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口中的“惠文太子”,便是剛剛音樂奪魁的“歧王府”的歧王,本名李隆範,唐睿宗第四子,李隆基的四弟,他哥當了皇帝後他便避他老哥的諱改名叫了李範。
唐玄宗以喜歡殺兒子著稱,在這之後的開元二十五年,曾在一天內連殺太子在內的三個親生兒子,也曾逼殺親姑姑太平公主,親堂姐安樂公主,親嬸子韋皇後,堪稱“親戚殺手”。
可奇怪的詩,他與幾個兄弟的感情卻是出奇得好,甚至成年以後五個兄弟都曾蓋一張大被子,一起睡。
如今長安的地標建築“花萼相輝樓”,也是來自於《詩經》中的“常(棠)棣之華(花),鄂(萼)不韡韡(weiwei光明,光亮)。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建這個樓,就是因為他登樓的時候可以看見他那些親愛的兄弟們所住的“五王宅”。
隻是歧王已經在十年前的開元十四年薨逝,當時李隆基嚎啕大哭三日,十天都吃不下飯,“撤常膳累旬”,為岐王手抄《孝經》,並追贈為“惠文太子”。
今日故歧王府的樂工們在千秋節音樂較比中奪魁,一下子勾起了李隆基久遠的記憶。
想到自己兄弟幾人童年被祖母武曌囚禁深宮的悲慘遭遇;
少年時代苦盡甘來,相從宴飲、鬥雞、擊球的快樂場景;
寧王吹笛,歧王彈琵琶,自己親自弄絲竹——諸王或聚神聆聽,或引吭合唱,恍在昨日。
眾人都能感受到皇帝此刻的悲傷。
“歧王?‘歧王宅裏尋常見’的歧王?”陳成心想,聽到這個名字,他首先想到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畢竟這首是他隨時想要剽竊的詩,隨後再想到的是……
“香肌暖手”?
這典故說的岐王李範年少時就挺好色,冬天凍手時他不去烤火,而是叫來年輕美貌的侍女,放人家懷中取暖,還美其名曰“香肌暖手”,一聽就感覺蠻淫亂的。
當然,與之相似的“妓圍禦寒”(申王李撝)啊,“美人嗬筆”(李隆基自己,但美女嗬的筆是為李白嗬的)啊,這些香豔的故事都跟李隆基兄弟幾個人有關,看來他們哥幾個都是一個德性,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貴族享受一些特權很正常,隻要不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就算很不錯了。
就這方麵來說,歧王人算是還不錯,而且還是個酷愛音律的雅士。
他活著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找人寫寫詩、彈彈琴、品品書畫,還會把這些人的詩賦、音樂、繪畫的技藝高低,各加品評,分列座次,做成榜單公布於眾,有東漢末年許劭兄弟主持的“月旦評”的遺風。
那時節,一旦登上歧王的詩榜、畫榜、音樂top排行榜,立即聞名天下,身價百倍!
李龜年曾經連續登頂歧王音樂榜第一,李氏兄弟三人常年在音樂榜前十的位置,因而都成為聞名天下的大音樂家。
王維曾經登頂歧王的詩榜、畫榜,雙料第一,所以還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就已經引發轟動,不出所料,當他參加開元九年的進士科考試,直接拿下狀元——
誰也不能打歧王的臉,你可以鄙視歧王的風流不羈,但是你不能懷疑歧王的藝術造詣和品味。
甚至不說別人,陳成的父親陳兼也是因為文章被歧王看重,順利通過開元十二年的進士考試,交情匪淺。
陳兼也曾對二兒子說過:如果賞識他的歧王不是在他考中進士的第三年後就“薨”了,他不至於蹉跎十一年還隻是一個小小縣丞,起碼也能混一個清貴官職當當。
可悲!可歎!
隨著歧王的逝世,歧王府的詩榜、樂榜、畫榜的地位也漸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以張說、張九齡為主導的“開元詩榜”,以及以皇帝之妹,玉真公主府主導的“玉真公主詩榜”。
即便歧王詩榜已經衰落,但三家詩榜仍然能鼎足而立,榜上有名的人,仍然不愁知名度與源源不斷湧來的fans(粉絲)。
陳成也曾研究過大唐此時的詩榜,隻是他自己對這些興趣不高。
八十年代末譚詠麟為何退出所有音樂評獎?
