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之戰後,湘北戰場漸趨沉寂。


    沉寂的背後,往往醞釀著新的更大規模的戰鬥。


    湘軍這邊,水師戰船折損過半,水陸軍在嶽州、靖港表現差勁,令曾國藩大為惱火。他退守長沙,抓緊時機裁撤敗軍,重整湘軍。


    曾國藩尤其重視水師,派親信到兩廣召募水勇,購置洋鐵炮七百餘門。又在衡陽、湘潭新造戰船六十餘號,在長沙修整舊船,大力整治水師。


    太平軍這邊,石祥禎、林紹璋退守嶽州,一麵等待曾天養的援軍,一麵派兵經略常德府。


    雙方都在加緊備戰,為即將而來的嶽州會戰作準備。


    曆史上,湘軍在嶽州會戰中得勝,太平軍徹底撤出湖南。爾後,湘軍愈戰愈勇,先克武昌,再克田家鎮,一路沿江東下,節節勝利,在九江、湖口才遭敗績。


    一旦湘軍開近田家鎮,吳捷必須抽兵支援田家鎮守軍。


    一旦湘軍開近九江,吳捷作為九江守將,必須傾盡全力與湘軍決戰。


    現在,吳捷必須抓緊時間,擴大地盤,積極擴軍備戰。


    九江往北便是長江,江北多被太平軍占據,吳捷不好向北擴張。


    左七軍三師雷振邦部駐湖北黃梅,往西便是太平軍林啟榮部,往北便是大別山,隻能往東發展。


    好在東麵是安徽宿鬆、太湖、望江等縣,都歸安慶府管。羅大綱坐鎮安慶,對三師的擴張自然不會說什麽。


    吳捷擔心的是,曆來敵軍攻打九江,必從江北攻來,先奪黃梅,剪除九江羽翼,再拔下小池口要塞,然後渡江直逼九江。


    曾國藩熟讀兵書,必會把湘軍主力放在江北。到時候,雷振邦守黃梅,一要與太平軍敗兵周旋,二要抵抗湘軍大軍。


    以雷振邦三師這點兵力,恐怕擋不住湘軍的虎狼之師。然而,守九江必守小池口,守小池口必守黃梅。


    當初,吳捷令雷振邦渡江守黃梅,就是考慮到他善於守城。即便他兵單將寡,守不住黃梅,也得抵擋湘軍一段時間。


    再三考慮之後,吳捷授意雷振邦,讓他占領宿鬆、太湖、望江三縣。這三縣都位於黃梅東麵,屬於安徽省安慶府的轄地,歸安慶鎮將羅大綱直接管轄。


    羅大綱一紙文書,將此三縣的太平軍守軍調離。雷振邦輕取三縣,爭分奪秒在此開展土改工作。


    至於九江這邊,吳捷要擴張地盤,就沒那麽輕巧了。


    去年時,楊秀清尚不重視西征。賴漢英雖然率軍深入江西,但隨占隨棄,並未在此設立政權。


    賴漢英一撤軍,清軍卷土重來。太平軍所占有的,不過九江、湖口、彭澤三縣。


    吳捷移防九江後,占領了整個九江府、南康府。兩府北臨長江,南臨南昌府。長江為天險,江北有三師雷振邦。南昌府為江西省會、清軍雲集。


    吳捷隻能往西、往東兩個方向發展。


    往西以湖北興國州、江西武寧縣為目標。此二縣地處鄂、贛交界處,地理位置重要,是複興會的防禦前沿,必須牢固占有。


    興國州可以屏蔽瑞昌,進而保護城門山的中興公司。武寧縣地處鄂、贛交通要道,複興會據有武寧,可以進入湖北,從陸路威脅武昌。


    往東以饒州府為主要目標。占據饒州府,可以一舉兩得。一來堵住湖口周庭森南下道路,防止其他太平軍染指江西。二來可以溝通皖南、窺視浙西。


    進入6月,初夏,天氣即將炎熱起來。


    吳捷正在調兵遣將,準備擴張地盤。出乎意料的是,清軍居然主動北上,向複興會發起了挑戰。


    原來,時任江西巡撫陳啟邁是湖南武陵人,和曾國藩是湖南老鄉。兩人於1838年同中進士,一起進入翰林院學習,在京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日後,曾國藩留任京官,短短幾年便成為正二品的侍郎。而陳啟邁則外放江西,在地方上曆練多年。


