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百息的時間,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的快的,可是這個時間之中,對於車站而言,卻如同打仗一樣。
半個時辰一換馬,這是最初製定的標準,良馬在連續高速奔行的時候,未必半個時辰就喪失了所有的體力,可是繼續下去,容易出問題,而60-70裏左右,一個站台的設置,會讓火車聯通更多的城市。
換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對於現在來說,卻並不難,特製的鞍具,不但可以讓馬在奔跑的時候不散開,同樣的,也讓更換變的容易。
40批馬,會分成8個部分,每一部分5匹馬一起,會由專人引導出去,而早已經被套上鞍具的馬,會在火車的前方組合起來,整個過程,最快的話,不超過60息,就算是慢的,也不會超過120息。
這也是停留時間的來源,未來,真的要開啟客貨運的時候,會根據火車站的情況,進行協調,以保證上下客人,或者是運輸貨物,到時候就不會這麽少了。
似乎有了前麵的經驗,再一次的開行之後,官員們不再喧嘩了,而是把注意力,徹底的注意到了外麵情況。
他們或許對於速度什麽了解不多,可是大體上感覺上,是知道速度很快的,這麽已經是馬車用最快的速度開行了,在尋常馬車之中,如果以這個速度的話,恐怕人要顛簸壞了,可是在火車上,卻異常的平穩。
不明白原理,就感覺到非常的神奇,眾人看火車,有些不一樣了,一部分的官員是在看熱鬧,另外一部分,卻想到了別的東西的。
葉清臣主要想到的,是貨運,汴河的狹小,已經製約了京杭大運河,有人提出過,拓展汴河,可是在這個時代,要想拓寬一條河流,真的非常困難,北宋或許現在,有一定的餘錢,可是這個錢,不能夠投入到這個上麵。
葉清臣沒有估算出來,這麽一條鐵路的整體運力到底是多少,可是按照他們六七百人,4節車廂來評價,不會比一個1000料的船少多少,如果這樣的火車多一些,會不會徹底的解決交通的問題。
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一點沒有錯,葉清臣站在三司使的高度,當然會考慮全局運輸的問題,可是樞密院的官員,更多的考慮是軍事上麵的作用。
車,曾經是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由車構成的車營,曾經也是可攻可守的強大力量,特別是針對騎兵來說。
隻不過,在重騎兵的大量出現,在騎兵的戰鬥力越來越強大的前提下,車的很多的問題顯現。
不能太重,太重就緩慢,就沒辦法移動,可是沒有足夠的重量,也就沒有辦法的擁有強大的防禦,這就成為了兩難的問題。
同樣的,北宋缺馬,就算是有了馬車,也不可能全速的運轉,因為高速開行引發的顛簸,會讓人和貨物散架,軍隊後勤使用的馬車,更多的是利用馬的力量,還有相對較快的速度,拉動更多的東西。
火車不但比馬車的運輸量更大,速度還快,最關鍵的是,在高速運轉的時候,一點都不顛簸。
這種情況下,運輸的東西不會有損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麵,還可以運兵。
這一次4個車廂,大概可以運送500-600士兵,這差不多是一個營,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的話,一天幾百裏,士兵還不勞累,這種情況下,對於軍隊的調動,是有巨大的好處的。
接下來,官員們多了一個心眼,他計算著時間,果然,半個時辰到一個時辰之間,有長一點的,有短一點的,列車都會稍稍的停留,120息到200息不等的時間,然後就又一次的行進了,中間一共停靠了4次。
