏡群臣得,


    番人萬國朝!


    衢樽飲興盛,


    聖主勞功高!”(注:衢樽,指在通衢大路上設酒,隨便行人自飲,被用來形容仁政。)


    杜甫《千秋節有感》共二首,陳成補完了其二的那首後,又從第一首中抽了“寶鏡群臣得,金吾萬國迴”“衢尊不重飲,白首獨餘哀”這兩句原本都是很喪氣的話,但略改幾字,押的韻也換掉,又得到四句,總共形成十二句的排律!


    詩中說到了五鳳樓的排場,音樂的動聽,舞美的華麗,會跳舞祝酒的馬,走鋼絲、玩特技的人,聖人向臣下賞賜的千秋鏡,番邦萬國來朝的盛景,洛陽百姓盡情飲用禦賜美酒的歡樂——


    畢竟是篡改的杜甫的大作,千秋節所有的美好景象、大唐的繁華都被記錄在凝練的寥寥數語中了!


    當然,小陳不忘適時在末尾加上一句:“咱大唐今日的太平盛世要感謝誰呀?當然要感謝聖明的君主!他老人家的勞苦功高!”


    果然——


    李隆基每聽一句,均擊節讚賞,神采飛揚,左右臣僚也都覺得這乳臭未幹的九歲孩童著實不簡單!


    連同樣早慧,還沒有穿越加成的會昌郡主都要暗暗讚歎陳十一郎的“才華”,再見他文不加點,思緒敏捷,從容氣度,更加佩服。


    等聽完陳成的最後一句“聖主勞功高”,李隆基已然掩不住大笑:“這一句多餘!實屬多餘了!哈哈哈哈!”


    雖然他口中說“多餘”,可從他歡樂的表現來看,分明是極其受用的——對於“萬歲萬歲萬萬歲”那種太過直白的馬屁,顯然眼前這位“聖主”還是更喜歡這種帶點技術含量的:


    雖然沒讓你們說朕千古一帝,功蓋秦皇,力壓漢武——但是誇誇我:陛下受累了,辛苦了,休息休息——還是可以的啊!


    群臣也同時會意,共同舉盞敬酒道:“聖人操勞了!”


    李隆基擺擺手道:“禦極四海,撫育萬民,原是朕分內之事,談何操勞!”迴敬群臣,滿飲了一大杯。


    陳成心想:多餘?看,這不是一點也不多餘嘛!


    殿中的氣氛到高點,此時之前作為天子代表的宰相張九齡從五鳳樓迴來了——


    陳成第一次見到這位名相——隻見對方相貌清臒,帶有一點兩廣人的共同特征,舉止優雅,氣度不凡。


    將他和李林甫一對比:很明顯誰奸誰忠,都寫在臉上啊!


    李林甫長得也算相貌堂堂,可小陳先入為主,怎麽看他都不順眼。


    張九齡複命完畢,李隆基笑著向他介紹了之前陳十一郎錯把賀知章當作是他的趣事,惹得行事有矩的張九齡也忍不住笑了。


    “哦?”陳成打量了一下剛剛被自己錯認是張九齡的老臣,心想:原來這位是“少小離家老大迴”“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


    也就是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裏的“何監”,真實應該是“賀監”。


    這老爺爺也是猛人啊——李白正是得到這位大神一句“真謫仙人也”的評價,就譽滿長安,得來“詩仙”的偌大名號!


    不知道你評不評詩榜呢?


    若是你也評,那估計比什麽“歧王詩榜”“玉真公主詩榜”還管用。


    “說來也巧,”李隆基指著陳成對張九齡道:“此子今年九歲,恰與卿之名同,也是少年即有才名,也很擅作詩,豈不有趣?”


    “九歲”“九齡”……還真是一句冷笑話……


    張九齡微微笑:“今日已有詩如此,他日勝我,也不是不可能。”他是很獎掖後進的,杜甫晚年的時候都很後悔沒有機會把自己的詩文呈交給他,要不然可能就不至於蹉跎一生了。


    “已經聽了後生晚輩的詩,不知眾卿的詩,都作得如何了啊?”李隆基笑道:“張公也迴來了,有好詩的正好拿出來,讓他來評點一下?”


    群臣都有些為難,剛剛聽了九歲孩子的詩,誰也沒想到竟然那麽好!


    自己現在要是拿出了“拙作”,還不如九歲孩子,不就下不來台了嘛!


    所以一時間有些冷場。


    李隆基笑道:“都還沒有麽?朕倒是已有了!”他自己倒是已經作好了一首“千秋節賜群臣鏡”的詩:


    “鑄得千秋鏡,


    光生百煉金。


    分將賜群後,


    遇象見清心。


    台上冰華澈,


    窗中月影臨。


    更銜長綬帶,


    留意感人深。”


    此詩沒出的時候,眾人就預備著說“寫得好”。


    真出來了,群臣自然眾口一致地都說好,甚至有人能說出詩裏哪裏哪裏是“神來之筆”,“尋常人不可得”,即便張九齡、賀知章這樣的大國手,也免不了恭維聖人兩句,畢竟他過生日他最大,不能說壞話。


    唐玄宗的詩寫得還算不錯,存世的詩作數量68首,在帝王中名列前茅——隻是不能跟乾隆大帝可怕的四萬多首來媲美而已。


    往年也有寫“應製詩”的時候,但沒有今天才華橫溢的小陳的襯托,大臣們發言還是很踴躍的,爭相唱和聖人的詩作。


    比如前任宰相張說就曾作有很不錯的《奉和聖製賜王公千秋鏡應製》:“寶鏡頒神節,凝規寫聖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


    今日群臣不夠活躍,讓李隆基些許失望,他饒有興致地看向陳成道:“若讓小才子你此時依朕的韻,作詩一首——可有所得?”


    陳成:“……”靠,這要求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啊!


    “次韻”這種高級玩法,一般人可完成不了!


    現場這麽多能人,想蒙混過去可不容易……


    這下可真的要露餡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