張國榮為何退出歌壇?
周傑倫為什麽不在意,qq音樂排行榜上打不過鹿晗吳亦凡蔡徐坤?
無他,已經到了獨孤求敗的境界,不在乎跟別人比了。
陳成心想:我是不想把“我的”所有好詩都拿出來打榜,要是全拿出來,第一還不是非我莫屬?(隻要李白、杜甫這兩位大神不要突然竄出來從中作梗就行)
詩榜上出名,要麽為了名氣聲望,要麽為了在科舉考試中提前製造輿論壓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能得到聖人或者宰相大人的賞識,君不見每年寫給張九齡“上張丞相”,“呈始興公”的詩作不知凡幾!
最後張丞相自己才寫兩百來首詩,流傳後世的那些寫給“張丞相”的詩卻也差不多有這個數量!
哪像小陳我,走了捷徑,今天就坐在大殿裏,跟李隆基和張九齡在一起了。
隻是小陳想的很美好,聖人把他喊進來,半天沒有理會他的意思——這讓他空有一肚子詩,卻沒辦法展示出來啊!
聖人追憶歧王,也是好半天才迴過神來,不自覺眼角又有淚意,連忙揉了揉,開口喚道:“瑜兒!”
離他不遠的位置站起來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女,盈盈一拜:“迴聖人,瑜兒在的。”
歧王雖然風流不羈,但在生孩子這方麵卻遠不如三哥,隻有一子一女,嗣歧王名“李瑾”,女兒小字“瑜”(又說“月月”,與姑母玉真公主的小字“元元”有點像),合稱“瑾瑜”,美玉之意也。
唐代親王之女稱“縣主”,皇太子之女才能被封為郡主,因為李隆基與李範的兄弟情深,加之追贈的“皇太子”,因而升格為“會昌郡主”。
歧王之女一出列,陳成便眼前一亮——雖然陳成仍舊隔得老遠,確也不知為何,一看妹子,他的眼神就出奇的好:
謔,這小姑娘可以啊,是個美人胚子!
神情清冷,身姿窈窕,舉止自帶與神俱來的貴氣,一看就知道是天家教育出來的娃兒。
但是比起柳繪,也好不到哪去,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學生,過十年再看看,也不遲。
“無須多禮了!”李隆基語氣溫和道,因為他子女眾多,所以親生兒子、公主大多無所謂,反倒是很疼愛這侄女,更勝己出。
當然,歧王的兒子河東王李瑾起初也很受皇帝伯父看重,但李瑾行事比之父親更加荒誕胡鬧,甚至連父親好的方麵,那些藝術細胞也沒繼承到一分,幾度惹怒天子,甚至有將其廢黜為庶民的意思!
若不是看他父王的麵子,還能容他到今天?
幸虧是侄子!
要是朕之子嗣,早就推出去殺掉了!
李瑾得罪天子成這樣,也隻是不被邀請來禦前宴飲而已——
當然,李隆基的心裏,早隻當這侄兒死了。
“瑜兒,”李隆基微笑道:“歧王府這一年來,每有新曲譜出,今次大比,更獲榜首——這其中,有你這小家夥的不少功勞吧?”
“瑜兒怎敢居功?”小郡主再一拜,輕輕答道:“所作所為,效顰父王之遺意耳!”起身之時,眼中滿是瑩瑩淚光。
她出生三月,歧王便溘然而逝,所以對父親的記憶幾近於無。
李隆基心下難過,但卻不想在今天這吉日再勾起自己與侄女的傷心事,強笑道:“你年紀輕輕,在音樂上的造詣卻已經逼近乃父——青出於藍,其時遠乎?”
“今日卻另有一樁奇事,”李隆基終於想起來被晾了半天的陳十一郎,笑道:“封丘縣丞陳兼有一小兒,年齡比瑜兒你還要輕了兩歲,卻說生來便會作詩,如今詩名已滿洛陽——我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呀?”