時間的推移,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他們到底離開了汴梁多遠,可是每一個人都認為,他們距離汴梁已經很遠了,具體3個時辰,能不能抵達應天府不知道,可是這個火車的速度,非常的快。
葉清臣知道的更明確一點,因為5個車站的站點,他是知道的,相對之間的距離,也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按照3個時辰來算的話,平均一個時辰的時速,應該是100裏左右。
可是按照目前的數據來計算的話,一小時的速度,應該是超過了120裏。
趙信比葉清臣更加清楚,在丁海軍,火車的速度,已經從最初的20公裏每小時,增加到了37公裏左右,那是受限於馬的質量。
對於北宋而言,或許整體上是缺馬的,可是為一條鐵路,確切的說,為某一個實驗性的列車,準備幾百匹馬,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就算不從西北調動,單純樞密院的就夠了。
一條鐵路,最重要的不是鐵路本身,而是機車,在沒有蒸汽動力的時候,需要的就是馬,很多的馬。
就如同這一次出行一樣,從汴梁到應天府,一共6個車站,需要換4次馬,按照一次40匹,要保證這一個列車,能夠順利的抵達,需要160匹馬。
北宋的這一條鐵路是實驗性質,未來整體鐵路的密度也不會很高,可是在丁海軍運用的環線鐵路,平均一個4節車廂的火車,平均需要10匹馬。
那是按照60裏來算的,到了300裏,應該是乘以五倍,也就是說50匹,這中間有一個複雜的計算過程,每一匹馬,每天需要跑多長時間,休息多長時間,然後繼續,這都需要協調。
趙信對於北宋,沒有什麽隱瞞,隻要是他能夠傳授的,都已經傳授過來了,這一條300裏長的鐵路,未來會對開20列火車,也就是說,一共40列,那麽需要3000匹以上的馬。
馬的問題早已經解決了,從樞密院,軍方,湊到了1500匹好馬,這個好馬,不是戰場意義上麵的好馬,是單純鐵路意義上麵的好馬。
力量大,速度快,聽指揮,這才是這個好馬的標準,這個標準跟軍方的戰馬微微有些出入,這也是樞密院願意抽調的原因。
同樣的,從西北,也獲得了2500匹馬,一共是4000匹,這些足以支撐整個鐵路的需要,而葉清臣也得到了一個數據,鐵路的總運量。
一天時間,一列火車,會有一個來迴,一節車廂可以載重300石,一列就是1200石,40列來迴的運力,是接近的10萬石。
10萬石,這是一個龐大的運力,最少相當於上百條千石大船,同樣的,鐵路的速度,遠不是船能夠比的,船需要一周的時間,可是這個就是一天,這從某種意義上麵,效率提升了很多。
一條鐵路,相當於700條千石大船,這個比起汴河,不知道提升多少,製約汴河和京杭大運河之間的運力瓶頸,將會不複存在。
出發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吃過早飯很久了,差不多在第三個停靠點的時候,已經過了正午了,負責這一次實驗的官員,早有準備,在換馬的同時,帶上來了大量的食盒。
這些都是在旁邊的酒家做的,對於馬車而言,在馬車上麵吃飯,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顛簸,正在吃的時候,萬一遇到一個坑,飯灑了或許隻是小事,出個什麽差錯,人受傷了,那就劃不著了。
故而,有在馬車上麵吃的,都不會使用餐具,大部分都是饅頭,炊餅這樣的幹糧,怎麽吃,也不會有什麽危險,想要弄幾個小菜吃吃小酒,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在火車上麵不一樣,平穩,之前他們甚至可以飲茶,兩排作為之中的小桌子,可以伸縮折疊,一旦拉起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卡座,這也是參考了後世的一些設計。
