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樓令自薦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是欽點?
更不是共舉?
樓令進行自薦?
要是欽點的話,新一任的中軍將不好一次次壓製國君。說白了就是受人名爵要感念其恩惠,怎麽能夠每一次都跟恩人作對呢?類似的觀念早就存在,並且會一直存在下去。
共同推舉的話,被選舉人也欠下了人情,隻是不如單獨由一個人推舉的恩情那麽大。
上麵兩種皆是受人恩惠,但凡以後起了衝突,少不得被罵一句忘恩負義。
自薦的話,變成是自己去爭取,得到通過受到的恩惠就沒有那麽大了。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樓令接下來不止要壓製國君,連帶其餘卿大夫也會進行很大的約束,自然而然需要表現出強勢的一麵了。
之前是郤錡強勢地壓製了一眾卿大夫,使得晉國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一次次對外啟動用兵規模極大的征戰。
郤錡在任期間爆發過多少場大戰?交戰雙方合起來用兵規模接近或超過三十萬的大戰,爆發的戰役次數多達五次!
這五次曠世大戰,哪怕晉軍都是獲勝的一方,以為不會出現損失嗎?前三次基本是打成了三比一的戰損比,後麵兩次才拉開到五比一的戰損比。
死傷還是一方麵,消耗的物資數目極大!
大舉出動的話,多一個人就就多一張嘴,外出征戰消耗大,國內也會失去一名勞動力,做簡單的加減數學題就能夠算明白了。
不是郤錡強製要求幾個卿位家族帶頭,並且是郤氏帶頭先上,以為其他卿位家族願意打那種戰爭嗎?
輪到樓令要擔任中軍將,不可能說就此變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麵,肯定也是存在互相壓製的機製。
而樓令之前已經提出國策,最優選是取代周王室,次之就一再擴張,一樣會頻繁發動戰爭。
與其讓他們到時候受不了,樓令必須在一開始就展現強勢。
“好啊!”郤至喜歡樓令的強勢。
要是樓令軟綿綿的話,會讓郤至認為兄長所托非人。
軟綿綿的人就不該奢望獲得中軍將的職位,硬要上絕對是害人害己。
最重要的是什麽?強硬的郤錡離世,換成樓令為郤氏和樓氏掌舵卻軟弱,真的能夠被郤氏所接受嗎?
極短的時間內,其他人肯定絕對是想了許多。
郤至和智罃會喜歡樓令表現出來的強勢。
中行偃對待樓令的強勢心裏顫顫。
士匄、士魴和邯鄲旃由於立場的關係,感官上會複雜許多。
比如,士匄有心與樓令一塊玩耍,鑒於戰略方針沒有錯,不是那麽排斥樓令的強硬。有問題的地方在於,他需要自己判斷樓令會不會一直正確下去。
士魴不用多想,他隻能服從於士匄的決定。
真正需要絞盡腦汁思考的人是邯鄲旃,可是他屬於是更多需要想著怎麽來自保的那一類人。
必須承認的事情是,一眾卿大夫都承認中軍將就是要足夠的強勢,一旦中軍將不強勢根本壓不住局勢。
可是,他們又不希望中軍將過於強勢,像是郤錡那種強勢就非常讓人難受。
現在很多人的心情比較複雜,認為樓令算是開創了先河,勇於自薦。
後麵要是樓令幹得差勁,少不得成為笑柄,還是千年級別的笑話。
“誰反對?”樓令問道。
沒有人吱聲。
要說誰心裏最難受,肯定是晉君周無疑了。
怎麽可能會不難受啊!?
明明一次施恩的機會,結果……
樓令環視眾人一圈,再次問道:“誰讚成?”
還能這樣的?
大的和小的一塊看得那個叫目瞪口呆,深深感到一股撲麵而來的霸氣。
要說晉國哪一代中軍將的評價最差,無疑就是旬林父了。
旬林父是得益於順位製才坐了中軍將的寶座,可能是性格或能力的因素,也有可能是兩方麵都有缺點,無法壓製同為卿大夫的同僚,更是控製不住局麵。
在“邲之戰”的階段,旬林父無力壓製趙旃(邯鄲旃)和魏錡,後兩人私自渡河與楚軍交戰,晉軍不得不全麵壓上,敗給了楚軍,也丟了霸權,更讓楚軍完成“飲馬大河”的壯舉。
有了旬林父這個反麵教材,很難不讓晉人希望中軍將要可以壓得住局麵,至少是別再重蹈旬林父的舊轍。
所以啊,輪到郤錡當中軍將一再使用高壓逼迫手段,隻要沒有向其餘卿位家族動手,其他卿大夫隻能選擇忍受。
那是大環境所決定了的基礎,也就是除非郤錡主張的戰爭被打敗,要不然其餘卿大夫隻能忍著。
一眾小輩大多沒有座位,僅僅是郤楊可以與其他卿大夫同列。
他們多數是被長輩帶來漲見識,獨獨郤楊是來等著被任命為卿大夫。
“寡人……,什麽時候也能這樣子呢?”晉君周心裏羨慕又忌憚。
樓令再次環視眾人一圈,特別掃了一眼小輩們待得地方,最後麵向晉君周的方向。
沒有人表示讚成或反對屬於正常。
他們大概也會生出不舒服的感觀。
樓令萬般清楚一點,不可能一件事情讓所有人都滿意,明確表現出自己的態度,接下來就是辨別誰可以當朋友,有哪些人可以拉攏,到底誰才是真正敵人的時刻了。
“君上?”樓令行禮,說道:“請君上授菉。”
啥玩意?
