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一係列調整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再來說到底應不應該打吳國已經沒有什麽用。
再者說了,壽夢那樣作死,不打能行嗎?
有問題的地方在於,選作留守吳國的那幾個人,算是高層的一種所托非人。
申巫臣不是沒有能力,他私心著實是太重。
成為留守的申巫臣,他第一時間將吳國廟堂各個重要崗位,安排給自己的幾個兒子。
這樣做其實也不算什麽,當前的每一個都是任人唯親,誰都別苛責誰要大公無私。
要命的是申巫臣的一眾子嗣能力有限,他們還跟長魚矯出現了爭權奪利的情況。
而長魚矯一樣存在很大的問題,他一開始就想著看申巫臣一家子倒黴,麵臨壽夢的迴歸沒有及時作出該有的反應。
出現那樣的狀況,隻能說是申氏和長魚氏都太想要進步,鬧到認為互相之間的競爭遠比解決壽夢重要。
長魚矯已經完成了長魚氏的複興,他怎麽可能不希望繼續創造新的輝煌?
無論是在什麽時候,想做事就是要手中有權,而權力一半來自公職。
晉國高層在吳國的後續安排中造成了一種現象,使得有了申氏和長魚氏兩個權力核心,哪可能不出亂子?
樓令有沒有早就意識到會那樣?講實話就是他當時根本沒有細想。
一個人的精力會有限,不可能說事事都顧得上。
那個時候也是樓令萬分疲憊的時刻,看到郤錡已經有了逆反心理,索性也就不再多發表意見。
郤錡什麽逆反心理?大概就是開始意識到國家進行什麽國策都是由樓令在推薦,每一次都能夠得到通過並執行,生出了警惕的心理吧。
奇怪嗎?不奇怪。
要是有那麽一個人說出來的策略總會被執行,不免會當掌權者疑惑到底誰才是主導的一方。有人再閑言碎語幾句,掌權者哪怕不視之為奪權者,怎麽都不會再事事聽從了。
察覺到狀況不對的樓令,他選擇不再什麽事都出主意,能夠視作為是一種自保。
充當謀士的角色嘛,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分寸,可別被智慧所連累。
樓令不是純粹的謀士角色,他還是樓氏之主,更是晉國的卿大夫之一,顧慮絕對是更多了。
對吳國的安排會在後續出現什麽麻煩?那不是樓氏一家的問題,乃是整個晉國需要付出代價,事先樓令已經有過勸諫,實際掌權的郤錡不聽,要死磕嗎?
所以說,即便樓令當時認為對吳國的安排會出現問題,看到郤錡那麽堅決,為了自保隻能幹瞪眼。
鬧到吳國變成當前的格局,不是簡單說一個或兩個人的錯,真要論起來一定是晉國高層選錯了留守人員。
這不是樓令成為晉國的中軍將了嗎?他也就等於接過了吳國的一係列麻煩。
“中軍佐打算怎麽做?”樓令問道。
吳國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成了燙手山芋另說,反正中行偃接手後就成了卿大夫群體中的第一責任人。
中行偃想了想,說道:“我們需要吳國嗎?需要到什麽程度。”
晉國需要吳國嗎?
如果晉國的主要目標仍舊是壓製楚國,那麽吳國屬於是必不可缺的一環。
有了東南一隅的吳國,再加上位處中原腹地的宋國,晉國就可以從三麵包夾楚國。
晉國當然需要壓製楚國,隻是晉國的目標變成取代周王室之後,一係列的優先級就發生變化了。
不再是進行爭霸戰爭,主要以領土的擴張為主,其實就到了使用遠交近攻策略的階段。
然後,由於楚國的戰爭潛力很高,並且晉國與之常年大戰,楚國也沒有放棄爭霸,他們一定是拿晉國作為頭號對手。
那樣一來,晉國隻有再一次將楚國打痛,至少讓他們消停個三五年,等他們意識到晉國出現變化,兩國的相處模式才有可能出現改變。
不再是為了爭奪天下霸主的寶座,晉國與楚國的競爭關係仍舊存在,隻是雙方並非唯一對手,玩一玩邦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整個春秋階段,兼並國家數量最多的就是楚國。
所以是楚國先長期輸給齊國,後來又跟晉國打得比較艱難,使得楚國被迫改為玩中原諸侯的那一套,降低了兼並的速度,轉為講道理了。
重新進行兼並模式的戰爭?想來楚國會很願意。
因此,等楚國可以摒棄爭霸觀念,願意坐下來與晉國談一談,雙方會有很多相同話題可以聊一聊。
在未來階段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相當有必要,輪到樓令做晉國的主,會將遠交近攻的策略提出來。
