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吳捷指揮右二軍在田家鎮附近江麵與湘軍水師大戰。右二軍在水戰中占據上風,但無益於整體戰局。


    太平軍在田家鎮敗局已定。田家鎮之後,湘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九江。屆時,複興會將不得不全力與湘軍決戰。


    吳捷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首先,集中兵力,準備迎戰。


    水戰之後,吳捷立即帶戰時司令部返迴九江,再次調兵遣將,全力備戰。


    為準備九江之戰,湘軍傾巢出動,又從湖南調來萬餘新軍,水陸軍達到兩萬餘人。


    吳捷也竭力抽調兵力,爭取在九江之戰中搶占主動。


    左七軍各師可保留一團兵力,用於防守各自轄區。其餘兵力全都集中到九江附近,由複興會集中統一指揮。


    除此之外,複興會還需分兵固守中興公司、姑塘水師基地兩大要點。


    城外各學堂、工廠、農業講習所等,全部進入戰時體製,或遷入九江城、中興公司、姑塘水師基地,或遷至遠離戰火的饒州府。


    右二軍相對集中,主要部署在姑塘水師基地、九江江麵。


    左七軍在江北留有一團兵馬,約兩千人,主要負責在湘軍背後打遊擊。


    興國一帶,二師三團團長王錚率領兩千人馬,會同太平軍胡萬智部,堅持在敵後打遊擊,吳捷授予其獨立師的番號。


    二師師長倪雲鵬負責保衛中興公司,手下有三千人。


    三師師長雷振邦負責守衛九江府城,手下有三千人。


    姑塘水師基地由右二軍複興委員張允華負責守衛,抽調右二軍兩千人、各式戰船數十艘。


    吳捷親自坐鎮九江,手下還有水陸軍一萬六千人,作為機動兵力對抗湘軍。


    其中,陸軍一萬兩千人,由左七軍軍長馮桂芳統領,一師師長徐琛作前敵統帥;水軍四千人,由右二軍軍長史潘西統領,參謀長崔克作前敵統帥。


    吳捷特別強調,攻守態勢並非一成不變。譬如倪雲鵬以兩千人守衛中興公司,假若湘軍不來圍攻中興公司,倪雲鵬即可轉守為攻,分出兵力加強其他地方。


    除複興會的兵力外,太平軍石達開坐鎮湖口,是此次九江之戰的總統帥,屬下有兩萬精兵。


    秦日綱、陳玉成兩位太平軍大將,退守安徽宿鬆、太湖,擁有兩萬殘兵,從江北威脅湘軍後路。


    羅大綱堅守小池口,在小池口、梅家洲有一萬兵馬。


    就人數而言,太平軍是勝過湘軍的。


    第二,建立水師優勢。


    湘軍之所以能夠迅速突破田家鎮天險,主要靠水師。


    陸師羅澤南、塔齊布在半壁山、富池連戰多日,死傷慘重,卻進展不大。


    彭玉麟、楊載福兩位水師大將出其不意地熔斷鐵索,深入敵後,燒毀太平軍戰船、輜重,一舉打破戰場僵局。


    此時的湘軍水師,共有大小戰船兩百四十餘艘,各類輜重船兩百二十餘艘,水兵五千餘人。


    與田家鎮一樣,九江緊臨長江,又背靠鄱陽湖。若想守住九江,必須水陸聯防。若想奪取戰場主動權,必須建立水師優勢。


    複興會右二軍中有鐵牛艦十二艘,另有其他老式蒸汽戰艦四艘、西式帆船四艘。這二十艘戰船,是複興會水師主力戰船,全部歸屬右二軍一師。


    一年來,姑塘造船廠開足馬力,生產出十四艘鐵牛艦,其中兩艘賣給了太平軍大將林啟榮。造船廠的蒸汽機庫存即將告罄,造船廠不得不自行研製蒸汽機,造船速度進一步放慢。


    1854年6月29日,滿清官員、上海道台吳健彰與英、美、法三國領事達成協議,由英國人威妥瑪、美國人賈流意、法國人史亞實為司稅,組成關稅管理委員會。


    從此,上海海關行政管理權落入外國侵略者手中。外國侵略者也開始轉而立場,從“嚴守中立”變為“勾結滿清”,開始幫助滿清鎮壓國內反叛力量。


    在上海,洋人直接下場,幫助清軍鎮壓小刀會起義軍。各國公使嚴禁本國商人售賣武器給太平軍。同時,清軍從廣東調來紅單船,嚴密封鎖長江下遊航道。


    複興會從上海采購蒸汽機、武器等,變得越來越困難。


    湘軍兵臨九江城下,右二軍隻有二十艘主力戰艦對陣湘軍水師。


    為對付湘軍水師,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已在安慶設置造船廠,日夜不息仿製湘軍戰船。


