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越想心中就越亮,同時他想到了另外一個可能,雖然說,在初期,因為仁宗態度的原因,對方可能不會加害他,可是如果仁宗沒辦法確定,或者是確定了之後,他就危險了。
在有心人的眼裏,那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隻要等的不耐煩了,或者說達到了目的,肯定是要動手。
或許到時候,他擁有了足夠的實力,不怕他們動手,可是在發展初期,就跟這樣的龐然大物對抗,並不是最佳的選擇,他必須要給他們弄點障礙。
這個障礙,當然不是什麽讓仇人當不上繼承人,而是給他們足夠多的選擇。
為什麽汝南郡王和王德用會對他下手,原因很簡單,因為趙宗實的關係,隻要趙昕死了,很自然就是趙宗實,這一點,在真宗的時候就有先例,隻不過因為仁宗的誕生,趙允讓就成為了悲催的存在。
正是這個怨念,讓趙允讓幾乎要走火入魔一樣,甚至為此不惜跟王德用聯手。
有先例是有先例,可是那是在皇帝直接收養的前提下,既然這樣,還不如放開。
不收養一個,而是收養眾多的,仁宗現在還年輕,才30多歲,哪怕繼位20年,可是繼位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小孩的,哪怕是按照皇帝的年齡來說,也有很長的時間,最少三五七年,甚至是十年之中都沒有問題的。
那麽,就由仁宗主動的提出來,在宗室之中,擇優選擇8-12個,作為儲君的候選人,開始進入宮廷培養,所有的條件和教學都是一樣,然後分5年,10年,15年為期,進行評選,則最優秀的,成為繼承人。
這樣的競爭,不會得到大臣們的反對,因為科舉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跟科舉比起來,這個選拔,又簡單了很多。
同時因為是收養的關係,什麽長幼,嫡庶之類的,就不能作為當皇帝的選擇,哪怕趙宗實有一定的先例,被帶入宮中培養,可是其他人就不行了麽,又不是遠近,隻是找尋一個合格的皇帝,這樣下來,似乎更加負責。
最關鍵的是,皇帝跟宰輔們共同決定,長期來考察的話,又滿足了宰輔們的心態,之前是因為禁忌的關係,無法決定皇帝的人選,現在可以挑了,還不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簡單,而且是一個陽謀,哪怕是有人看出來,也不得不按照這個來執行,因為很簡單,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機會,麵臨著皇位的誘惑,都會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更別說,8到12個人。
康熙末年的九龍多滴多麽可怕,為了一個皇位,各種手段層出不窮,8個人,代表著八股力量,相互之間合縱連橫之下的,最終選擇一個最優秀的。
這其中,每一個人都不敢對趙信動手,因為隻要證明是他做的,他哪怕表現的再好,也不可能獲得王位繼承權。
至於危險性,有人陷害之類的,這一點,趙信本就會注意的。他專門提出了5年學習期,5年學習期之中是封閉性的,不可能跟外界接觸,也不可能選擇繼承人的,在這個目標沒有出現之前,哪怕是那些有些想法的,也不敢多動。
因為不明朗,甚至不知道敵人是誰,8個人,就會讓朝堂上麵,分成了八股力量,分散之下,他們還需要時間來積蓄力量,相互的爭鬥,這個時候,去觸碰趙信,那是最不智的選擇,他們甚至會來討好趙信,關於趙信一切都會支持的。
趙信甚至相信,一旦他的這個計劃,通過上書,送給仁宗的話,仁宗哪怕剛開始看了之後,會接受不了,但是時間長了的話,他一定會接受的。
就跟之前的了解一樣,仁宗是一個理性的人,理性的人他更多的是會讓整個朝堂平穩發展。
趙信現在的存在,已經讓那些有心人,開始以破壞北宋的代價來攻擊了,這也是他作為皇帝,明知道王德用出手,甚至隱隱目標直指汝南郡王,也沒辦法的原因,他不可能為了趙信,而毀掉目前的政局。
趙信退後半步,甚至絕了繼承皇帝位的想法,是最適合目前現狀的,因為所有人都會偃旗息鼓,而他提出的辦法,不但獨特,甚至有可能給予汝南郡王重重的一擊,你不是想要讓兒子繼位麽,很好,我弄出八個來,跟你競爭,隻要你是最強的一個,你就能夠達到目的。