唐玄宗以喜歡殺兒子著稱,在這之後的開元二十五年,曾在一天內連殺太子在內的三個親生兒子,也曾逼殺親姑姑太平公主,親堂姐安樂公主,親嬸子韋皇後,堪稱“親戚殺手”。
可奇怪的詩,他與幾個兄弟的感情卻是出奇得好,甚至成年以後五個兄弟都曾蓋一張大被子,一起睡。
如今長安的地標建築“花萼相輝樓”,也是來自於《詩經》中的“常(棠)棣之華(花),鄂(萼)不韡韡(weiwei光明,光亮)。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建這個樓,就是因為他登樓的時候可以看見他那些親愛的兄弟們所住的“五王宅”。
隻是歧王已經在十年前的開元十四年薨逝,當時李隆基嚎啕大哭三日,十天都吃不下飯,“撤常膳累旬”,為岐王手抄《孝經》,並追贈為“惠文太子”。
今日故歧王府的樂工們在千秋節音樂較比中奪魁,一下子勾起了李隆基久遠的記憶。
想到自己兄弟幾人童年被祖母武曌囚禁深宮的悲慘遭遇;
少年時代苦盡甘來,相從宴飲、鬥雞、擊球的快樂場景;
寧王吹笛,歧王彈琵琶,自己親自弄絲竹——諸王或聚神聆聽,或引吭合唱,恍在昨日。
眾人都能感受到皇帝此刻的悲傷。
“歧王?‘歧王宅裏尋常見’的歧王?”陳成心想,聽到這個名字,他首先想到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畢竟這首是他隨時想要剽竊的詩,隨後再想到的是……
“香肌暖手”?
這典故說的岐王李範年少時就挺好色,冬天凍手時他不去烤火,而是叫來年輕美貌的侍女,放人家懷中取暖,還美其名曰“香肌暖手”,一聽就感覺蠻淫亂的。
當然,與之相似的“妓圍禦寒”(申王李撝)啊,“美人嗬筆”(李隆基自己,但美女嗬的筆是為李白嗬的)啊,這些香豔的故事都跟李隆基兄弟幾個人有關,看來他們哥幾個都是一個德性,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貴族享受一些特權很正常,隻要不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就算很不錯了。
就這方麵來說,歧王人算是還不錯,而且還是個酷愛音律的雅士。
他活著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找人寫寫詩、彈彈琴、品品書畫,還會把這些人的詩賦、音樂、繪畫的技藝高低,各加品評,分列座次,做成榜單公布於眾,有東漢末年許劭兄弟主持的“月旦評”的遺風。
那時節,一旦登上歧王的詩榜、畫榜、音樂top排行榜,立即聞名天下,身價百倍!
李龜年曾經連續登頂歧王音樂榜第一,李氏兄弟三人常年在音樂榜前十的位置,因而都成為聞名天下的大音樂家。
王維曾經登頂歧王的詩榜、畫榜,雙料第一,所以還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就已經引發轟動,不出所料,當他參加開元九年的進士科考試,直接拿下狀元——
誰也不能打歧王的臉,你可以鄙視歧王的風流不羈,但是你不能懷疑歧王的藝術造詣和品味。
甚至不說別人,陳成的父親陳兼也是因為文章被歧王看重,順利通過開元十二年的進士考試,交情匪淺。
陳兼也曾對二兒子說過:如果賞識他的歧王不是在他考中進士的第三年後就“薨”了,他不至於蹉跎十一年還隻是一個小小縣丞,起碼也能混一個清貴官職當當。
可悲!可歎!
隨著歧王的逝世,歧王府的詩榜、樂榜、畫榜的地位也漸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以張說、張九齡為主導的“開元詩榜”,以及以皇帝之妹,玉真公主府主導的“玉真公主詩榜”。
即便歧王詩榜已經衰落,但三家詩榜仍然能鼎足而立,榜上有名的人,仍然不愁知名度與源源不斷湧來的fans(粉絲)。
陳成也曾研究過大唐此時的詩榜,隻是他自己對這些興趣不高。
八十年代末譚詠麟為何退出所有音樂評獎?