要成仙啊?還授菉。
可是,真的就是有一道授菉的程序。
這個程序需要問蒼天與鬼神,隻不過該程序能夠決定最終結果的時代已經過去。
在殷商和之前,到了周王朝初期,宗教的力量無比強大,他們甚至可以決定一國之君的歸屬。
到春秋中期,無非就是走一種形式,大概就是三問三請,誰反對誰舉證,阻止就任或拖延就任的時間。
更後麵?某人被安排哪個官職,一樣有留給人質疑的空間,使用的是一種問名的方式。例如某人是否就職,期間有人反對就舉證或自證,直至沒人提出反對意見。
晉君周笑嗬嗬地動筆書寫,寫的是任命樓令為中軍將的文書。
待在角落的史官一直都在書寫,將今天發生的事情執筆記載在《乘》這部晉國的史書之中。
而史官所記錄的方式是,樓令自薦為中軍將,國君與其他沉默不敢多言。
後人看到這一段曆史片段,從文字去進行了解,少不得出現一種樓令很是囂張跋扈的觀後感。
等後人觀看完晉國史書裏麵的所有中軍將事跡,該是:臥槽?!晉國的中軍將看上去沒有一個好人啊!
在普通人的層麵,好人或壞人是看個人的人生軌跡。
可是上升到國家高層的層次,真不是以個人的人生軌跡來判斷好壞。他既是國家高層,肯定要看他治理之下,國家是變好還是變差,作為判斷的標準。
所以,看待事物是分層次和維度,並非一切都是一概而論。
晉君周寫了兩份,很自覺地寫完就蓋章。
其實,完整的流程是寫四份,一份留在晉國的典藏室,一份給樓令,另兩份本來是需要分別送往周王室與魯國。
現在隻寫兩份,簡單就是不再送往周王室和魯國,歸納進入他們的典藏室留史了。
晉君周將其中的一份示意宦官呈給樓令,剩下的那一份等會議結束後拿去典藏室封存。
收到任命書的樓令再一次對晉君周和其他卿大夫行禮才坐下去,隨後看向了一臉興奮的郤楊,與之對視卻發現郤楊轉為傷感。
郤楊是因為即將成為卿大夫而興奮嗎?肯定是了。
另一層,郤楊看到自己的老師那麽霸氣,從中看到了郤錡的影子,觸景傷情因而傷感。
“中軍將?”晉君周這一次學乖,沒有直接講出安排,問道:“郤武子之子楊,可堪大任否?”
樓令才剛坐下又站起來,先行禮再將郤楊誇了一通,最後說道:“郤武子功績卓越,其子楊合該作威作福。”
王侯將相有種的時代,講究的就是龍生龍鳳生鳳,別說郤錡也真的為晉國的繼續強盛立下了諸多汗馬功勞,作為其嫡長子的郤楊不該享受萌蔭嗎?
至於說作威作福?貴族就是有資格作威作福。
哪一天貴族不能作威作福了,他們才無法理解,也不能接受。
晉君周先對樓令點頭,再分別看了其餘在任卿大夫一圈。
沒有人會反對郤楊獲得卿位。
他們現在是卿大夫,一樣希望自己的兒子有天可以順利繼承。
有問題的地方在於,一眾人很擔憂郤至突然間跳出來對郤楊謀求上軍將的卿位,真那樣可就無比操蛋了!
那也是其他人不知道郤至被樓令說通,事先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出現的緊張情緒。
多數人一緊張,氛圍自然也就顯示出來,一下子被晉君周察覺到了。
晉君周並不知道郤至提出讓郤楊跨級就任上軍將的事情,隻是能夠從一些卿大夫臉上看出情緒非常緊張。
“他們為什麽會這樣?”晉君周非常不解,稍微一思考:“不會是郤楊一下子要連跨好幾級吧?”