在吃飯上麵,當然是沒問題了,當火車逐步的加快到了高速,逐步平穩之後,熱騰騰的飯菜端上來了。
這時候火車上麵的官員,才感覺到了肚子餓了。
上車都2個時辰了,加上之前在車站,抵達的時間,差不多就快3個時辰了,早就前心貼後心了,隻不過火車上麵的見聞,讓他們忘卻了,現在熱騰騰的飯菜上來,當然是大剁快剁了。
一餐簡單的飯食,因為餓的關係,吃的分外的香甜,在吃的同時,看著兩側的田地快速的後退,這種感覺,也分外不同。
能夠上車的官員,紛紛感覺不虛此行,而他們不知道,在最後一個車站過去之後,整個旅程即將要結束了的。
第四個車站,跟終點站應天府之間,距離並不遠,而顯然,在第四個車站沒有過多的停留,因為沒有換馬,隻是檢查了一些列車,並且讓馬補充一下而已。
本身半個時辰換馬,都留有餘量,一個時辰,應該是比較合適的,不過為了保證一匹馬,一天能夠3次,甚至是4次工作,這才選擇了半個時辰。
差不多在距離應天府五六裏的地方,列車員再一次的進入到了車廂之中,他一邊告知的官員們,整個旅程結束,應天府近在眼前。
車廂的官員一片嘩然,雖然,之前途經幾個站點的時候,他們已經估摸到了,可能今天真的能夠到應天府,可是這麽說到就到了的,還真的是沒想到。
滿打滿算,也就是兩個時辰多一點,從早晨到午後,這就到了應天府了,這可是平常好幾天的路程。
本就對鐵路高看一籌的官員們,看鐵路的想法,就分外的不同了。
這時候,火車的速度,明顯的慢下來了,而外麵,也出現了大堆大堆的房子。
應天府的車站,當然不可能設在應天府內,作為四京之一,也是非常強悍的城池,鐵路會破壞城牆的完整性的。
對於這個城牆,趙信是不置可否,未來幾乎必然會淘汰,棱堡的戰鬥力,才是一流的,不同於軍民兩用的城牆,棱堡完全是軍事化的用途,不存在內部影響的可能,同樣的防禦力超群。
未來,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他們的作用將逐步的從軍事作用,轉為的民事的作用,以大城市為核心,影響周邊,而不是起軍事作用。
軍隊將會駐守在城市之外,借助棱堡這樣獨特的防禦,用最少量的軍隊,做到最大的事情,這才是正確的選擇。現在,改造這個,就太早了點。
火車停了下來,門也打開了,眾多的官員,按照品級,在列車員的引導之下,陸續下車,跟汴梁的火車站,徹底的在汴梁城郊不一樣,應天府這邊,雖然在城外,可是距離城牆相對較近。
這一點,葉清臣鬧不明白,趙信也不過多的解釋,這是根據位置決定的,汴梁是什麽地方,是北宋的京城,未來,隻要鐵路能夠大規模的鋪開,基本上,關鍵性的鐵路,都是聯絡京城的。
幾乎不用考慮,未來汴梁附近,最少是4條,甚至是8條鐵路交匯的地方,火車站真的距離城牆太近了,很不方便,沒有那麽大的地盤,擺得下那麽多的編組站。
到是應天府不用這樣,雖然它現在的地位非常的高,可是未來,有近在咫尺的汴梁這麽一個交通樞紐在,四京之中,除了大名府稍稍遠一點,也更加核心一點,可以作為次樞紐,應天府和河南府的地位都會削弱。
應天府的火車站,隻能夠算是鐵路線上麵的重要節點,而不是樞紐。
應天府作為四京之一,本身城市範圍太小,因為靠近京杭大運河的節點,商業和運輸活動非常的發達,故而,在城牆之外,也非常的繁華,除了城牆近處,不允許興建房屋之外,沿著汴河和京杭大運河的兩側,大量的房舍,集中了龐大的人口。
如果說,陳留隻有少數來過的,或者是記憶力比較高的,知道這裏的話,那麽應天府,幾乎每一個官員都來過,其中最少有相當的一部分,還有過在這裏任職的經曆,應天府根本不會認錯。
可是就算是踏足地下,看著高大的城牆,還有明顯的標誌性建築,這些官員依然有一種在夢中的感覺,他們抵達了應天府,這可是300裏開外的,這樣一天下來,甚至比八百裏加急還要快,而且快的多。