晉國的高層笨嗎?其實古人真的不笨,隻是相對於可以便利接受信息的現代人來講顯得比較無知。
可是,作為現代人享受著時代進步的紅利,跟古人去比認知度,完全就是在欺負人。
要論玩弄權術的話,古人絕不輸給現代人。
樓令當然也是占了時代的紅利,一開始或許會有優越感,越到後麵反而變得更為謹慎了。
那些改變是隨著樓令治下越來越強,地位變得越高所造成。
硬要給個比喻的話,大概就是:剛學數學,學了點皮毛覺得自己很行,隨之越加深入越感到自己的無知,懷有了敬畏之心。
而樓令除了敬畏之外,更多的是害怕失去。
歲數越大越謹慎?那是知道了世間的險惡,不敢像年輕那麽敢拚敢闖了。
樓令剛接手中軍將的位置,一定是要盡可能的維穩一段時間的。
今年和明年該做什麽,早先就有了安排。
大概就是今年休養生息,明年南下與東進。
到了第三年還是休養生息。
隨後?樓令就會拿出遠交近攻的策略了。
晉國現在的鄰居是哪幾個?沒有擴張到楚地之前,晉國隻有周王室、楚國、衛國、鄭國、齊國、秦國這幾個同文明體係的鄰國,另外便是樓煩、白翟、鮮虞、長狄、無終這幾個異邦。
等晉國占領鄭地以及擴張到楚地之後,增加了蔡國、陳國、宋國這三個鄰國。
由於相鄰的國家數量眾多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遠交近攻玩得轉,需要樓令進一步的思考。
“其實……,小國數量太多,晉國卻是太強,大概遠交近攻玩起來也會相當有難度。”樓令深知這一點。
晉國主要的攻關對象其實不多,主要是楚國、齊國和宋國。
增加策略玩法難度的地方,恰恰就是晉國太強了。
因為晉國就是那麽強大,天然會讓弱者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選擇聯合起來進行抗衡。
“也許會提早進入合縱連橫的階段吧……”樓令並不認為其他國家的高層都是傻瓜。
真正到了你死我活的階段,有得是能人誌士明白“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的道理。
那道理從何而來?道理就寫在《易》裏麵。
所以,樓令認為滅掉鄭國,再滅掉衛國,基本上就會終結晉國可以隨意擴張的階段,後麵想再進行滅國戰爭,基本上就是要麵對多國聯軍了。
拿下整個鄭國,主要是依托“新鄭”這座堅城,有了四處出擊的通道。
再滅掉衛國,涉及到晉國橫掃中原的東北部。大概就是進而滅掉魯國以及那邊的袖珍型小國,把齊國鎖死在原地。
要是有可能,樓令會在活著的時候把齊國滅掉。
屆時將形成南北對立的格局,晉國擁有更為雄厚的資本,後麵的領導班子不是太無能,沒有道理北方會輸給南方。
坐擁整個北方以及西部疆域的北部輸給南方?那一定是內部一團糟的景象。
真要是出現那種情況,坐擁晉地西北部以及七成秦地的樓氏,怎麽都可以在北方有一席之地。
在整個規劃之中,樓令肯定會優先安排樓氏,不免也會需要安置郤氏。
所幸的地方是,樓氏與郤氏的封地相連並不多,不會讓樓令有更多的為難之處。
在樓令深思的時候,其他人並沒有閑著。
擁有個人思想的卿大夫,他們在討論怎麽來處理吳國。
等樓令重新將注意力集中,不免需要迴到剛才的問題,也就是晉國需要吳國嗎?
樓令認為需要,隻是不一定需要。
簡單來說就是,晉國根本不需要徹底控製吳國,與之成為結盟狀態即可。
晉國不在吳國的邊上,與吳國緊鄰的是楚國。
實際上,晉國與吳國沒有太多的糾紛,一再強調就是壽夢自己作死,搞得晉國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
要是壽夢能夠清醒過來,主動又有誠意地向晉國認錯服軟,晉國真的可以對吳國放手。
“我們需要吳國,可是又不絕對需要。”樓令給了中行偃這個答案。
中行偃聽了那種模糊的話,皺眉說道:“中軍將的最低要求是什麽?”
樓令先分別看了郤楊和郤至各一眼,再看向中行偃,說道:“吳國不斷襲擾楚國。”
吳國的事情是在郤錡擔當中軍將期間做出的安排,結果郤錡變成郤武子之後,對待吳國的處置立刻做出改變,確實是需要顧及郤氏眾人的感受。
“讓壽夢認錯,吳國成為我們的盟友,是這樣嗎?”中行偃必須問明白。
不將事情講清楚,給樓令這位中軍將拿主意,誰要去承擔郤氏可能爆發的怒火?