那是郤氏幹得出來的事情。
首先,郤克打破了常規,臨死前力保欒書從新軍佐直接跳到中軍將的職位上。
然後,郤錡在沒有卿大夫亡故的情況下,做出卿位的調整,使得樓令坐到了上軍將的位置上。
那兩件事情被做成,變成後人有了例子可以借鑒。
原曆史上,趙武就是拿郤克將欒書提到中軍將當例子,幾乎沒有什麽難度就將韓起提拔起來接任中軍將了。
那是私相授受嗎?必然是的。
為什麽有人反對沒用?因為有過郤克提拔欒書的例子。
趙武就用欒書終結了晉厲公的胡作非為,說服了當時的卿大夫,接受韓起跨級當了中軍將的結果。
裏麵有條件,既是一旦國君不當人,接任中軍將位置的韓起要像欒書那般有擔當。
韓起也拍著胸脯保證,問題是君權已經被擠壓得沒剩多少,沒有來自國君對中軍將的壓製,成了中軍將的韓起隻專注幹一件事情,那就是:中飽私囊!
輪到士鞅當了中軍將,直接說韓起做得,他憑什麽做不得。
那可是真的開口說出來!
所以,士鞅的名聲很臭,連累範氏的風評變得極差,輪到士吉射擔任宗主就被連累了。
梳理脈搏的話,可不就是郤克的鍋嗎?
現在,晉君周的心跳速度開始加快,靜待郤氏會給郤楊謀求哪一個卿位。
“君上,臣請允準荀氏之主就任中軍佐;溫氏之主擔任上軍將,智氏之主擔任上軍佐;彘氏之主(士魴)擔任下軍將,範氏之主擔任下軍佐;郤氏之主擔任新軍將,邯鄲氏之主擔任新軍佐。”樓令一個個念下來。
晉君周在聽到中行偃又成為中軍佐,講實話就是整個人愣了一下。
是的,中行偃擔任過中軍佐一職,後麵被郤錡給搞下去了。
晉君周才不會覺得那是一種“位歸原主”呢,下意識認為那些卿大夫又經過交易,不免生出了惱怒的情緒。
誰來擔任哪一個卿位,竟然變成了卿大夫自己可以商量的事情,尤其是他們商量好了之後,晉君周隻能捏著鼻子答應。
換作是大一統王朝,哪位皇帝受得了這種事情?一定是要想方設法將這種大臣全殺了。
晉君周呢?他當然會心生不滿,隻是一定沒有到要殺人的地步。
不是晉君周軟弱或仁慈,說白了就是春秋時代的國君也隻是大一點的貴族。
所有卿大夫都在看著晉君周,等著給出迴應。
郤楊一上任就是一軍的主將?這對於其他卿位家族來說是好事,對邯鄲氏更是大好事。
邯鄲氏正愁著怎麽抱上郤氏的大腿,連帶跟樓氏成了同一陣營,機會不就來了嗎?
一個軍團的主將與軍佐,日常不會少了接觸的機會,邯鄲旃多少知道郤楊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自認願意放下身段不難抱上郤氏的大腿。
隻要郤氏接受了邯鄲氏,還能讓樓氏怎麽樣,一下子就成了小團體的一員了。
中行偃重新迴到中軍佐的位置上?可能連他本人都不是那麽在意,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並非全是樓氏和郤氏的人來擔任。
範氏叔侄看似獲得最少,可是範氏曾經被祁氏坑過,一個軍團的軍將和軍佐都是範氏成員,起碼能夠避免被人坑了。
樓令沒有再問誰讚成誰反對。
霸道這種事情,最好是不要常做,次數多了會減少威懾力,也很容易隨著慣性真正變成一個囂張跋扈的人。
晉君周沉默了一小會,才說道:“寡人準了!”
新的文書需要書寫,一樣是由晉君周親筆,再親自蓋上章。
每一名卿大夫都拿到文書,代表著新一輪的卿位排序已經成為定局。
卿位的變動肯定還有一個公布的流程,會在下一場大朝會通知其他大臣與貴族。
樓令稍微等了一下,從袖中的口袋拿出一個折子,說道:“君上,臣有本奏。”
現如今,晉國高層已經用上了紙張,自然是逐漸淘汰掉了竹簡或文牘(木板)。
樓令拿出來的折子被宦官轉呈到晉君周手上。
有了樓令將郤楊安排在新軍佐位置的操作,其他卿大夫隻是好奇折子裏麵寫了什麽,並未出現什麽恐慌的情緒。
那是他們相信樓令不會像郤至那樣亂來。
折子寫的是來年要做的事情,他們對此有過討論。
楚國要收複失地,晉國肯定是要出兵與之交戰。
按照事先的討論結果,範氏、荀氏、邯鄲旃將主要承擔重任,其他中小家族無法拒絕。
“應該是之前就跟範氏、荀氏、邯鄲氏談妥了?”晉君周不留痕跡地掃了一眼樓令,心裏還是比較佩服的。
佩服什麽?