甚至這個方法,還可以增進朝堂的穩定,分化成了八股勢力,每一個都不可能高於皇帝,這就方便分化瓦解和控製。
控製,才是上位者作為,為什麽,明知道有奸臣,卻依然還留下他呢,很多時候,皇帝在控製政局的時候,不會讓一家獨大,要多個力量,平衡眾多的力量才是最安全的。
一家獨大的結果,必然是架空皇帝,就如同明末的崇禎一樣,他清理了魏忠賢,重啟了朝局,可以說是名聲刷夠了,可是很快的,就悲慘了,甚至明朝的滅亡,跟清理魏忠賢,有著很大的關係。
萬曆在曆史上麵評價不高,甚至被稱為木匠皇帝,在很多時候,是躲在花園之中做木匠活,可是就皇帝本身而言,他當得可比他的弟弟崇禎做的好多了。
看起來一直都是在做木匠,躲在豹房之中,天啟一朝的控製力度,可比崇禎朝高的多的多,他用了一部分的東林黨和太監進行製衡的,雖然說的,在的後世不少著作之中,說了魏忠賢是如何如何的可惡,整個一個最可惡的人,可是他隻是一個太監,難不成還能夠越過皇帝去,很多關於他惡行,大部分是遍布在明朝的礦監上麵。
用太監取代地方官員,收取一些礦監費用,或者是原來政府收入的費用,這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在明朝後期,士大夫和商人幾乎鯨吞了整個國庫收入,在人口少一點的宋朝,鹽稅可以達到1000多萬貫,可是在明朝才兩三百萬兩,聽起來差別不大,可是明朝鹽價可是宋朝6倍以上的,本應該多6倍的收益,現在卻一下子隻有六七分之一,一反一正最少是三四十倍差距。
天啟帝看似沒有製衡,卻偏偏完成了朝廷的平衡,同時,政府收入顯著的增加,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能夠平遼的揮霍,就是天啟留下來的底子,如果沒有這個底子,崇禎早就崩盤了。
也因為崇禎是東林力量上來的,上來之後,重用東林黨人,實際上,這些人除了少數之外,基本沒用,明朝的財政狀況大幅度惡化,甚至連軍隊也大幅度的衰弱,國家矛盾上到了巔峰,最終成為了亡國之君。
如果不是天啟帝死的早,說不定,明朝就可以中興,有人在考證之中,萬曆帝的死,也有很多的疑點,或許真的就是崇禎下手,或許就是東林黨。
因為按照天啟帝的手腕,用魏忠賢打壓東林黨,用太監征收稅收,一手拿著權利,一手拿著錢,這是17歲繼位,在位5年,死的時候不過是22歲青年皇帝做到的,一旦這個時間持續下去,明朝肯定要中興。
東林黨是什麽,是代表著江南大商人,鹽商,大地主和士紳利益的,他們是在明帝國身上的毒瘤,不停的吸食著明帝國的血液,這才成為的巨富,魏忠賢和天啟帝的做法,不亞於斷掉他們的後路,他們怎麽可能人有這件事情發展下去。
陰謀論,早已經因為曆史,而不知所蹤,明史也是後來清朝書寫的,甚至就包括了投降滿清的東林黨人,天啟也是被抹黑的最厲害的,可是在一些流傳下來的文字和書上,對於他的評價相當的高,比如對袁崇煥,對毛文龍,甚至是對滿清跟蒙古勾結可能性,繞開山西進攻中原的可能性的遇見。
他才是一個21歲的皇帝啊,曆史沒有如果,不管是什麽原因,天啟還是死了,崇禎上位之後,東林黨成了氣候,整個朝政被東林黨一手把持,無論是五年平遼的袁崇煥,還是其他,萬曆累積下來的資金,迅速的被消耗,到了後期,崇禎甚至連騎兵的錢都拿不出,大量的而明朝軍隊,因為錢和物資的關係而崩盤,成為了壓倒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曆史無法改變,卻可以給人驚醒,甚至是一個皇帝,帝王心術本就是平衡,一家獨大才是最可怕。
仁宗之前一直都做的很好,哪怕是呂夷簡有很多人反對,有那麽多的不足,他依然可以控製下來,借助著不同力量之間產生的平衡,最終讓整個政局比較的穩定,實際上,呂夷簡的執政能力相當的可以的,他也讓整個政壇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反倒是個人操守很好的範仲淹,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當他甚至開始影響科舉,實現他的權利,以做到改革的時候,連仁宗都害怕了,他信任範仲淹的操守,卻不信任範仲淹信任的這些人,一旦整個朝政就成為了變法的一言堂,那他這個皇帝,也到頭了。