“讓壽夢親自到郤武子墓前道歉,吳國交出質子,申巫臣擔任吳國執政。三項全部達成,便可重修於好。”樓令明確提出了要求。
那一瞬間,不是沒有人想提問,為什麽仍舊由申巫臣在吳國成為主要負責人。
樓令當然有理由那麽做。
首先,申巫臣是楚國的叛臣,哪怕是他犯錯在先,單純因為族人被屠殺幹淨,便是與楚國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同時,申巫臣現在能夠安身立命的基礎隻有一個,也就是他願意一直跟楚國過不去。隻要申巫臣不想繼續跟楚國作對,晉國給予他的一切都會收迴。
從楚國叛逃的申巫臣一度是楚國的高層之一,非常了解楚國內部的情況。他在吳國那邊進行操作,對於實力不如楚國的吳國來說很重要,進而也可以讓晉國更多獲利。
那就不是樓令喜歡或討厭申巫臣的問題,坐在晉國中軍將位置上,選擇最優的人選來做事而已。
在剛才,智罃提到從文化到生產扶持吳國的可行性,遭到了中行偃的一陣懟。
壽夢那樣對待晉國的善意,還全麵進行扶持?給自己腦子挖了多大的坑啊。
遭到一頓嗆的智罃沒有多說什麽,也沒有變成一副悻悻的模樣。
其他人看到旬氏兩位卿大夫那樣,隻是暗中搖頭,再感慨竟然鬥到這份上了。
中行偃又問道:“對於長魚矯的安排呢?”
晉國在他國設立將軍是一項開創性的舉動,有點政治智慧都能夠看出到底出現多麽深遠的影響。
中行偃不問申巫臣,隻問長魚矯的安置,一來是問還要不要駐軍,再來就是對長魚矯有什麽新安排了。
再怎麽說,長魚矯是樓氏的附庸,對吧?
中行偃不問不行的。
“壽夢答應那三個要求,自然會主動請求長魚矯留在吳國。”樓令說道。
甚至樓令都能夠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事情。
晉國沒有動真格都能夠將吳國打得亡國,足夠壽夢認知到晉國有多麽強大了。
很久之前,晉國這邊提出扶持吳國的計劃,那個時候壽夢並沒有拒絕,雙方隻是對於扶持計劃的條款存在爭議,最大的爭議之處就是壽夢認為根本不需要晉國幫忙訓練軍隊。
當時的壽夢知道吳軍與晉軍的差距嗎?多少應該是知道一點。
畢竟,晉國可是當世霸主,不夠能打怎麽可能當上霸主。總不能真的是使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吧?
在晉軍征討吳國期間,壽夢不就不敢與晉軍正麵交鋒嗎?他明明聽說過楚國公子罷率軍與晉軍交戰,期間楚軍原地解散吃了大虧的事情,偏偏還幹出讓吳軍四散突圍的操作。
表明說壽夢沒有麵對晉軍戰而勝之的信心,思來想去隻能是采取那樣的舉動了。
以前的吳國群臣可以坐井觀天,亡了一次國祚之後,是不是該變得清醒了呢?
“君上?”樓令看向晉君周。
其他人也看向晉君周,等著給出一個意見。
其實,無非就是走個過程,不用晉君周真拿出主意。
晉君周現在隻在奇怪郤至和郤楊怎麽全程默不吭聲。
要知道那可是在更改郤錡當初的決定,有更改的地方,起碼就是郤錡做得不夠好。
以郤氏眾人的脾性,不該立刻跳出來嗎?
郤楊麵無表情坐著。
郤至的臉色並不好看。
他們沒有發作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樓令已經私底下找了很多次,很不容易取得了郤氏的諒解和認可。
讓一國之君到己方已故宗主的墓前道歉認錯?隻要壽夢肯幹,算是首開先河了。
那足夠郤氏收起樓令想要改變吳國布置的不滿,乃至於可以說郤氏會因為一國之君那樣幹,覺得已經非常的足夠。
畢竟,君是君,臣是臣。
不管郤氏多麽強大,他們就是為人臣子。
也不管吳國多麽弱小,壽夢終究是一國之君。
那麽,壽夢肯那麽幹嗎?
樓令篤定壽夢肯幹,並且一旦壽夢願意放下身段,會幹得非常有誠意。
南方之君嘛,他們沒有中原之君那麽多矜持。
再者說了,壽夢該知道晉國沒有動真格,他也不想再次招惹來晉軍的攻伐,臉皮遠沒有重登君位重要。
至於說夷昧怎麽辦?晉國不會坐視不管,最為起碼就是將夷昧接迴晉國,給塊地讓他安度餘生。
如果夷昧的後代有能力,不是不能在晉國獲得官職發光發熱。
類似的安排在春秋前期和中期是一種常態,或者整個春秋時期就不缺亡了國的公族後裔為勝利國效力。
吳國當然沒有滅。
輪到夷昧或其後代在晉國得享高位,以為吳國就不會嚐試與他們聯絡,試圖借力於晉國嗎?
