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太平軍開始從武昌撤軍。他們為了迷惑清軍,先溯江而上三十裏。


    清軍驚慌失措,前線文武大員的折子雪片般發往燕京。


    這個說太平軍要進軍四川,廣占“天府之國”。那個說太平軍可能要迴攻長沙,再戰湖南。


    湖廣總督說太平軍要進軍荊州、襄陽,北上河南,請求調兵迴防湖南、湖北。兩江總督說太平軍一向狡詐,聲東擊西,目的還在金陵,請求調兵防禦安徽、江西,堵住太平軍東下之路。


    前線大員莫衷一是,遠在燕京的鹹豐帝也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情急之下,他一口氣封了三個欽差大臣:將原欽差大臣徐廣縉革職,改派向榮專辦兩湖軍務;令兩江總督陸建瀛為欽差大臣,專負蘇、贛、皖三省防務;令署理河南巡撫琦善為欽差大臣,防堵河南,防止太平軍北上。


    十年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琦善接替林則徐,主持廣東戰事。剛開始,琦善本來和林則徐一樣主剿。後來,他看到不列顛船堅炮利,又探知道光皇上不敢抵抗,便改剿為撫,與英夷媾和,簽下喪權辱國的《金陵條約》。


    事後,華夏一片嘩然,人人皆言琦善可殺。


    道光帝順水推舟,將琦善革職,發往軍台效力。


    林則徐主戰,被道光帝革職,發往軍台效力。琦善主和,亦被道光帝革職,同樣發往軍台效力。


    這其實也昭示著,兩個人不過是為皇上受過。戰敗的責任,簽訂《金陵條約》的恥辱,都在於清廷,在於皇上。


    琦善是個官場老狐狸,知道自己替皇上受過,日後必能起用。後來,他果然東山再起,曆任陝甘總督、雲貴總督、河南巡撫。日後,他還將在揚州組建江北大營,與向榮的江南大營一起,長期圍困天京。


    筆者浪費許多筆墨說琦善,主要是想向各位讀者說明,滿清已經積重難返。地方封疆大吏一個個都精於做官,卻不能辦理實務,一不能防禦太平軍,二不能革除弊政,造福地方。


    琦善如此,陸建瀛也一樣。向榮雖稱名將,卻是行伍出身,讀書不多,連奏折都看不明白。


    大敵當前,清軍事權不專,三位欽差大臣互相推諉。這金陵之戰,結局不用多想,一定是太平軍勝,清軍敗。


    卻說太平軍舟師逆行三十裏,而後突然掉轉船頭,後隊作前隊,順流而東,直朝長江下遊而去。


    清軍驚慌失措,才知太平軍誌在金陵。他們沒有舟船,隻能望江興歎,眼睜睜望著太平軍揚長而去。


    唯有向榮率領所部,急忙沿長江南岸追趕太平軍。可太平軍或坐船,或騎馬,行軍毫不費力。清軍騎兵不多,大部還是步行,一路走得苦不堪言。


    向榮以疲憊之師,根本不敢追擊太平軍,隻能“追而不擊”,遠遠跟在太平軍後麵。


    卻說太平軍全軍水陸並進,向數千裏之外的金陵進發。


    楊秀清的部署是,水陸並進,全軍輜重、老弱都乘坐戰船,陸營精銳沿長江南北兩岸,夾江而進。


    前衛軍統帥為翼王石達開,以羅大綱、吳捷為先鋒軍,乘戰船,走水路。


    天官正丞相秦日綱為中軍主帥,護衛總部。


    韋昌輝為後衛軍統帥,阻擊清軍追兵。


    春官正丞相胡以晄督率陸師一部,沿長江北岸東進,轄有賴漢英等大將。


    天官副丞相林鳳祥督率陸師主力,沿長江南岸東進,轄李開芳、吉文元等東殿大將。


    洪楊二人坐鎮中軍,乘船東下。


    太平軍或乘船,或騎馬,進軍十分神速。尤其是羅大綱和吳捷的先鋒軍,乘坐快船,進軍速度更快。


    從武昌到金陵,數千裏長江,有天險、堅城無數。若清軍防備得當,也能把太平軍牢牢擋住。可惜,清軍不僅防備不得當,甚至連防備都沒有。


    從武昌而下,第一處天險為田家鎮、半壁山。


    田家鎮、半壁山,位於武昌下遊,是有名的古戰場,兵家所必爭。長江在田家鎮突然轉彎,江水迴轉,水流複雜,舟船必須繞到田家鎮,緊貼江岸才能安全過江。田家鎮斜對麵就是半壁山。這是一座高大的山峰,直插長江。


