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難以置信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的“偃旗”就是請求退出作戰序列。而這種要求有其代價,本序列接下來不能再參戰是基本守則,再來便是要挑出一半的人當俘虜了。
因此,一旦遇到敵軍“偃旗”的話,一般會得到與之交戰的敵軍允許。
想在戰場上進行“偃旗”並不容易,起碼要有一杆旌旗存在。
這一杆旌旗不止是一麵軍旗,它還是某個家族的榮譽標誌,進行“偃旗”之後要交出去,能不能重新拿迴來就看需要付出多大代價了。
進行“偃旗”的是齊國的崔氏,他們位處戰場的右邊,扛住正麵的時候,右側遭到了完成迂迴的晉軍戰車攻擊,好幾個百人方陣瞬間崩潰,側翼的危機又導致正麵戰場被突破。
所以,崔氏不投降會在晉軍的步兵和戰車兩線攻擊下全麵崩潰,潰散逃亡遠比進行“偃旗”要付出的代價更大,崔杼權衡之後做出了最無奈的選擇。
晉軍攻擊的左翼因為齊軍的右側戰線有部隊“偃旗”暫停了交戰,崔杼帶著部隊有序退出交戰序列,去到外圍等著這一輪交戰結束,好交出“人質”給晉軍一方。
因為朝向不同的關係,晉軍的左翼確實是齊軍的右翼。這一邊暫時停止交戰,無疑是能夠讓晉軍可以喘口氣,來消一消疲勞。
很多晉軍解下腰間的水袋當場同飲,不少人水袋裏裝的是酒水,僅有少數人才是裝淡水。
有些晉軍甚至從懷裏掏出肉幹或是餅子之類在啃,足見一番奔跑外加交戰下來,體力消耗方麵有點大。
當前時代軍中並不禁酒,不止權貴隨時隨地能喝,下麵的“士”和“徒”也是一樣。
軍隊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禁酒?反正春秋戰國時代不禁,乃至於會在戰前鼓勵軍士們喝一些再上陣。不算各種演義的作品,兩漢時期也沒有考證到禁酒令,甚至陳壽所寫的《三國誌》經常能夠看到軍中聚飲的描述。
至於《三國演義》裏麵為什麽會有禁酒令?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朝人,羅貫中根據《三國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寫出的《三國演義》內容,許許多多是張冠李戴,例如很多屬於周瑜的事跡套在諸葛亮身上,很多習俗也是套用自元末明初。
左翼晉軍抓住難得的機會休整的時候,高固一邊痛罵崔氏,一邊趕緊調動部隊補充到己方的右翼。
從其它地方聚到右翼的齊軍並沒有馬上推進,他們一樣在等崔杼所部退出戰鬥序列。
戰場的中部以及各自的一翼,步兵專場的“線列戰”依舊在你前我後地來迴角逐,不管是哪一方的步兵方陣移動,地麵上一定會增加屍體或是傷員。
“晉國在‘邲之戰’一役遭受重創,那麽快就恢複過來了?”國佐真的感到無法理解。
僅是在“邲之戰”這一次交鋒,晉國戰死了數千,被俘以及失蹤人員不會低於一萬五千人。
以為“士”和“徒”是地裏種出來的嗎?哪怕土地裏能夠種出軍隊,是不是也要有一段成長期啊?
一名合格的戰士,他的成長周期真沒有那麽短,不提戰技需要長年累月進行訓練,能不能聽懂號令都要考驗智商。
普遍認為一名合格的士兵,一般需要三到五年來培養,而這還是使用戰戈作戰的士兵,換成戰車組成員或是弓箭手的培養周期就更長了。
高固看到國佐用不可思議的表情說出那種話,心頭不由一哽,想道:“晉國恢複的速度確實很令人感到意外啊!”