樓令可以說服範氏、荀氏、邯鄲氏去應對楚軍,甭管是用了什麽方法,隻要三個卿位家族願意承擔責任,便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
說明樓令確實是有能力協調或壓製住幾個卿位家族,不會因為中軍將換人,搞得各種亂七八糟。
第二件大事是,郤氏和樓氏會以家族私戰的模式討伐魯國。
晉君周對於郤氏會報仇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隻不過事先沒有想到樓氏也會一同出兵,率軍的還是樓小白這位宗子。
“快成相濡以沫的典範了。”晉君周隻能說很嫉妒。
相濡以沫這個成語的典故出現在春秋末期,一開始用來比喻同處患難中的人能夠相互扶持,給予力量,甚至彼此維係生命。後常被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相依相偎、不離不棄的感情。
晉君周隻是腦子裏麵那樣想,要是口中講出來被史官記錄,輪不到出現在《莊子.大宗師》一書成為最初的出處了。
難道郤氏和樓氏還不夠相濡以沫嗎?
對……,郤氏看上去沒有曆經困難時期,看著就是強者恆強。這個是他們不知道郤氏會被欒書算計到被晉厲公滅掉,隨後郤氏在晉國的族人死得幹幹淨淨,遺產也被其他卿位家族瓜分了。
所以,郤氏就沒有患難過,隻是扶持了樓令,抓住機會的樓令讓樓氏崛起。
而現在,樓令不是正在迴報郤氏嗎?否則光是郤至非要郤楊的卿位起點就是上軍將,足夠掀起一場內戰了。
缺乏優秀又理智的首腦,郤氏跟範氏、荀氏打內戰,即便是樓氏被拖下水,僅僅因為郤氏沒有明白人這一點,最終打贏也要元氣大傷。
折子當然不是隻寫了那兩件事情,其中包括樓令明示司馬一職可以由晉君周來挑人擔任。
多少年了?終於輪到晉君周可以決定官職歸屬,特別還是中軍將讓出中高層級別的司馬一職選擇權。
司馬這個職位在晉國就是最高的軍法官,往下還有“軍司馬”這種在某個軍團任職的屬官。
關於當上司馬到底有沒有權柄,好多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曆給過例子了。
晉君周最為在意的事情是樓令願意放權……,也不對,該說是願意交還一些權柄。
“選誰來擔任司馬呢?不能馬虎,要好好甄別了啊!”晉君周並沒有忘記祁午這個反麵教材。
晉君周先對樓令笑了笑,再說道:“大體上,寡人十分讚成。”
那就是存在值得商討的地方。
“且容寡人斟酌幾日,屆時寡人會告知中軍將。”晉君周說道。
沒毛病。
涉及到國家大事,應該考慮清楚。
等晉君周說完,其他卿大夫才問樓令都寫了什麽,樓令順勢講了一些。
他們聽下來,大多在私下有了探討,並且是意見形成統一的事情,心裏更是大大鬆了口氣。
中軍將是眾卿之首,家族足夠強大,想要為所欲為會很輕易;要是想乾綱獨斷,真的不是不行。
一個霸道卻願意講集體意識的中軍將,顯然是更容易被接受的。
這個時候,晉君周就很好奇一點,其他卿大夫知道樓令交出司馬一職的人員選擇權嗎?
晉君周可不傻,才不會問出來,連試探的事情都沒有做。
“上卿提出代周的國策,由他擔任中軍將確實是最優人選。”晉君周這一刻沒有想到很早之前就接受樓令的資助,迴國後屢屢得到庇護也沒有迴憶起來。
要這樣就認定晉君周刻薄寡恩,顯然是很不至於的事情。
人有一個個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新的訴求。
吃不起飯了,受了一飯之恩,當時會極度感激;等吃喝不愁之後,一下子卻會覺得自己當時吃了一碗飯,恨不得將命交出去的想法顯得很傻。
受過一飯之恩,輪到被挾恩求報的那一刻,成功翻身發達的人,他們不是幹不出讓恩人飽死的事情。
當然了,在春秋中期還不至於,多數人的節操很好,還是重然諾的時代。
晉國高層的區別在於,有欒書幹“恩將仇報”的操作來作為示範,偏偏“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韓厥早死,就這等著樓令會不會補上因為韓厥早死缺失的片段了。
要是樓令像欒書那樣,得了郤氏的恩惠卻百般算計,搞得郤氏整個都沒了?那晉國可就有要提前進入誰都不可信的氛圍之中。
小會結束,全程帶耳朵的小輩們跟隨長輩離開。
他們一邊走一邊聊,長輩談國家大事,小輩羨慕郤楊上位。
差不多到宮城門的時候,有宦官過來將樓小白重新召喚了迴去。
樓令對此不以為意。
其他人則是不免要多想一想……
更不是共舉?
