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這個官職起源於唐朝,睿宗年間,為了方便征兵和統帥,節度使成為了正式的官職,可是隨著局勢的變幻,唐代從戰略進攻轉為了戰略防守,多元化的統帥方式,有些不足以解決問題,節度使就逐步變成了軍政一把手的代名詞了。
最出名的節度使,應該是安祿山了的,他作為兩任節度使的同時,又兼任河北采訪使,雖然名義上沒有統一,可是在實權上是統一的。
如果說,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和采訪使兩者相互製衡,一個為軍政,一個為民政,可是到了安史之亂之後,伴隨著唐朝中樞光芒散去,節度使不但成為了軍政一把手,同時也成為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職務,風氣就變了。
節度使所管轄的區域成為了國中之國,唐朝後期的節度使力量,甚至可以掌控整個朝政。
宋建立後,宋太祖有懲於唐末五代時期節度使割據一方、相互混戰的教訓,對各節度使采用了賞錢奪權的辦法,給予功臣銀錢田地,要求他們解除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節度使一般作為宰相卸任之後的榮譽職務,稱“某某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謂“使相“,也用於武臣的加官。
不過在眾多節度使之中,有一種是例外的,那就是對於宗室的加封,有些時候,是可以去掌控。
唐朝的節度使很大,比如說晚唐時期李克用和朱溫,都是控製著幾州之地,他們跟一個王國沒有多少區別,特別是朱溫,自立為梁。
這個疆域可就大了,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蘇、甘肅、寧夏、遼寧的一部分,幾乎占據了整個中原之地。
在北宋,各道就不用說了,全部都是省級行政區劃,都非常的龐大,可是在邊境的地方,有眾多的細小軍州,小的甚至連一個縣都沒有。
北宋吸取了唐朝滅亡的經驗,唐朝是滅亡於邊境節度使的,從安祿山開始,一直讓盛唐由盛轉衰,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到了晚唐時期,節度使的實力已經無法遏製了,強橫的如同土皇帝一樣。
北宋的趙匡胤黃袍加身,趙廣義有是趁著太祖沒有在意,也得到皇位了,兄死弟及,這或許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常見,可是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很少出現,除非是沒有選擇了。
趙匡胤又不是沒有兒子,所以,從立國之初,就相當重視這一點,一直壓製著軍方,提高文官的力量,可是節度使這麽一個對於軍事,對於邊境很有好處的策略,還是要立下不過北宋對於節度使的控製也非常的到位,邊境的軍州,都不能太大,
相對比較的小,小的話,就不能成為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了。
就算如此,大部分的節度使是虛職,很少有實職的,有一種例外,那就是宗室,在願意的情況下,可以去邊疆的軍州,擔任節度使。
這裏麵,邊疆軍州很小,保州已經很小了,邊境軍州,比保州小的,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相當於一縣或者兩縣之地,方圓不過兩三百裏。
這樣的地方,就算是統領一軍,統帥軍政大權,又有什麽,更別說他們的位置,要麽在強大的道夾縫之中,要麽就是在邊疆,身處在抵抗遼國的最前線上麵。
雲台山就是如此,不但小,沒有一個行政區劃,甚至連一個小小的縣城,或者是鎮都沒有。
如果按照北宋的慣例,分封了就分封了,其他的就不用去管了,可是這個雲台山島卻不一樣,他是一片白地,要建設,總要給費用吧。
換成別人的話,或許仁宗要壓製,畢竟,朝廷也沒有什麽錢了,就連他的生活,都是過的簡簡樸樸的,更別說別人,對於後妃的賞賜,比如說這一次,讓淑妃晉位貴妃,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淑妃是小老婆,貴妃同樣是小老婆,可是小老婆跟小老婆可不一樣,就如同官員的一妻一平二妾一樣,這是記錄在案,平妻總是比妾的身份要高。