每一個國家究竟能夠征召出大規模的部隊,其實各國君臣不會有準確的數據,誰都隻能盡量去猜出一個自認為靠譜的數字。
齊國是一個很自相矛盾的國家,尤其是他們的君臣,一方麵不承認己方的衰弱,另一方麵又看不起新近崛起的其餘諸侯。
這一次齊國為什麽麵對楚國的結盟邀請會猶豫?正是因為他們曾經不止一次戰勝過楚國,並不認為楚國有多麽厲害。
同樣的,齊國看不起從晉文公時代崛起的晉國,有鑒於晉國曾經是齊國的小弟,導致齊國一直是用看小老弟的目光看待晉國。
齊國有那種心態已經不是一代兩代人,在那種心態的影響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幾乎是一種常態了。
“我們比晉國富有至少五倍,遭遇‘邲之戰’那種慘敗都至少要兩年的時間來恢複元氣,晉國怎麽可能四五年之內就舔好傷口呢?”國佐是從生產力的角度來做判斷。
一個天大的事實,齊國的生產力在現如今真是列國之最,其中包括武器裝備的產量上麵。
另一個事實是什麽?與齊國在自我造血實力進行對比,無論晉國或是楚國還真的是遠遠不如。
高固看到晉軍那邊第二列軍陣前壓,說道:“這個戰後再來討論,你先上去穩住戰線。”
“隻能這樣了……”國佐招唿自己的馭手動起來,一邊向有些人下達軍令,調動屬於國氏的部隊增援前線。
大約兩刻鍾之後,國佐出現在了前線。
在國佐抵達戰線前段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那是晉國中軍將所在的那一乘戰車在齊軍第一“徹”來迴縱橫,一次又一次撕開口子,後麵再湧入大量的晉軍進行多次突破,攪得齊軍第一“徹”的軍陣扭曲或是瓦解。
“有天下第一可以為所欲為,天下第二也行的嗎?”國佐萬分羨慕,沒有思考怎麽挽救第一‘徹’的敗局。
這是國佐的理智之一,不成軍陣也就沒有挽救的空間,下令第一“徹”的己方部隊撤離更是沒有可能,相反希望潰散的齊軍跑慢一些,好拖住晉軍的推進速度。
軍陣破碎掉的齊軍,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其實是一種懵逼的心態,真的不明白前方的戰友怎麽會崩潰得那麽快,從“士”以上階級一個個看似曆經大恐怖。
親眼見識過樓令一箭射殺一名卒長的士兵,他們對己方的崩潰則是一點都不覺得意外。
那是基層軍官在極短時間內被點著射殺,沒有軍官管束又讓軍陣被晉軍輕易突破。
其餘沒有被射殺的軍官看到同僚被一個又一個射殺,一開始真的不是想逃,相反有武勇的人想要攔截,驚悚的是無論誰都被一箭解決,到最後真的失去待在戰場的勇氣了。
“挑軍階高的射!”郤克就沒有打過這麽爽的交戰,整個人陷入繼位亢奮的狀態。
樓令應了聲“唯!”,開始對齊軍的‘旅帥’進行點名。
就是軍階沒有錯。
春秋時代沒有屬於國家的常備軍隊,參戰的部隊都是貴族私軍,因此“兩司馬”、“卒長”、“旅帥”、“帥”、“將”都是一種戰時的軍階,解除納賦狀態就用爵位和官職來交際了。
到了戰國時代才有固定的軍隊官銜,原因是打破了隻有“徒”或以上階級才能參戰的界線,國家動輒舉國動員,屢屢對所有可參戰人員發布征召令。
到了動員規模增大的階段,很多界線必定是要被打破,新的製度被設立起來就變成一種理所當然了。