樓令進行自薦?
要是欽點的話,新一任的中軍將不好一次次壓製國君。說白了就是受人名爵要感念其恩惠,怎麽能夠每一次都跟恩人作對呢?類似的觀念早就存在,並且會一直存在下去。
共同推舉的話,被選舉人也欠下了人情,隻是不如單獨由一個人推舉的恩情那麽大。
上麵兩種皆是受人恩惠,但凡以後起了衝突,少不得被罵一句忘恩負義。
自薦的話,變成是自己去爭取,得到通過受到的恩惠就沒有那麽大了。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樓令接下來不止要壓製國君,連帶其餘卿大夫也會進行很大的約束,自然而然需要表現出強勢的一麵了。
之前是郤錡強勢地壓製了一眾卿大夫,使得晉國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一次次對外啟動用兵規模極大的征戰。
郤錡在任期間爆發過多少場大戰?交戰雙方合起來用兵規模接近或超過三十萬的大戰,爆發的戰役次數多達五次!
這五次曠世大戰,哪怕晉軍都是獲勝的一方,以為不會出現損失嗎?前三次基本是打成了三比一的戰損比,後麵兩次才拉開到五比一的戰損比。
死傷還是一方麵,消耗的物資數目極大!
大舉出動的話,多一個人就就多一張嘴,外出征戰消耗大,國內也會失去一名勞動力,做簡單的加減數學題就能夠算明白了。
不是郤錡強製要求幾個卿位家族帶頭,並且是郤氏帶頭先上,以為其他卿位家族願意打那種戰爭嗎?
輪到樓令要擔任中軍將,不可能說就此變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麵,肯定也是存在互相壓製的機製。
而樓令之前已經提出國策,最優選是取代周王室,次之就一再擴張,一樣會頻繁發動戰爭。
與其讓他們到時候受不了,樓令必須在一開始就展現強勢。
“好啊!”郤至喜歡樓令的強勢。
要是樓令軟綿綿的話,會讓郤至認為兄長所托非人。
軟綿綿的人就不該奢望獲得中軍將的職位,硬要上絕對是害人害己。
最重要的是什麽?強硬的郤錡離世,換成樓令為郤氏和樓氏掌舵卻軟弱,真的能夠被郤氏所接受嗎?
極短的時間內,其他人肯定絕對是想了許多。
郤至和智罃會喜歡樓令表現出來的強勢。
中行偃對待樓令的強勢心裏顫顫。
士匄、士魴和邯鄲旃由於立場的關係,感官上會複雜許多。
比如,士匄有心與樓令一塊玩耍,鑒於戰略方針沒有錯,不是那麽排斥樓令的強硬。有問題的地方在於,他需要自己判斷樓令會不會一直正確下去。
士魴不用多想,他隻能服從於士匄的決定。
真正需要絞盡腦汁思考的人是邯鄲旃,可是他屬於是更多需要想著怎麽來自保的那一類人。
必須承認的事情是,一眾卿大夫都承認中軍將就是要足夠的強勢,一旦中軍將不強勢根本壓不住局勢。
可是,他們又不希望中軍將過於強勢,像是郤錡那種強勢就非常讓人難受。
現在很多人的心情比較複雜,認為樓令算是開創了先河,勇於自薦。
後麵要是樓令幹得差勁,少不得成為笑柄,還是千年級別的笑話。
“誰反對?”樓令問道。
沒有人吱聲。
要說誰心裏最難受,肯定是晉君周無疑了。
怎麽可能會不難受啊!?
明明一次施恩的機會,結果……
樓令環視眾人一圈,再次問道:“誰讚成?”
還能這樣的?
大的和小的一塊看得那個叫目瞪口呆,深深感到一股撲麵而來的霸氣。
要說晉國哪一代中軍將的評價最差,無疑就是旬林父了。
旬林父是得益於順位製才坐了中軍將的寶座,可能是性格或能力的因素,也有可能是兩方麵都有缺點,無法壓製同為卿大夫的同僚,更是控製不住局麵。
在“邲之戰”的階段,旬林父無力壓製趙旃(邯鄲旃)和魏錡,後兩人私自渡河與楚軍交戰,晉軍不得不全麵壓上,敗給了楚軍,也丟了霸權,更讓楚軍完成“飲馬大河”的壯舉。
有了旬林父這個反麵教材,很難不讓晉人希望中軍將要可以壓得住局麵,至少是別再重蹈旬林父的舊轍。
所以啊,輪到郤錡當中軍將一再使用高壓逼迫手段,隻要沒有向其餘卿位家族動手,其他卿大夫隻能選擇忍受。
那是大環境所決定了的基礎,也就是除非郤錡主張的戰爭被打敗,要不然其餘卿大夫隻能忍著。
一眾小輩大多沒有座位,僅僅是郤楊可以與其他卿大夫同列。
他們多數是被長輩帶來漲見識,獨獨郤楊是來等著被任命為卿大夫。
“寡人……,什麽時候也能這樣子呢?”晉君周心裏羨慕又忌憚。
樓令再次環視眾人一圈,特別掃了一眼小輩們待得地方,最後麵向晉君周的方向。
沒有人表示讚成或反對屬於正常。
他們大概也會生出不舒服的感觀。
樓令萬般清楚一點,不可能一件事情讓所有人都滿意,明確表現出自己的態度,接下來就是辨別誰可以當朋友,有哪些人可以拉攏,到底誰才是真正敵人的時刻了。
“君上?”樓令行禮,說道:“請君上授菉。”
啥玩意?