    若清軍在田家鎮、半壁山設置炮台,使用鐵鏈攔阻江麵,再設置一支精兵,則太平軍片帆不得過矣。


    吳捷、羅大綱作先鋒軍,最怕清軍憑借田家鎮天險固守。若是這樣,肯定會影響大軍東進。


    為以防萬一,吳捷特意率領一隊快船、三百多個精兵,提前到田家鎮偵察敵情。


    誰知,等吳捷到了田家鎮,哪有清軍的蹤影?沒有鐵鏈,沒有炮台,就連一個清軍士卒都沒有。


    這田家鎮天險,竟然無人防守!


    吳捷喜出望外,當即在此停船。盡管人馬很少,他還是決定留下,固守田家鎮,防止清妖占據田家鎮天險。


    羅大綱會在兩天後到達田家鎮,吳捷等不及他,派人飛速向羅大綱報告,請羅大綱率領先鋒軍急趨田家鎮。


    吳捷分出一百餘人渡江守半壁山,自率兩百人守田家鎮。當夜,太平軍便在田家鎮築好一座簡易的營壘。


    田家鎮本是一個碼頭,因商船在此停歇,逐漸成為一座城鎮。這裏本來有綠營兵守衛,但編製極少,隻有十來個人。看見太平軍從天而降,這些綠營兵撒起腳丫就跑,老百姓亦逃散一空。


    第二天一大早,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將吳捷從睡夢中驚醒。他抓起佩劍奔到帳外,王杉慌忙來報,說有一隊騎兵直朝太平軍營壘奔來。


    吳捷隻有區區兩百親兵,縱是他們驍勇善戰,也不好與大隊清妖交戰呀。但田家鎮是天險,必須守住,保證大軍順利東進。


    想到這,吳捷披上盔甲,騎上坐騎“飛盧”,拍馬來到營外。


    那隊騎兵轉眼間已經奔至太平軍營前,隻隔了兩百來步,大約有四五百人。他們在太平軍營前列好陣,也不過來叫陣,也不派人過來聯絡,不知是敵是友。


    吳捷心想,看他們的衣著打扮,不像是清軍,看他們烏嚷嚷、亂糟糟的樣子,也許是江北的撚子,或者是地方豪強訓練的團勇。


    撚子活躍在長江以北的鄂、皖、蘇、魯、豫五省部分地區,善於騎馬,飄忽不定。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華夏人丁滋盛,而氣候趨冷,糧產不豐。以上五省人丁尤其多,田畝尤其少,不少農民衣食無著,起而反叛,是為撚子。撚子亦民亦匪,大體上居則為民,出則為匪,收成好時為民,年成差時為匪。


    吳捷令親兵加強戒備,自己在王杉等親兵的護衛下,騎馬走出營門,遠遠喊話道:


    “在下是太平軍炎一將軍吳捷,率左七軍造訪寶地,不知閣下是哪位英雄?”


    那邊也緩緩走出數騎戰馬,當中一員小將喊道:“在下是鄂東武穴周洋,不敢稱英雄,屬下也有五百多個撚子。”


    果然是撚子。近年來,江北諸地不是旱便是澇,莊稼收成更差。不少撚子幹脆揭竿而起,武裝反清。一個撚子往往有數匹戰馬,如此交替騎行,可以日行數百裏。撚子在江北遍地開花,逐漸坐大,官軍不能鎮壓。


    這股撚子來幹嘛呢?投奔太平軍嗎?


    卻聽那周洋遠遠叫道:“左七軍隻有這麽點人嗎?”


    此話一出,對麵哈哈大笑。


    吳捷大怒,說道:“雖然人少,卻能以一敵十。”


    那周洋本來打算投奔太平軍,眼見太平軍人少,所以有些輕視吳捷。聽吳捷話中露出敵意,周洋也不甘示弱,說道:“人怎麽樣我不曉得。我隻曉得,你坐下那匹戰馬不錯。”


    吳捷冷笑道:“想要嗎,想要就過來取。”


    周洋哈哈大笑,說道:“這位太平軍大帥,我敬你是條好漢,且與你切磋切磋。”


    吳捷有心降服這撥撚子,便喊道:“放馬過來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第一梟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晚清第一梟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