關於怎麽來處置吳國的決策在三言兩語中拿出方案。
郤氏不反對,其他家族可不會站出來,質疑樓令成為中軍將之後發布的第一個決策。
“便如此辦吧。”晉君周說道。
中行偃應下來,心裏則是對於是否被樓令挖坑減少了懷疑。
那樣處置當然有難度。
怎麽讓壽夢親自到郤武子墓前道歉,接受申巫臣為吳國執政,兩樣的難度最高。
讓吳國交出質子?這個難度反而是最低。
壽夢有不少嫡出的兒子,不算夷昧還有好幾個。
“吳國的儲君是誰來著?”中行偃突然間有些懵。
不是中行偃從未了解過吳國,隻是一直以來沒有看過相關的信息。
吳國現在並沒有儲君,也就是壽夢根本沒有任命,到底為什麽沒有選就不是外人可以得知了。
對於吳國的解決方案便是那樣。
晉君周主動提起了來年將要爆發的戰事。
“楚國若是反撲,應該出兵多少前往應對啊?”晉君周問道。
樓令答道:“事先動員鄭地各家族,讓他們入駐楚地各城池。國內等楚軍正式攻城,再進行征召。”
已經答應要南下與楚軍交戰的士匄,他訝異地問道:“爆發交戰再臨時在國內征召,來得及嗎?”
那麽一問,可以視作懷疑鄭地新歸附各家族的戰鬥力。
晉國對剛剛歸附的鄭地貴族算不上信任,但是也不會懷疑他們敢於反叛。
晉國高層有所懷疑的所在是,鄭地貴族不反叛,恐怕也不會願意犧牲,極可能繼續搞蛇鼠兩端的操作。
這是鄭國信用問題帶來的後遺症,搞得鄭人在當前是反複無常的代名詞。
範氏在鄭地已經沒有多少封地,附庸也剩下沒幾家,才讓士匄可以提出那種懷疑。
士匄還不怕得罪樓氏、郤氏或範氏,他堅信三個卿位家族同樣會懷疑鄭地貴族的執行力。
“若是守城之戰都可以輕易戰敗,還給他們爵位與封地做什麽。”郤至滿心抑鬱,正沒有地方發泄呢。
樓令點頭說道:“正是那樣的道理。”
當初為了快速讓當地穩定下來,晉國幾乎全盤接納想要歸附的當地貴族。
因為投降得足夠快的關係,納入晉國統治疆域的各個家族,他們的實力受損並不嚴重。
恰如郤至所說的那般,要是他們連有準備的守城都會很快戰敗,還留著他們做什麽?
中行偃欲言又止……
荀氏接收了不少鄭地貴族,他們已經成了荀氏力量的一部分。
要不是考慮到樓氏和郤氏一樣接收了不少當地貴族的歸附,先行征召的是樓氏、郤氏、荀氏的附庸,樓氏與郤氏占了多數,很難不讓中行偃懷疑樓令是不是要借機削弱荀氏的實力。
隻不過,明明已經獲知楚國要反撲,不想著提前從國內征召部隊過去,仍舊會讓有些人多想。
特別是範氏、荀氏、邯鄲氏都已經答應要承擔責任,哪怕最後楚軍沒有來,事先征召也是三個家族浪費納賦額度和物資。
“看樣子,樓氏之主是出於公心。真是那樣的話,是寡人的福氣,各個卿位家族也能夠少了很多矛盾。”晉君周現在想的是取周王室而代之,換作急切收迴權柄的話,該是巴不得幾個卿位家族趕緊鬥起來了。
兩件事情定了下來,有了應對的方案,有人會提魯國的事情嗎?
征討魯國要打到什麽程度,隻有一國之君晉周能問了。
“若是魯國再次投降,不知道新軍將可願意接受?”晉君周問道。
郤楊原本要站起來,動作進行到一半重新坐下去,以跪坐的方式行禮,說道:“我父親的亡故與魯國脫不了關係。若是臣可以選,自是想要將之滅亡。”
這話講的……,隻能說不愧是郤氏的宗主。
晉君周聽了點點頭,說道:“魯國拒絕會盟犯錯在先,後來沒有擔當不敢真正認錯,以至於郤武子率軍前往征討,確實是有所牽連關係。”
是不是要來一個“但是”了呢?
晉君周沒有講“但是”,他稍微一個停頓,接著說道:“隻要不滅魯國,寡人允許東征的各家族私軍盡力施為。”
郤楊下意識看了郤至一眼,看到郤至點頭,迴看晉君周:“謝君上!”