要成仙啊?還授菉。
可是,真的就是有一道授菉的程序。
這個程序需要問蒼天與鬼神,隻不過該程序能夠決定最終結果的時代已經過去。
在殷商和之前,到了周王朝初期,宗教的力量無比強大,他們甚至可以決定一國之君的歸屬。
到春秋中期,無非就是走一種形式,大概就是三問三請,誰反對誰舉證,阻止就任或拖延就任的時間。
更後麵?某人被安排哪個官職,一樣有留給人質疑的空間,使用的是一種問名的方式。例如某人是否就職,期間有人反對就舉證或自證,直至沒人提出反對意見。
晉君周笑嗬嗬地動筆書寫,寫的是任命樓令為中軍將的文書。
待在角落的史官一直都在書寫,將今天發生的事情執筆記載在《乘》這部晉國的史書之中。
而史官所記錄的方式是,樓令自薦為中軍將,國君與其他沉默不敢多言。
後人看到這一段曆史片段,從文字去進行了解,少不得出現一種樓令很是囂張跋扈的觀後感。
等後人觀看完晉國史書裏麵的所有中軍將事跡,該是:臥槽?!晉國的中軍將看上去沒有一個好人啊!
在普通人的層麵,好人或壞人是看個人的人生軌跡。
可是上升到國家高層的層次,真不是以個人的人生軌跡來判斷好壞。他既是國家高層,肯定要看他治理之下,國家是變好還是變差,作為判斷的標準。
所以,看待事物是分層次和維度,並非一切都是一概而論。
晉君周寫了兩份,很自覺地寫完就蓋章。
其實,完整的流程是寫四份,一份留在晉國的典藏室,一份給樓令,另兩份本來是需要分別送往周王室與魯國。
現在隻寫兩份,簡單就是不再送往周王室和魯國,歸納進入他們的典藏室留史了。
晉君周將其中的一份示意宦官呈給樓令,剩下的那一份等會議結束後拿去典藏室封存。
收到任命書的樓令再一次對晉君周和其他卿大夫行禮才坐下去,隨後看向了一臉興奮的郤楊,與之對視卻發現郤楊轉為傷感。
郤楊是因為即將成為卿大夫而興奮嗎?肯定是了。
另一層,郤楊看到自己的老師那麽霸氣,從中看到了郤錡的影子,觸景傷情因而傷感。
“中軍將?”晉君周這一次學乖,沒有直接講出安排,問道:“郤武子之子楊,可堪大任否?”
樓令才剛坐下又站起來,先行禮再將郤楊誇了一通,最後說道:“郤武子功績卓越,其子楊合該作威作福。”
王侯將相有種的時代,講究的就是龍生龍鳳生鳳,別說郤錡也真的為晉國的繼續強盛立下了諸多汗馬功勞,作為其嫡長子的郤楊不該享受萌蔭嗎?
至於說作威作福?貴族就是有資格作威作福。
哪一天貴族不能作威作福了,他們才無法理解,也不能接受。
晉君周先對樓令點頭,再分別看了其餘在任卿大夫一圈。
沒有人會反對郤楊獲得卿位。
他們現在是卿大夫,一樣希望自己的兒子有天可以順利繼承。
有問題的地方在於,一眾人很擔憂郤至突然間跳出來對郤楊謀求上軍將的卿位,真那樣可就無比操蛋了!
那也是其他人不知道郤至被樓令說通,事先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出現的緊張情緒。
多數人一緊張,氛圍自然也就顯示出來,一下子被晉君周察覺到了。
晉君周並不知道郤至提出讓郤楊跨級就任上軍將的事情,隻是能夠從一些卿大夫臉上看出情緒非常緊張。
“他們為什麽會這樣?”晉君周非常不解,稍微一思考:“不會是郤楊一下子要連跨好幾級吧?”