一天12個時辰,就算是隻能夠開行10個時辰,那也就是一天1200裏,再折扣點,這可是一日千裏啊,千裏名駒才能夠達到的速度,他們一群人,就這麽輕而易舉的達到了的,這怎麽讓人相信。
半個時辰一換馬,這是最初製定的標準,良馬在連續高速奔行的時候,未必半個時辰就喪失了所有的體力,可是繼續下去,容易出問題,而60-70裏左右,一個站台的設置,會讓火車聯通更多的城市。
換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對於現在來說,卻並不難,特製的鞍具,不但可以讓馬在奔跑的時候不散開,同樣的,也讓更換變的容易。
40批馬,會分成8個部分,每一部分5匹馬一起,會由專人引導出去,而早已經被套上鞍具的馬,會在火車的前方組合起來,整個過程,最快的話,不超過60息,就算是慢的,也不會超過120息。
這也是停留時間的來源,未來,真的要開啟客貨運的時候,會根據火車站的情況,進行協調,以保證上下客人,或者是運輸貨物,到時候就不會這麽少了。
似乎有了前麵的經驗,再一次的開行之後,官員們不再喧嘩了,而是把注意力,徹底的注意到了外麵情況。
他們或許對於速度什麽了解不多,可是大體上感覺上,是知道速度很快的,這麽已經是馬車用最快的速度開行了,在尋常馬車之中,如果以這個速度的話,恐怕人要顛簸壞了,可是在火車上,卻異常的平穩。
不明白原理,就感覺到非常的神奇,眾人看火車,有些不一樣了,一部分的官員是在看熱鬧,另外一部分,卻想到了別的東西的。
葉清臣主要想到的,是貨運,汴河的狹小,已經製約了京杭大運河,有人提出過,拓展汴河,可是在這個時代,要想拓寬一條河流,真的非常困難,北宋或許現在,有一定的餘錢,可是這個錢,不能夠投入到這個上麵。
葉清臣沒有估算出來,這麽一條鐵路的整體運力到底是多少,可是按照他們六七百人,4節車廂來評價,不會比一個1000料的船少多少,如果這樣的火車多一些,會不會徹底的解決交通的問題。
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一點沒有錯,葉清臣站在三司使的高度,當然會考慮全局運輸的問題,可是樞密院的官員,更多的考慮是軍事上麵的作用。
車,曾經是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由車構成的車營,曾經也是可攻可守的強大力量,特別是針對騎兵來說。
隻不過,在重騎兵的大量出現,在騎兵的戰鬥力越來越強大的前提下,車的很多的問題顯現。
不能太重,太重就緩慢,就沒辦法移動,可是沒有足夠的重量,也就沒有辦法的擁有強大的防禦,這就成為了兩難的問題。
同樣的,北宋缺馬,就算是有了馬車,也不可能全速的運轉,因為高速開行引發的顛簸,會讓人和貨物散架,軍隊後勤使用的馬車,更多的是利用馬的力量,還有相對較快的速度,拉動更多的東西。
火車不但比馬車的運輸量更大,速度還快,最關鍵的是,在高速運轉的時候,一點都不顛簸。
這種情況下,運輸的東西不會有損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麵,還可以運兵。
這一次4個車廂,大概可以運送500-600士兵,這差不多是一個營,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的話,一天幾百裏,士兵還不勞累,這種情況下,對於軍隊的調動,是有巨大的好處的。
接下來,官員們多了一個心眼,他計算著時間,果然,半個時辰到一個時辰之間,有長一點的,有短一點的,列車都會稍稍的停留,120息到200息不等的時間,然後就又一次的行進了,中間一共停靠了4次。
時間的推移,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他們到底離開了汴梁多遠,可是每一個人都認為,他們距離汴梁已經很遠了,具體3個時辰,能不能抵達應天府不知道,可是這個火車的速度,非常的快。