再者說了,壽夢那樣作死,不打能行嗎?
有問題的地方在於,選作留守吳國的那幾個人,算是高層的一種所托非人。
申巫臣不是沒有能力,他私心著實是太重。
成為留守的申巫臣,他第一時間將吳國廟堂各個重要崗位,安排給自己的幾個兒子。
這樣做其實也不算什麽,當前的每一個都是任人唯親,誰都別苛責誰要大公無私。
要命的是申巫臣的一眾子嗣能力有限,他們還跟長魚矯出現了爭權奪利的情況。
而長魚矯一樣存在很大的問題,他一開始就想著看申巫臣一家子倒黴,麵臨壽夢的迴歸沒有及時作出該有的反應。
出現那樣的狀況,隻能說是申氏和長魚氏都太想要進步,鬧到認為互相之間的競爭遠比解決壽夢重要。
長魚矯已經完成了長魚氏的複興,他怎麽可能不希望繼續創造新的輝煌?
無論是在什麽時候,想做事就是要手中有權,而權力一半來自公職。
晉國高層在吳國的後續安排中造成了一種現象,使得有了申氏和長魚氏兩個權力核心,哪可能不出亂子?
樓令有沒有早就意識到會那樣?講實話就是他當時根本沒有細想。
一個人的精力會有限,不可能說事事都顧得上。
那個時候也是樓令萬分疲憊的時刻,看到郤錡已經有了逆反心理,索性也就不再多發表意見。
郤錡什麽逆反心理?大概就是開始意識到國家進行什麽國策都是由樓令在推薦,每一次都能夠得到通過並執行,生出了警惕的心理吧。
奇怪嗎?不奇怪。
要是有那麽一個人說出來的策略總會被執行,不免會當掌權者疑惑到底誰才是主導的一方。有人再閑言碎語幾句,掌權者哪怕不視之為奪權者,怎麽都不會再事事聽從了。
察覺到狀況不對的樓令,他選擇不再什麽事都出主意,能夠視作為是一種自保。
充當謀士的角色嘛,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分寸,可別被智慧所連累。
樓令不是純粹的謀士角色,他還是樓氏之主,更是晉國的卿大夫之一,顧慮絕對是更多了。
對吳國的安排會在後續出現什麽麻煩?那不是樓氏一家的問題,乃是整個晉國需要付出代價,事先樓令已經有過勸諫,實際掌權的郤錡不聽,要死磕嗎?
所以說,即便樓令當時認為對吳國的安排會出現問題,看到郤錡那麽堅決,為了自保隻能幹瞪眼。
鬧到吳國變成當前的格局,不是簡單說一個或兩個人的錯,真要論起來一定是晉國高層選錯了留守人員。
這不是樓令成為晉國的中軍將了嗎?他也就等於接過了吳國的一係列麻煩。
“中軍佐打算怎麽做?”樓令問道。
吳國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成了燙手山芋另說,反正中行偃接手後就成了卿大夫群體中的第一責任人。
中行偃想了想,說道:“我們需要吳國嗎?需要到什麽程度。”
晉國需要吳國嗎?
如果晉國的主要目標仍舊是壓製楚國,那麽吳國屬於是必不可缺的一環。
有了東南一隅的吳國,再加上位處中原腹地的宋國,晉國就可以從三麵包夾楚國。
晉國當然需要壓製楚國,隻是晉國的目標變成取代周王室之後,一係列的優先級就發生變化了。
不再是進行爭霸戰爭,主要以領土的擴張為主,其實就到了使用遠交近攻策略的階段。
然後,由於楚國的戰爭潛力很高,並且晉國與之常年大戰,楚國也沒有放棄爭霸,他們一定是拿晉國作為頭號對手。
那樣一來,晉國隻有再一次將楚國打痛,至少讓他們消停個三五年,等他們意識到晉國出現變化,兩國的相處模式才有可能出現改變。
不再是為了爭奪天下霸主的寶座,晉國與楚國的競爭關係仍舊存在,隻是雙方並非唯一對手,玩一玩邦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整個春秋階段,兼並國家數量最多的就是楚國。
所以是楚國先長期輸給齊國,後來又跟晉國打得比較艱難,使得楚國被迫改為玩中原諸侯的那一套,降低了兼並的速度,轉為講道理了。
重新進行兼並模式的戰爭?想來楚國會很願意。
因此,等楚國可以摒棄爭霸觀念,願意坐下來與晉國談一談,雙方會有很多相同話題可以聊一聊。
在未來階段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相當有必要,輪到樓令做晉國的主,會將遠交近攻的策略提出來。
晉國的高層笨嗎?其實古人真的不笨,隻是相對於可以便利接受信息的現代人來講顯得比較無知。