在有心人的眼裏,那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隻要等的不耐煩了,或者說達到了目的,肯定是要動手。
或許到時候,他擁有了足夠的實力,不怕他們動手,可是在發展初期,就跟這樣的龐然大物對抗,並不是最佳的選擇,他必須要給他們弄點障礙。
這個障礙,當然不是什麽讓仇人當不上繼承人,而是給他們足夠多的選擇。
為什麽汝南郡王和王德用會對他下手,原因很簡單,因為趙宗實的關係,隻要趙昕死了,很自然就是趙宗實,這一點,在真宗的時候就有先例,隻不過因為仁宗的誕生,趙允讓就成為了悲催的存在。
正是這個怨念,讓趙允讓幾乎要走火入魔一樣,甚至為此不惜跟王德用聯手。
有先例是有先例,可是那是在皇帝直接收養的前提下,既然這樣,還不如放開。
不收養一個,而是收養眾多的,仁宗現在還年輕,才30多歲,哪怕繼位20年,可是繼位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小孩的,哪怕是按照皇帝的年齡來說,也有很長的時間,最少三五七年,甚至是十年之中都沒有問題的。
那麽,就由仁宗主動的提出來,在宗室之中,擇優選擇8-12個,作為儲君的候選人,開始進入宮廷培養,所有的條件和教學都是一樣,然後分5年,10年,15年為期,進行評選,則最優秀的,成為繼承人。
這樣的競爭,不會得到大臣們的反對,因為科舉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跟科舉比起來,這個選拔,又簡單了很多。
同時因為是收養的關係,什麽長幼,嫡庶之類的,就不能作為當皇帝的選擇,哪怕趙宗實有一定的先例,被帶入宮中培養,可是其他人就不行了麽,又不是遠近,隻是找尋一個合格的皇帝,這樣下來,似乎更加負責。
最關鍵的是,皇帝跟宰輔們共同決定,長期來考察的話,又滿足了宰輔們的心態,之前是因為禁忌的關係,無法決定皇帝的人選,現在可以挑了,還不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簡單,而且是一個陽謀,哪怕是有人看出來,也不得不按照這個來執行,因為很簡單,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機會,麵臨著皇位的誘惑,都會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更別說,8到12個人。
康熙末年的九龍多滴多麽可怕,為了一個皇位,各種手段層出不窮,8個人,代表著八股力量,相互之間合縱連橫之下的,最終選擇一個最優秀的。
這其中,每一個人都不敢對趙信動手,因為隻要證明是他做的,他哪怕表現的再好,也不可能獲得王位繼承權。
至於危險性,有人陷害之類的,這一點,趙信本就會注意的。他專門提出了5年學習期,5年學習期之中是封閉性的,不可能跟外界接觸,也不可能選擇繼承人的,在這個目標沒有出現之前,哪怕是那些有些想法的,也不敢多動。
因為不明朗,甚至不知道敵人是誰,8個人,就會讓朝堂上麵,分成了八股力量,分散之下,他們還需要時間來積蓄力量,相互的爭鬥,這個時候,去觸碰趙信,那是最不智的選擇,他們甚至會來討好趙信,關於趙信一切都會支持的。
趙信甚至相信,一旦他的這個計劃,通過上書,送給仁宗的話,仁宗哪怕剛開始看了之後,會接受不了,但是時間長了的話,他一定會接受的。
就跟之前的了解一樣,仁宗是一個理性的人,理性的人他更多的是會讓整個朝堂平穩發展。
趙信現在的存在,已經讓那些有心人,開始以破壞北宋的代價來攻擊了,這也是他作為皇帝,明知道王德用出手,甚至隱隱目標直指汝南郡王,也沒辦法的原因,他不可能為了趙信,而毀掉目前的政局。
趙信退後半步,甚至絕了繼承皇帝位的想法,是最適合目前現狀的,因為所有人都會偃旗息鼓,而他提出的辦法,不但獨特,甚至有可能給予汝南郡王重重的一擊,你不是想要讓兒子繼位麽,很好,我弄出八個來,跟你競爭,隻要你是最強的一個,你就能夠達到目的。
甚至這個方法,還可以增進朝堂的穩定,分化成了八股勢力,每一個都不可能高於皇帝,這就方便分化瓦解和控製。