葉清臣知道的更明確一點,因為5個車站的站點,他是知道的,相對之間的距離,也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按照3個時辰來算的話,平均一個時辰的時速,應該是100裏左右。
可是按照目前的數據來計算的話,一小時的速度,應該是超過了120裏。
趙信比葉清臣更加清楚,在丁海軍,火車的速度,已經從最初的20公裏每小時,增加到了37公裏左右,那是受限於馬的質量。
對於北宋而言,或許整體上是缺馬的,可是為一條鐵路,確切的說,為某一個實驗性的列車,準備幾百匹馬,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就算不從西北調動,單純樞密院的就夠了。
一條鐵路,最重要的不是鐵路本身,而是機車,在沒有蒸汽動力的時候,需要的就是馬,很多的馬。
就如同這一次出行一樣,從汴梁到應天府,一共6個車站,需要換4次馬,按照一次40匹,要保證這一個列車,能夠順利的抵達,需要160匹馬。
北宋的這一條鐵路是實驗性質,未來整體鐵路的密度也不會很高,可是在丁海軍運用的環線鐵路,平均一個4節車廂的火車,平均需要10匹馬。
那是按照60裏來算的,到了300裏,應該是乘以五倍,也就是說50匹,這中間有一個複雜的計算過程,每一匹馬,每天需要跑多長時間,休息多長時間,然後繼續,這都需要協調。
趙信對於北宋,沒有什麽隱瞞,隻要是他能夠傳授的,都已經傳授過來了,這一條300裏長的鐵路,未來會對開20列火車,也就是說,一共40列,那麽需要3000匹以上的馬。
馬的問題早已經解決了,從樞密院,軍方,湊到了1500匹好馬,這個好馬,不是戰場意義上麵的好馬,是單純鐵路意義上麵的好馬。
力量大,速度快,聽指揮,這才是這個好馬的標準,這個標準跟軍方的戰馬微微有些出入,這也是樞密院願意抽調的原因。
同樣的,從西北,也獲得了2500匹馬,一共是4000匹,這些足以支撐整個鐵路的需要,而葉清臣也得到了一個數據,鐵路的總運量。
一天時間,一列火車,會有一個來迴,一節車廂可以載重300石,一列就是1200石,40列來迴的運力,是接近的10萬石。
10萬石,這是一個龐大的運力,最少相當於上百條千石大船,同樣的,鐵路的速度,遠不是船能夠比的,船需要一周的時間,可是這個就是一天,這從某種意義上麵,效率提升了很多。
一條鐵路,相當於700條千石大船,這個比起汴河,不知道提升多少,製約汴河和京杭大運河之間的運力瓶頸,將會不複存在。
出發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吃過早飯很久了,差不多在第三個停靠點的時候,已經過了正午了,負責這一次實驗的官員,早有準備,在換馬的同時,帶上來了大量的食盒。
這些都是在旁邊的酒家做的,對於馬車而言,在馬車上麵吃飯,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顛簸,正在吃的時候,萬一遇到一個坑,飯灑了或許隻是小事,出個什麽差錯,人受傷了,那就劃不著了。
故而,有在馬車上麵吃的,都不會使用餐具,大部分都是饅頭,炊餅這樣的幹糧,怎麽吃,也不會有什麽危險,想要弄幾個小菜吃吃小酒,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在火車上麵不一樣,平穩,之前他們甚至可以飲茶,兩排作為之中的小桌子,可以伸縮折疊,一旦拉起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卡座,這也是參考了後世的一些設計。
在吃飯上麵,當然是沒問題了,當火車逐步的加快到了高速,逐步平穩之後,熱騰騰的飯菜端上來了。
這時候火車上麵的官員,才感覺到了肚子餓了。