可是,作為現代人享受著時代進步的紅利,跟古人去比認知度,完全就是在欺負人。
要論玩弄權術的話,古人絕不輸給現代人。
樓令當然也是占了時代的紅利,一開始或許會有優越感,越到後麵反而變得更為謹慎了。
那些改變是隨著樓令治下越來越強,地位變得越高所造成。
硬要給個比喻的話,大概就是:剛學數學,學了點皮毛覺得自己很行,隨之越加深入越感到自己的無知,懷有了敬畏之心。
而樓令除了敬畏之外,更多的是害怕失去。
歲數越大越謹慎?那是知道了世間的險惡,不敢像年輕那麽敢拚敢闖了。
樓令剛接手中軍將的位置,一定是要盡可能的維穩一段時間的。
今年和明年該做什麽,早先就有了安排。
大概就是今年休養生息,明年南下與東進。
到了第三年還是休養生息。
隨後?樓令就會拿出遠交近攻的策略了。
晉國現在的鄰居是哪幾個?沒有擴張到楚地之前,晉國隻有周王室、楚國、衛國、鄭國、齊國、秦國這幾個同文明體係的鄰國,另外便是樓煩、白翟、鮮虞、長狄、無終這幾個異邦。
等晉國占領鄭地以及擴張到楚地之後,增加了蔡國、陳國、宋國這三個鄰國。
由於相鄰的國家數量眾多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遠交近攻玩得轉,需要樓令進一步的思考。
“其實……,小國數量太多,晉國卻是太強,大概遠交近攻玩起來也會相當有難度。”樓令深知這一點。
晉國主要的攻關對象其實不多,主要是楚國、齊國和宋國。
增加策略玩法難度的地方,恰恰就是晉國太強了。
因為晉國就是那麽強大,天然會讓弱者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選擇聯合起來進行抗衡。
“也許會提早進入合縱連橫的階段吧……”樓令並不認為其他國家的高層都是傻瓜。
真正到了你死我活的階段,有得是能人誌士明白“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的道理。
那道理從何而來?道理就寫在《易》裏麵。
所以,樓令認為滅掉鄭國,再滅掉衛國,基本上就會終結晉國可以隨意擴張的階段,後麵想再進行滅國戰爭,基本上就是要麵對多國聯軍了。
拿下整個鄭國,主要是依托“新鄭”這座堅城,有了四處出擊的通道。
再滅掉衛國,涉及到晉國橫掃中原的東北部。大概就是進而滅掉魯國以及那邊的袖珍型小國,把齊國鎖死在原地。
要是有可能,樓令會在活著的時候把齊國滅掉。
屆時將形成南北對立的格局,晉國擁有更為雄厚的資本,後麵的領導班子不是太無能,沒有道理北方會輸給南方。
坐擁整個北方以及西部疆域的北部輸給南方?那一定是內部一團糟的景象。
真要是出現那種情況,坐擁晉地西北部以及七成秦地的樓氏,怎麽都可以在北方有一席之地。
在整個規劃之中,樓令肯定會優先安排樓氏,不免也會需要安置郤氏。
所幸的地方是,樓氏與郤氏的封地相連並不多,不會讓樓令有更多的為難之處。
在樓令深思的時候,其他人並沒有閑著。
擁有個人思想的卿大夫,他們在討論怎麽來處理吳國。
等樓令重新將注意力集中,不免需要迴到剛才的問題,也就是晉國需要吳國嗎?
樓令認為需要,隻是不一定需要。
簡單來說就是,晉國根本不需要徹底控製吳國,與之成為結盟狀態即可。
晉國不在吳國的邊上,與吳國緊鄰的是楚國。
實際上,晉國與吳國沒有太多的糾紛,一再強調就是壽夢自己作死,搞得晉國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
要是壽夢能夠清醒過來,主動又有誠意地向晉國認錯服軟,晉國真的可以對吳國放手。
“我們需要吳國,可是又不絕對需要。”樓令給了中行偃這個答案。
中行偃聽了那種模糊的話,皺眉說道:“中軍將的最低要求是什麽?”
樓令先分別看了郤楊和郤至各一眼,再看向中行偃,說道:“吳國不斷襲擾楚國。”
吳國的事情是在郤錡擔當中軍將期間做出的安排,結果郤錡變成郤武子之後,對待吳國的處置立刻做出改變,確實是需要顧及郤氏眾人的感受。
“讓壽夢認錯,吳國成為我們的盟友,是這樣嗎?”中行偃必須問明白。
不將事情講清楚,給樓令這位中軍將拿主意,誰要去承擔郤氏可能爆發的怒火?