那是郤氏幹得出來的事情。
首先,郤克打破了常規,臨死前力保欒書從新軍佐直接跳到中軍將的職位上。
然後,郤錡在沒有卿大夫亡故的情況下,做出卿位的調整,使得樓令坐到了上軍將的位置上。
那兩件事情被做成,變成後人有了例子可以借鑒。
原曆史上,趙武就是拿郤克將欒書提到中軍將當例子,幾乎沒有什麽難度就將韓起提拔起來接任中軍將了。
那是私相授受嗎?必然是的。
為什麽有人反對沒用?因為有過郤克提拔欒書的例子。
趙武就用欒書終結了晉厲公的胡作非為,說服了當時的卿大夫,接受韓起跨級當了中軍將的結果。
裏麵有條件,既是一旦國君不當人,接任中軍將位置的韓起要像欒書那般有擔當。
韓起也拍著胸脯保證,問題是君權已經被擠壓得沒剩多少,沒有來自國君對中軍將的壓製,成了中軍將的韓起隻專注幹一件事情,那就是:中飽私囊!
輪到士鞅當了中軍將,直接說韓起做得,他憑什麽做不得。
那可是真的開口說出來!
所以,士鞅的名聲很臭,連累範氏的風評變得極差,輪到士吉射擔任宗主就被連累了。
梳理脈搏的話,可不就是郤克的鍋嗎?
現在,晉君周的心跳速度開始加快,靜待郤氏會給郤楊謀求哪一個卿位。
“君上,臣請允準荀氏之主就任中軍佐;溫氏之主擔任上軍將,智氏之主擔任上軍佐;彘氏之主(士魴)擔任下軍將,範氏之主擔任下軍佐;郤氏之主擔任新軍將,邯鄲氏之主擔任新軍佐。”樓令一個個念下來。
晉君周在聽到中行偃又成為中軍佐,講實話就是整個人愣了一下。
是的,中行偃擔任過中軍佐一職,後麵被郤錡給搞下去了。
晉君周才不會覺得那是一種“位歸原主”呢,下意識認為那些卿大夫又經過交易,不免生出了惱怒的情緒。
誰來擔任哪一個卿位,竟然變成了卿大夫自己可以商量的事情,尤其是他們商量好了之後,晉君周隻能捏著鼻子答應。
換作是大一統王朝,哪位皇帝受得了這種事情?一定是要想方設法將這種大臣全殺了。
晉君周呢?他當然會心生不滿,隻是一定沒有到要殺人的地步。
不是晉君周軟弱或仁慈,說白了就是春秋時代的國君也隻是大一點的貴族。
所有卿大夫都在看著晉君周,等著給出迴應。
郤楊一上任就是一軍的主將?這對於其他卿位家族來說是好事,對邯鄲氏更是大好事。
邯鄲氏正愁著怎麽抱上郤氏的大腿,連帶跟樓氏成了同一陣營,機會不就來了嗎?
一個軍團的主將與軍佐,日常不會少了接觸的機會,邯鄲旃多少知道郤楊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自認願意放下身段不難抱上郤氏的大腿。
隻要郤氏接受了邯鄲氏,還能讓樓氏怎麽樣,一下子就成了小團體的一員了。
中行偃重新迴到中軍佐的位置上?可能連他本人都不是那麽在意,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並非全是樓氏和郤氏的人來擔任。
範氏叔侄看似獲得最少,可是範氏曾經被祁氏坑過,一個軍團的軍將和軍佐都是範氏成員,起碼能夠避免被人坑了。
樓令沒有再問誰讚成誰反對。
霸道這種事情,最好是不要常做,次數多了會減少威懾力,也很容易隨著慣性真正變成一個囂張跋扈的人。
晉君周沉默了一小會,才說道:“寡人準了!”
新的文書需要書寫,一樣是由晉君周親筆,再親自蓋上章。
每一名卿大夫都拿到文書,代表著新一輪的卿位排序已經成為定局。
卿位的變動肯定還有一個公布的流程,會在下一場大朝會通知其他大臣與貴族。
樓令稍微等了一下,從袖中的口袋拿出一個折子,說道:“君上,臣有本奏。”
現如今,晉國高層已經用上了紙張,自然是逐漸淘汰掉了竹簡或文牘(木板)。
樓令拿出來的折子被宦官轉呈到晉君周手上。
有了樓令將郤楊安排在新軍佐位置的操作,其他卿大夫隻是好奇折子裏麵寫了什麽,並未出現什麽恐慌的情緒。
那是他們相信樓令不會像郤至那樣亂來。
折子寫的是來年要做的事情,他們對此有過討論。
楚國要收複失地,晉國肯定是要出兵與之交戰。
按照事先的討論結果,範氏、荀氏、邯鄲旃將主要承擔重任,其他中小家族無法拒絕。
“應該是之前就跟範氏、荀氏、邯鄲氏談妥了?”晉君周不留痕跡地掃了一眼樓令,心裏還是比較佩服的。
佩服什麽?