張國榮為何退出歌壇?
周傑倫為什麽不在意,qq音樂排行榜上打不過鹿晗吳亦凡蔡徐坤?
無他,已經到了獨孤求敗的境界,不在乎跟別人比了。
陳成心想:我是不想把“我的”所有好詩都拿出來打榜,要是全拿出來,第一還不是非我莫屬?(隻要李白、杜甫這兩位大神不要突然竄出來從中作梗就行)
詩榜上出名,要麽為了名氣聲望,要麽為了在科舉考試中提前製造輿論壓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能得到聖人或者宰相大人的賞識,君不見每年寫給張九齡“上張丞相”,“呈始興公”的詩作不知凡幾!
最後張丞相自己才寫兩百來首詩,流傳後世的那些寫給“張丞相”的詩卻也差不多有這個數量!
哪像小陳我,走了捷徑,今天就坐在大殿裏,跟李隆基和張九齡在一起了。
隻是小陳想的很美好,聖人把他喊進來,半天沒有理會他的意思——這讓他空有一肚子詩,卻沒辦法展示出來啊!
聖人追憶歧王,也是好半天才迴過神來,不自覺眼角又有淚意,連忙揉了揉,開口喚道:“瑜兒!”
離他不遠的位置站起來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女,盈盈一拜:“迴聖人,瑜兒在的。”
歧王雖然風流不羈,但在生孩子這方麵卻遠不如三哥,隻有一子一女,嗣歧王名“李瑾”,女兒小字“瑜”(又說“月月”,與姑母玉真公主的小字“元元”有點像),合稱“瑾瑜”,美玉之意也。
唐代親王之女稱“縣主”,皇太子之女才能被封為郡主,因為李隆基與李範的兄弟情深,加之追贈的“皇太子”,因而升格為“會昌郡主”。
歧王之女一出列,陳成便眼前一亮——雖然陳成仍舊隔得老遠,確也不知為何,一看妹子,他的眼神就出奇的好:
謔,這小姑娘可以啊,是個美人胚子!
神情清冷,身姿窈窕,舉止自帶與神俱來的貴氣,一看就知道是天家教育出來的娃兒。
但是比起柳繪,也好不到哪去,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學生,過十年再看看,也不遲。
“無須多禮了!”李隆基語氣溫和道,因為他子女眾多,所以親生兒子、公主大多無所謂,反倒是很疼愛這侄女,更勝己出。
當然,歧王的兒子河東王李瑾起初也很受皇帝伯父看重,但李瑾行事比之父親更加荒誕胡鬧,甚至連父親好的方麵,那些藝術細胞也沒繼承到一分,幾度惹怒天子,甚至有將其廢黜為庶民的意思!
若不是看他父王的麵子,還能容他到今天?
幸虧是侄子!
要是朕之子嗣,早就推出去殺掉了!
李瑾得罪天子成這樣,也隻是不被邀請來禦前宴飲而已——
當然,李隆基的心裏,早隻當這侄兒死了。
“瑜兒,”李隆基微笑道:“歧王府這一年來,每有新曲譜出,今次大比,更獲榜首——這其中,有你這小家夥的不少功勞吧?”
“瑜兒怎敢居功?”小郡主再一拜,輕輕答道:“所作所為,效顰父王之遺意耳!”起身之時,眼中滿是瑩瑩淚光。
她出生三月,歧王便溘然而逝,所以對父親的記憶幾近於無。
李隆基心下難過,但卻不想在今天這吉日再勾起自己與侄女的傷心事,強笑道:“你年紀輕輕,在音樂上的造詣卻已經逼近乃父——青出於藍,其時遠乎?”
“今日卻另有一樁奇事,”李隆基終於想起來被晾了半天的陳十一郎,笑道:“封丘縣丞陳兼有一小兒,年齡比瑜兒你還要輕了兩歲,卻說生來便會作詩,如今詩名已滿洛陽——我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