    姑塘造船廠製造蒸汽戰船有困難,但製造普通戰船還是很在行的。吳捷亦下令姑塘造船廠趕製戰船,尤其注重仿製湘軍“三版”小船。


    三版船小輕便,可在江上行走如飛,衝鋒時速度並不比蒸汽戰船慢。反正右二軍二師、三師水手多的是,可以讓他們充當三版水手。


    幸虧複興會占據有南康府、九江府、饒州府等地。此三府位於贛北,贛北多山區,山區多產巨木,可作造船木材。贛北靠近長江,境內多大江大河,可以方便地運輸木材。


    得益於贛北的木材,吳捷得以在姑塘、石達開得以在安慶大造木船。


    順便提一嘴。曆史上,太平軍自江西兵敗後,失去木材來源,無法造船,也就無法重建水師,最終敗於湘軍之手。


    再次,完善指揮通信。


    為方便戰時指揮,促進信息流通,複興會花了三個月功夫,終於趕到11月底,建成一個小型的電報通信網。


    複興會以九江為中心,向中興公司、姑塘水師基地、南康府城架設電纜,組成一個小型有線電報網,從此可以方便地在三地傳遞信息。


    有線電報已於1835年,由米國人摩爾斯發明。1844年,有線電報正式商用,在各國飛速發展。


    華夏保守勢力頑固,一直以破壞風水等理由拒絕引進有線電報。


    1871年,霓虹國進犯我國台灣。時任欽差大臣沈葆楨向清政府申請架設福州到台灣的電報線。後來台海局勢緩和,該線路剛開始建便被擱置。


    1877年,丁日昌因列強覬覦台灣,申請在台灣建立電報網。因經費不足,丁日昌隻修了台灣府至旗後港的一段,全長47.5公裏,卻是華夏第一條自己建造、自己掌握的電報線。


    旗後港即高雄港,日人占據台灣後,將旗後港改為高雄港,其名稱沿用至今。


    有線電報原理很簡單:使用銅線作導線,以通電、斷電作信號,與現代計算機二進製信號類似。再以信號編碼漢字,使用電報機接收、發送信號,編繹信息。


    吳捷在九江建立有線電報網,順便也將華夏有線電報史提前了22年。


    最後,全域轉入戰時體製。


    複興於1853年10月到達九江。從那裏起,吳捷便大力經營九江,以現代政府組織模式建立軍政府-民兵營-民兵連三級政製。


    當時華夏有四億五千萬人口,但論gdp,華夏並不比歐美列強弱,甚至能進入世界前列。


    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就是一個徒有其表的紙老虎,既不能從經濟中汲取稅收,也不能有效地組織民眾,最終在列強的打擊下一敗再敗。


    譬如,道光以前,京師每年需要東南各省通過京杭大運河輸送糧米六百萬石。東南各省實際征收一千四百萬石糧。多餘的八百萬石,除了供養大河運沿線漕丁,都進入了各級官員的腰包。


    再譬如,滿清實行食鹽專賣,但沒有能力親自組織買賣食鹽,便將食鹽專賣委托給鹽商。鹽商壟斷利潤,抬高鹽價,逼得百姓不得不冒險走私私鹽。


    撚軍頭領張樂行,便出身於私鹽販子。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華夏已經鼓吹洋務三十餘年,頗受列強認可。霓虹國於1871年開始明治維新,血腥鎮壓國內武士起義,終於建成現代政府。


    戰爭中,滿清每每被動,民間雖有餘財,但政府組織落後,不能充分挖掘國內戰爭潛力。霓虹國經濟總量遠低於滿清,卻能高效收稅,又發行戰爭債券募集資金,日人百姓踴躍認購。


    最終,霓虹以蕞爾小邦,戰勝了龐然大物般的滿清,從此奪取東亞話語權,得到西方認可。


    與此類似,複興會雖然僅占有江西九江府、南康府、饒州府三府十餘縣,人口、經濟、物產有限,但隻要政府組織得力,便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除了建立軍政府,提高組織效率外,吳捷還著力通過各種措施,統戰各種力量。


    農民自然不必說,複興會平分土地給農民,他們舉雙手擁護複興會。中興公司亦雇傭了大量農民,改善了農民生活。


    四大學堂共有在籍師生兩千餘人。學生畢業後,複興會為其提供工作,在左七軍、右二軍、軍政府、中興公司中任職。


    就連大部分原九江地主,也都支持複興會打擊湘軍。複興會沒收地主土地,以工廠股份作為補償,每年定期給地主分紅。一些開明地主甚至進入了各類工廠董事會,躋身工廠管理層。


    複興會得到各階層的支持,軍政府采用現代組織架構,可以從各個領域動員、汲取力量。


    湘軍大軍壓境,複興會也做好了開戰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第一梟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晚清第一梟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