“射殺的是人,丟掉的卻是小錢錢啊……”樓令其實不是那麽願意射殺有大夫爵的敵人,更想湊上去遞出一塊玉。
奈何樓令當前擔任的是一個戰車組的車右,沒有遞出玉再俘虜對方這一個選項。
郤克也在射箭,隻是無法做到像樓令那般點名齊軍的高軍階者,眼睛看向誰就是射誰,並且還不一定能夠保證命中率。
其實,郤克的射藝並不差,純粹就是精神狀態過於亢奮而影響發揮了。
等待國佐要命令本部迎戰晉軍之時,後方卻是傳來了鳴金聲。
那是身在後方的高固被己方前線部隊崩潰速度給驚到,又看到位處第二“徹”的部隊被從第一“徹”敗退下來的潰兵衝擊,認為今天已經事不可為,下令敲響鳴金之聲。
敗兵衝擊友軍在春秋時期其實很少見。
畢竟,按照規則隻要跑出敵軍的五十步之外也就代表暫時安全,真不用去衝擊友軍。
郤克先是看到齊軍後陣停止前進,戰線上的吵雜聲降低一些才聽到齊軍那邊的鳴金聲。
盡管感到意猶未盡,郤克還是下令收攏俘虜,尋找雙方的傷員以及打掃戰場。
“通知樓氏的人也來打掃戰場。”郤克沒有讓馭手駕車返迴,留在交戰之後的場地。
樓令從懷中掏出一個信物,交給了郤氏要去傳達指示的人。
打掃戰場不純粹是髒活累活,有機會幹藏匿戰利品的操作,算是一種隱性的福利。
當然了,藏匿戰利品可不能幹得太過分,尤其不能藏匿兵器,挑從屍體尋找到的錢幣、銅器飾品、布匹藏一些也便是了。
上戰場還帶布匹?這不是在開玩笑,有些人不會將財物放在軍帳,上陣了就是隨身攜帶,其中就包括布匹。
那些大夫爵陣亡的遺體,他們則是一定帶著玉石,隻是數量多寡方麵存在差異。
玉石也是屬於便於藏匿的物品之一,能夠搶先找到的人根本不會上交給主人之外的誰。
樓令聞著血腥味,納悶郤克還待在戰場上做什麽。
大約過了一刻鍾之後,答案出現了……
因此,一旦遇到敵軍“偃旗”的話,一般會得到與之交戰的敵軍允許。
想在戰場上進行“偃旗”並不容易,起碼要有一杆旌旗存在。
這一杆旌旗不止是一麵軍旗,它還是某個家族的榮譽標誌,進行“偃旗”之後要交出去,能不能重新拿迴來就看需要付出多大代價了。
進行“偃旗”的是齊國的崔氏,他們位處戰場的右邊,扛住正麵的時候,右側遭到了完成迂迴的晉軍戰車攻擊,好幾個百人方陣瞬間崩潰,側翼的危機又導致正麵戰場被突破。
所以,崔氏不投降會在晉軍的步兵和戰車兩線攻擊下全麵崩潰,潰散逃亡遠比進行“偃旗”要付出的代價更大,崔杼權衡之後做出了最無奈的選擇。
晉軍攻擊的左翼因為齊軍的右側戰線有部隊“偃旗”暫停了交戰,崔杼帶著部隊有序退出交戰序列,去到外圍等著這一輪交戰結束,好交出“人質”給晉軍一方。
因為朝向不同的關係,晉軍的左翼確實是齊軍的右翼。這一邊暫時停止交戰,無疑是能夠讓晉軍可以喘口氣,來消一消疲勞。
很多晉軍解下腰間的水袋當場同飲,不少人水袋裏裝的是酒水,僅有少數人才是裝淡水。
有些晉軍甚至從懷裏掏出肉幹或是餅子之類在啃,足見一番奔跑外加交戰下來,體力消耗方麵有點大。
當前時代軍中並不禁酒,不止權貴隨時隨地能喝,下麵的“士”和“徒”也是一樣。
軍隊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禁酒?反正春秋戰國時代不禁,乃至於會在戰前鼓勵軍士們喝一些再上陣。不算各種演義的作品,兩漢時期也沒有考證到禁酒令,甚至陳壽所寫的《三國誌》經常能夠看到軍中聚飲的描述。