上車都2個時辰了,加上之前在車站,抵達的時間,差不多就快3個時辰了,早就前心貼後心了,隻不過火車上麵的見聞,讓他們忘卻了,現在熱騰騰的飯菜上來,當然是大剁快剁了。
一餐簡單的飯食,因為餓的關係,吃的分外的香甜,在吃的同時,看著兩側的田地快速的後退,這種感覺,也分外不同。
能夠上車的官員,紛紛感覺不虛此行,而他們不知道,在最後一個車站過去之後,整個旅程即將要結束了的。
第四個車站,跟終點站應天府之間,距離並不遠,而顯然,在第四個車站沒有過多的停留,因為沒有換馬,隻是檢查了一些列車,並且讓馬補充一下而已。
本身半個時辰換馬,都留有餘量,一個時辰,應該是比較合適的,不過為了保證一匹馬,一天能夠3次,甚至是4次工作,這才選擇了半個時辰。
差不多在距離應天府五六裏的地方,列車員再一次的進入到了車廂之中,他一邊告知的官員們,整個旅程結束,應天府近在眼前。
車廂的官員一片嘩然,雖然,之前途經幾個站點的時候,他們已經估摸到了,可能今天真的能夠到應天府,可是這麽說到就到了的,還真的是沒想到。
滿打滿算,也就是兩個時辰多一點,從早晨到午後,這就到了應天府了,這可是平常好幾天的路程。
本就對鐵路高看一籌的官員們,看鐵路的想法,就分外的不同了。
這時候,火車的速度,明顯的慢下來了,而外麵,也出現了大堆大堆的房子。
應天府的車站,當然不可能設在應天府內,作為四京之一,也是非常強悍的城池,鐵路會破壞城牆的完整性的。
對於這個城牆,趙信是不置可否,未來幾乎必然會淘汰,棱堡的戰鬥力,才是一流的,不同於軍民兩用的城牆,棱堡完全是軍事化的用途,不存在內部影響的可能,同樣的防禦力超群。
未來,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他們的作用將逐步的從軍事作用,轉為的民事的作用,以大城市為核心,影響周邊,而不是起軍事作用。
軍隊將會駐守在城市之外,借助棱堡這樣獨特的防禦,用最少量的軍隊,做到最大的事情,這才是正確的選擇。現在,改造這個,就太早了點。
火車停了下來,門也打開了,眾多的官員,按照品級,在列車員的引導之下,陸續下車,跟汴梁的火車站,徹底的在汴梁城郊不一樣,應天府這邊,雖然在城外,可是距離城牆相對較近。
這一點,葉清臣鬧不明白,趙信也不過多的解釋,這是根據位置決定的,汴梁是什麽地方,是北宋的京城,未來,隻要鐵路能夠大規模的鋪開,基本上,關鍵性的鐵路,都是聯絡京城的。
幾乎不用考慮,未來汴梁附近,最少是4條,甚至是8條鐵路交匯的地方,火車站真的距離城牆太近了,很不方便,沒有那麽大的地盤,擺得下那麽多的編組站。
到是應天府不用這樣,雖然它現在的地位非常的高,可是未來,有近在咫尺的汴梁這麽一個交通樞紐在,四京之中,除了大名府稍稍遠一點,也更加核心一點,可以作為次樞紐,應天府和河南府的地位都會削弱。
應天府的火車站,隻能夠算是鐵路線上麵的重要節點,而不是樞紐。
應天府作為四京之一,本身城市範圍太小,因為靠近京杭大運河的節點,商業和運輸活動非常的發達,故而,在城牆之外,也非常的繁華,除了城牆近處,不允許興建房屋之外,沿著汴河和京杭大運河的兩側,大量的房舍,集中了龐大的人口。
如果說,陳留隻有少數來過的,或者是記憶力比較高的,知道這裏的話,那麽應天府,幾乎每一個官員都來過,其中最少有相當的一部分,還有過在這裏任職的經曆,應天府根本不會認錯。
可是就算是踏足地下,看著高大的城牆,還有明顯的標誌性建築,這些官員依然有一種在夢中的感覺,他們抵達了應天府,這可是300裏開外的,這樣一天下來,甚至比八百裏加急還要快,而且快的多。
一天12個時辰,就算是隻能夠開行10個時辰,那也就是一天1200裏,再折扣點,這可是一日千裏啊,千裏名駒才能夠達到的速度,他們一群人,就這麽輕而易舉的達到了的,這怎麽讓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