控製,才是上位者作為,為什麽,明知道有奸臣,卻依然還留下他呢,很多時候,皇帝在控製政局的時候,不會讓一家獨大,要多個力量,平衡眾多的力量才是最安全的。
一家獨大的結果,必然是架空皇帝,就如同明末的崇禎一樣,他清理了魏忠賢,重啟了朝局,可以說是名聲刷夠了,可是很快的,就悲慘了,甚至明朝的滅亡,跟清理魏忠賢,有著很大的關係。
萬曆在曆史上麵評價不高,甚至被稱為木匠皇帝,在很多時候,是躲在花園之中做木匠活,可是就皇帝本身而言,他當得可比他的弟弟崇禎做的好多了。
看起來一直都是在做木匠,躲在豹房之中,天啟一朝的控製力度,可比崇禎朝高的多的多,他用了一部分的東林黨和太監進行製衡的,雖然說的,在的後世不少著作之中,說了魏忠賢是如何如何的可惡,整個一個最可惡的人,可是他隻是一個太監,難不成還能夠越過皇帝去,很多關於他惡行,大部分是遍布在明朝的礦監上麵。
用太監取代地方官員,收取一些礦監費用,或者是原來政府收入的費用,這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在明朝後期,士大夫和商人幾乎鯨吞了整個國庫收入,在人口少一點的宋朝,鹽稅可以達到1000多萬貫,可是在明朝才兩三百萬兩,聽起來差別不大,可是明朝鹽價可是宋朝6倍以上的,本應該多6倍的收益,現在卻一下子隻有六七分之一,一反一正最少是三四十倍差距。
天啟帝看似沒有製衡,卻偏偏完成了朝廷的平衡,同時,政府收入顯著的增加,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能夠平遼的揮霍,就是天啟留下來的底子,如果沒有這個底子,崇禎早就崩盤了。
也因為崇禎是東林力量上來的,上來之後,重用東林黨人,實際上,這些人除了少數之外,基本沒用,明朝的財政狀況大幅度惡化,甚至連軍隊也大幅度的衰弱,國家矛盾上到了巔峰,最終成為了亡國之君。
如果不是天啟帝死的早,說不定,明朝就可以中興,有人在考證之中,萬曆帝的死,也有很多的疑點,或許真的就是崇禎下手,或許就是東林黨。
因為按照天啟帝的手腕,用魏忠賢打壓東林黨,用太監征收稅收,一手拿著權利,一手拿著錢,這是17歲繼位,在位5年,死的時候不過是22歲青年皇帝做到的,一旦這個時間持續下去,明朝肯定要中興。
東林黨是什麽,是代表著江南大商人,鹽商,大地主和士紳利益的,他們是在明帝國身上的毒瘤,不停的吸食著明帝國的血液,這才成為的巨富,魏忠賢和天啟帝的做法,不亞於斷掉他們的後路,他們怎麽可能人有這件事情發展下去。
陰謀論,早已經因為曆史,而不知所蹤,明史也是後來清朝書寫的,甚至就包括了投降滿清的東林黨人,天啟也是被抹黑的最厲害的,可是在一些流傳下來的文字和書上,對於他的評價相當的高,比如對袁崇煥,對毛文龍,甚至是對滿清跟蒙古勾結可能性,繞開山西進攻中原的可能性的遇見。
他才是一個21歲的皇帝啊,曆史沒有如果,不管是什麽原因,天啟還是死了,崇禎上位之後,東林黨成了氣候,整個朝政被東林黨一手把持,無論是五年平遼的袁崇煥,還是其他,萬曆累積下來的資金,迅速的被消耗,到了後期,崇禎甚至連騎兵的錢都拿不出,大量的而明朝軍隊,因為錢和物資的關係而崩盤,成為了壓倒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曆史無法改變,卻可以給人驚醒,甚至是一個皇帝,帝王心術本就是平衡,一家獨大才是最可怕。
仁宗之前一直都做的很好,哪怕是呂夷簡有很多人反對,有那麽多的不足,他依然可以控製下來,借助著不同力量之間產生的平衡,最終讓整個政局比較的穩定,實際上,呂夷簡的執政能力相當的可以的,他也讓整個政壇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反倒是個人操守很好的範仲淹,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當他甚至開始影響科舉,實現他的權利,以做到改革的時候,連仁宗都害怕了,他信任範仲淹的操守,卻不信任範仲淹信任的這些人,一旦整個朝政就成為了變法的一言堂,那他這個皇帝,也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