可是身份上去了,待遇什麽的,也都沒有什麽變化,淑妃對於原來住的地方有些感情,連宮殿都沒有搬,一些賞賜也是大打折扣,原因就在於沒錢。
可是現在是趙信要,這可是他的親兒子,哪怕是中樞沒錢了,也擠兌著來。
這些日子,三司使葉清臣躲他遠遠的,封建社會,並不是以年為單位的,分別分成秋收和春收,雖然說,春收剛剛收到,已經押解到了京城,可是吃飯的口子更多,真的要在這裏鬆口了,其他地方怎麽辦。
說實在,雖然三司位高權重,在別人看來是技相,是最為財權的官職,可是每一個三司使都戰戰兢兢的,或許在真宗,甚至是太宗年間,北宋收入高支出少,三司使是一個非常清貴,並且體麵的職務。
可是到了仁宗朝,伴隨著各種弊政,北宋三坑已經出現,官員,士兵,加上邊患,這是三個巨大的口子,而且是無休無止吃錢的口子,就有些入不裹出了,從鄭戩,到葉清臣,再到後麵的王堯臣,都為了這個錢,殫精竭慮,愁白了頭發。
可是皇帝的麵子總要給,況且,還是趙昕的事情,葉清臣也算是高官了,否則也做不到計相的職務,在仁宗的大力宣傳之下,他也是有資格知道苗定到底是什麽人的存在。
最終,在政府,中樞,包括三司的共同籌措之下,最終的數字出來了,給出的是一個普通的州的建設時候的撥款,15萬貫。
聽起來不少,15萬貫,換成米,都有20萬石,換算成其他的東西,應該也差不多,可是這筆錢對於普通家族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對於一個州而言,真的是一個杯水車薪的數字,打個比方吧,就如同趙信最開始穿越時候,經過的那個縣城南樂,他的那個小小的縣城,單純城牆來說,就是7萬貫以上,加上一些必要裝備,防禦性附屬設備,15萬貫就基本上沒有了。
建設一個州,不是說,你建了一個城就完了,更別說建設一個城牆。
就算是15萬貫,這個錢,也不是一次性的給付,要分成三批甚至是四批,逐步的撥付。
北宋現在,收入依然龐大無比,在仁宗朝,政府收入超過了千萬,在仁宗慶曆時期,把所有的都折算成錢,大概是2000萬貫左右,聽起來是非常可怕,可是實際上,支出更大。
西北邊患的逐步加重,已經不可能隨時的拿出這麽龐大的資金了,一般而言,是首批是5萬貫,然後在3年之中,給付完畢,同時除了最初的時候,是錢之外,其他的,會以其他的需求給付比如說,各種的日用品,糧食,還有其他的產品,這些都會進行折價。
這已經是仁宗跟中樞商議的最好的結果了,仁宗也想要給多一點,但是他也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政府也沒有錢,這30萬還是中樞從各個地方摳出來的,如果不是這個定海侯是的趙信,換做其他人,這個資金肯定要縮水一半以上,甚至有三分之二被漂末的可能。
既然錢糧上因為葉老頭的固執,沒有得逞,那麽其他的方麵,就不能再不打折扣,仁宗也非常盡心,幾乎每天都關注著進展。
趙信在要求上,除了要求建設費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到了人手,特別是匠人,不管是什麽級別的,隻要是,就可以要。
關於工匠這些,會從各個大作監之中,抽調的差不多2萬,因為趙信不論級別,大匠或者是主要匠人之類的,沒有抽取,學徒和剛剛學徒出身的是重點。
仁宗也想把大匠給抽取一部分,可是各大作坊的反對,特別是現在,工匠們的任務也很高,抽調這些學徒和剛出師的,這沒問題,一旦抽調大匠,整個攻城就會出問題。
達不到願望,仁宗當然要在其他方麵找補,匠人多了一些,大概5千,達到了兩萬五的樣子,比之前趙信要求的多了一些。
趙信如果知道,肯定會更高興的,他要的就是年富力強的,真的給大匠,也不是不能用,一個轉化的過程就需要很久,萬一碰上那種固執的,執意不願意按照要求來做,那不是更加麻煩。
學徒和剛出師的,他們自己對於技術的掌握都沒有到一定程度,更沒有自信,反駁趙信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融入。
除了工匠之外,廂軍也是趙信要求的重點,這一點,無論是仁宗,還是軍隊都打開綠燈。
廂軍也可以,首批3萬廂軍,未來需要的話,可以增加到是十萬,不過有一點就是這些廂軍一律不允許攜帶武器,而且中央也不負責廂軍的一切。
實際上,當這個最高到十萬的奏折拿到仁宗這裏的時候,仁宗似乎是明白了,3萬廂軍,每年的費用,恐怕就要超過30萬貫了,這等於是裁撤了3萬廂軍,難怪這些中樞們批準的這麽的快。