“讓壽夢親自到郤武子墓前道歉,吳國交出質子,申巫臣擔任吳國執政。三項全部達成,便可重修於好。”樓令明確提出了要求。
那一瞬間,不是沒有人想提問,為什麽仍舊由申巫臣在吳國成為主要負責人。
樓令當然有理由那麽做。
首先,申巫臣是楚國的叛臣,哪怕是他犯錯在先,單純因為族人被屠殺幹淨,便是與楚國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同時,申巫臣現在能夠安身立命的基礎隻有一個,也就是他願意一直跟楚國過不去。隻要申巫臣不想繼續跟楚國作對,晉國給予他的一切都會收迴。
從楚國叛逃的申巫臣一度是楚國的高層之一,非常了解楚國內部的情況。他在吳國那邊進行操作,對於實力不如楚國的吳國來說很重要,進而也可以讓晉國更多獲利。
那就不是樓令喜歡或討厭申巫臣的問題,坐在晉國中軍將位置上,選擇最優的人選來做事而已。
在剛才,智罃提到從文化到生產扶持吳國的可行性,遭到了中行偃的一陣懟。
壽夢那樣對待晉國的善意,還全麵進行扶持?給自己腦子挖了多大的坑啊。
遭到一頓嗆的智罃沒有多說什麽,也沒有變成一副悻悻的模樣。
其他人看到旬氏兩位卿大夫那樣,隻是暗中搖頭,再感慨竟然鬥到這份上了。
中行偃又問道:“對於長魚矯的安排呢?”
晉國在他國設立將軍是一項開創性的舉動,有點政治智慧都能夠看出到底出現多麽深遠的影響。
中行偃不問申巫臣,隻問長魚矯的安置,一來是問還要不要駐軍,再來就是對長魚矯有什麽新安排了。
再怎麽說,長魚矯是樓氏的附庸,對吧?
中行偃不問不行的。
“壽夢答應那三個要求,自然會主動請求長魚矯留在吳國。”樓令說道。
甚至樓令都能夠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事情。
晉國沒有動真格都能夠將吳國打得亡國,足夠壽夢認知到晉國有多麽強大了。
很久之前,晉國這邊提出扶持吳國的計劃,那個時候壽夢並沒有拒絕,雙方隻是對於扶持計劃的條款存在爭議,最大的爭議之處就是壽夢認為根本不需要晉國幫忙訓練軍隊。
當時的壽夢知道吳軍與晉軍的差距嗎?多少應該是知道一點。
畢竟,晉國可是當世霸主,不夠能打怎麽可能當上霸主。總不能真的是使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吧?
在晉軍征討吳國期間,壽夢不就不敢與晉軍正麵交鋒嗎?他明明聽說過楚國公子罷率軍與晉軍交戰,期間楚軍原地解散吃了大虧的事情,偏偏還幹出讓吳軍四散突圍的操作。
表明說壽夢沒有麵對晉軍戰而勝之的信心,思來想去隻能是采取那樣的舉動了。
以前的吳國群臣可以坐井觀天,亡了一次國祚之後,是不是該變得清醒了呢?
“君上?”樓令看向晉君周。
其他人也看向晉君周,等著給出一個意見。
其實,無非就是走個過程,不用晉君周真拿出主意。
晉君周現在隻在奇怪郤至和郤楊怎麽全程默不吭聲。
要知道那可是在更改郤錡當初的決定,有更改的地方,起碼就是郤錡做得不夠好。
以郤氏眾人的脾性,不該立刻跳出來嗎?
郤楊麵無表情坐著。
郤至的臉色並不好看。
他們沒有發作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樓令已經私底下找了很多次,很不容易取得了郤氏的諒解和認可。
讓一國之君到己方已故宗主的墓前道歉認錯?隻要壽夢肯幹,算是首開先河了。
那足夠郤氏收起樓令想要改變吳國布置的不滿,乃至於可以說郤氏會因為一國之君那樣幹,覺得已經非常的足夠。
畢竟,君是君,臣是臣。
不管郤氏多麽強大,他們就是為人臣子。
也不管吳國多麽弱小,壽夢終究是一國之君。
那麽,壽夢肯那麽幹嗎?
樓令篤定壽夢肯幹,並且一旦壽夢願意放下身段,會幹得非常有誠意。
南方之君嘛,他們沒有中原之君那麽多矜持。
再者說了,壽夢該知道晉國沒有動真格,他也不想再次招惹來晉軍的攻伐,臉皮遠沒有重登君位重要。
至於說夷昧怎麽辦?晉國不會坐視不管,最為起碼就是將夷昧接迴晉國,給塊地讓他安度餘生。
如果夷昧的後代有能力,不是不能在晉國獲得官職發光發熱。
類似的安排在春秋前期和中期是一種常態,或者整個春秋時期就不缺亡了國的公族後裔為勝利國效力。
吳國當然沒有滅。
輪到夷昧或其後代在晉國得享高位,以為吳國就不會嚐試與他們聯絡,試圖借力於晉國嗎?