    1854年初,陳啟邁才從江寧布政使升任江西巡撫,成為從二品的地方大員。


    在仕途上,陳啟邁落後於曾國藩。如今,曾國藩統帥湘軍,又在湘潭打了勝仗,陳啟邁眼紅不已。


    陳啟邁不甘落後,準備挾湘軍戰勝之威,率軍收複南康府,好教世人知道他並不比曾國藩差。


    去年太平軍賴漢英部圍攻南昌,各路清軍雲集南昌。鼎峰時,南昌城內外的清軍兵勇共有一萬九千餘人。


    賴漢英撤圍後,南昌周圍的清軍也裁的裁,移防的移防,如今尚有一萬兩千餘人,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江西綠營、八旗音德布部、陳孚恩的團練武裝。


    江西綠營是正規軍。音德布原歸清軍江南大營指揮,去年移防保衛南昌。陳孚恩與曾國藩一樣,是朝廷在籍大員,奉命在家鄉辦理團練。


    陳啟邁糾集了七千兵馬,以吳城鎮為主攻方向,總兵吳錫光作統領,轄五千正規軍,以建昌縣為輔攻方向,兩千團勇為攻城主力。


    這七千人雖然戰鬥力不強,但人數眾多,來勢洶洶。


    吳城鎮地處贛江、修水與鄱陽湖交匯處,贛西的物資多經過贛江輸入鄱陽湖,再經湖口輸入長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左七軍在吳城鎮設有防禦工事,平時有五百人駐守,設卡收稅。


    五千清軍進攻吳城鎮,事出突然,守軍猝不及防。麵對黑壓壓的敵軍,他們隻能一邊飛書向南康府救援,一邊硬著頭皮應戰。


    清軍總兵吳錫光自恃人多,多路齊進,使用炮火猛轟吳城鎮。


    左七軍守軍人少不敵。東岸守軍率先不支,自毀營壘,乘小船渡過贛江,與西岸守軍合兵一處。


    吳城鎮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守軍所築營壘簡陋,擋不住清軍的炮火,隻守了一天,就抵擋不住,向建昌方向撤退。


    清軍早就對繁華富庶的吳城鎮垂涎已久,無心追擊敗軍,立馬開始大肆搶劫。馬錫元、音德布不能禁止,也無力約束部下追擊太平軍敗軍。


    進攻建昌的清軍為陳孚恩的團勇。陳孚恩時年五十二歲,拔貢出身,卻精明強幹,道光年間便出任軍機大臣、刑部尚書。


    陳孚恩所練的團勇,雖然比不過曾國藩的湘軍,但比起江西綠營等正規軍,還要兇悍不少。


    綠營、八旗攻占吳城鎮,大發橫財,團勇十分眼紅,也希望攻入建昌城,好搶劫發財。


    建昌城內隻有五百守軍,加上吳城鎮的敗兵,合計近千人,人數少於團勇。好在守軍有城牆可作倚恃,周圍民兵營、民兵連亦被動員起來,四處襲擾團勇。


    按照清軍計劃,吳城鎮方向的清軍主力一旦得手,就要分兵支援建昌。


    但清軍主力正在大肆搶劫,哪還顧不上建昌的友軍。陳孚恩大罵吳錫光、音德布,卻也無可奈何。


    清軍綠營、八旗、團勇等部隊互不隸屬、敗不相救,已成為一項頑疾,屢屢誤事。即便是總督、巡撫、欽差大臣,也難以革除這一弊端。


    清軍爭相搶劫,在吳城鎮搶完還不滿足,又在吳城鎮附近的蘆潭鎮搶劫,耽擱了一天時間。


    搶劫之後,誌得意滿的清軍才開始沿修水向建昌進軍。


    這一耽擱不要緊,吳捷調來各路援軍,必欲全殲清軍而後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第一梟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晚清第一梟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