仁宗腦子一轉,計上心來,吩咐內監,把葉清臣,章得象,賈朝昌給叫了過來,他自己卻在輕輕的敲著桌子,這部分減少的,雖然不能都要過來,總是要找補迴來一點吧。
最出名的節度使,應該是安祿山了的,他作為兩任節度使的同時,又兼任河北采訪使,雖然名義上沒有統一,可是在實權上是統一的。
如果說,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和采訪使兩者相互製衡,一個為軍政,一個為民政,可是到了安史之亂之後,伴隨著唐朝中樞光芒散去,節度使不但成為了軍政一把手,同時也成為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職務,風氣就變了。
節度使所管轄的區域成為了國中之國,唐朝後期的節度使力量,甚至可以掌控整個朝政。
宋建立後,宋太祖有懲於唐末五代時期節度使割據一方、相互混戰的教訓,對各節度使采用了賞錢奪權的辦法,給予功臣銀錢田地,要求他們解除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節度使一般作為宰相卸任之後的榮譽職務,稱“某某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謂“使相“,也用於武臣的加官。
不過在眾多節度使之中,有一種是例外的,那就是對於宗室的加封,有些時候,是可以去掌控。
唐朝的節度使很大,比如說晚唐時期李克用和朱溫,都是控製著幾州之地,他們跟一個王國沒有多少區別,特別是朱溫,自立為梁。
這個疆域可就大了,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蘇、甘肅、寧夏、遼寧的一部分,幾乎占據了整個中原之地。
在北宋,各道就不用說了,全部都是省級行政區劃,都非常的龐大,可是在邊境的地方,有眾多的細小軍州,小的甚至連一個縣都沒有。
北宋吸取了唐朝滅亡的經驗,唐朝是滅亡於邊境節度使的,從安祿山開始,一直讓盛唐由盛轉衰,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到了晚唐時期,節度使的實力已經無法遏製了,強橫的如同土皇帝一樣。
北宋的趙匡胤黃袍加身,趙廣義有是趁著太祖沒有在意,也得到皇位了,兄死弟及,這或許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常見,可是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很少出現,除非是沒有選擇了。
趙匡胤又不是沒有兒子,所以,從立國之初,就相當重視這一點,一直壓製著軍方,提高文官的力量,可是節度使這麽一個對於軍事,對於邊境很有好處的策略,還是要立下不過北宋對於節度使的控製也非常的到位,邊境的軍州,都不能太大,
相對比較的小,小的話,就不能成為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了。
就算如此,大部分的節度使是虛職,很少有實職的,有一種例外,那就是宗室,在願意的情況下,可以去邊疆的軍州,擔任節度使。
這裏麵,邊疆軍州很小,保州已經很小了,邊境軍州,比保州小的,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相當於一縣或者兩縣之地,方圓不過兩三百裏。
這樣的地方,就算是統領一軍,統帥軍政大權,又有什麽,更別說他們的位置,要麽在強大的道夾縫之中,要麽就是在邊疆,身處在抵抗遼國的最前線上麵。
雲台山就是如此,不但小,沒有一個行政區劃,甚至連一個小小的縣城,或者是鎮都沒有。
如果按照北宋的慣例,分封了就分封了,其他的就不用去管了,可是這個雲台山島卻不一樣,他是一片白地,要建設,總要給費用吧。
換成別人的話,或許仁宗要壓製,畢竟,朝廷也沒有什麽錢了,就連他的生活,都是過的簡簡樸樸的,更別說別人,對於後妃的賞賜,比如說這一次,讓淑妃晉位貴妃,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淑妃是小老婆,貴妃同樣是小老婆,可是小老婆跟小老婆可不一樣,就如同官員的一妻一平二妾一樣,這是記錄在案,平妻總是比妾的身份要高。
可是身份上去了,待遇什麽的,也都沒有什麽變化,淑妃對於原來住的地方有些感情,連宮殿都沒有搬,一些賞賜也是大打折扣,原因就在於沒錢。
可是現在是趙信要,這可是他的親兒子,哪怕是中樞沒錢了,也擠兌著來。