至於《三國演義》裏麵為什麽會有禁酒令?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朝人,羅貫中根據《三國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寫出的《三國演義》內容,許許多多是張冠李戴,例如很多屬於周瑜的事跡套在諸葛亮身上,很多習俗也是套用自元末明初。
左翼晉軍抓住難得的機會休整的時候,高固一邊痛罵崔氏,一邊趕緊調動部隊補充到己方的右翼。
從其它地方聚到右翼的齊軍並沒有馬上推進,他們一樣在等崔杼所部退出戰鬥序列。
戰場的中部以及各自的一翼,步兵專場的“線列戰”依舊在你前我後地來迴角逐,不管是哪一方的步兵方陣移動,地麵上一定會增加屍體或是傷員。
“晉國在‘邲之戰’一役遭受重創,那麽快就恢複過來了?”國佐真的感到無法理解。
僅是在“邲之戰”這一次交鋒,晉國戰死了數千,被俘以及失蹤人員不會低於一萬五千人。
以為“士”和“徒”是地裏種出來的嗎?哪怕土地裏能夠種出軍隊,是不是也要有一段成長期啊?
一名合格的戰士,他的成長周期真沒有那麽短,不提戰技需要長年累月進行訓練,能不能聽懂號令都要考驗智商。
普遍認為一名合格的士兵,一般需要三到五年來培養,而這還是使用戰戈作戰的士兵,換成戰車組成員或是弓箭手的培養周期就更長了。
高固看到國佐用不可思議的表情說出那種話,心頭不由一哽,想道:“晉國恢複的速度確實很令人感到意外啊!”
每一個國家究竟能夠征召出大規模的部隊,其實各國君臣不會有準確的數據,誰都隻能盡量去猜出一個自認為靠譜的數字。
齊國是一個很自相矛盾的國家,尤其是他們的君臣,一方麵不承認己方的衰弱,另一方麵又看不起新近崛起的其餘諸侯。
這一次齊國為什麽麵對楚國的結盟邀請會猶豫?正是因為他們曾經不止一次戰勝過楚國,並不認為楚國有多麽厲害。
同樣的,齊國看不起從晉文公時代崛起的晉國,有鑒於晉國曾經是齊國的小弟,導致齊國一直是用看小老弟的目光看待晉國。
齊國有那種心態已經不是一代兩代人,在那種心態的影響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幾乎是一種常態了。
“我們比晉國富有至少五倍,遭遇‘邲之戰’那種慘敗都至少要兩年的時間來恢複元氣,晉國怎麽可能四五年之內就舔好傷口呢?”國佐是從生產力的角度來做判斷。
一個天大的事實,齊國的生產力在現如今真是列國之最,其中包括武器裝備的產量上麵。
另一個事實是什麽?與齊國在自我造血實力進行對比,無論晉國或是楚國還真的是遠遠不如。
高固看到晉軍那邊第二列軍陣前壓,說道:“這個戰後再來討論,你先上去穩住戰線。”
“隻能這樣了……”國佐招唿自己的馭手動起來,一邊向有些人下達軍令,調動屬於國氏的部隊增援前線。
大約兩刻鍾之後,國佐出現在了前線。
在國佐抵達戰線前段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那是晉國中軍將所在的那一乘戰車在齊軍第一“徹”來迴縱橫,一次又一次撕開口子,後麵再湧入大量的晉軍進行多次突破,攪得齊軍第一“徹”的軍陣扭曲或是瓦解。
“有天下第一可以為所欲為,天下第二也行的嗎?”國佐萬分羨慕,沒有思考怎麽挽救第一‘徹’的敗局。