樓令可以說服範氏、荀氏、邯鄲氏去應對楚軍,甭管是用了什麽方法,隻要三個卿位家族願意承擔責任,便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
說明樓令確實是有能力協調或壓製住幾個卿位家族,不會因為中軍將換人,搞得各種亂七八糟。
第二件大事是,郤氏和樓氏會以家族私戰的模式討伐魯國。
晉君周對於郤氏會報仇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隻不過事先沒有想到樓氏也會一同出兵,率軍的還是樓小白這位宗子。
“快成相濡以沫的典範了。”晉君周隻能說很嫉妒。
相濡以沫這個成語的典故出現在春秋末期,一開始用來比喻同處患難中的人能夠相互扶持,給予力量,甚至彼此維係生命。後常被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相依相偎、不離不棄的感情。
晉君周隻是腦子裏麵那樣想,要是口中講出來被史官記錄,輪不到出現在《莊子.大宗師》一書成為最初的出處了。
難道郤氏和樓氏還不夠相濡以沫嗎?
對……,郤氏看上去沒有曆經困難時期,看著就是強者恆強。這個是他們不知道郤氏會被欒書算計到被晉厲公滅掉,隨後郤氏在晉國的族人死得幹幹淨淨,遺產也被其他卿位家族瓜分了。
所以,郤氏就沒有患難過,隻是扶持了樓令,抓住機會的樓令讓樓氏崛起。
而現在,樓令不是正在迴報郤氏嗎?否則光是郤至非要郤楊的卿位起點就是上軍將,足夠掀起一場內戰了。
缺乏優秀又理智的首腦,郤氏跟範氏、荀氏打內戰,即便是樓氏被拖下水,僅僅因為郤氏沒有明白人這一點,最終打贏也要元氣大傷。
折子當然不是隻寫了那兩件事情,其中包括樓令明示司馬一職可以由晉君周來挑人擔任。
多少年了?終於輪到晉君周可以決定官職歸屬,特別還是中軍將讓出中高層級別的司馬一職選擇權。
司馬這個職位在晉國就是最高的軍法官,往下還有“軍司馬”這種在某個軍團任職的屬官。
關於當上司馬到底有沒有權柄,好多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曆給過例子了。
晉君周最為在意的事情是樓令願意放權……,也不對,該說是願意交還一些權柄。
“選誰來擔任司馬呢?不能馬虎,要好好甄別了啊!”晉君周並沒有忘記祁午這個反麵教材。
晉君周先對樓令笑了笑,再說道:“大體上,寡人十分讚成。”
那就是存在值得商討的地方。
“且容寡人斟酌幾日,屆時寡人會告知中軍將。”晉君周說道。
沒毛病。
涉及到國家大事,應該考慮清楚。
等晉君周說完,其他卿大夫才問樓令都寫了什麽,樓令順勢講了一些。
他們聽下來,大多在私下有了探討,並且是意見形成統一的事情,心裏更是大大鬆了口氣。
中軍將是眾卿之首,家族足夠強大,想要為所欲為會很輕易;要是想乾綱獨斷,真的不是不行。
一個霸道卻願意講集體意識的中軍將,顯然是更容易被接受的。
這個時候,晉君周就很好奇一點,其他卿大夫知道樓令交出司馬一職的人員選擇權嗎?
晉君周可不傻,才不會問出來,連試探的事情都沒有做。
“上卿提出代周的國策,由他擔任中軍將確實是最優人選。”晉君周這一刻沒有想到很早之前就接受樓令的資助,迴國後屢屢得到庇護也沒有迴憶起來。
要這樣就認定晉君周刻薄寡恩,顯然是很不至於的事情。
人有一個個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新的訴求。
吃不起飯了,受了一飯之恩,當時會極度感激;等吃喝不愁之後,一下子卻會覺得自己當時吃了一碗飯,恨不得將命交出去的想法顯得很傻。
受過一飯之恩,輪到被挾恩求報的那一刻,成功翻身發達的人,他們不是幹不出讓恩人飽死的事情。
當然了,在春秋中期還不至於,多數人的節操很好,還是重然諾的時代。
晉國高層的區別在於,有欒書幹“恩將仇報”的操作來作為示範,偏偏“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韓厥早死,就這等著樓令會不會補上因為韓厥早死缺失的片段了。
要是樓令像欒書那樣,得了郤氏的恩惠卻百般算計,搞得郤氏整個都沒了?那晉國可就有要提前進入誰都不可信的氛圍之中。
小會結束,全程帶耳朵的小輩們跟隨長輩離開。
他們一邊走一邊聊,長輩談國家大事,小輩羨慕郤楊上位。
差不多到宮城門的時候,有宦官過來將樓小白重新召喚了迴去。
樓令對此不以為意。
其他人則是不免要多想一想……