這些日子,三司使葉清臣躲他遠遠的,封建社會,並不是以年為單位的,分別分成秋收和春收,雖然說,春收剛剛收到,已經押解到了京城,可是吃飯的口子更多,真的要在這裏鬆口了,其他地方怎麽辦。
說實在,雖然三司位高權重,在別人看來是技相,是最為財權的官職,可是每一個三司使都戰戰兢兢的,或許在真宗,甚至是太宗年間,北宋收入高支出少,三司使是一個非常清貴,並且體麵的職務。
可是到了仁宗朝,伴隨著各種弊政,北宋三坑已經出現,官員,士兵,加上邊患,這是三個巨大的口子,而且是無休無止吃錢的口子,就有些入不裹出了,從鄭戩,到葉清臣,再到後麵的王堯臣,都為了這個錢,殫精竭慮,愁白了頭發。
可是皇帝的麵子總要給,況且,還是趙昕的事情,葉清臣也算是高官了,否則也做不到計相的職務,在仁宗的大力宣傳之下,他也是有資格知道苗定到底是什麽人的存在。
最終,在政府,中樞,包括三司的共同籌措之下,最終的數字出來了,給出的是一個普通的州的建設時候的撥款,15萬貫。
聽起來不少,15萬貫,換成米,都有20萬石,換算成其他的東西,應該也差不多,可是這筆錢對於普通家族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對於一個州而言,真的是一個杯水車薪的數字,打個比方吧,就如同趙信最開始穿越時候,經過的那個縣城南樂,他的那個小小的縣城,單純城牆來說,就是7萬貫以上,加上一些必要裝備,防禦性附屬設備,15萬貫就基本上沒有了。
建設一個州,不是說,你建了一個城就完了,更別說建設一個城牆。
就算是15萬貫,這個錢,也不是一次性的給付,要分成三批甚至是四批,逐步的撥付。
北宋現在,收入依然龐大無比,在仁宗朝,政府收入超過了千萬,在仁宗慶曆時期,把所有的都折算成錢,大概是2000萬貫左右,聽起來是非常可怕,可是實際上,支出更大。
西北邊患的逐步加重,已經不可能隨時的拿出這麽龐大的資金了,一般而言,是首批是5萬貫,然後在3年之中,給付完畢,同時除了最初的時候,是錢之外,其他的,會以其他的需求給付比如說,各種的日用品,糧食,還有其他的產品,這些都會進行折價。
這已經是仁宗跟中樞商議的最好的結果了,仁宗也想要給多一點,但是他也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政府也沒有錢,這30萬還是中樞從各個地方摳出來的,如果不是這個定海侯是的趙信,換做其他人,這個資金肯定要縮水一半以上,甚至有三分之二被漂末的可能。
既然錢糧上因為葉老頭的固執,沒有得逞,那麽其他的方麵,就不能再不打折扣,仁宗也非常盡心,幾乎每天都關注著進展。
趙信在要求上,除了要求建設費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到了人手,特別是匠人,不管是什麽級別的,隻要是,就可以要。
關於工匠這些,會從各個大作監之中,抽調的差不多2萬,因為趙信不論級別,大匠或者是主要匠人之類的,沒有抽取,學徒和剛剛學徒出身的是重點。
仁宗也想把大匠給抽取一部分,可是各大作坊的反對,特別是現在,工匠們的任務也很高,抽調這些學徒和剛出師的,這沒問題,一旦抽調大匠,整個攻城就會出問題。
達不到願望,仁宗當然要在其他方麵找補,匠人多了一些,大概5千,達到了兩萬五的樣子,比之前趙信要求的多了一些。
趙信如果知道,肯定會更高興的,他要的就是年富力強的,真的給大匠,也不是不能用,一個轉化的過程就需要很久,萬一碰上那種固執的,執意不願意按照要求來做,那不是更加麻煩。
學徒和剛出師的,他們自己對於技術的掌握都沒有到一定程度,更沒有自信,反駁趙信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融入。
除了工匠之外,廂軍也是趙信要求的重點,這一點,無論是仁宗,還是軍隊都打開綠燈。
廂軍也可以,首批3萬廂軍,未來需要的話,可以增加到是十萬,不過有一點就是這些廂軍一律不允許攜帶武器,而且中央也不負責廂軍的一切。
實際上,當這個最高到十萬的奏折拿到仁宗這裏的時候,仁宗似乎是明白了,3萬廂軍,每年的費用,恐怕就要超過30萬貫了,這等於是裁撤了3萬廂軍,難怪這些中樞們批準的這麽的快。
仁宗腦子一轉,計上心來,吩咐內監,把葉清臣,章得象,賈朝昌給叫了過來,他自己卻在輕輕的敲著桌子,這部分減少的,雖然不能都要過來,總是要找補迴來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