這是國佐的理智之一,不成軍陣也就沒有挽救的空間,下令第一“徹”的己方部隊撤離更是沒有可能,相反希望潰散的齊軍跑慢一些,好拖住晉軍的推進速度。
軍陣破碎掉的齊軍,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其實是一種懵逼的心態,真的不明白前方的戰友怎麽會崩潰得那麽快,從“士”以上階級一個個看似曆經大恐怖。
親眼見識過樓令一箭射殺一名卒長的士兵,他們對己方的崩潰則是一點都不覺得意外。
那是基層軍官在極短時間內被點著射殺,沒有軍官管束又讓軍陣被晉軍輕易突破。
其餘沒有被射殺的軍官看到同僚被一個又一個射殺,一開始真的不是想逃,相反有武勇的人想要攔截,驚悚的是無論誰都被一箭解決,到最後真的失去待在戰場的勇氣了。
“挑軍階高的射!”郤克就沒有打過這麽爽的交戰,整個人陷入繼位亢奮的狀態。
樓令應了聲“唯!”,開始對齊軍的‘旅帥’進行點名。
就是軍階沒有錯。
春秋時代沒有屬於國家的常備軍隊,參戰的部隊都是貴族私軍,因此“兩司馬”、“卒長”、“旅帥”、“帥”、“將”都是一種戰時的軍階,解除納賦狀態就用爵位和官職來交際了。
到了戰國時代才有固定的軍隊官銜,原因是打破了隻有“徒”或以上階級才能參戰的界線,國家動輒舉國動員,屢屢對所有可參戰人員發布征召令。
到了動員規模增大的階段,很多界線必定是要被打破,新的製度被設立起來就變成一種理所當然了。
“射殺的是人,丟掉的卻是小錢錢啊……”樓令其實不是那麽願意射殺有大夫爵的敵人,更想湊上去遞出一塊玉。
奈何樓令當前擔任的是一個戰車組的車右,沒有遞出玉再俘虜對方這一個選項。
郤克也在射箭,隻是無法做到像樓令那般點名齊軍的高軍階者,眼睛看向誰就是射誰,並且還不一定能夠保證命中率。
其實,郤克的射藝並不差,純粹就是精神狀態過於亢奮而影響發揮了。
等待國佐要命令本部迎戰晉軍之時,後方卻是傳來了鳴金聲。
那是身在後方的高固被己方前線部隊崩潰速度給驚到,又看到位處第二“徹”的部隊被從第一“徹”敗退下來的潰兵衝擊,認為今天已經事不可為,下令敲響鳴金之聲。
敗兵衝擊友軍在春秋時期其實很少見。
畢竟,按照規則隻要跑出敵軍的五十步之外也就代表暫時安全,真不用去衝擊友軍。
郤克先是看到齊軍後陣停止前進,戰線上的吵雜聲降低一些才聽到齊軍那邊的鳴金聲。
盡管感到意猶未盡,郤克還是下令收攏俘虜,尋找雙方的傷員以及打掃戰場。
“通知樓氏的人也來打掃戰場。”郤克沒有讓馭手駕車返迴,留在交戰之後的場地。
樓令從懷中掏出一個信物,交給了郤氏要去傳達指示的人。
打掃戰場不純粹是髒活累活,有機會幹藏匿戰利品的操作,算是一種隱性的福利。
當然了,藏匿戰利品可不能幹得太過分,尤其不能藏匿兵器,挑從屍體尋找到的錢幣、銅器飾品、布匹藏一些也便是了。
上戰場還帶布匹?這不是在開玩笑,有些人不會將財物放在軍帳,上陣了就是隨身攜帶,其中就包括布匹。
那些大夫爵陣亡的遺體,他們則是一定帶著玉石,隻是數量多寡方麵存在差異。
玉石也是屬於便於藏匿的物品之一,能夠搶先找到的人根本不會上交給主人之外的誰。
樓令聞著血腥味,納悶郤克還待在戰場上做什麽。
大約過了一刻鍾之後,答案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