關於怎麽來處置吳國的決策在三言兩語中拿出方案。
郤氏不反對,其他家族可不會站出來,質疑樓令成為中軍將之後發布的第一個決策。
“便如此辦吧。”晉君周說道。
中行偃應下來,心裏則是對於是否被樓令挖坑減少了懷疑。
那樣處置當然有難度。
怎麽讓壽夢親自到郤武子墓前道歉,接受申巫臣為吳國執政,兩樣的難度最高。
讓吳國交出質子?這個難度反而是最低。
壽夢有不少嫡出的兒子,不算夷昧還有好幾個。
“吳國的儲君是誰來著?”中行偃突然間有些懵。
不是中行偃從未了解過吳國,隻是一直以來沒有看過相關的信息。
吳國現在並沒有儲君,也就是壽夢根本沒有任命,到底為什麽沒有選就不是外人可以得知了。
對於吳國的解決方案便是那樣。
晉君周主動提起了來年將要爆發的戰事。
“楚國若是反撲,應該出兵多少前往應對啊?”晉君周問道。
樓令答道:“事先動員鄭地各家族,讓他們入駐楚地各城池。國內等楚軍正式攻城,再進行征召。”
已經答應要南下與楚軍交戰的士匄,他訝異地問道:“爆發交戰再臨時在國內征召,來得及嗎?”
那麽一問,可以視作懷疑鄭地新歸附各家族的戰鬥力。
晉國對剛剛歸附的鄭地貴族算不上信任,但是也不會懷疑他們敢於反叛。
晉國高層有所懷疑的所在是,鄭地貴族不反叛,恐怕也不會願意犧牲,極可能繼續搞蛇鼠兩端的操作。
這是鄭國信用問題帶來的後遺症,搞得鄭人在當前是反複無常的代名詞。
範氏在鄭地已經沒有多少封地,附庸也剩下沒幾家,才讓士匄可以提出那種懷疑。
士匄還不怕得罪樓氏、郤氏或範氏,他堅信三個卿位家族同樣會懷疑鄭地貴族的執行力。
“若是守城之戰都可以輕易戰敗,還給他們爵位與封地做什麽。”郤至滿心抑鬱,正沒有地方發泄呢。
樓令點頭說道:“正是那樣的道理。”
當初為了快速讓當地穩定下來,晉國幾乎全盤接納想要歸附的當地貴族。
因為投降得足夠快的關係,納入晉國統治疆域的各個家族,他們的實力受損並不嚴重。
恰如郤至所說的那般,要是他們連有準備的守城都會很快戰敗,還留著他們做什麽?
中行偃欲言又止……
荀氏接收了不少鄭地貴族,他們已經成了荀氏力量的一部分。
要不是考慮到樓氏和郤氏一樣接收了不少當地貴族的歸附,先行征召的是樓氏、郤氏、荀氏的附庸,樓氏與郤氏占了多數,很難不讓中行偃懷疑樓令是不是要借機削弱荀氏的實力。
隻不過,明明已經獲知楚國要反撲,不想著提前從國內征召部隊過去,仍舊會讓有些人多想。
特別是範氏、荀氏、邯鄲氏都已經答應要承擔責任,哪怕最後楚軍沒有來,事先征召也是三個家族浪費納賦額度和物資。
“看樣子,樓氏之主是出於公心。真是那樣的話,是寡人的福氣,各個卿位家族也能夠少了很多矛盾。”晉君周現在想的是取周王室而代之,換作急切收迴權柄的話,該是巴不得幾個卿位家族趕緊鬥起來了。
兩件事情定了下來,有了應對的方案,有人會提魯國的事情嗎?
征討魯國要打到什麽程度,隻有一國之君晉周能問了。
“若是魯國再次投降,不知道新軍將可願意接受?”晉君周問道。
郤楊原本要站起來,動作進行到一半重新坐下去,以跪坐的方式行禮,說道:“我父親的亡故與魯國脫不了關係。若是臣可以選,自是想要將之滅亡。”
這話講的……,隻能說不愧是郤氏的宗主。
晉君周聽了點點頭,說道:“魯國拒絕會盟犯錯在先,後來沒有擔當不敢真正認錯,以至於郤武子率軍前往征討,確實是有所牽連關係。”
是不是要來一個“但是”了呢?
晉君周沒有講“但是”,他稍微一個停頓,接著說道:“隻要不滅魯國,寡人允許東征的各家族私軍盡力施為。”
郤楊下意識看了郤至一眼,看到郤至點頭,迴看晉君周:“謝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